@李笑川 :你说的那个叫作生活。 你玩游戏就是为了不体验它。
@是个人:有些回答 belike:「爸爸妈妈这俩词是我发明的,我小时候想到这么叫父母的没想到后来火了。」
@化凉劫 我一直觉得是意大利人菠萝披萨这个是矫情或者玩梗,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猕猴桃馅儿的包子, 我的眉头立马皱起来了。
@阿伦戴尔柳小七:穿山甲:「为了吃到蚂蚁,我用了 6000 万年,进化出来这条舌头。」
黑猩猩:????
所以,物种不同就不要比较学习时间了。
@网线钳 :十万年前的人类:我们在连文明,教育,社会这些东西连雏形都没有的时候就灭绝了地球上 90 %的大型哺乳动物。我们手里只有木棍和石块,却灭绝了猛犸象,剑齿虎。 十万年后的人类:怎样在老鹰的攻击下活命。
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蟑螂其实很有用。
1、现实中,活体蟑螂最主要的作用是 爬宠饲料;
现代,安静且需求空间少的“爬虫类宠物”越发流行,缺点是,它们大多只接受活体饲料。如果要饲养,就需要做好准备
好消息是,蟑螂是非常优秀的宠物饲料。它们接受度高,营养丰富、不容易对宠物造成伤害(因为战斗力低下);而且,它们便宜、易于饲养,而且,不会对人带来危害
比起面包虫,蟑螂比较脆弱,没啥战斗力,营养也更均衡;比起蟋蟀,蟑螂比较容易打理,而且成虫没那么吵。
饲料蟑螂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它们可能有些异味,跑的太快不好抓。但总的来说,这是最好的饲料选择。
常用的饲料蟑螂主要是两种,樱桃蟑螂(侧缘大蠊)Periplaneta lateralis 和 杜比亚蟑螂 Blaptica dubia。
需要注意的是,前者如果逃逸,有可能短暂定居室内,带来困扰,所以饲养者最好还是注意一点。后者没啥风险,就是硬一些,适口性会差点。
2、除了宠物饲料,还有许多商品蟑螂,是宠物本身;
问这种问题的题主大概不信……但其实蟑螂是很流行的宠物,它们干净、安静、易于饲养、没有任何伤人能力,大多数也没有任何逃逸能力。许多种类也算得上好看。
绝大多数宠物蟑螂只需要喂水果蔬菜,甚至猫狗粮就能养的很健康
也有缺点——好的宠物蟑螂可能很贵。
最常见的宠物蟑螂是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体型大,寿命长,成虫没有翅膀。特点是被惊吓时可以发出嘶嘶声
比较贵的有犀牛蟑螂,它还很少有货。
比较清新的款有这个 古巴绿香蕉蟑螂
其它著名的品种还有 死人头蟑螂、橙头蟑螂、多米诺蟑螂,等等
3、蟑螂也是不错的实验动物,主要是美洲大蠊。其中一些培育出来的品种也可以当宠物。
这个品种叫 毒液(Venom),黑色身体,白眼,看起来像某个漫威的外星寄生虫角色而得名。它最初在实验室中诞生,但现在更多是宠物蟑螂
不过我不推荐美洲大蠊和它的任何人工品种,它们气味很难闻,擅长爬墙,成虫有时突然起飞,性情比大多数蟑螂要神经质
4、还有一些人购买活体蟑螂,专门用来拍摄虐待动物的猎奇视频,或者买来自己虐待,在小范围内有一些受众。
不知你有没有见过。
5、拿来放生积德
个人没法抓一大堆活蟑螂并保持健康,所以那些奇葩新闻里的放生者只能是买的。
至于为啥要放生我也不知道(有些人真的会恶意报复社区的)
它们也会放生其它任何能买到的动物,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如果真看见有这种情况,还是报警吧
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说到点子上了,鲫鱼和鲤鱼这两个鱼类如果说是在一个鱼塘里面,就是那种没有明确的水道和外面的水域相连接的那种封闭式的鱼塘,把这两种鱼放进去是可以做到自我繁殖的,而四大家鱼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封闭的鱼塘里面,只要出现了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那说白了,就是人家放进去的鱼苗长成的!
鲫鱼和鲤鱼很早之前就被古人开始养了,而且鲤鱼的食用的时间和养殖时间,要比大家想象之中的要早的多,早在唐朝之前,古代就已经形成了鲤鱼相关的养殖经验和产业,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时间却要晚的很多,而这四大家鱼形成规模,那也是要到宋代才有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首先四大家鱼的育苗问题,一直都是从古代开始就头疼到现代的问题,我们现在在网上买这四大家鱼的鱼苗感觉很轻松,是不是?那是通过了科学研究建国之后,人家科学家想办法育种出来的结果。
早些年的时候,四大家鱼的鱼苗全部都是从野外的流域捕捞上来的,我家以前的亲戚,就是在长江边上负责打捞这些鱼苗拿出去卖的,一直到建国以后,这个事情才得到了解决。
至于说原因吧,详情大家可以自我去了解一下,网上都有。当然总的来讲的话,鲤鱼是可以做到自我繁殖的,所以在唐朝以前养殖鲤鱼,算是一种养殖鱼类的很好的一个种类,至于说其他的鱼,你养了这一波,你就没下一波了,所以贪省事儿,那就都去养鲤鱼。
那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不养鲫鱼呢?
养殖这个东西很注重一个点,那就是饲料比,什么意思?就是不同的物种养殖起来吃多少饲料,产出来多少肉,大家都是有概念的,而且养殖时间久了这个东西也就有一种概念,而产肉越多,消耗饲料越少,那么花费的成本也就越低,价格也就越低。
青鱼,草鱼,鲤鱼我们就不去说了,鲢鱼和鳙鱼养殖起来甚至有的时候还要低于这个 1:1 的饲料和肉的比例,为什么?因为这个鱼类吃水面上面的浮藻,它是滤食性的鱼类,所以你饲料喂下去底下的鱼吃了这个饲料,然后产生出来的粪便肥了水之后,用这个肥水也可以养殖这个鲢鳙。
当然这些鱼本质上可以越长越大,体型越大的鱼类养殖起来所消耗的饲料比也就越低,但鲫鱼这个东西它体型也就那样,而且越长大它这个饲料比也就越高,而且在野外,河里面的鲫鱼就有点儿类似于地上面的老鼠,这玩意儿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所以你压根儿就不用去养这种鱼,让哪个捕鱼佬出去,在野外直接抓都能抓来一大批的鲫鱼。
其实草原也长树,但不是啥木本植物都能存活下来。能长树的石头缝也主要是森林里的石头,被其气候覆盖到了。如果是形同戈壁那么干燥的地方,石头再多也是光秃秃的。
草原的生态系统平均年降水量区间为 250-750 毫米,这恰好是一个利于草本不利于木本的范围。以内蒙古草原为例,夏季集中降雨时,狼尾草等草本植物凭借密集的浅层根系,能在 48 小时内吸收 80%的地表水分,完成快速生长;而树木幼苗的深根系则要面对土壤中的钙积层,这些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坚硬土层仿若天然屏障般阻隔了根系向深层土壤的延伸。
白桦幼苗的根系穿透钙积层需要至少 3 年时间,期间存活率不足 5%。 相比之下,岩石裂隙中的环境反而提供了独特优势。例如马尾松的根系能沿着风化裂隙向下延伸,某些树种的根系甚至能产生相当于 10 倍大气压的渗透压,从岩石孔隙中汲取水分。
自然土壤形成过程受地形、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我将其称为:戈壁期、热带草原期、草原期、森林期。阶段 1 和阶段 2 生物量较少,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少;阶段 3 的植被以草本为主,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快;但土壤条件还会完全成熟;直到阶段 4,木本植物大量出现,植被枯枝落叶更多,但高大乔木消耗有机质也更多,最后会导向一种热带雨林式的绿色荒漠形态(所以树少也不一定是坏事)。
除土壤问题外,还存在种间竞争的因素。常见草本植物针茅草在春季萌发后,能在 15 天内完成 70%的生物量积累,茂密的草冠层可将地表光照强度减弱至不足 5%。 在这样的环境中,榆树幼苗需要连续 3 年保持每天 0.5 厘米的生长速度,才能突破草本层的封锁。
而在岩石生态系统中,恰好就没有这个问题。垂直的岩壁形成了天然的竞争隔离带,优势种蚬木的板状根系足以般撑开岩层,其分泌的有机酸能溶解石灰岩获取矿物质,使其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发育。
因季节交替,草原常常发生周期性火灾,火情能在 20 秒内使地表温度升至 800℃,彻底摧毁树木幼苗,却会刺激针茅草种子的萌发率。 岩石地貌则为树木提供了天然庇护所,陡峭地形可以有效阻隔火势蔓延,岩缝中保持的湿度还是天然的微型防火带。
不过尽管形式严苛,仍有少数树木凭其独特性质得以存活。 在蒙古草原的河谷地带,胡杨通过地下横走茎进行克隆繁殖,单个根系网络可覆盖 1 公顷土地。而风滚草枯死的植株体能随风滚动 40 公里,将 0.3%的种子送达湿润的沟谷地带,从而生存繁育。
大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不同植物的竞争或重新改写,直至下一轮平衡。
@嫁东风 :我小学同桌写的: 「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
@知乎不让再叫麻醉 :一个老爷子卖酸奶,三块一瓶,十块三瓶。来个小伙子: 「大爷,来瓶酸奶!」 「三块!」 「大爷,再来一瓶!」 「三块!」 「大爷,再来一瓶!」 「三块!」 「大爷你看,我买了三瓶酸奶才九块钱,所以你那个 『十块三瓶』算错了,买的越多应该越便宜才对!」 「呵呵,每天都有你这样的来一下买三瓶!」
@井天 :因为有一天我贝斯没插电,他们发现有我没我一个样,就把我踢了,以上。
@OrangeFly :你看看,人家还是小朋友就长成了十字花刀的样子。
@深海恐惧 :贞观二年,有番商陛见,献海外奇物,曰乔柯利者,色如炭,状若凝脂,有奇香。番商乃言,少食则延年,多食则益寿。 帝奇之,令左右喂御犬,立毙。 遂族番商。
个人觉得,这个“吃头茬”的习俗,多少和中国人传统的“顺时而食”理念有关。
孔子有句名言啊,“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翻译一下:不是正常的进餐时间是不可以吃的。
若要延伸来理解,那便是说“吃食要应时应季”。
因为古代的养生观念认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大自然所给予的产物,就是当时人体所缺乏的、需要补充的。
所以,按照植物或者动物的生长规律,在最适合的时节吃下肚,才是味道最佳且对身体最有益的。
而“吃头茬”,则是上述理念在春天的具化表现了。
何为“头茬”呢?
应该算是一个农业用语吧,泛指在植物的生长季中,首次成熟、收获的那部分农食。
正好春季又是万物生发,各种植物的头茬嫩芽争先恐后的冒头,那就掐尖吃之呗。
其实头茬也不光是说春菜的,茶叶也有“头茬春茶”的说法。之前回老家喝过一次婶婶自己做的早春龙井,虽然茶树品质一般,但确实能感受到那种格外清爽的气息。
好吃的秘密?
那经过了整个冬季的藏养,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冒出来的那第一茬,自然是蕴含了最多的“精华”和最佳的“鲜味”。
咱就拿最出名的“头茬韭菜”来举例子。
冬季的韭菜地上部分虽然枯萎了,但地下的根茎却在不断积蓄能量;且经过低温的刺激,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物积累,使得含硫化合物非常丰富,造就了头茬韭菜的那种独特且浓烈的辛香和鲜嫩。
等着气温再提升到更高的时候,韭菜的长势会更快更好,但这种风味也会随之减弱,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嘛,那食用价值和味道肯定也就不如“头茬”了。
还有一些讲究“吃头茬”的春菜,也是同理。后续冒茬的虽然产量增加了,价格也会下降,但在风味和口感上,还是“一茬不如一茬”啊。
像是“香椿”,头茬芽嫩,看着是紫红色且带着油亮光泽,炒过以后香味非常浓郁且透彻;若是二茬或再往后,叶子上就有若隐若现的绿色了,那种香气也会变淡,让人觉得吃着没啥味。
还有“春笋”,刚破土而出的那种,肉质属于细嫩又水脆,无论焯水还是炖煮,都没有麻嘴的苦味;若是后期的笋子,肉质显白且纤维增加,凉拌的话涩味会很重,嚼起来爽脆的口感大不如前。
另外,若是按照中医的养生理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正是身体升阳的好时节。
古人们认为春日的这些“头茬”富含“阳气而生”,最是温补好食,且很多春发的蔬菜属于是“少酸多辛”,能够帮助人祛除“秋凉冬寒”留在体内的浊气。
所以才有了那些“咬春饼”、“馈春盘”、“五辛盘”等传统春菜美食,除了有“尝鲜纳吉”的好寓意,更是养生智慧的体现呀。
你看看,天时地利人和,都集齐了,此时不吃,更待何时呢?
当然,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如果不是到乡下田间自己采摘,其实很少能尝到“头茬”的美妙。
至少,除了小区里的香椿和小公园里的榆钱,我家附近是没发现什么可食用的春菜,哈哈。
所以,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趁着春暖花开,没事多去郊游,不仅放松身心运动一下,还有可能偶遇“头茬”惊喜呀!
顺便附上几个春菜的做法,方便大家参考:
谢谢你看到这里,我是@秋食爱吃饭,一个爱吃喜欢下厨偶尔话痨的人。
感兴趣的关注一下,一键三连也不嫌多,咱们随缘再聊啦。
1、DNA 可以用作防火材料。
众所周知,DNA 是遗传物质,但最近人们还开发出它的另一项用途——防火材料。
2013 年,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从鲱鱼精液中提取的 DNA 可以提高棉织物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DNA 的磷酸基团,受热可以产生磷酸,磷酸在高温时能产生结构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碳化层。DNA 的含氮碱(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在加热后会释放出不支持燃烧的氨气(氨气在普通空气条件下是很难燃烧的,有阻燃作用)。
燃烧测试表明,经 DNA 处理的棉织物在施加甲烷火焰后根本不燃烧;当暴露于 35kWm-2 的辐射时,也未观察到点火现象。
参考文献:
DNA: a novel, green, natural flame retardant and suppressant for cotton. J. Mater. Chem. A, 2013, 1, 4779-4785.
2、二甲基汞——带橡胶手套接触也会死。
做过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室用的橡胶或乳胶手套能隔绝大多数的酸、碱或剧毒物质。但有一种剧毒物质例外,它就是二甲基汞(其化学结构如下所示)。
二甲基汞是目前已知的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数微升即可致人死命。更可怕的是,二甲基汞可以溶解并渗透橡胶、乳胶,这意味着使用橡胶或乳胶手套对它是不起防护作用的。
1997 年,美国 Dartmouth College 的毒物化学教授 Karen Wetterhahn(下图)在实验过程中不慎将两滴二甲基汞洒在了所戴的乳胶手套上,随后二甲基汞渗过手套接触到她的皮肤并进入其体内,致其中毒。十个月后, Karen Wetterhahn 因医治无效而死亡,令人叹惋。
参考文献:
OSHA Safety Hazard Information Bulletin on Dimethylmercury. Safet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Bulletins (SHIBs), 1997-1998. OSHA. 1991-02-15.
3、重水毒性微小(味道和水差不多),超重水很危险!
重水,也称为氘代水,化学式为 D2O。普通的水(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但重水分子是由两个氘(氢的同位素 D)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氘原子比氢原子多一个中子,因此重水分子的质量比一般水要大。重水无放射性,曾有很多传言说重水是剧毒物质,其实言过其实了。
1931 年,Harold Urey(下图)发现了氢的同位素氘,并因此于 1934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5 年,Urey 就和他的同事尝了重水的味道(喝下重水或拿重水漱口),并试着分辨重水和普通蒸馏水,结果是他们都认为重水和普通水的味道没有差别。
2016 年,有一个叫 Cody 的小哥(下图这位)在 Youtube 上发了一个喝重水的视频(名为“Drinking heavy water”)。他喝了之后,认为重水有点甜。后来他又让女友尝了一下重水,他女友同样表示比普通水稍甜一点。
另外,由于人体代谢需要轻水,所以只喝重水的话肯定会出问题,但从上面两个例子看,重水的毒性确实很小。不过本人反对任何喝化学试剂的行为(何况重水挺贵的)。
再来说一下超重水。超重水由两个氚和一个氧组成,故又称一氧化二氚,其化学式为 T2O。氚是氢的另一个同位素,元素符号为 T。氚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所组成,具有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变成氦 -3,其半衰期为 12.43 年。
超重水在自然界极为稀少,只有靠人工的方法去制取。一般是把金属锂放在原子反应堆中,在中子的轰击下,使锂转变为氚,然后与氧化合生成超重水。若要制取 1 公斤的超重水需要超过 100 万吨的天然水和大量的电能,因此超重水成本比黄金高上百倍,而且生产很慢,一个工厂一年也不过制造几十公斤超重水,价格极为昂贵。
氚能发射β射线,所以超重水自然也是放射性物质。β射线虽然穿透能力不强,但如果喝下去发生内照射的话,给身体造成的破坏是极其可怕的。
参考文献:
Urey, H. C., Failla, G., Concerning the taste of heavy water. Science, 1935, 81, 273.
4. 洗发水没有滋养你的头发,只不过给你涂了一层“硅油”……
用洗发水洗完头发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头发变得顺滑了。
用护肤品抹手抹脸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变得柔滑了。
头发、皮肤果真是被滋养了吗?
No, 你也许只是给自己涂了一层“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二甲基硅氧烷(英文名 Polydimethylsiloxane,简称 PDMS),也被称为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油,它是一种高分子有机硅化合物,结构式如下所示。它无色、无味、透明、耐热、耐寒、防水、无毒,具有生理惰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聚二甲基硅氧烷对皮肤渗透性好,护肤品涂抹在皮肤上的柔滑感受,通常都是因为添加该物质的缘故。在洗发、护发用品中,可以帮助头发保持自然光泽并增加顺滑感,基本上,能够使头发顺滑的洗发水中,都能够找到该成分。
5. 有人能用化学元素符号来写自己地址。
格伦·西博格(英文名 Glenn Seaborg)是美国著名核化学家。由于在超铀元素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荣获 1951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格伦·西博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用元素符号来写自己地址的人,他的地址可以写成:Sg, Lr, Bk, Cf, Am.
Sg (Seaborgium) 是 106 号元素,是以西博格(Seaborg)本人名字命名的元素;
Lr(Lawrencium) 是 103 号元素,名称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k (Berkelium)是 97 号元素,名称来自美国伯克利(Berkeley);
Cf (Californium)是 98 号元素,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命名;
Am (Americium)是 95 号元素,以美国(America)命名。
江西有一道名菜,叫油浸鲈鱼。它就是把改好刀的鲈鱼放在油锅中,低温浸熟。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油温烧到 160 度,把鲈鱼放进去,直接关火,泡 3 分钟。
油浸相对于水煮,一是它温度更高,成熟更快;二是它没有水泡翻滚,有利于保证食材的外型完整。
我们煮东西的时候,水沸腾翻滚,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破裂的时候,对食材表面会形成一种切割力,导致食材表面破损、开裂,这就是我们通俗的说法:滚烂了。
但它这个作用力是从外到内的,我们炖柴鸡、炖大骨头的时候,你往往发现外面都烂了,里面的筋头巴脑还很硬,咬不动,或者不离骨。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就要小火长时间浸煮或者关火浸泡。
餐饮上有句俗语,叫做“小火吃肉,大火喝汤”。我们卤肉、炖肉为什么要小火?一是小火汤水不会沸腾,食材外型会比较完整;二是小火浸煮会延长加工时间,食材在汤水中浸泡时间久了会更入味。
而以喝汤为主的时候,就直接开大火,沸腾翻滚,食材直接炖烂,骨胶原溶在汤里,汤会更香更好喝。
所以温度的高低,会影响食材的成熟时间,而温度的不同,加工时间的不同,又会导致食材状态上的不同。
早些年我做脆皮桶子鸡的时候,用的是水油混合卤,2/3 是水,1/3 是油。老母鸡在火上小火煮 15 分钟,然后关火浸泡 6 个小时至熟。相对于普通卤水,它提升了温度,减少了沸腾,保证了品相完整。成品咸香皮脆,肉质不是普通烧鸡那种软烂,而是有微微的韧劲和弹牙感,有嚼头,且越嚼越香。
事实上,水油卤很常见,南方卤鸽子也经常用到这种卤水。其实不管油浸也好,水油卤也好,都在于升高温度,加快成熟或是改变食材状态。
这个道理跟高压锅一样,所不同者是高压锅通过特殊的构造,让水蒸气跑不出去,从而让锅内温度增高,缩短了食材成熟的时间。比如羊蹄,正常需要炖 50 分钟的食材,高压锅 16 分钟就好了。
但是凡事有其利弊,时间缩短了,羊蹄虽然熟了,但是开锅就吃,它不入味,很寡淡,需要泡几个小时。
从另一个角度讲,直接煮的话,水蒸汽蒸发了,汤会越熬越咸,食材会更入味一些。而高压锅水蒸气跑不掉,那么一开始是怎样的咸度,成熟后还是什么咸度。
时间短导致不入味,水多咸度低不会,这就是题主所讲的没肉味,味道淡。
那这种问题就很好解诀了,以炒鸡为例,黑凤鸡成熟时间为 20 分钟,那就压 5 分钟,收汁 5 分钟,这样就节省 10 分钟时间。水直接就少放,3 斤鸡子放水 1.8 斤,后期收汁刚刚好。
那清炖鸡以喝汤为主,不收汁怎么办,一开始就少加水,多加盐,让鸡子入味重一些,压好后再加些开水或是高汤兑一下,二次调味,加味精、鸡精、胡椒粉,这样不管是汤还是鸡块,味道都刚刚好。
这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局部。一名侍卫牵着一头豹子。
章怀太子李贤是文明元年(684)被其母武则天逼令自杀,葬于四川巴州,后追谥为章怀太子,迁回长安,著名的有《狩猎出行图》、《客使图》、《马球图》、《内侍图》、《侍女侏儒图》、《观鸟捕蝉图》等
下面还有骑着战马牵着骆驼驰骋的壁画。
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没有被驯化为骑兵坐骑,有很多原因。
第一,身体结构
大型猫科动物的脊柱结构和马对比,猫科动物缺乏稳固的鞍座支撑点。
马的脊柱平坦且肌肉发达,适合安放马鞍;肩高高,肌肉发达,腿骨健壮。
而猫科动物脊柱灵活(便于伏击捕猎),但承重能力弱,人类骑乘易导致其受伤或失衡。
猫科动物腿骨和脚趾,也不便于长途跋涉和超负荷载重,肩高也低。不方便骑乘,也不方便套马鞍马嚼,更不用说马镫了。
第二:寿命
三国演义里的赤兔马,虽然是演义小说,但是也比较符合马的寿命。
赤兔马从公元 192 年董卓送给吕布,姑且算 5 岁,直到公元 220 年关羽败走麦城后绝食而死,也有 33 岁。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长寿马是 Old Billy。Old Billy 生活在 18 世纪中叶的英国,据估计它的寿命达到了 62 岁。
古代一匹马寿命能达到 30 岁,平均寿命在 35 岁左右。
老虎平均寿命在 20-25 年,猎豹在 10-15 年。
寿命方面就没得比。
第三:无法形成大规模
如果要组建 10 万骑兵,一人三马,就得要 30 万匹马。
且不说每一匹都是战马,至少行军马,驮马,战马这种标配要是要有。
如果是组建十万虎豹骑,就算行军和驮铠甲武器都让驴和马来做,那也要有 10 万头老虎豹子狮子。
咱就算再退一步。
不要十万,也不组建一万,咱就组建 500。
不说 500,感觉 500 也养不起,就 50,那也会被言臣御史大夫等谏臣用唾沫喷死。
第四,繁殖
雌性老虎每 2-3 年才会繁殖一次。幼虎出生后,母虎需要花费 2-3 年时间独自抚养幼崽,在此期间不会再次发情交配。
猎豹是近亲繁殖。
雌性狮子从怀孕到产下幼崽大约需要三个半月的时间,一胎可以生 2-6 只幼狮,但是母狮子受孕概率低,一天啪啪啪三十次,平均需要交配 3000 次才能成功怀孕。
即便怀孕生子,幼崽也不是一下就能长大离开目前。
马虽然一年一胎,但是母马一般在 1.5 岁左右性成熟,但通常在 3.5 到 5 岁时达到体成熟。
母马一般每胎只能生育 1 只小马,怀孕期大约为 300 天左右,即 1 年 1 胎。大概可以生 8-10 胎。
虽然马一胎生一个,但是胜在稳定。
第五,驯化周期
古代驯化老虎猎豹的记载,并没有详细记录驯化周期,或者是我没有查到。
现代记录,基本上 6 个月就能让猎豹听从人的指令。
马戏团的老虎,驯化记载几个月到几年的都有。
看起来很听话,但是很多专家说,老虎从未被驯服。
出现过很多次老虎在表演的时候暴力反抗的案例。
狮子表演,一般也是在 3 年左右。
但是战马,如果只是骑乘,大部分野马很快就能被骑上去。
见过套马的汉子,几小时就让马不发脾气。
训练成战马的话,古代战马完整训练周期是 2-3 年。
让马适应噪音,战术训练队形训练等,需要周期很长,当然,短期快点的 6 个月也能做到上战场。
第六,性价比
马匹、骆驼等动物服从性高、耐力强、易训练,能承担侦察、运输、冲锋等多种任务,综合性价比远超猛兽。
老了还能去耕地。
北方旱地,古代大部分时期都是用马耕,南方湿地后期才转换成牛耕。
而狮子老虎猎豹,每天就要吃十几斤肉,你养一万头,谁养得起?
第七,速度和耐力
猎豹的确跑得快,115 公里每小时,但是只能跑 3-4 分钟。
狮子也能保持高速奔跑几分钟。
老虎耐力好,能跑 80 公里每小时,但是持续保持高速奔跑,也跑不了多久。
兴许速度方面,老虎的确比不过,但是耐力,负重,完全屌打猎豹狮子老虎。
而短跑,保持高速奔跑 5-8 分钟,中速奔跑可以跑半小时到一小时。
国际赛马上,马持续奔跑 10 小时,能跑完 160 公里。普通马也能花 15 小时跑完。(不负重)
800 里加急,古代三天能跑完。
这要是骑老虎,估计跑几分钟,就要吃一个传令兵了。
省流回答
物体的温度其实是分子振动的势能的宏观体现。
巨大的海洋输送机(大洋环流)将水输送到全球各地。 寒冷的咸水密度较大,会沉入海底,而暖水密度较小,会留在海面。
冷水的密度比温水高。 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冷,因为寒冷、含盐的海水沉入海洋盆地的底部,低于地表附近密度较小的温暖水域。 深海冷咸水的下沉和输送,加上风驱动的地表温水流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海洋环流模式,称为“全球传送带”。
相比之下,地球在深处变得越来越热,主要是因为放射性衰变的能量从地球的核心向外泄漏。而且地壳和地幔的岩石相对移动速度非常慢(板块运动速度一年大约仅几厘米,如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约为 2.5 厘米 / 年),可视为相对固定,所以在地球深部放射性生热的持续加热下地球内部温度越来越高,地核温度可超过 5000℃。虽然地下的这种地热能沿着海底可以转移到海水中,但其影响非常小,无法通过直接手段测量。
为什么? 地球每平方米实际产生的热量相当小,特别是与温暖海洋所需的热量相比。 从地球发出的地热能平均每平方米仅约为十分之一瓦。 按照这样的热流速度(不考虑洋流),将海底一米加热一摄氏度就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然而,海洋并没有停滞不前。 由温度和盐度的密度变化驱动的复杂的深洋流不断地用较冷的水取代底层的海水。
拓展阅读——地温梯度
关于地球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这里给大伙科普一下。
地温梯度简介
地温梯度是温度随地球内部深度增加的变化率。 一般来说,由于来自更热的地幔的热流,地壳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远离板块边界,世界大部分地区地表附近的深度温度升高约 25–30 °C/km (72–87 °F/mi)。 [1]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温度可能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在地表附近,这种现象称为反地温梯度或负地温梯度。 天气、阳光和季节的影响仅达到大约 10-20 m(33-66 英尺)的深度。
严格来说,地热一定是指地球,但这个概念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行星。 在 SI 单位中,地温梯度表示为 °C/km、[1] K/km、[2] 或 mK/m。[3] 这些都是等价的。
地球的内部热量来自行星吸积的余热、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地核结晶的潜热以及可能来自其他来源的热量的组合。 地球上主要的产热核素是钾 40、铀 238、铀 235 和钍 232。[4] 内核的温度被认为在 4000 至 7000 K 范围内,行星中心的压力被认为约为 360 GPa(360 万个大气压)。[5] (确切的值取决于地球的密度分布。)由于大部分热量是由放射性衰变提供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半衰期短的核素耗尽之前,地球产生的热量将是 高得多。 大约 30 亿年前,热量产生量是现在的两倍,[6] 导致地球内部温度梯度更大、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速率更大,从而产生了不再形成的火成岩,例如科马提岩 .[7]
地温梯度的顶部受大气温度的影响。 固体行星最上层的温度由当地天气产生,根据地面、岩石等的类型,在约 10-20 米的浅深度处衰减到大约年平均地温 (MAGT)。 ;[8][9] [10][11][12]许多地源热泵都采用这个深度。[13] 顶部数百米反映了过去的气候变化;[14]进一步下降,随着内部热源开始占主导地位,温暖度稳步增加。
热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构造板块边缘发现了温度在 650 至 1,200 °C(1,200 至 2,200 °F)之间的高粘性或部分熔融岩石,增加了附近的地温梯度,但推测只有外核存在于熔融状态。 或流体状态,大约 3,500 公里(2,200 英里)深的地球内核 / 外核边界的温度估计为 5650 ± 600 开尔文。[15][16] 地球的热含量为 1031 焦耳。[1]
当今主要产热核素[21]
Nuclide | Heat release[W/kg nuclide] | Half-life[years] | Mean mantle concentration[kg nuclide/kg mantle] | Heat release[W/kg mantle] |
---|---|---|---|---|
238U | 9.46 × 10−5 | 4.47 × 10^9 | 30.8 × 10−9 | 2.91 × 10−12 |
235U | 56.9 × 10−5 | 0.704 × 10^9 | 0.22 × 10−9 | 0.125 × 10−12 |
232Th | 2.64 × 10−5 | 14.0 × 10^9 | 124 × 10−9 | 3.27 × 10−12 |
40K | 2.92 × 10−5 | 1.25 × 10^9 | 36.9 × 10−9 | 1.08 × 10−12 |
在地球的大陆地壳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对地热的产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陆地壳富含低密度矿物,但也含有大量较重的亲石元素,例如铀。 正因为如此,它拥有地球上发现的全球最集中的放射性元素库。 [19]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在花岗岩和玄武岩中富集,特别是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层中。 [20] 这些高含量的放射性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地幔之外,因为它们无法替代地幔矿物并随后在地幔熔化过程中在熔体中富集。 地幔主要由高密度矿物组成,其中原子半径相对较小的元素浓度较高,如镁(Mg)、钛(Ti)和钙(Ca)。 [19]
岩石圈中的地温梯度比地幔中的地温梯度更陡,因为地幔主要通过对流传递热量,导致地温梯度由地幔绝热层决定,而不是由岩石圈中占主导地位的传导传热过程决定。 作为对流地幔的热边界层。[需要引用]
热流
热量不断地从地球内部的来源流向地表。 地球的总热量损失估计为 44.2 TW(4.42 × 1013 瓦)。[22] 大陆地壳上的平均热流为 65 mW/m2,洋壳上的平均热流为 101 mW/m2。 [22] 平均为 0.087 瓦 / 平方米(地球吸收的太阳能的 0.03%[23]),但更集中在岩石圈较薄的区域,例如沿着大洋中脊(在那里形成了新的海洋岩石圈) )和近地幔柱。[24] 地壳有效地充当了厚厚的隔热层,必须被流体管道(岩浆、水或其他)刺穿,才能释放下面的热量。 地球上更多的热量通过板块构造和与大洋中脊相关的地幔上涌而损失掉。 热量损失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通过岩石圈传导,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海洋中,因为那里的地壳比大陆下的地壳更薄且更年轻。 [22][25]
地球的热量由放射性衰变以 30 TW 的速率补充。[26] 全球地热流量是人类所有一次能源消耗率的两倍多。 全球热流密度数据由 IASPEI/IUGG 的国际热流委员会 (IHFC) 收集和汇编。[27]
直接应用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可以用作能源,称为地热能。 自古罗马时代以来,地温梯度就被用于空间供暖和沐浴,最近又被用于发电。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以及与全球主要能源一致的相关环境影响也在不断增长。 这引起了人们对寻找可再生能源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兴趣日益浓厚。 在地热能量密度高的地区,由于相应的高温,当前技术允许发电。 利用地热资源发电不需要燃料,同时以持续超过 90% 的可靠性提供真正的基本负载能源。[19] 为了提取地热能,必须有效地将热量从地热储层传递到发电厂,在发电厂中,蒸汽通过与发电机相连的涡轮机,将热量转化为电能。 [19] 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取决于被加热流体(水或蒸汽)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因此使用深层高温热源是有利的。 在全球范围内,地球内部储存的热量提供的能量仍然被视为外来能源。 截至 2007 年,全球已安装约 10 吉瓦的地热发电容量,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0.3%。 另外安装了 28 吉瓦的直接地热供暖能力,用于区域供暖、空间供暖、水疗、工业流程、海水淡化和农业应用。[1]
变化
地温梯度随位置而变化,通常通过钻孔后确定底部裸眼温度来测量。 然而,钻井后立即获得的温度记录会因钻井液循环而受到影响。 为了获得准确的井底温度估计,井必须达到稳定的温度。 由于实际原因,这并不总是能够实现。
在热带稳定的构造区域,温度深度图将收敛于年平均地表温度。 然而,在更新世期间形成深层永久冻土的地区,可以观察到持续深达数百米的低温异常。 [28] 波兰的苏瓦乌基冷异常使人们认识到,在整个波兰以及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的钻孔中都记录到了与更新世 - 全新世气候变化相关的类似热扰动。
在全新世隆起和侵蚀区域(图 1),浅梯度将很高,直到达到稳定热流状态的点(图中标记为“拐点”)。 如果将稳定状态的梯度投影到该点上方与当今年平均温度的交点处,则该交点高于当今地表水平的高度可以衡量全新世隆起和侵蚀的程度。 在全新世沉降和沉积区域(图 2),初始梯度将低于平均值,直到达到加入稳定热流状态的点。
地表温度的变化,无论是每日的、季节性的,还是由气候变化和米兰科维奇循环引起的,都会渗透到地球表面以下,并产生地温梯度的振荡,其周期从一天到数万年不等,并且振幅会减小 有深度。 最长周期变化的尺度深度可达数千米。[29][30] 沿海底流动的极地冰盖融化的水往往会在整个地球表面保持恒定的地温梯度。[29][可疑 - 讨论][需要验证]
如果在浅井中观察到的温度随深度增加的速率在更大的深度持续存在,那么地球深处的温度很快就会达到岩石融化的程度。 然而,我们知道,由于横波的传播,地幔是固体的。 由于两个原因,温度梯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 首先,热传输机制从刚性构造板块内的传导转变为地幔对流部分的对流。 尽管地幔是固态的,但地球的大部分地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流体,并且热量通过平流或物质传输来传输。 其次,放射性热的产生集中在地壳内,特别是在地壳的上部,因为铀、钍和钾的浓度最高:这三种元素是地球内放射性热的主要产生者。 因此,地幔主体内的地温梯度约为每公里 0.5 开尔文,并由与地幔物质(上地幔中的橄榄岩)相关的绝热梯度决定。 [31]
负地温梯度
当温度随深度降低时,就会出现负地温梯度。 这种情况发生在靠近地表数百米的上部。 由于岩石的热扩散率较低,地下深处的温度几乎不受昼夜甚至年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在几米深处,地下温度与年平均地表温度相似。 在更深的地方,地下温度反映了过去气候的长期平均值,因此几十到数百米深处的温度包含了过去数百到数千年气候的信息。 根据地点的不同,由于接近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寒冷天气或由于最近的气候变化,这些温度可能比当前温度更冷。[32][33][14]
负地温梯度也可能由于深层含水层而出现,其中通过对流和平流从深水传递热量导致较浅层的水将邻近岩石加热到比更深层的岩石更高的温度。 [34]
在俯冲带大范围内也发现了负地温梯度。[35] 俯冲带是构造板块边界,由于大洋板块相对于下伏地幔的密度较高,因此大洋地壳沉入地幔中。 由于下沉的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进入地幔,热传导无法像板块下沉时那样快速加热板块。 因此,下沉板块的温度低于周围地幔,导致地温梯度为负。 [35]
如果感觉有用,就点个赞吧!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当然有啊, 思考的人还不少。
不仅思考了,还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和思考。
其中最系统性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著作《物理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
所有这些元素都处于相对于地心的固定位置上,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
然后,所有这些元素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重(gravity), 一种是轻(levity)。重质元素的自然位置是地心,轻质元素的自然位置是天球的中心。
为了保持相对位置,所有元素都会向其自然物质运动。重质的东西向下,也就是地心运动,轻质的东西向天球的中心运动。
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由落地和漂浮的现象。
于是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动体的运动速度与其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重量成反比。
每一个物体都包含各种重质或者轻质的元素,重质>轻质,物体就下落。
这些就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基本逻辑思想,也就是古典力学体系。
并且,以古典力学为基础,最终托勒密形成了成体系的地心说。
因为亚里士多认为地心是所有重质的自然位置,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观察,因为在古代人世纪的观察下,很多行星的运动并不是圆周运动,并且还有逆行现象。
于是托勒密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地心说理论:
地心说在当时的观测下是符合一定的行星运动规律的,并且完全符合亚里士德多的古典力学理论。
虽然说利用地心说描绘的天体运动比较复杂:
然而,在哥白尼(1473-1543)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当时更先进的观测技术之下,哥白尼发现利用地心说计算误差很大。 哥白尼观测的一次行星合。哥白尼在阿方索星表副本中的笔记评论说:"火星的位置超出 2 度以上,土星则落后了 1.5 度。"
于是在哥白尼尝试通过以太阳为中心,计算行星运动轨迹,发现误差更小,计算更加简便,于是发展成了《日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中,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轻质(levity)的思想,认为质重(gravity)并不是向宇宙中心(太阳)运动,而是同族物体有各自相互结合的倾向(这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所以行星上的物体的 gravity 各自朝向自己的中心
然而哥白尼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行星会运动,既然行星重质向各自中心运动,那么行星为什么又会运动呢?
然后,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1564-1642),提出了相互吸引的引力的概念,他认为: 同族重质像磁石一般相互吸引,这就是万有引力的雏形。 开普勒通过观察行星总结出的行星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已经呼之欲出。
所以我们看到,物理学的进步基本上是一步一步再走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牛顿突然一拍脑袋发现引力这样离谱有幼稚的事情。
先是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挑战地心说的地位,认为不存在什么轻质(levity)。
接着是开普勒(1571—1630)提出同族重质像磁石一般相互吸引,首次提出相互吸引的概念。
在这同时伽利略(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质疑亚里士多德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质疑。
然后我们才终于迎来牛顿(1643-1727),代表了古典物理学的终结,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牛顿主要做的是这么几件事情:
1 彻底抛弃了亚里士多德质重(gravity),轻质(levity)的概念,提出了质量这一概念: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度量,可有起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定义一
2 划时代的用微积分的思想研究运动问题
3 提出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所以,牛顿并没有发现什么重力或者是引力。牛顿做的工作时完整的建立起了现代物理学体系,彻底抛弃了古典物理学。
而且,最最最核心的是,牛顿引入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微积分,从此数学和物理密不可分。
如果你看古典物理学的一些书籍,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你是看不到多少数学公式和计算的,大部分是语言论述。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已经基本上全是计算了。
这才是牛顿的伟大之处
膨颈蛇 / 饭匙铳 / 饭铲头
在没有眼镜的年代被称之为“膨颈蛇”——其膨胀的颈部具有黑色线状斑纹。这是其主要的警戒色。用于警告其他动物远离自己。因为这个显著的特点,在闽南语中将其称之为『饭匙铳[1]』,潮州话中的『人喙毒过饭匙铳』就是说人言可以比眼镜蛇还要毒;粤语中则称之为『饭铲头[2]』。
我们可以从《神奇宝贝》中的翻译中观察到这一点:下图为毒属性宝可梦——饭匙蛇(日文︰ハブネーク,英文︰Seviper)。
《狂飙》看过吧,里面除了老默之外还有个杀手,叫『过山峰』——其实应该是『过山风』,这个是广州地区『眼睛王蛇』的俗称,用来作为杀手的外号才合情合理。不然难道也是用来形容他的野外徒步生存能力和登山能力么?
不过要注意一下不要因为都有个『饭铲头』就和『烙铁头』弄混了,简单来说,『饭铲头』是扁的,而『烙铁头』是尖的,所以二者名称相近,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烙铁头』,全称莽山原矛头蝮,通体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极细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能够很好的隐藏在周围环境下,尾后半部为白色。在被官方发现并命名之前被当地苗族视作图腾,称为『小青龙』[3]
从名字也能看出来,莽山原矛头蝮属于『蝮蛇』,也就是『蝰蛇科』的一员。同科中,名称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入选了盖世武侠的『竹叶青』;而眼镜蛇及眼镜王蛇都是『眼镜蛇科』的,二者关系还是比较远的。
@薏苡: 以前我一直以为类似的笑话是编的,直到昨天我坐高铁拍到,笑死。
@大肆叉 :每个教室有监控探头,一直以为是考试等重大事件才打开。
有一天,到教室太早,一个人无聊,就用修正液把摄像头涂白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结果第二周周一,全校开大会,把我搭个小板凳龇牙咧嘴冲着探头涂修正液的视频给播了出来!
@陈逍遥 :路上去化缘,老乡打开门一看,凤翅紫金冠、黄金锁子甲、藕丝步云履,这样的穿着打扮,讨你要一钵盂米。你什么想法。
@帕博 :我家猫平时酷爱舔毛,没事就打理自己。
绝育后带了两个周的伊丽莎白圈,没发现肚子被剃毛了。
解除封印的时候,她坐那啥都不干就开始从上往下舔毛。
直到舔到肚子上,发出了一声混合着惊恐愤怒凄厉又绝望的叫声:
「我毛呢???????」
@南山三妹 :柿子:「你小子有本事去吃那个绿色的小个子。」
这是蕾玲编辑部的第 1086 篇原创文章
《中东战争》最初于 1988 年在街机平台上推出,其极高的难度使得不少玩家在街机厅中苦战后望而却步。相比之下,1990 年移植到红白机平台后,才让这款游戏在国内广为流传。
不过这游戏当年被误解很多,首先便是译名,《Silkworm》原本的意思其实是《蚕》,结合游戏剧情应该是指主角团作战小队的代号之类的。
彼时正值海湾战争爆发,盗版商敏锐捕捉到"中东战争"这个充满现实张力的词汇,将这款游戏强行嫁接成为《中东战争》。虽说实际游戏内容跟这个名字风马牛不相及,但由于游戏直升机 + 吉普车空陆“联动大作战”的玩法,反而收获了不少人气。
实际上《中东战争》讲述的是一个非常赛博朋克的故事。1990 年人类凭借先进科技研发出超级人工 AI“MH-C2”,类似于红白机《重装机兵》诺亚主机那样的存在。
这台 MH-C2 跟诺亚一样似乎拿到了相同的剧本,在它的深度思索能力不断进化中,它最终选择背叛人类,发起无情的机械暴乱。
面对这场无人预料的科技危机,地球果断派出两位英勇战士——分别驾驶直升飞机和吉普车的精英,踏上了拯救世界的征程。
小时候玩《中东战争》大概就知道这游戏的名字是借来的了,因为游戏内容与人类战场实在是大相径庭,什么巨大的飞船、战车、战斗要塞在游戏中随处可见,这实在不是 90 年代的人类能制造出来的。
玩家既可以选择单人模式,自由选择使用直升飞机或是吉普车,来对付来自天上地下层出不穷的敌人,也可以与好友携手体验 1P 固定操控直升飞机与 2P 操纵吉普车的配合。
年少时大家更喜欢抢着玩直升飞机,总认为在空中纵横驰骋便能多活几秒,然而随着对《中东战争》这款游戏的不断摸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其实吉普车才是真神。
由于吉普车只能在地面活动,其超低的底盘可以规避来自空中绝大多数的暗箭,对阵某些 BOSS 还能钻到其“胯下”卡无敌点,生存率反而更高一些。
然而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游戏,当年大家都很难将《中东战争》通关,游戏前三关似乎还是新手的天堂,然而从第四关开始难度陡然上升,流程中杂兵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铺天盖地的敌人不仅血厚、数量多,而且经常从一些刁钻的位置窜出来,令人防不胜防。
有时版面还会突然射出一连串的导弹飞剑,这些飞剑速度极其之快,而且射出方向完全随机,基本上每次遭遇这个场景直升机都要交代一条命在这里,至于吉普车因为底盘较低,反而每次都能无伤通过。
由于《中东战争》令人发指的游戏难度,加上当年极少数卡带自带防盗版机制,会在关卡中无限循环,绝大多数玩家都没有实机看过《中东战争》的结局。这个游戏共有 9 关,前 7 关都是在战场与 MH-C2 的装甲部队作战,到了第 8 关则来到 MH-C2 老巢,与 MH-C2 主机进行作战。
就在大家消灭了 MH-C2 主机中枢,可以撒花看 STAFF 动画之时,没想到游戏剧情出现了转折,MH-C2 趁主角团出击竟然偷了我们的老家,于是游戏来到最终的第 9 关。
当我们赶回老家,发现自家基地早已被 MH-C2 的军队打成了空无一人的废墟。
在废墟的尽头最终 BOSS 出现,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行高达,操持着冷箭导弹和密集如雨点的弹幕向我们攻来。最终人类还是战胜了这台暴走的 AI,两位超级战士拯救了世界,让人类社会再次回归和平之中。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 FC 游戏《中东战争》小编带给大家的回忆了,不知你还记得当年游玩《中东战争》的哪些有趣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哦!
作者:诺亚主机(20 后游戏编辑)
编辑:小雷
战壕风衣
战壕风衣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异常残酷。主战场欧洲属于海洋性气候,湿润而多雨,而且随着机枪等新武器的投入使用,杀戮效率急剧提升,人员伤亡惨重,最后进入相持阶段,双方都不敢贸然主动出击。交战双方挖掘了大量的战壕,士兵需要连续长时间生活在壕沟里。在欧洲多雨的天气下,壕沟肮脏泥泞,充斥着生活垃圾、虱子和老鼠以及各种难闻的气味,异常艰苦。
早期士兵大多穿一种厚呢大衣,由羊毛制成,虽然温暖,却非常沉重,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下,沾上水和泥巴就更加笨重,严重影响士兵在战壕里的正常生活,也降低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快速机动反应。
为了改善士兵的生活条件,提升战斗力。英军军官设计出了适应环境的军装风衣,也就是战壕风衣的原型。
战后,随着士兵们凯旋,这种舒适,帅气的服装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被当时的时尚人士所追捧,并在好莱坞大放异彩。在众多经典电影中,男女主角身着这种帅气的风衣,演绎了令人心动的爱恨情仇。自此,风衣逐渐成为声名远扬的时尚单品,在设计师百花齐放的年代,风衣的设计也开始多样化,演变到今天也就是我们的战壕风衣。
战壕风衣在整体造型上沿袭了当时军装风衣设计,保留了经典元素,如:
双排扣
其沿袭了军装的传统,5×2 的双排十粒扣配置使衣服的前门襟位置更加严密,防风保暖效果甚佳。
肩章
专门设计用来佩戴军衔,通过肩章区分级别,同时固定包带,方便士兵背上挎包。
枪挡
位于右前胸部位的一层覆片是枪挡,在战场上主要是为了垫枪,防止开枪时枪械的冲击力伤到持枪者,现在则是装饰作用。
雨挡
在冬天,后背是人体最畏寒的区域,后背上方的覆片被称作雨挡主要是为了防水、防风保暖。同时,还可以起到修身的作用。
袖袢
可收缩的袖袢,作用是收紧袖口,加固防风挡雨功能,可以防止雨水和风灌进衣服里,防风保暖。
腰带
设计腰带的目的是为了让士兵在作战中方便灵活,后期的作用主要是修饰体型,腰带可拆卸,方便美观。
D 型环
D 型环位于腰带后方,最初为了让士兵在腰上别上手雷等作战工具,经后期演变,作为装饰观赏的作用。
不是。对于“完美还原”动物的外貌,动物的骨架缺乏许多必要的数据。
骨骼与骨骼化石可以显示生前附着的肌肉的特征,生物力学可以推导身体结构和运动方法。化石保存足够完整的恐龙的大致形态可以复原得相当接近生前的样子。化石零碎的恐龙就难办了。
一部分恐龙化石包含皮肤化石或皮肤在泥土中留下的压痕、羽毛化石或羽毛留下的痕迹、皮肤中的黑色素体的矿化产物等细节,可以用来再现生前体表的状态。缺少体表附属物化石的恐龙体表的颜色很难还原。
一些恐龙可能带有颜色鲜艳的皮肤或体表附属物,以供自卫、求偶、沟通等使用,在没有保存得格外好的体表化石时,这些会相当不容易还原。
恐龙化石显示的骨架结构、复原出来的站立骨架的重心位置等信息可以显示恐龙生前站立时脖子、四肢、尾巴的姿态,受力状况、骨骼强度可显示能不能跑、速度如何,跑起来的重心稳定范围可以由生物力学算出,推算出脚和尾巴怎么摆不至于跌倒、怎么摆有助于奔跑。运动能力、体型、头骨与牙齿的结构、粪便化石等可以显示恐龙的食性。
鸟是现存的恐龙,其结构和行为也可以参照。例如恐龙的步态可以在鸡身上安装假尾巴来实验,可以参照:
Grossi B, Iriarte-Díaz J, Larach O, Canals M, Vásquez RA (2014)Walking Like Dinosaurs: Chickens with Artificial Tails Provide Clues about Non-Avian Theropod Locomotion. PLOS ONE 9(2): e8845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8458
更多的恐龙化石缺少皮肤细节,鲜艳的颜色与体表的质感是根据近似种的情况、推定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等想象的,或是干脆整个空想的。
也可以看看:
孩子问「恐龙也有肚脐眼吗?」?——看起来,至少一部分非鸟恐龙可以有卵黄囊疤痕,这不是哺乳类的肚脐眼。从骨骼上,这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恐龙有嘴唇吗?——看起来,至少一部分恐龙有嘴唇。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澂泓 :在一家摸猫店的门口看到的。
@一级秒扎昆 :其实你也看不见玻璃,只不过你明白玻璃是什么,玻璃周围会有什么,玻璃上会有什么。
一个四方框,中间悬着一个把手,是人都明白这是个玻璃门,需要抓住把手打开。
问题是鸟不懂啊!
@蓝色 :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上晚自习,一个同学因玩手机被从窗外暗中观察的班主任抓到,当场叫到教室门外。
然后刚走出门,就听到一声枪响,班里瞬间炸锅了。
事后发现,其实是体育老师在试发令枪,但是我们班已经默认,上课玩手机会被枪决。
@September :口蘑的全称是从张家口运输来的蒙古白蘑菇。
我还以为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可以一口一个的蘑菇」……
@陈少侠 :某天早上迷迷糊糊接到导师电话:XX 你以后码论文能不能仔细谦虚一点,你把「本文研究发现」打成「本王研究发现」了!
为什么滴眼药水时,嘴巴会不自觉张开?
由于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繁忙,已经好久没看知乎了,看见这样一个略带有趣的问题,便想着来解答下。惯例先看看已有的回答,本来窃喜似乎已经说得差不多了。结果仔细一查发现问题不小:一个在正常人当中发生率有限的病理反射被作为该问题的首要解释?还列举一堆婴儿期的原始反射来类比,是怕大家都能够找到是吗……
滴眼药水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的张开嘴?|163_手机网易网
省流:抛开那些带有特殊表情传达意味或其他刻意夸张动作的情况,单从解剖和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可能与三叉神经有关,但是其他原因,例如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结构的存在和颈阔肌(Platysma)的收缩也不能忽视。
一、角膜下颌反射的残存?并非主要原因
角膜下颌反射(Corneomandibular reflex,CMR)基于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首先是混合神经,既有感觉(三叉神经痛肯定听说过)又有运动。其次,可分为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有眼和下颌,就它了——当角膜受到刺激时,信号通过眼神经传递至脑干的三叉神经核,再与支配下颌运动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发生交叉联系,导致下颌肌肉收缩、嘴巴张开。
尽管这种想法缺少确切的可观察到的证据,但确实是一种可能的传导过程。
不过,简单直接用 CMR 概括眼部受刺激,下颌随之下降打开的过程,可就有大问题了。
实际上,刚才所描述的猜想并非 CMR 的严格表现。我用“残存”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目前看到的解释,正是因为CMR 属于原始反射的一种,在正常成年人身上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CMR 究竟是怎样的表现呢?
CMR又名 Von Sölder 现象,即触及角膜时,下颌不自主地往对侧偏斜移动,有时稍往前动。此反射是由于闭眼的同时,同侧的翼外肌发生收缩。1902 年 Sölder 认为它是三叉神经的一种反射,但后来 Wartenburg 认为这是患者患核上病变时,眼轮匝肌及翼外肌所受大脑抑制解除从而发生的颜面三叉神经共同运动(Faciotrigeminal synkinesis)[1]。
这段描述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借图解释翼外肌的运动及 Von Sölder 现象:翼外肌只有两侧都收缩才是拉下下颌向前(张口),单侧收缩只能算是拉下颌骨向对侧运动(下巴歪斜)。你一次只能滴一只眼睛的眼药水,所以据该反射得到的结果显然与问题描述的表现不符。而 Wartenburg 的话就是在说,CMR 属于一种病理征。
相关的报道还有很多,都表明CMR 是一种病理现象,特别是在严重脑干损伤的情况下很明显[2]。
你可能会说,原始反射不一定必然消失啊,残留的例子也有,为什么不作为一种主要的解释呢?
因为人家 Gossman 在 1980 年的研究[3]当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不,我指的不是 Abstract 中所说的,“在生命的第三至第九个十年当中,105 名正常受试者中有 50.5%引发了三种原始反射中的一种或多种”。
而是在这三种原始反射,即掌颌反射(Palmomental Reflex,PMR,还有翻译成掌额反射、掌颏反射甚至掌心反射的,不重要)、口鼻反射(Snout Reflex,也作口轮匝肌反射、鼻口部反射)和角膜下颌反射(CMR)当中,CMR 的出现率是最低的(105 个人里面 6 个人有,总体出现率为 5.7%)!而且,均是 50 岁以上的人。。。
这一切都是不仔细读导致的,不能看见一个名称相关联的就立刻拿来作为解释,这样会给大众带来误解和困惑。
所以,你有原始反射残留,但只要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仍然是正常的。至于原始反射消失了,更是完全正常的。不能只拿小概率残存的原始反射来解释观察到的正常人身上出现的现象。
其他相关的内容还包括 1984 年的一则片段,译自 Guberman A 发表在 1982 年 Arch Neurol 第 39 卷 p578 上的文章,提到勿将CRM(原作如此,应该是打错了)与角膜颏反射混淆。角膜颏反射是刺激角膜后所出现的同侧颏收缩(正常人常有)[4]。我确实找到了原文[5],但是随后无论用中文还是英文检索,都没有找到关于角膜颏反射(corneomental reflex)的更多信息,说明这可能不是一个标准的术语。仅推测为发生了一侧下颌的收缩闭合,与问题中的“不自觉张开”的过程仍然不符。
二、鼻泪管结构的存在
我们的眼睛和鼻子之间通过鼻泪管相连。
一项基于 26 具大体解剖的结果显示,鼻泪管上口的左右径为(5.28 ± 0.78) mm,前后径为(5.26 ± 0.94) mm[6],这给了眼药水向鼻腔流通的结构基础。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在清醒和平静的状态下,成人每 16 小时有 0.5~1.0 毫升泪液,这些泪液除湿润眼球及部分蒸发外,剩余的则经泪道流入鼻腔[7]。当眼药水被滴入后,部分药液也会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随后是咽腔和喉腔,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被报道[8][9],可以诱发吞咽反射。尽管看不到“食物”,但吞咽反射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三叉神经所支配的舌骨肌和二腹肌共同完成的张口运动[10],仍会发生,这解释了我们的嘴巴张开。在这里又和三叉神经联系上了,但并非 CMR。
三、颈阔肌的收缩
舌骨肌和二腹肌是位于颈部深层的肌肉,那么浅层呢?其实还有一种最最最最最常见的因素被忽略了,那就是我们滴眼药水的时候一般是抬起头(即颈椎后伸)的,此时颈前部的某些肌肉被被动拉长了。但是,肌肉自身存在一定的张力。如果有一块肌肉起点位于下位颈椎和上位胸椎(也就是起点被固定住了),而止点连接于下颌骨下缘,当它被拉长后,自然会牵引着止点也就是下颌向下运动来试图恢复到它原有的长度,即肌肉的离心收缩。
颈阔肌正是满足要求的这块肌肉。作为颈部的一块表层皮肌,其收缩引起下颌骨的下降,轻微地向下拉下颌骨,使下颌张开。
如今,伏案工作成为常态,打工人难免存在圆肩、驼背和探颈的不良姿势。长期如此,可能导致颈阔肌的紧张甚至痉挛,抬头时向下拉下颌也就更容易发生了。加班带来眼睛结膜的干涩,此时你想要滴下眼药水,于是自然抬起了头。或许你没有留意到,嘴巴随之不自觉地张开了。
这事情本身很清楚,并没有什么搞不清的争议,实际是只要稍微对明代服饰、纹样有所研究即发现那些鞋拔子脸的“民间画像”从衣冠以及纹样上明显站不住脚,基本是清代的脑洞产物,在剃发易服的压制下清代人们对于明朝衣冠的了解越来越少,更是没有见过明初皇帝穿啥样衣服,于是就很容易把衣冠画得奇奇怪怪。
这两个是完全没毛病的正常版本。一幅是中年时期,大约是登基不久,一幅是老年时候的。注意皇帝这身打扮,黄色圆领袍胸口和肩上各有圆形龙纹团花,圆领上露出里面的红色和白色衣领。宫廷画家直接给皇帝画像,衣服必然是要写实的。
顺便附上他几个子孙画像,大致在明孝宗弘治皇帝之前,基本是这样的大脸壮汉,并且明显着装高度一致。
如果真如谣言说是出永乐朝的“异像”,再扭曲服饰也不会有毛病,就算是民间画家没见过皇帝总见过县太爷,就算没见过县太爷也见过乡绅老爷,至少会画穿着没毛病的明代早期服饰。而当前能看到的各种“民间版本”的画像没有一个把衣服画对的,都是有着这样那样不符合明代服饰的硬伤或带有明显清代特征。
1、“红衣鞋拔子脸”版:清代官服上才会在下摆加江崖潮水纹样,明代官服并不会加,且明代江崖潮水多曲线不似清代的笔直线条排列。并且这圆领袍上的黑宽领也是清代特色,加上这个繁复的配色这衣服上的龙纹,甚至有了点越南味道,起码是清代后期的作品。
下图是一副清代官员画像,注意衣服下摆那部分。
2、“大耳朵芒果脸”版:注意帽子中间这块方形的玉,这玩意儿名曰帽正,在明代是见不到的,属于清代特色装饰物,常被加在瓜皮帽上,在清代后期一些戏曲服饰里也有见到,甚至现在的影视剧也常犯这毛病。然后能看出作者想要画翼善冠,但明显作者没有见过翼善冠,把后面俩原本是兔耳朵形状的帽翅给画成了翅膀的翅……
翼善冠就是图 12345 皇帝们头上的这个兔耳朵乌纱帽,是明代皇族专属冠帽,帽翅朝上与官员的乌纱帽区别,又叫乌纱折上巾。
下图是清代瓜皮帽,注意中间的帽正。
3、阎王版:这个几乎是小学生涂鸦,明代的冕是有亲王冕文物的,这个画像的冕和冕旒的形状不仅完全经不起推敲小气得厉害,数量长度都不对。
5、白头巾黑脸大汉版:圆领袍弄了个奇奇怪怪的蓝色领,这种领更多见于清代服饰做法。明代倒也不是没有异色领,但基本是用于襕衫之类的衣服,比如蓝色衣服弄个黑领,不会出现红色衣服弄个蓝领,没有谁的圆领袍领子是这样搞的。
6、鞋拔子黑脸大汉版 2:同上,受清代厂领影响,这种宽异色领在后世的戏曲服饰里多见。然后头上这头巾(幞头?),如果说朱元璋刚参军还是小兵时那裹个布幞头能理解,这衣服都有龙了还裹软幞头是什么鬼。乌纱帽和翼善冠、展脚幞头这类冠帽虽然是幞头衍生品,也经常幞头幞头的叫,但它们已不是软趴趴的布,而是成了有固定形状的帽子。
然后注意答案最初第一张的画像,皇帝右肩是有一颗小布扣的,扣子下面那根线是衣襟的边缘,这些在这两张画里都没有,特别是这张把龙都画满了少了扣子和衣襟,只能说明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根本就没见过圆领袍,不知道圆领袍的结构,给画成了一个套头衫。
7、奇形怪状版:看到帽正就不用再深究了。
我导师有一篇论文阐述过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论文中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是:活字印刷术并不好用。
正如中学课本上所说活字印刷术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重复使用、泥活字和铜活字耐久性比木制雕版印刷要高、占用空间小等等等等优点。
但这些优点相对雕版印刷术来说,都算不上绝对性优势。
而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反而有一个决定性的优势——那就是刻版的工匠可以完全不识字。
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活字印刷术的一个操作流程。
在活字烧制完成后,按照王桢《农书》中的相关文献记载,排版时需要一人唱版(把字读出来),一人拣字(把对应活字挑出来),一人排版。
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一整个操作流程,需要三个人都识字。但凡有一个人不识字,整个流程都没办法进行。
而古代的识字率可是很低的。
我导师在论文中考究过雕版印刷品,发现很多雕版印刷品中会出现一些仅此一例的异体字,比如字上多一横,少一横,多一撇少一撇。
其中有一些或许是母本原来的笔误,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刻版的工匠不识字,在雕刻的时候照猫画虎,刻错了版。(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明代嘉靖仿宋体,也就是枯柴体出现之前,印刷品是没有统一字体的)
这也很符合中国古代识字率低的史实。
所以一直到明清,中国印刷业依然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大规模流行开来。
再其次,《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经很精准的描述了活字印刷术的另一个特点。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也就是说活字印刷术必须要大规模印刷,才能体现出优势,如果我只需要一两本,那我为什么不直接手抄呢?
所以,活字印刷术和抄书这两件事并存,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