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这年代咋弄 :美国最高法院上的三个雕像,左边第一个是孔子……
v2 9f7bd9976974572d557fba8c0f4e7ee8 1440w

 
 
 
@猫吹麦浪 :汉武雄风雕塑,我觉得死难看,就像饿了一个礼拜的刘彻被匈奴人给斩了,脑袋扔在地上。
v2 d6a6d53e016f4f3772816dc25d30d10a 1440w

 
 
 
@哦嘿 :别的不说,这个厕所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个办法。
v2 4dacc61e27f6f404e25e6a52ab9ed26f 1440w

 
 
 
@miao :这不得夸一夸大上海的城市交通规划了,这是沪 C 牌照的交通路线图。
v2 9bab9bc1221836b91e2fc0a21f0065d6 1440w

 
 
 
@御坂19090号 :假如有一个绝对光滑的标准球形刚体,你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在旋转????



https://feedx.site

关于新加坡水獭家族战争,网上有些内容全是胡说八道。

让我们来深度分析,好好梳理一下这场持续 10 年的家族大战吧!

在人类眼里,水獭可爱是真的可爱:

v2 da1b720e4bc67f0eaf4d21983edd8481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11772745166929

但在水獭眼里,战斗力也是真的爆表:

v2 bf6ad129aefde07149ad32135b3151fe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11829468913942

因为工业污染,几十年前新加坡水獭就已经绝迹了。

v2 f62fa36818d42acf9e51799b81ec21fa 720w
新加坡早期污染

1977~1987 年,新加坡大幅减少污染并清理河流。

水生生物重返河流系统,水獭也开始回归。

1998 年,马来西亚新山附近的水獭,“偷渡”柔佛海峡,进入了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1],建立了 21 世纪的最早的新加坡水獭家族。

v2 5b19c6ea7b8250609476ce8f7b99fe38 720w

三年以后,也就是 2001 年,另外一到两只水獭,在柔佛海峡东部“偷渡”成功,再次从马来西亚进入新加坡,在乌敏岛(Pulau Ubin)以及附近猥琐发育。

v2 31b3405758cfb1014482ba320bb202ab 720w

一开始水獭并没有进入城市核心。

随着新加坡环境治理的成功,以及水獭对人类聚居区的适应。

2007 年,水獭开始从乌敏岛朝周边扩散。

2011 年,扩散速度加快,逐渐广泛分布在柔佛海峡东部广泛区域。

2013 年,一批水獭第一次到达了新加坡东南部的东海岸公园(East Coast Park)。

v2 c0c76bd73a5eab7b3d638030333d2360 720w

一些水獭继续往西部迁移,最终来到了新加坡南部的核心地带[2]

v2 da4e441f9576570b28cda5eaea99cf5a 720w
2013 年以前迁移路线(圆形) VS 2013 年以后迁移路线(方形)

好了,时间线拉倒了这里,我们的核心主角,两大水獭家族终于要登场了!

其实最早出现的,不是网上一些文章所说的碧山家族(Bishan otter family),而是滨海湾家族(Marina Otter Family)。

据新加坡关怀水獭组织(OtterWatch) 的观察记录,2013 年,滨海湾(Marina Bay)码头第一次出现了一对水獭夫妇。

它们正是滨海家族初代目。

v2 a620a637c61bce20c385d13bbcebfe75 720w

2014 年,滨海家族初代目生下了 5 只幼崽,后来一只早夭,一只走失。

v2 2494cfe9326b71d8c49089c3f8f97f20 720w
走失前的滨海家族 6 獭众
  •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文献显示滨海湾水獭最早出现时间是 2014 年。

2014 年,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MK park)还出现了另外一对水獭夫妇。

v2 bb5f1dd3f48e6c68f2303377edf86515 720w
v2 3a8dca0e96cc086186c1d8470f1057d3 720w

2015 年,他们增加三位家庭成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碧山 5 獭众。

v2 efeb35bb669e8ec7fb3dae5e64984780 720w

滨海湾家族和碧山家族,形成初步的分布格局。

v2 a77da68c3b69f83440a21e8fd206ba53 720w

可以看出,从滨海湾到碧山,是长达 9 公里的加冷河(Kallang River)水路。

碧山家族横穿人类聚居区 9 公里,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些不同凡响。

v2 7340fbd7ed10bf35e80f4198f87bef12 720w

从水獭迁移的时间线,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出:

滨海湾家族和碧山家族的初代目,很有可能出自同一家族,或者具有相同的祖辈。

只不过,他们离开家族组件自己的家庭,并且选择了不同的栖息地。

正式展开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战争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我们的主角。

这些新加坡水獭是水獭亚科的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

比起一般的水獭,它们的皮毛更短。

v2 5b6d448f239b66a1fab5df383c8bc151 720w
v2 da3fe9a61530efe604b78fceff209587 720w
你愁啥?

全世界拥有 13 种水獭(Lutrinae),江獭具有中大体型。

  • 总体长 106~130cm,身长 65~79cm,尾长 40~50cm,体重 7~10kg。
v2 8386b39a24756f724d0f0292db83a9d6 720w
13 种水獭的全球分布

江獭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3]

v2 ca3a1912ba3b425a26f911f2ce9280dd 720w

它们与亚洲小爪水獭(Amblonyx cinereus)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 142 万年前拥有共通的祖先[4]。二者同时分布于新加坡,偶尔会发生杂交。

v2 923d7385a781936f02f9c33bd70e98b0 720w
v2 3713508e61f65a90fa30fea3cb8a5087 720w
三种水獭鼻子和爪子的区别

鼬科(Mustelidae)往往拥有犬型亚目同体型最强的战力。

作为鼬科成员之一的水獭大家族,天生战斗力就不俗。

不过,水獭以家庭为单位。

与其描述新加坡水獭为黑帮战争,不如说是家族战争。

不过这 10 年浩浩荡荡的家族战争,的确相当的精彩。

我们把时间线再次拉回 2014 年。

v2 e5043155f8c571551558590c06b275b6 720w

这个时期,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是唯一占据新加坡中南部人类核心聚居区的地方。

v2 af93591aef6210d77e815931558cb86e 720w

这是 1998 年以来的水獭目击数,2014 年这一年的的目击数达到 140 左右。

v2 8d9c04088450a49ce54382801996679c 720w
1996 年以来的目击数目:黑 - 柔佛西、白柔佛东、灰 - 其它(中南等)
  • 注意,目击数会有重复,也可能存在遗漏没观察到的个体,所以不等于实际的水獭数。但不同区域的目击数,可以反应出大致的分布情况。此时的实际水獭总数,个人估计二三十只。

碧山家族和滨海湾家族的出现,从侧面也反应了,水獭对城市环境的适应。

2015 年 10 月 20 日,碧山水獭家族和滨海湾家族发生了首次大战。也即第一次山海战争!

v2 c573358ff598023a2ad13b4fca8c7a08 720w

v2 aeaee717fbb3f827633a9027c448157a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767842888905743

依据 OtterWatch 提供的信息,首次“山海战争”,与网络上很多文章的描述完全不同。

v2 f338abb80f27eab5eaf16ce1bf7ccaa0 720w

第一次山海战争发生的地点是这里,加冷河中段的波东巴西运河附近:

v2 4876f56dbe908e64b1556a2c1d626e5d 720w

结合视频画面和谷歌地图,我们可以精准锁定位置。

这是碧山家族出现时,对面的建筑画面。

v2 1700787c7d8c965d9984a2cc6d9411c1 720w

而对面这是新加坡圣安德鲁初级中学(St. Andrew's Junior School)。

v2 3d5ed1db5d0ab3b1edb57ce58d26b0ad 720w

最终,我们直接锁定了战场:

v2 0b341490cc8519a2b54e5401d6f3e42a 720w

视频开始时,滨海家族出现在水泥桥(从南而上),碧山家族出现在新加坡圣安德鲁初级中学的红桥附近(从北而下)。

从视频中可以出现,碧山家族明显武德更加的充沛。

v2 a54185104d6bac1894b9a825c9102dc5 720w

二者,最终在靠近水泥桥附近发生了大战。

v2 c31cc979bed4028013783d7a2940941c 720w
v2 05c30b8c4ef1fef6bd719a377b7e6127 720w

这个位置正好在碧山公园和滨海湾之间,属于典型的遭遇战。

极有可能是两个家族拓展地盘的过程中,发生了冲突。

而不是谁抵御谁,或谁入侵谁。

虽然这是一场 5V5 规模的小型家庭战争,远远不及一些文章所夸张的规模,但也非常精彩。

虽然滨海湾家族在体型上一直比较大,但这个家族在战斗中缺乏策略。它们在战斗中总是分散,很容易分成更小的群体。

在关键时刻,成年水獭还会逃跑,留下年幼的成员,缺乏明确的领导者来领导战斗。

碧山家族则恰恰相反,母亲处于明确的领导地位,父亲则战力爆表。

家庭成员还训练有素,还会优策的分散敌人各个击破。

本次战争,最终以碧山 5 獭众获得胜利而告终。

滨海 5 獭众被驱逐出了圣安德鲁初级中学河段,最终逃往了加冷河下游。

战胜滨海 5 獭众的当天,碧山 5 獭众还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圣安德鲁初级中学。

v2 fef26db92c1ff95af250c00fa6eac0b9 720w

此时的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还比较势均力敌,分别控制着加冷河上游和下游。

当然滨海家族所在的水域明显的开阔 / 优渥,尤其是在滨海湾附近。

v2 423ddea946c3b48d9483b4cc91a4a0db 720w

在人类不知道的时候,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还应当发生过更多的冲突和战争。

滨海家族的栖息地不断往后退。

不久后,碧山 5 獭众便已经开始在滨海湾出没。

v2 c72ae26c1afa7fbad6c1d8ee0b1c7073 720w
正在滨海湾吃鲤鱼的水獭

2015 年底,碧山家族增添了 5 位家庭成员,成了碧山 10 獭众,它们对滨海家族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v2 55a4103cee6553d1dbd72f7bfee5b143 720w
碧山 10 獭众

滨海家族的栖息地不断往后退,甚至更多出现在了东海岸,在两个地方左右摇摆。

v2 cbfb385aae0342e15a78922b07e2bd4c 720w

不久,后滨海家族也新增 4 位成员,不过期间出现了意外,一只幼崽差点夭折,被 OtterWatch 所营救。

v2 12f913bf623a58f5b7c47487e5fb705b 720w

家庭成员的增加,一方面有了更多栖息地的需求,另一方面综合战力的提升,也有了争夺底盘的勇气。

2016 年 8 月 14 日,在滨海湾高尔夫球场附近的开阔地带,两个家族再次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但最终以滨海家族失败而告终。

滨海家族迅速退回了东海岸,期间甚至丢下了 2 只幼崽,不过幼崽最终也出现在了东海岸。

v2 69ce2912079b63bd43d76feefc6ac004 720w
东海岸的风浪越大鱼越贵

随后 4 天,滨海家族再次回到滨海发生了摩擦和战争[5]

v2 935f1cf34fc60059042d7dcc12365efe 720w

经过多次战争和摩擦,滨海湾家族最终被赶往了水系更加弱小的新加坡河流域,栖息于滨海湾大草场附近[6]

v2 a6352fbd552e5d158eafc43a384d5b24 720w

碧山家族最终占领了整个滨海湾。

获得了从碧山公园到滨海湾长达 13 公里的水系,坐拥新加坡中南部最好的渔场。

2015 年 10 月~2017 年 5 月,OtterWatch 所观察到的战役多达 9 场,战场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分布,和滨海湾家族的退守路线基本一致。

v2 943aeb6df9f57e4ad36be0f4faf349ac 720w

从栖息范围和活动状态,可以看出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截然不同的状态。

v2 ffe6d56caa233c72955bf4f13c923769 720w

碧山家族活动范围长达 8~9km,1m/s 左右的速度闲庭散步,活动的河流宽度在 5~100m 不等。

而滨海家族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 2~3km,往往是 2m/s 左右急匆匆的速度,而且活动河流主要局限在 25~50m 的宽度。

栖息范围和活动状态,显然也影响了繁殖状态。

v2 27de204eb1f17b2b953cbada2cee8b3d 720w

虽然 2017 年滨海家族成员最高达到 12 獭,但很快出现了衰退。

v2 5ec426b1123d5ceabcab9b0b20ffe104 720w
新加坡河口附近的滨海家族

碧山家族家庭成员则迅速增加,在 2017 年甚至达到了 16 獭。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 年 6 曰,滨海老爹不幸去世,OtterWatch 证实并发布消息[7]

疑似吃了老鼠药。

v2 bc9c29983941dd8a0cd3d3d7e47c8f5b 720w

趁你病,要你命。

2017 年 6 月 11 日,碧山家族发动了第二次山海战争。

  • 当然,大型的山海战争实际可能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里的第几次,以人类视频记录为准。

v2 89b6cb01bf46cac2939481a9aedf5ee5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31935389828550

战场发生地点在罗伯逊码头(Robertson Quay)。

v2 ac63b2b5c703878171d18691b855a250 720w
v2 7874c78ef4b3eaca1c00fb4c50474a6f 720w

疑似 12 VS 11。

由于滨海老爹去世,滨海家族是 1 滨海老妈獭带着 10 只幼崽。

新加坡人最终干预了这场战争。滨海家族避免了严重伤亡。

v2 23443d6427cec25e0670b45442b62f83 720w

滨海老妈不得不放弃新加坡河口,带着其它的家庭成员离开,迁入了北方的皮尔斯蓄水池( Pierce Reservoir)。

v2 98c7d16bf940c43e57c2dfb604841ec9 720w

皮尔斯蓄水池正好在碧山公园的上方。

理应说从此以后井水不犯河水。

但滨海家族哪里忍得了这口气。

第二年,随着家庭成长的长大,滨海家族穿过碧山公园而下,试图主动夺回滨海湾。

期间多有摩擦和冲突。

恰好在这一年,碧山老爹去世,留下了 14 只家庭成员。

v2 656578463349d23fcb8fada444efa2e7 720w

都没有了最强雄性战力,滨海家族似乎看到了翻身机会。

2018 年 10 月 24 日,滨海家族主动发起了第三次山海大战。

8 只滨海家族成员顺着加冷河而下,一直来到加冷盆地,与碧山家族宣战。

  • 也有的文章声称这是第二次山海大战,或者把这一次战争的相关视频(动图)放在 2017 年 6 月大战的位置。
v2 03243e9f9960ede4f258f925185a970c 720w

v2 ee5a08d40007934518c4df48987b8108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41476584155033

这次大战,8 VS 9 。

由比较势均力敌,新加坡媒体称为“公平之战”。

v2 a549faa03897f27b449f73596af40b74 720w

但滨海家族又出现了明显的战术错误[8]

滨海家族采用弧形战略,而碧山家族则采用金字塔战略。

v2 8ce3227111519482cf85a7b695d1cf22 720w

战斗过程中,滨海家族组织再次被瓦解,被碧山家族各个击破。

v2 33f3e7fc192b67907aa564dc33c48322 720w

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长达 1 个小时的时间。

期间滨海家族成年成员,再次发生了逃跑行为,被碧山家族“千里”追击。

v2 b389cf345f3316bf51b8a4586fb4bda4 720w
  • 这一次战役的视频和动图,有的文章放在了更早的年限中。

OtterWatch 认为,碧山老爹虽然去世了,但它留下来的战术,是碧山家族制胜的关键。

滨海 8 獭众狼狈而归,再次退回了皮尔斯蓄水池。

从此以后,滨海家族和碧山家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格局时期。

不过就在这一年,却出现了一个变数。

碧山家族的一位女性成员走出,和另外一只流浪的雄性水獭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一般认为这一只雄性水獭可能出自滨海家族。

这场“不伦之恋”又被称为水獭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v2 5e655430c79643178da1d7c7582a81e2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95357439611239

  • 2021 年,水獭保护组织 Ottercity 在当年情人节(2 月 14 日)当天,上传了水獭罗密欧与朱丽叶亲密视频。

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开始的栖息地位于新加坡河流域的吉雅金街(Jiak Kim Street)。

由于曾是著名夜店 Zouk 的旧址,因此得名“Zouk 家族”。

这位碧山家族的女儿,因此又被称为 Zouk Mum。

v2 3d1d6ae741fc3c627f74230a2a1d2038 720w
这个地方正好位于罗伯逊码头(第二次山海大战战场)上方一点点

为了争夺底盘,Zouk 家族受到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的驱赶和攻击。

当然,人类更宁愿认为是这场不伦之恋的恶果。

不过,Zouk 家族高度适应人类集聚区,擅长游击战术,在碧山家族和滨海家族的攻击夹缝中,也获得了生存和喘息的机会,并很快有了 6 名成员。

2019 年,Zouk Mum 妹妹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Zouk Aunt。

v2 59e3a7a50da6de36b221424a86f6e8d9 720w
Zouk Mum 一家

同一年,新加坡植物园一带,形成了新的家族——SBG 家族。

一般认为,它们要么是碧山家族的后裔,要么是 Zouk 家族的后裔。

随着成员壮大,Zouk 家族开始迅速发展,到 2020 年时,已经在新加坡中南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v2 e714bcf0354e598ba9e30ab23f2f2236 720w
圆圈中主要是 Zouk、滨海、碧山三大势力

除了碧山家族牢牢控制的加冷河水系外,Zouk 家族出现地点分布范围很广,尤其具有侵略性。

v2 52e99b53ef2e01499e5793eb5bda779b 720w

甚至它们广泛出现在人类集聚区。

v2 d1239239d1e37948afa6c8a63d3e0fcf 720w
v2 b774314b3efb5bea745c2a20a67d3a8e 720w
v2 4930a2ed05d58f899ff4618f716a41eb 720w

有时候,俨如街区该溜子。

v2 9cbebbaed9cdf1a0bbdeed0d0dcbd6f6 720w

在具有领地侵略性的同时,Zouk 家族往往见好就收,不与其它家族发生大规模团战。

例如,2020 年,Zouk 家族 7 獭众与滨海家族 10 众发生冲突,Zouk 家族选择了避其锋芒。

v2 bc723706570ba92e020e0a8c054f881d 720w

它们甚至偶尔还会参加人类的婚礼。

v2 aeec409f61226acc4f91f0674c61d617 720w
2020 年 Zouk 爸爸带着小家伙出席婚礼场景

在 Zouk 家族猥琐发育的同时,滨海家族和碧山家族也迎来了盛况空前的终极之战。

2020 年 3 月 29 日,第四次山海战争,在布拉德尔(Braddell)运河打响。

v2 c627cdc243ec73012264935f7fff5798 720w

v2 bf6ad129aefde07149ad32135b3151fe https://www.zhihu.com/video/1898892211988444535

碧山 15 獭众 VS 滨海 11 獭众。

这是四次山海大战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

不仅是滨海家族出兵最多的一次,也是碧山家族出兵最多的一次。

由于积累多年世仇,这一次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战争也是最为激烈的一次。

v2 4367f88fe0a059a850e51be81baa04c8 720w

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冲锋。

v2 5774a3b7816f3361138cc2b2ea272cc8 720w
v2 9f3cad088f0244fce748a28312367ea0 720w

当然,这一次,滨海家族也与碧山家族兵力更为悬殊。

兵力相当时,碧山家族都能打败滨海家族。

这一次,滨海家族更是败得没有悬念。

而且是惨败。

v2 f8750704ec9bd8f08fae52e33bd6afcc 720w
v2 b3bd98afc5fd8f78a04ae33ab70aa50c 720w
  • 最后这一次战役的视频和动图,也有文章放在了更早的年限中。

大战后,滨海家族不仅走路一瘸一拐,而且直到夜幕降临,11 只海獭都只观察到了 6 只聚集在一起。

v2 bc91488ab471d041ca786f388a883202 720w

碧山家族则整体上影响不大。

v2 940ed4fc37bdb7010920c9b95aeebb88 720w

这一战,也是滨海家族的衰落之战。

v2 c16f3c735bed3a393f431790f8d526cf 720w

整整一年后,2021 年,碧山家族发展到 17 獭众,而滨海家族只剩下 7 獭众[9]

这一年,Zouk 家族已经发展到 14 獭众,还不包括其它的分支。

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人类社会,甚至登堂入室,偶尔还会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串门。

v2 22ef7387f1ef20e7bb75958e69c2ce2f 720w
v2 c4e2b1ee6de1f08fafb31c3455f75447 720w

2022 年 12 月 17 日,碧山老妈去世[10],她总共养育过 8 胎,共计 43 个孩子。

它也是 Ottercity 跟踪观察的所有水獭中,去世年龄最大的。

v2 7bd72bc4f09e97c6aaa16f75793fae1f 720w

截止 2022 年,新加坡水獭总共有约 170 只,分布在大约 18 个家族中。

柔佛海峡东部和中南部分布最多。

2023 年 10 月 23 日,Zouk Aunt 去世[11],留下了丈夫和一个孩子,其他全部夭折。

v2 cbcef9bee261a080eeaead0cf04fea3e 720w

2024 年 6 月 29 日,Zouk Mum 去世[12],Zouk 家族规模达到 17 众,已经与碧山家族旗鼓相当。

随着 Zouk Mum 去世,Zouk 家族出现了动荡,有人认为极有可能发生分裂。

v2 e3a49b0d540b494f17003e7448a9db61 720w

​老一辈水獭纷纷趋势,象征着新加坡水獭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它们摩擦和战争,将会继续。

纵观过去的水獭战争,碧山家族一直都是新加坡水獭战争之王。

这和它们的凝聚力和战力是分不开的。

滨海家族虽然在体型上优势,好战却怯战,也缺乏策略。

Zouk 家族虽然有全面适应人类社会的优势,但更加缺乏的凝聚力,使它们的家族更容易解体。

新加坡水獭的数代家族战争,不仅反应了水獭在适应城市生态位过程中,互相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动物与人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缩影。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水獭的武德。

水獭虽然外表可爱,但它们在自然界武德相当的充沛。

v2 a403c50ad8566714e95331342c59b9a0 720w

水獭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对领地极为敏感。

它们通过气味标记、粪便堆。以及叫声来划定领地,对入侵者可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

它们通过群体成员共同防御领地,双亲往往便是他们的领袖。

在繁殖季节,雄性水獭的睾酮水平升高,攻击性会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争夺配偶和领地时。 ​

不仅有咬死猎犬的记载[13],骚扰大型鳄鱼,捕食小型鳄鱼的记录非常多[14]

v2 40ff8280900f5ec8afb2c85eb85bd798 720w
v2 8c53008e0cf95a560ec319925178867a 720w
v2 2b763f9e10f0b02445882cd54367a157 720w

尽管攻击人类比较罕见,但偶尔也会发生,尤其是水獭越来越密集,已经与人混居的新加坡。

其中 2021 年 11 月 30 日那一次比较严重,一名 60 多岁的英国男子,在新加坡植物园被多只水獭共计,仅仅 10 秒钟便被咬了 26 次[15]

v2 728bdd4468863389567f0ebafc017171 720w

水獭虽然可爱,但毕竟是野生动物,而且领地意识很强。

如果有机会接触,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感

v2 5b2f095434bdc2c9c66e621836b081c7 720w

记住了,俺是野生动物,超凶的!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你是想当波加查还是炸毛鸡呢?

v2 2f5c9f9867f0c5a87b645b68cebf1c7c 720w

这三张照片都是环法总冠军波加查,他就不戴骑行小帽。

v2 e9e740bc6dfcff989f009b7fb47be6d6 720w
2014 年一顶骑行小帽要四五十,快顶上 1/3 个头盔了

十多年前我严重怀疑这个齁贵的小帽是智商税,

v2 845d6bcbb921af3d12980c0c3a47ac52 720w

但在受怂恿“忍痛“入手后,我充分体验到了“真香定律”。

看了圈回答,大家都说的不错,我补充回答下骑行小帽为什么香。

这里先歪个楼:

v2 2ea02c438f5d40d6be73d1f8c55eba88 720w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人类从满身毛发的猿猴进化成“光溜”的人,为什么没退毛成秃子?其实这很简单,有用的才能被留下来。

人直立行走时,头部是太阳暴晒的主要地方,头发能起到防晒的作用。
虽然头发有防晒的作用,但也有保暖作用,这不利于大脑这个散热大户降温(大脑需要维持稳定的温度来正常运作),于是人类进化出了非常发达的大脑皮层的汗腺对冲降温。
头发的毛鳞片结构能起到吸收汗液,促进汗液快速蒸发,起到进一步降温的作用。
头发的保暖作用能减少寒冷天气下大脑温度过低。
蓬松的头发相当于给头部加了个小海绵垫,能起到缓冲外部伤害的作用。

而骑行小帽之所以香的主要原因是其进一步延展了头部汗腺和头发的作用,下面我分别说说骑行小帽是怎样延展上述作用的。

~控温

人的大脑对温度比较敏感,头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注意力、对身体的控制力下降。

头部高温容易导致:头晕、头痛、严重时情绪激动、烦躁、焦虑、敏感
头部低温容易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而对于公路车这项速度快、高风险的运动而言,注意力不集中、控车能力下降往往会将事态推向极端,甚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v2 7a2931c9053f671d5503a9f6192e99c0 720w
v2 5cc490caaa3a581d3d3a1f52a73c1b1b 720w
v2 2384da8ad11d45ec064aeb5187ec21b2 720w
v2 9427fa7e56c263bc99677ddda97ae4a2 720w
v2 9d3c82740a04bbcf356a1be36c9ee35d 720w

因此骑行时让头部保持合理的温度非常重要,在公路车职业赛事直播中,就经常能看到车手遇到炎热天气或超负荷输出后用水淋头给头部降温的画面。

再说回骑行小帽,佩戴骑行小帽能起到炎热天气降温、寒冷天气保暖的作用。

炎热天气降温

骑行小帽在炎热天气给头部降温的原理主要有两个:

v2 eeb74d39adc16e6d3706f37bc1465e13 720w

1.骑行小帽采用速干材料可以快速吸收扩散蒸发汗液起到快速降温的作用。

v2 c6d79185b3f27eed9d655f8ac1eb9a12 720w

2.炎热天气佩戴骑行小帽能大幅削减头发的保暖作用,类似把羽绒浸满水再压扁。

寒冷天气保温

v2 41d1155d17dd2870181d857cbd2856b2 720w

春秋季温度不太冷、运动量不太大时佩戴骑行小帽有一定的保暖效果。(运动量大出汗多,骑行小帽将失去保暖作用,见上上图)

冬季 + 运动量大,应该选用外防风层(能更好地锁住热空气)+ 内抓绒层(锁住热空气)的专业冬季骑行小帽。

v2 a07848419f9bdf1ff3a890838644f547 720w

冬季骑行小帽的其他好处:

v2 184bd723c0b439ee684493faf0adbb17 720w

1.不遮挡两侧视线

避免遮挡视线要点:至少要保障眼角后 2-3cm 不被遮挡(大致邻近太阳穴位置)

2.小帽很薄,不影响佩戴头盔

3.有护耳护脖能防止脖子耳朵受冻

绝大部分其他冬季帽子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点。

~遮阳挡雨

1.头部是太阳暴晒的主要地方,头部和面部的皮肤都很娇嫩,很容易被晒伤。

v2 33a989dd0a8dc319a1fecb902eed06a2 720w

骑行小帽能防止秃子被晒成斑点狗,有帽檐的骑行小帽还能减少晒伤眼部周边至额头。

2.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眼睛能造成多种伤害,严重可导致电光性眼炎、白内障、视网膜损伤、翼状胬肉、眼周皮肤老化等。

v2 56eab2c621aeb7aba48359d2e25fbc2c 720w

佩戴有帽檐的骑行小帽能有效阻挡来自上方的紫外线入眼,也有很好的挡雨效果。

~视觉盲区小

v2 730d75ce02ad4da7ccb7b86eed29b95f 720w
v2 621a66c604c42fb1d47ea6f281b5868e 720w

由于公路车的速度快,骑友的视野范围小、视觉盲区多,本身就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遮阳帽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对视线遮挡少的款式。

v2 aa2888f57d50ec5ec97a888ce6f8260d 720w

骑行小帽的帽檐是采用的是半圆形的小帽檐(类似军用警用大檐帽的帽檐),相对其他种类帽子的帽檐帽檐要小很多,遮挡视线的范围很小。

v2 c4da692e76fd6795660f2d9be836c0d7 720w

另外:使用这种骑行小帽可以轻松切换至帽檐上翻佩戴方式,采用这种这种佩戴方式不会遮挡视线。

~疏汗

炎热天气骑行&高强度骑行时头皮及额头(都有丰富的汗腺),将汗流成河,此时不论关于不管大概率都会导致汗液入眼沙眼,公路车运动是项危险的运动形式,眼部疼痛和频繁擦汗的动作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v2 fa9510866fbd9a861194bad08401f729 720w

骑行小帽能起到高效疏汗的作用,使用骑行小帽能使眼部及头部舒爽。

~防护

v2 fefb01e215028354cd7dcd8d43e3c413 720w

毛发有缓冲冲击力的作用,而骑行小帽能使这一作用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以上都与安全有关,而一顶骑行小帽仅需几十元。

~体面

v2 71e340027cc76c75a40f339f529b424b 720w

你介意变成开篇说的炸毛鸡么?

你介意出汗搞花妆容么?

很多时候骑行会使人狼狈不堪,而骑行小帽能让你保有一些体面。

你想想变成时尚小潮人么?

在环法赛百年历史中,在自行车头盔发明之前,其实赛场上一直是都骑行小帽的天下,现今骑行小帽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甚至知乎也出过骑行小帽。

v2 93e5e7f9dd9f4f699208acf05af7c681 720w
v2 bf37ce267309f8d724cc8eafa4e01e4b 720w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嗨~我是洒家大宽,一个骑行 10 年 +,喜欢在美好生活中探寻生命意义的骑者

关注 @洒家大宽,一同感受生活的真实呼吸

查看知乎讨论

都 5202 年了还有人惦记造假鸡蛋嘛。

那得分情况,确实可以。

如果是长得差不多的鸡蛋,不难。

如果是营养成分差不多的鸡蛋液,问题不大。

如果是还得带着壳一模一样的鸡蛋,

那完蛋,光一个蛋壳的复杂程度都足够让研发者薅秃噜脑袋。

咱先认识下鸡蛋。

v2 1b0c2639d74bca518bffb6740e869b33 720w

鸡蛋可食用部分有两部分,

蛋清,主要是蛋白质

具体的话主要有卵清蛋白,54%。

其次是 12%伴卵清蛋白,卵类粘蛋白 11%等[1]

v2 a8ad682b213486e3b1dcb2e2548c5178 720w
鸡蛋清的主要成分。

蛋黄主要是水包油乳液,干物质含量约 50%,

含 65% 脂质、31% 蛋白质及 4%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外层有一个蛋黄膜包裹,两边是系带,

你可以理解成蛋黄就像一个乳油液糖果。

v2 a7c1e9893ba94262bc8c8f2b795e7412 720w

所以要造营养成分差不多的人造素蛋确实不难。

蛋白质方面可以使用廉价好用的大豆蛋白 + 牛奶里提取的乳清蛋白。

蛋黄就更简单了,现在市场上就有现成的人工蛋黄酱,

使用使用植物蛋白,比如大豆蛋白提供乳化性,模拟蛋黄质地,

使用精炼植物油来模拟蛋黄脂肪部分

使用黄原胶,k 卡拉胶之类的做稳定剂,防止分层。

最后一调味,搞定。

成品甚至都不需要将蛋黄和蛋液分离出来。

当年李嘉诚投资做的人造蛋就这么个玩意。

v2 bfaac7f21f797ed173a6896d01d0999d 720w
李嘉诚投资的人造蛋就这个。

主要消费群体是那群素食者,

由于原料可控,对外甚至可以宣传营养成分是鸡蛋的好几倍。

对于国外那些群魔乱舞的动保人来说,这东西非常政治正确。

原理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真不难。


要是单纯要造个长的像蛋的,那就更容易了。

工业里有的是长得跟鸡蛋一样的材料。

比如海藻酸钠胶体呈半透明状态,和蛋清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加入钙会凝结,再整点日落黄染个色,以假乱真的蛋黄瞬间产生。

甚至都不需要加第二种主材料。

但是这样出来的蛋也就长得像罢了,海藻酸钠放锅里一煮直接化了。

更别说口感气味性状完全不一样。

几毛钱造一堆假鸡蛋投入市场,这事就跟做梦似得。


如果你想制造出一个长得像鸡蛋,营养成分也像鸡蛋的假鸡蛋,那难度就几乎是直线上升了。

咱看下鸡蛋皮,看起来就一层碳酸钙的壳,实际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鸡蛋皮的话细致点分可以分成六层[2]

v2 6f90d8449a855d7547112659eedc24cc 720w
鸡蛋皮的结构

在最外层是一个角质层构成的膜,看起来不难。

但是顶上贯穿着含 300-370 个 /cm²的微米级气孔,打这孔有点难度是吧?

更复杂的还在后面,

气孔不是圆形,而是呈不规则裂隙,通过热膨胀调节开合度,用于蛋壳呼吸。

而且气孔是贯穿蛋壳的,不是只有在这一层。

v2 c87865fc6e424e8721458c84722a2dc5 720w

之后是由方解石晶体垂直于蛋壳表面排列的垂直晶体层(VERTICAL CRYSTAL LAYER),这部分很薄,主要用以增强结构密度。

再往里是由大量垂直生长的方解石晶体构成的栅栏层(PALISADES),就是咱见到的蛋壳比较硬的主要部分。

再往里,是半圆形链接壳膜和栅栏层的是乳突锥体(MAMMILLARY CONE)这里是蛋壳矿化的起始区域,含有机物质核心,是方解石晶体成核的起点。

硬质部分这四层,

再往里是两层鸡蛋壳膜。主要由蛋白质纤维膜组成。

这两层膜需要既防止蛋液流出,又允许蛋蛋和外界二氧化碳交流。

光这两层膜人工造出来都算得材料科技领域重大成果了。


那又有人讲了,人造蛋明明有!!使用还很多!!

拼多多有卖的,很便宜,外卖也有加蛋,不然怎么可能做那么快,而且煎的几乎一模一样。

还真别说,人造蛋确实有,但是和你理解的不一样。

由于鸡蛋运输比较麻烦,占地不说还容易碎,

成本高不说,鸡蛋皮还需要单独去除。

所以很多大批量使用蛋液的工厂就会选择直接买成品蛋液。

成品蛋液的鸡蛋清和鸡蛋黄是分开储存的。

使用的时候按需要再混回去就可以了。

这就是再制蛋,产品类别属于蛋制品。

拼多多上的人造蛋就这么回事。

v2 935dd286653ae89be137e5eea6757720 720w
拼多多再制蛋产品资质。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再制蛋产品有严格的检测流程,不允许出现沙门氏菌。

而咱日常吃的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所以再制蛋比生鸡蛋安全的多。

注意哈,是生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再制蛋产品基本都是熟的。

至于外卖几分钟就做好长的一模一样的蛋......

那是预制菜!!!!

查看知乎讨论

Q:你班主任说过最让你难忘的一句话是什么?
@像个傻子一样活着 :「你们班主任被气死了,我是你们班主任的双胞胎妹妹今天来代课。」
Q:可以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吗?
@幻象波普星 :霍金知道吧,上知天文下肢瘫痪,我虽然不能推翻霍金的理论,但是我能推翻霍金的轮椅。
Q:你的爸妈对你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误解?
@一介武夫 :三代之中必出兴家之子,我爷老了,我也不行了,剩下的只能靠我爸了。
Q:如何称量一个鱼塘的液体重量?
@姜小白 :这还不简单?下 100kg 盐,测浓度就知道体积了。
Q:教科书上有哪些令你触动的话?
@青山 :高中物理必修二。 很遗憾,在北半球看不见。
v2 6d5b3fab8a38c7efc4c94d30998b0b87 1440w

 
 
 
 

其实早就被发现了,两千多年里兵马俑被挖出来过好几次:

  • 东汉末年,临潼老乡挖出过陶俑头,以为是闹鬼,赶紧又给埋回去了。
  • 1932 年岳沟村村民挖到个跽坐俑,被古董贩子倒卖到上海,结果买家当成了汉代陪葬品。
  • 1948 年上焦村村民刨出俩跪坐俑,直接供到村口当土地爷。

为啥,因为他们不认识啊,而且史书没写,​​修陵的人全被灭口了​​。

现在发现的兵马俑坑里有大量半成品,4 号坑干脆就是个空坑。

因为按原计划,整个皇陵四周都得摆满兵马俑,结果秦始皇突然死在巡游路上,秦二世为了赶工期镇压起义军,直接叫停工程把工匠屠了。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工匠为机,臧皆知之,恐泄大事,尽闭中”。

所以古人根本不知道这是秦始皇的陪葬​​。

而且秦朝灭亡太快(就 15 年),汉代人还没懂秦陵规制,加上项羽把地面建筑全烧了,后来朝代更觉得秦始皇陵就是个普通帝王墓。

直到 1974 年老杨头打井挖出陶片,考古队一测年代,莴苣,这特么是秦朝的。

v2 db3477ca098f035c54e03cbe8214970e 720w

那为啥现代人一眼就能认出?

因为有足够证据:

  1. 挖出带“吕不韦监造”的青铜戟(直接锁死秦朝)。
  2. 陶俑鞋底针脚和秦简记载的“军鞋标准”一模一样。
  3. 坑道方位对着六国方向,摆明是打仗阵型。
  4. 碳 14 检测锁定秦朝。

但这些证据古人根本看不懂啊。

宋朝人看到青铜器只会当古董卖,清朝人见到陶俑顶多觉得是前朝陪葬品。

更别说古代没有碳 14 检测,老百姓挖出个陶人头,不当成妖怪算不错了。

所以说兵马俑能藏两千年,真不是它埋得多隐蔽,而是​​古人不认识

加上秦朝档案被烧、后世认知断层,这才造就了二十世纪最牛叉的考古发现。

查看知乎讨论

其实反映赤狐和北极狐之间冲突的摄影作品已经很多了,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最知名的一张摄影作品莫过于以下这张。2015 年加拿大急诊科医生丹·古托斯基(Don Gutoski)在该国北极地区拍摄的一幅反映赤狐捕食北极狐的照片,他凭借这张照片荣获了年度最佳野生生物摄影师大奖。

v2 6deecaa9a4900e4fff993a2a21855b51 720w
Don Gutoski 摄影作品《两只狐狸的故事》

在狐属动物中,赤狐(Vulpes vulpes)是最大的物种,体重是北极狐(Vulpes lagopus)的 1.5-2 倍。北极狐的体型在冬季视觉上因毛发蓬松显得更大(毛皮厚度是赤狐的 3 倍),但实际这个季节的体重因食物短缺反而是最轻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赤狐更占优势,能够压制北极狐,甚至杀死和猎食北极狐。

v2 2f7a9e39d586415dffcd8704293ce8f8 720w
常见“狐狸”大小对比,从上到下依次为【耳郭】狐、草原狐、敏狐、沙狐、大耳狐、北极狐、灰狐和赤狐,其中需注意大耳狐和灰狐不属于狐属
特征 赤狐 (Vulpes vulpes) 北极狐 (Vulpes lagopus)
平均体重 3.5–7 kg 1.5–4.5 kg(季节性变化)
体长(头 + 躯干) 45–90 cm 50–70 cm
尾长 30–55 cm 25–40 cm
肩高 35–50 cm 25–30 cm
v2 d6ad77fc97bb1a35cad06dca63cf66b3 720w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北部,哈德逊湾西岸丘吉尔镇上,人们拍摄到的赤狐捕食北极狐场景
v2 659e2456ecded00a7764dbedb83bfbea 720w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北部,哈德逊湾西岸丘吉尔镇上,人们拍摄到的赤狐捕食北极狐场景
v2 34e36da26637e2f08d0bf5dd43ceab17 720w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北部,哈德逊湾西岸丘吉尔镇上,人们拍摄到的赤狐捕食北极狐场景
v2 20a3728f052f25718008bdfb10a33099 720w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北部,哈德逊湾西岸丘吉尔镇上,人们拍摄到的赤狐捕食北极狐场景

事实上,赤狐是犬科动物中最成功的物种之一(也就灰狼(Canis lupus)可能能与之媲美),在北非、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都有赤狐的身影,它们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群数量最大的野生食肉目动物之一。

在赤狐隶属的狐属,共有 12 个物种,大家食性和生态位都非常接近。除了赤狐之外,藏狐(Vulpes ferrilata)分布在青藏高原,北极狐分布在北极圈内的高寒地区,其他的诸如沙狐(Vulpes corsac)、草原狐(Vulpes velox)等基本都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的荒漠地带。在演化中,赤狐是这 12 个物种中最大的赢家,占据了北方大陆最适宜生存的湿润半湿润的森林,湿润草原等生境,只留给了其他兄弟各种不太宜居的边缘地带。

关于狐属和犬科动物中各种叫“狐”的物种介绍,参见笔者另一篇回答:

狐狸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v2 a4b0d1cfca27620542d20ba8bb90afa5 720w
赤狐和北极狐分布范围示意

就赤狐和北极狐而言,两者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北极圈附近分布有重叠,适应生境有一定差异,北极狐专性适应苔原、冰缘地带,赤狐更偏好森林 - 苔原过渡带。不过,随着气温越来越高,森林 - 苔原过渡带分布的北限也越来越向更北的地区逼近。过去赤狐生存的北限就在北极圈附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赤狐出现在北极圈以内。而原来在这里分布的北极狐就越来越多地和赤狐碰面,冲突越来越多。竞争中北极狐落下风,生存受到威胁。

v2 2c84f2174099809502eab7a4d99515ec 720w
另一场赤狐和北极狐的冲突
v2 8fd998d7121e2a1a64f1640667533f5d 720w
另一场赤狐和北极狐的冲突

比如,在挪威的芬马克高原,1990-2015 年,赤狐目击记录向北推进约 150 公里,覆盖芬马克高原 60%的区域,密度从 1990 年的 0.2 只 /100 km²增至 2015 年的 1.5 只 /100 km²。同期北极狐繁殖巢穴数量从年均 35 个减少至 15 个(下降 57%)。幼崽存活率从每窝 4.2 只降至 1.8 只。

又如,在阿拉斯加北部地区,1980-2010 年间,赤狐目击率增加 400%,分布线向北推进约 200 公里。而该地区 1980 年估计的北极狐种群数约 2,500 只,而 2010 年的估计已不足 1,000 只,下降 60%。北极狐活动范围向海拔更高处(>800 米)退缩,而赤狐占据海拔<500 米的沿海平原。


赤狐对于北极狐的生存的挤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杀死北极狐。这一点在上面多张图片已经说明。

v2 dedefc5c7556c2c5a98a2579e84700fc 720w
一只被猎杀的北极狐

二是影响北极狐繁殖。事实上,赤狐不仅可以直接杀死北极狐,而且对于北极狐幼崽是巨大的威胁。在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观察研究发现,赤狐会攻击北极狐幼崽并占据其巢穴。赤狐出现在北极狐繁殖地后,北极狐育幼成功率下降 30%。

而在挪威芬马克高原,赤狐活动范围与北极狐巢穴重叠时,北极狐育幼失败率增加 80%,主要原因是除了遭到了赤狐攻击,还包括因赤狐的干扰,雌性北极狐弃巢。

此外,在巢穴地的竞争上,赤狐凭借优势往往能占据地势较高,避风且视野较好的地段筑巢,,迫使北极狐使用较差的区域,也对其养育幼崽造成影响。

v2 8e3b691652015c91eae4ae30afdea245 720w
返回巢穴的北极狐
v2 dc00e4f2b3ec8a92480a4a49516b9bac 720w
一只雌性北极狐和它的孩子们

三是争夺食物。北极狐高度依赖季节性资源,如旅鼠和北极兔,夏季也会补充鸟类的雏鸟和蛋作为食物,此外北极熊吃剩的肉类和腐肉也是个别地区北极狐补充食物的来源。

v2 35457fd563c82342acc7703b15deb0ab 720w
北极狐主要食物,旅鼠
v2 05263674471833537b944bce3464de9f 720w
夏季北极狐会捕食鸟类补充能量

而赤狐的食性相对广泛,北极狐的食物它也能吃,两者食物重叠度达 65%,阿拉斯加北部地区的案例中,赤狐饮食里,北极狐传统猎物(旅鼠)的占比就逐渐从从 20%升至 45%,形成了对猎物的直接竞争。冬季食物短缺时,赤狐还会盗取北极狐储存旅鼠尸体等。

此外,各种植物性食物,如浆果,或者人类垃圾,也能为赤狐提供生存所需。特别是,人类活动制造的垃圾为赤狐在北极地区的扩张提供了助力,主要是北极附件的石油开发活动,人类垃圾为赤狐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活动频率增加。而北极狐对于人类活动的适应性远逊于赤狐,活动频次相应减少。这说明赤狐的扩张不仅是气候驱动的生态位替代,还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加速效应。

v2 bdc676437d5a09208a1f5b39c3aa0f6e 720w
据 2016 年 -2018 年在挪威的一项调查显示,纵轴为每公里狐狸足迹的数量(红色赤狐蓝色北极狐),横轴可食用垃圾量。图片显示,随着垃圾量的增多,赤狐活动更加频繁,而北极狐则有所下降。
v2 62bf829a5bcdb49b909846e98815f46d 720w
赤狐对于人类活动的适应性非常强,图为捡食垃圾的赤狐。

此外,逐渐变暖的天气除了带来赤狐这一有力的竞争者。环境本身的变化,对于北极狐生存也造成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北极及北极周边地区很多动物,包括雪兔,雷鸟和今天的主角——北极狐,它们的体色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冬季白色以适应积雪环境,夏季变成棕褐色以适应化雪后的苔原背景色。不过,由于北极冬季变暖导致体色与环境不匹配,进而影响捕食效率的案例已在多个物种中被观察到,北极狐也不例外。

v2 b89889ba310df0373c5a112856b53b29 720w
各种随季节变换体色的动物,分别为雷鸟、雪兔、白鼬、北极狐
v2 c15a5e8fe472f9e4b8b831612e8c4ea4 720w
北极狐冬季体色
v2 c1b23a901f0ff90eb22e49dd8e8d2bbe 720w
北极狐夏季体色
v2 2af2ea9b56f39bd9e4ec1b8cd4d110cf 720w
脱毛脱一半的北极狐

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初雪尚未降落,但是北极狐已经换成白色冬毛,又或者春季提前到来,积雪融化,北极狐还未来得及换成棕色夏毛,使得它本来的保护色一下子格外显眼。据加拿大北极群岛 2021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白色北极狐在无雪苔原上易被猎物发现,捕食成功率下降 30%。此外,体色来不及变换的个体,更易被赤狐或猛禽发现,死亡率升高。

v2 7fcc3d5ea95d9e3ee355c1efc70a3f63 720w
体色错配的情况下,对于北极狐捕猎和躲避天敌都很不利

阿拉斯加北部地区的那项研究还发现,北极狐在冬季捕食严重依赖于积雪的厚度,进而准确判断旅鼠的位置。但是气候变暖使得积雪深度降低,也会导致北极狐捕食困难。1980-2010 年以来,积雪深度减少 38%,北极狐冬季捕猎成功率下降 42%。

v2 8e55d62bc489110484b863302b7cd521 720w
北极狐捕食

北极狐和赤狐的冲突源于气候变化,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或许能一段时间通过物种竞争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然而当前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已经十分巨大,气候变暖的趋势若不减缓,赤狐可以继续北进,北极狐背对却是北冰洋,退无可退,未来的处境不会太妙。

挪威、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允许原住民季节性猎杀赤狐,划定“北极狐核心区”禁止石油设施扩建等人类活动,加固北极狐洞穴入口防止赤狐侵入,并安装红外相机监测,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北极狐从赤狐的阴霾中走出,回复种群数量。不过目前来看,效果有限。

事实上,赤狐的北扩不仅是生态位竞争的胜利,更是北极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敏感响应的缩影。单单拯救北极狐只是治标,抑制气候异常的持续恶化,保护好整个北极的生态系统,可能才是真正治本良策。

v2 cdf2cedf673e719426db3818efd462e2 720w

笔者关于狐狸的其他回答:

狐狸是种什么样的动物?狐狸的颜值有多高?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人可以将垃圾扔进活火山。不过,这问题的补充说明对如此做的效果有错误的估计。

活火山的“高温”低于许多人的预期,它们根本就做不到这问题幻想的“直接融化掉所有垃圾”。

  • 常见地表岩浆的温度约 700 摄氏度到 1300 摄氏度,很难超过 1400 摄氏度。这种温度连家用煤气灶的外焰都不如,处理不了许多废金属、一些废玻璃。
  • 家用纯铁锅可以炖岩浆。陶瓷窑炉亦可达到并超过上述 1400 摄氏度。
  • 一些读者可能想起《指环王》。

岩浆的密度高于人体和其他许多垃圾,岩浆的粘性很大,丢向岩浆的许多垃圾会浮在岩浆表面上并开始燃烧,一些垃圾会冒出大量烟雾和对人有毒有害的气体。一些垃圾产生的气体会像油锅里的水汽那样剧烈膨胀、将一些岩浆喷射到空中。这问题对“免去填埋污染”的设想将有很大一部分以“变成空气污染”的形式实现,这大抵会减少人们用活火山处理垃圾的意愿。

  • 2002 年,理查德·罗斯科拍摄了一段视频:他将一个重约 30 千克、装有厨余垃圾等有机物的袋子扔进埃塞俄比亚尔塔阿莱火山的熔岩湖。垃圾袋从约 80 米高处落下,打穿熔岩壳、进入灼热的岩浆。垃圾袋及其内容物随即被点燃、产生了小型的熔岩喷泉。
  • 熔岩喷泉不等于火山喷发。在网络上,一些谈论此事的文章不同程度地夸大了上述试验的后果。

一些人谈论在活火山大量倾倒垃圾的成本会很高、工程难度会很大,或是谈论现有的活火山远离大城市、适合倾倒垃圾的熔岩湖数量太少,我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回答“为什么居住在活火山附近的小规模人群不尝试将他们生活中产生的少量垃圾扔进活火山”——实际上,他们可能试过这样做,然后发现这样做没什么好处。登上活火山的过程存在大量安全风险,刺鼻的含硫气体和高温空气对无防护人员构成挑战。

查看知乎讨论

刘姥姥就不识字,她逛大观园的时候看到“省亲别墅”四个大字立刻跪下磕头。把别人都逗得不行,说你跪啥啊你就跪!

刘姥姥说:“这不是个大庙嘛!‘玉皇宝殿’,这四个字当我不认得吗?”

但是刘姥姥会算账。

周瑞家的和平儿聊天,说今天吃了七八十斤螃蟹。

那头刘姥姥立刻就开始算账,她按八十斤螃蟹算。

今年螃蟹五分一斤。

5(分)*10(斤)=5(钱)

80(斤)=5 个 10 斤 +3 个 10 斤

所以 5 个 10 斤是 2 两 5 钱,3 个 10 斤是 1 两五钱。总计螃蟹价格 4 两银子。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说到这里,刘姥姥可能觉得这么大户人家,自己又受过人家恩惠,说人家消费低了不太好。当然 4 两银子也不算特别低,贾府小姐们月例银子一个月也才 2 两。所以刘姥姥又补充,加上酒菜,那肯定就得 20 多两银子了。

v2 2bb1b4457006102c0ee58e0fbbd69365 720w
v2 1569dc2a5fc4f9ae90916357bf2fe471 720w
v2 c3a6064ad725f95cd0aad94535decb8a 720w

刘姥姥一个庄户人家,大字不识一个,当然也没有学过算术。然而她不过两分钟时间,照样可以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劳动人民虽不识字,但自有其无穷智慧,未见得比读了书的差。

王熙凤生在四大家族的王家,曾经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他们家的。到了贾家之后,财务、人事、管理都是她一个人在做。能快速发现手下人的开销错误太正常不过了。

查看知乎讨论

不要问古代有什么,要问你想看什么。

你想要的雕塑,古人都有。

这位是老子。

v2 70c7e4c93bf1d97c709210abd0d7a2b9 720w

这只是狮子。

v2 fd2332dd1ef966ceb2a9b80a6705ecdc 720w

这只是狗子。

v2 c700d8148492aa4ec17f8208f97c9905 720w

这只是猴子。

v2 d2adad15b4ca54e07bb4995b45453350 720w

这位是戏子。

v2 5efb8824b7d86d7fa5d7f93231c0906a 720w

这个是房子。

v2 79cde481164e4a4cb73c1a79906643c9 720w

这个是车子。

v2 7c0c405b35376ff642d00918f45f2f0e 720w

这位是害羞的小女子。

v2 ee0035b421965c72631990cee0df7c42 720w

这个是偷偷吃嘴子。

v2 8cdea461a68d975734c70f5290cd3710 720w

这个是别带小孩子。

v2 5b0ffc2e08c946e060c8cf302d33936c 720w

甚至可以有外星人(其实是羽化的仙子)。

v2 85bc1ff4db9db1a3c7972fa57b20357e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是不一样的,古代既有甜粽也有咸粽。

最早的粽子是没有味道的白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粽子来自信阳城阳城楚墓,内馅包装的黍米,包裹的叶子鉴定为槲叶。这应该是粽子的最早形态。屈原还在的时候,吃的应该是这样的白味粽子,后来生产力进步才逐渐出现了加各种调料的甜粽或咸粽。

v2 26d6c27acdb63d5a90744f21fe11258b 720w
信阳楚墓出土粽子

关于甜粽的记载很多,如北宋苏轼的《皇太后阁六首》中有“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的描述,杨梅做馅的粽子自然是甜粽。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也记载当时杭州端午“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稯(粽),极其精巧。”

v2 97905775308d367af1e38e0aa53e8935 720w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六中提到当时杭州街头店铺日常就贩卖各色粽子小食,如“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等各色甜粽。

v2 23d7186123325110dde522cd7403e8c7 720w

同一时期的咸粽记载相对较少,但也有食用咸口的的习惯。安徽铁拐宋墓和江西德安宋墓都出土过宋代的粽子,根据检测这两处古墓出土的宋代粽子均为肉粽。

v2 a0b4da31641b1ba87622b6caca54208f 720w
江西宋墓出土粽子

关于咸粽的记载大多在清代。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广东“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记载有火腿粽的制作方法:“洪府制粽,去顶高糯米,检其完善长白者,取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焖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

查看知乎讨论

乍一听!好像有道理!毕竟路都修好了,再铺条水管的难度肯定很低,而且治理沙漠一直是当下及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下面咱们一起来探讨下,这样做到底可不可行。

v2 bed65c71fec94aa822455800cf2c4a61 720w

沙漠是如何形成的?

在算上戈壁面积的情况下,中国沙漠面积高达 128 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治理沙漠,将沙漠变成绿洲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么沙漠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v2 0cd1d37fef4d29a35e7eafe91308a241 720w

地球不同纬度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地球大气会产生环流,又因为地球存在偏向力,所以整个地球的大气在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三圈环流的现象。

南北纬 30°这片区域很特殊,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会受到赤道和南北纬 60°气流的双重汇聚,简而言之,这两股气流会在南北纬 30°这地方汇聚,在不断挤压后,南北纬 30°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v2 f1e6f5574a32348cb288ea943a64032c 720w

受这股下沉高压气流的影响,导致气候变得干旱,打开全球沙漠地图一览,基本上全球绝大多数沙漠,都分布在南北纬 30°左右,例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中东的约旦、沙特、伊拉克,巴基斯坦南部,非洲西南的纳米比亚和南非等等。

当然了,副热带高压并不是产生沙漠的唯一因素,地理因素也很重要,以中国沙漠举例,我国西北区域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这是因为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并且高耸的山脉阻挡了季风,最终导致沙漠的产生。

v2 0c25d6efee9b45060772963b3cbc7afe 720w

在沙漠是如何修路的?

在荒芜的沙漠中,要修建一条横穿整个沙漠的公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做到了,我们能人之所不能,最终创造了世界奇迹。

以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讲,这里全年三分之一的是“风沙日”,平常地表温度甚至高达 70℃,除了需要时刻面对高温之外,作为流动沙漠,工程队还需要让沙子“安静”下来,否则前边刚修好,没过几天,沙子就覆盖掉了公路,这样岂不是在做无用功,所以固沙成了首要任务。

v2 e2b77b24cc2f907535c7797924710187 720w

经过专家的商讨,决定采用草方格 + 阻沙障方案,将芦苇秆晒干后扎进沙丘,构建成一个个边长 1 米正方形,能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

借鉴以往的经验,工程队将沙子固定住后,将风积沙碾压夯实成沙基,接着铺上土工布、戈壁料、级配砾石等,这样能将松散的沙子汇聚制作成坚实的路基,在解决了沙漠地区风积沙路基填筑困难后,余下工程的自然也不是问题。

v2 f1e3dbf0285cbb014ec950ce9897f761 720w

在公路旁边铺设一根水管,能治理沙漠吗?

尉且公路深入沙漠长度为 307 公里,建造期间共挖平 32 座高大沙山,填平 28 处丘间洼地,其中最大的一处沙山耗时约 180 天。

既然这么艰难的造路工程,中国都完成了,在道路两边铺设一条水管,简直易如反掌。

确实如此,铺设水管不难,但我们要知道,铺设水管的目的,是为了治理沙漠,试图重现绿洲,这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v2 548922989a54e09ee913336f372ea2bb 720w

沙漠昼夜温差大,白天高温时能达到 60~70℃,晚上甚至能降至零下,温差会持续对水管进行破坏,如果后期出现破损,在沙漠区域的维修不仅困难,而且成本高昂。

或许有人会说,相比于恢复绿洲的神圣计划,这点维护算什么。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仅仅在公路两边铺设水管的意义十分微弱,想要靠这点水恢复绿洲不现实,既然如此,如果铺设大量水管,对整片沙漠进行网格化灌溉呢?

v2 64b4862654c9dc8b5b5985b8f50773ee 720w

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口中所说的沙漠,其实是广义上的沙漠,包括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等,如果是后天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逐渐荒漠化的,即便不铺设水管,通过种些耐旱植物,也能慢慢恢复。

但上文说过,沙漠的真正成因,其实是副热带高压和地理位置、地形等多重自然因素导致的,总结就是“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就算把一整个西湖的水都灌溉到沙漠中,没过多久,这些淡水还是被流到别处,沙漠依旧是沙漠,简而言之,在大自然环境不发生巨变的情况下,靠人力很难去改造真正的沙漠。

v2 cad1aec2576f2d6d07a59ad13f473695 720w

相比之下,在沙漠中修路的难度,要远低于靠铺设水管试图将沙漠恢复绿洲的难度,二者不是同一级别,只限娱乐探讨。

查看知乎讨论

感谢邀请。

这是一个好问题。

在回答之前,先给路人朋友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腹膜肋(Gastralia),以及为什么这个结构很重要。

我们先看一张图:

v2 4e255fcdf2977bf669031fa39853a71f 720w

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一张马的骨架,我们可以看到,哺乳动物(以图中的马为例),拥有一个完整的,由肋骨构成的胸腔,但是由于肋弓的张开,使得哺乳动物的腹部缺乏骨骼。这种缺失会让哺乳动物的腹部相对来说更为脆弱,这或许与哺乳动物怀孕有关。与之不同的是,爬行动物中却有许多类群拥有腹部的骨骼,比如龟鳖类的腹甲。而如果我们观察鳄鱼的骨骼时,还会看到在鳄鱼的腹部,排布有一连串鱼刺一样的骨骼,这些骨骼可以起到支撑腹腔肌肉,保护内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腹膜肋或者腹肋。

v2 9798c7672b9bb1e4a76ee525f5f80c9c 720w

根据现有的化石记录,腹膜肋在整个主龙类(Archosauria)支上都有表现。也就是说,鸟类、鳄类、恐龙以及翼龙都具有这一结构。在主龙类之外,一些鳞龙类和鳍龙类,比如楔齿蜥蛇颈龙等也拥有腹膜肋,甚至有报道认为合弓纲的动物也具有,这说明这个结构的起源很有可能伴随着早期羊膜动物的演化而出现。作为一组原始的骨骼,腹膜肋有非常独特的结构特征,首先,它与躯干骨之间分离,通过软骨与肌肉实现对胸腔和骨盆的连接,其次,与肋骨的对称结构不同,腹膜肋的结构是交错状的,这让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串“人”字形拉链。严格来说,腹膜肋不能叫做真正的骨头,它们的起源来自于皮肤的骨化,但是它们确实承担着类似肋骨的保护功能。尤其在恐龙体内,它们可以发育得极为粗壮,在一具编号为 MOR 693 的脆弱异特龙(Allosaurus fragilis) 的化石中,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了一处腹膜肋断裂又愈合的情况。这说明腹膜肋在恐龙的生存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它们借助这个结构保护腹部的内脏,避免遭受严重的致命伤害。

v2 26b9b6d9a2a35b67be8a6e1faef64f64 720w
异特龙的腹膜肋结构示意
v2 927fb3b74b05ec75c429d079694612c8 720w
MOR 693 的腹膜肋,异常的肿大示意此处受到过严重外伤

回到问题本身。正如题目中所提到的,副鸟类大多数都在化石记录中表明其拥有腹膜肋结构,而且一些种类当中,腹膜肋还非常发达,尤其是基干鸟类,这就暗示我们,腹膜肋这一结构并非仅仅是用于保护作用,鉴于它的游离性以及位置,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腹膜肋很有可能起到扩张肌肉,膨胀肺部,促进呼吸的作用。这也说明为什么腹膜肋拥有更为开放的绞合状软骨连接,这并不利于保护躯干,但是却能有效地起到进气的效果。鉴于当下对于恐龙肺与呼吸系统的研究缺乏材料,气囊的分布还不明确,因此腹膜肋是否的确是这些物种呼吸的关键结构,这还有待更多的材料与验证。但就目前来说,这个假说的说服力很强。

v2 a97a9590945fece6d7f48e481be23429 720w
绞合结构对体腔扩张的贡献
v2 2added279d5b8784db00462a3a4978c2 720w
以似鸵龙 Struthiomimus 为例,展示呼吸时腹肋的运动

印证这一假说的一个证据就是,基干鸟类的腹膜肋数量不像兽脚类恐龙那样,因为体型的小型化而缩减。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 和近鸟龙(Anchiornis) 的腹膜肋多达 13-15 对,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 则有 13 对,鉴于这些细小骨骼保存的困难程度,很有可能这些基干鸟类拥有更多的腹膜肋。这些密集的骨化组织或许与这些动物较高的代谢水平有关。飞行能力的产生要求更高的潮气量,而密集的腹膜肋有可能更好地带动肌肉,使得飞行过程中血液中的氧浓度保持稳定水平。

v2 406bbf275a3541513a87cbaaf1de8d36 720w
朝阳会鸟(Sapeornis chaoyangensis)的化石,可以看到数量极多的腹膜肋

除此之外,腹膜肋很有可能在基干鸟类这里扮演了更重要的结构——作为肌肉附着的锚点。因为基干鸟类缺乏发育的胸骨龙骨突,这使得它们需要一个骨化结构来附着用于飞行的大块肌肉。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圣贤孔子鸟和鸽子的骨骼结构,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缺乏龙骨突的情况下,腹膜肋很有可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飞行相关的肌肉很有可能就附着在这里,并与肩带相连,赋予这些早期鸟类飞行能力。

v2 48dc3c67edb1f80721df4d9e519e0a58 720w
圣贤孔子鸟骨骼示意
v2 7f4fcf69f2e93777fffb4126f99fcff4 720w
鸽子的骨骼示意

不过这一假说有个比较明显的困难,那就是腹膜肋并未直接显示出肌肉附着的证据。这与鸟类腹膜肋过于纤细脆弱,不易保存有极大的关系。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块可以活动的,与躯干骨骼分离的结构,腹膜肋要支持强而有力的运动显然是非常勉强的。而随着鸟类腰带的演化,髂骨、耻骨和坐骨的愈合与延伸使得腹膜肋最基础的功能——支持与保护腹部的意义也逐渐减弱。而鸟类气囊结构的演化也可能进一步削弱腹膜肋的作用。可以说,如果假说成立的话,腹膜肋与胸骨的功能的重合使得鸟类只需要选择其中一种便可以实现飞行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固定在躯干上的胸骨远比纤细游离的腹膜肋更为可靠,而龙骨突的出现使得飞行肌肉的体积变得更大,更能够支持远距离和高空飞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最后鸟类退化了腹膜肋,转向了胸骨的演化。

可以说,这一块高耸的胸骨代表了整个主龙类演化智慧的结晶。

但是某些鸟类还是弄丢了不是()

查看知乎讨论

你从来没有选择恒温的能力,只不过变温的都被淘汰了。恒温给你带来了更快、更高、更强,但或许也失去了极致躺平,冷冻复活……

生物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化反应容器,体温就是这个容器集热所反应的温度。

  • 仅仅 1 秒钟,人体内的一个细胞内就会进行 1000 万次耗能的生化反应[1],整个人体高达 6 万亿亿次 /s。

这些消耗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对外的机械功(肌肉效率 10~30%),绝大多数都以热量的形式释放了出去。

这些热量主要通过热辐射、对流、传导、蒸发,以及呼吸散失。

其中以热辐射散热为主。

v2 bc61d57250c9d81e470a4d0cdc29f66c 720w
人体各种散热方式

无论散热方式有多复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一个活着的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必须处于不断循环进行的状态,它才不会死亡。

只要存在新陈代谢就会产热,那么它的体温就会比环境更高。

对于低等动物来说,它们具有较低的新陈代谢率,例如爬行动物新陈代谢,只有同体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 1/10。

我们可以来简单看看,同体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的关系。

如果这个哺乳动物的恒定体温是 38℃(311.15K),环境温度是 20℃(293.15K),当处在无风环境,对流散热足够低,我们可以认为主要散热为辐射散热。

由于它们的新陈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体表面积产生的热量)相差 10 倍,且体温与环境温度四次方差成正比。

那么,根据斯特藩 - 玻尔兹曼辐射定律:

为热辐射功率。
为辐射系数,黑体辐射为 1,人体黑度为 0.95~0.97。
为斯特藩 - 玻尔兹曼常量,取值
为热力学温度。

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式:

equation?tex=T %7B%E5%93%BA%7D%5E%7B4%7D T %7B%E7%8E%AF%7D%5E%7B4%7D%3D%EF%BC%88T %7B%E7%88%AC%7D%5E%7B4%7D T %7B%E7%8E%AF%7D%5E%7B4%7D%EF%BC%89%C3%9710

哺乳动物和环境温度都是已知的,易得

环境温度是 20℃,爬行动物的体温,仅仅只比环境温度略高。

也就是说:

体温其实是被机体的新陈代谢率所限定的。

由于冷血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热,远远小于环境的热量流通,所以它们也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进化出体温调控的能力。

当温度足够低的时候,它们的新陈代谢也更低,因此缺少活力。

v2 1ad674939880659f1c65623e9a6da4ec 720w
蜥蜴体温与阳光的关系

阳光照射可以较快的提高体温,因此冷血动物的活力,也与光照正相关。

每天早晨晒晒太阳,才出去活动,也成了众多蜥蜴和蛇的必备早课。

3 亿年前的合弓纲动物,便在晒太阳方面,卷出了新高度。

植食性的基龙(Edaphosaurus)和掠食性的异齿龙(Dimetrodon)先后演化出了巨大的背帆。

  • 基龙骨骼:
v2 f20d1324ed23823b82742e127b49409c 720w
  • 基龙复原:
v2 f7c311b6030d5589899d5920f2d23c16 720w
  • 异齿龙骨骼:
v2 ccd4a20f1246529d7ad3b9b831daf060 720w

异齿龙复原:

v2 b6d73baebf040aa3884f8d2d7a61fb2d 720w

3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发生了雨林崩溃事件。

生物的灭绝虽然比不上大灭绝,但也完成了一场洗牌。

随后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整个地球进入了短暂而激烈的冰河时代。

这个时期还没有温血动物出现,足够高的体温,对于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几乎所有冷血动物,都依靠阳光直接或间接来提升体温。

提升体温快的植食动物,可以率先吃到一天中新发的嫩芽,迅速逃脱天敌的血盆之口。

提升体温快的肉食动物,则可以轻松掠食那些体温还不够高,行动缓慢的动物。

基龙和异齿龙发展出的背帆,在这个时代,完全就是降维打击[2]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的时候,基龙和异齿龙展开背帆,可以大面积吸收太阳的热量,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在很短的时间加热体温。

一只 200 公斤的异齿龙,从 26℃提升到 32℃的体温,若没有帆状物需要 205 分钟。但若有背帆,则仅仅只需要 80 分钟,后者是前者速度的 2.5 倍。

这多出来的 2 个小时中,使其它冷血动物,对异齿龙来说,完全成了趴着的肉菜。

v2 ed1ff3e67b56036ba5b9f1b75c279d18 720w

除了加热体温外,背帆其实也可以起到迅速降低体温的作用。如果炎热的夏季导致体温过高,它们躲进阳光照射不到的区域,则可以通过更大的表面积,比其它动物更容易散热。

总的来说,背帆对于基龙和异齿龙的体温调节来说,非常的重要。当然,除了调节体温外,背帆还有着其它的作用。例如,可以用来求偶或者吓退猎物。

总之,通过背帆,基龙和异齿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它们终究还需要晒太阳,0 帧起手的恒温动物,很明显会更有优势。

但其实恒温的出现,一开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恒温动物的起源时间,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

较晚的一般认为在 1.45 亿~6600 万年前,较早的认为在 3 亿~2.5 亿年前。

最早的恒温动物,很有可能是巨温性的。

认为恒温起源于 3 亿年前的观点,比较核心的支撑,是动物体型大型化与体温的关系。

如果动物的新陈代谢率不变,它的体积增加 N 倍后,依据平方 - 立方定律,它的表面积会增加

那么,理论上,它的总新陈代谢会提升

1930 年代,生物学家克莱伯意图通过研究动物新陈代谢,寻找 2/3 幂的平方 - 立方规律。然而克莱伯经过统计之后却发现,恒温动物符合的竟然是 3/4 幂规律,而不是 2/3 幂规律[3]

也就是说,体积提升 N 倍后,新陈代谢不是提升

,而是

v2 0995d288fc1a305898aebede9d2f25b9 720w

克莱伯定律通常用异速生长来解释,也即动物体型增加后,维度增加,使体积与表面积比值减小了。

一般来说,小型动物其实是更加符合 2/3 幂的平方 - 立方定律。

大型哺乳动物可能受限于年轻、个体差异,导致不同阶段的单位体重新陈代谢发生了变化,从而更加符合 3/4 幂定律。

通过 3/4 幂反映出了这样的规律:

对于大型动物来说,随着体积的增加,体内积热的增多,它们的体温也就会逐渐比环境温度高出很多。

v2 94c087766411bd364c4a35e55b4090ed 720w

从最基本的热传学角度,我们就能得出:

早期的大型动物(无论大型恐龙还是大型类哺乳动物),体温必然是大大超出于环境温度的。

这也注定了,大型恐龙即便不是恒温动物,也至少是中温动物(介于恒温和冷血之间)。

物种的生长率和体温是否恒定具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冷血动物的生长率足够低,恒温动物的生长率足够高,而大型恐龙的生长率正好介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

v2 6a5b3256d81ed2573aa976f0ed46dcd8 720w
不同动物的生长速率

陆生动物大型化,时间恰恰是在 3 亿年前开始。

或许它们一开始,并没有进化出直接调控体温的能力。

但很明显体型变大之后,随着积热增加,如果不能调控体温,就意味着:环境温度过高时,更容易热死;环境温度过低时,更容易被冻死。

开篇我们就提到,生物体就是一个大型的生化反应器,而催化亿万生化反应需要的是:

酶。

温度对酶活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4]

虽然不同酶的活性范围很大(0~100℃),尤其是一些嗜热菌体内的酶最高活性温度甚至可高达 80/90℃[5]。但是,不同的生物体内的酶都是为了适应自身环境而存在的。

动物体内酶活性的最适宜温度为 37~40℃,平均温度为 38℃。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恒温动物的体温,都在 38℃附近。

另外还有一个美妙的数学巧合,38℃正好位于 0~100℃温度尺度黄金分割点附近。

v2 e64c916c776f52c4079ff87aeb1034d1 720w

当一个动物长期处在恒定的环境中,它们的体温也相对恒定,那么它们身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也会比较稳定,所使用的酶也会相对固定。

有机体都是由化合物构成,所有生化反应都遵循热力学定律,都遵循阿伦尼乌斯方程:

equation?tex=k%3DAe%5E%7B %5Cfrac%7BEa%7D%7BRT%7D%7D
k 为速率常数,R 为摩尔气体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Ea 为表观活化能,A 为指前因子。

这就注定了,温度不仅影响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还会引起蛋白质的构象转变、脂类的相变、水的结构变化等等[6]

这些都注定了,物种从宏观的性状还是微观的生化环境,都对外部环境具有特异适应性。

对于早期的大型动物来说,体温的变化,也令它们身体内的酶也发生了变化。

当突然遭遇过高温度或者过低温度时,便可能造成关键的酶失活,影响相应的关键生化反应,从而造成死亡。

在不断淘汰的过程中,那些逐渐能调控体温的个体存活了下来,并得到了繁衍生息。

在不断淘汰演化的过程中,最终促使了恒温动物的出现。

v2 59f6d6e4cf6e33df27a54c2403e78ce4 720w
下丘脑体温调定点的工作机制

那么最终诞生的恒温动物,它们体内的酶,以及生化反应也总是适应它们所处环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恒温动物的酶在相对较窄的温度范围具有最佳效率,那么所需要酶的范围也更窄。

冷血动物的酶则在更大的温度范围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更多种类的酶,过大的温差,也会造成一些酶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低效率运行。

例如,一些消化酶最佳活性温度在 38℃附近的,在恒温动物体内总是能高效率运营。而冷血动物,往往只有夏季,这些消化酶才能高效率运行。除此之外,冬眠等特殊的习性,也需要更高的酶成本支持。

接下来,我们再来综合的谈一谈,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的优点和缺点。

当然,最根本的是前面已经深度探讨过的活动能力和酶活性。

其它的各种优缺点,都是这些生理特性所衍生出来的。

恒温使哺乳类动物能在夜间、冬天,其它寒冷环境,甚至极昼极夜地区都能保持活跃,从而扩大了生态位范围。

恒温也使胚胎与幼崽在发育期间,免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不仅提高了繁殖成功率,而且还能在更广泛的季节与气候条件下繁衍后代。

而且,无论人类还是其它高等哺物动物,哺乳、捕猎、大脑进化等,都必须通过足够高的恒定体温维持高新陈代谢。所以,恒温也是智力发展的保障之一(目前足够聪明的动物中,只有章鱼是冷血动物)。

v2 f7f970df2a3473409e89601548f5868a 720w
开瓶盖的章鱼

足够高的温度,还有利于抵御病原体。

从整个生物界的范围来说,对动物拥有巨大威胁的不仅仅有病毒,还有细菌和真菌。

包括人类在内的 36℃体温以上的恒温动物,很少感染真菌。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足够高的体温,能够让哺物动物抵抗真菌的感染。

例如,兔子拥有 40~41℃的体温,当在兔子温度较低的皮肤或者角膜接种新型隐球菌后,这些真菌并不会向温度更高的区域扩散。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兔子免疫力时,它们则会很快感染而死亡[7][8]

体温只有 32℃的鸭嘴兽,则很容易被毛霉菌所感染,36℃以上的更高等哺乳动物则不会[9]

当一些蝙蝠在冬眠时,随着体温的降低,它们也可能因为感染真菌而死亡。

除此之外,无论两栖动物还是其它冷血脊椎动物,都面临真菌的巨大生存威胁。

研究者模拟真菌感染保护的最佳机体温度,得到的结果是 36.7℃[10]

v2 eaca7e38b9f8cb81bb13ab514f237602 720w

比较巧合的是,这个温度和现今人类的体温比较接近。

说穿了,这个温度是可以足够有效地抵御真菌感染,又具有较低的新陈代谢成本。

统计学表明,人类体温整体降低了。

一般认为,这是现代医学的提升,让人类各类感染风险降低,从而减少新陈代谢成本,降低了体温。

就像怀孕的女性体温会有所升高一样,哺物动物的体温本身就和内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恒温的缺点,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极高的能量维持和消耗。

除了极端个例,这使得哺乳动物基本上每天都会进食,大大影响了你的躺平人生。

而大多数冷血动物都是吃一顿管很久,十天半月算是短的了。像缅甸蟒之类的,吃一顿,最长可以管 18 个月,也即一年半[11]

v2 141468c4d29310eb5520748472cc1456 720w
正在进食的缅甸蟒

说穿了,恒温动物往往也远远比冷血动物更卷。

相比起哺乳动物的高内卷,一些冷血动物的人生,可以说是极致躺平。

哺乳动物对水和食物的要求也很高,而且为了高能量,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消化道,消化速率是冷血动物的 10 倍[12]

同时更大的新陈代谢压力,也在整体上增加了我们各种内脏的负担。

v2 80d8f1fb17bf115662dec5469a577165 720w
动物消化道的演化

虽然哺乳动物单一物种的环境适应广,但当突然面临失温,却更容易被冻死,所以寒冷地带的恒温动物进化出了厚厚的毛发或者脂肪。

在寒冷环境,为了弥补大量的热量损失,机体新陈代谢也会提升,从而具有更高的食物需求,这也导致恒温动物遭遇食物匮乏时,也更容易饿死。

所以对应食物匮乏,一些动物进化出了能量囤积或者冬眠的能力。

v2 220b2df8e2b43bde95099fb5ce729f56 720w
洞穴里冬眠的熊

同时,高能需求,也限制了恒温动物在资源贫乏环境中的种群规模。一般来说,极端环境中的恒温动物,往往不及冷血动物的数量(仅仅脊椎动物范围便是如此)。

一些极端低温下的天赋,哺乳动物也并不具备。

例如,有一些动物能够在自然冰冻后“复活”。

即便不考虑轮虫纲、线虫动物门、缓步动物门、鳃足纲,以及一些昆虫[13][14]

脊椎动物中也还有:

5 种青蛙,1 种蝾螈,1 种蛇,3 种海龟、1 种陆龟、1 种壁虎。

例如,林蛙通过体内的尿素和葡萄糖,避免冰冻时结晶的出现,从而做到冰冻后复活[15]

v2 283ee6a713ff8349a1ba2d2718ff3723 720w
注意,虽然用了“复活”的描述,其实冻结的时候,它们并没有死亡

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冷血动物。

没有任何一种恒温动物能冻结后“复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足够原始的动物,很有可能都能冷冻复活。而我们祖先,则是在发展成更高等动物后,失去了这样的能力。

除此之外,恒温的哺乳动物,也远远没有一些冷血动物强大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体温或许是影响因素之一。

v2 eac4aad8f145b61ea23855cd3ee8589d 720w
蝾螈断臂再生

所以,恒温其实也并不是总具有优势,但生物进化过程,总是会为了适应环境,增加新的“天赋”去弥补劣势。

演化终究是适者生存,而不能想要又要。

查看知乎讨论

让我回答好吃的话题,还是挺来劲的哈。生蚝吃起来软嫩、爆汁、鲜甜,轻轻一抿就能感受到海洋的滋味。我是非常爱吃的,总没事就蒸一次嗨自己一下的。我觉得这种特别的口感要从它的含水量、脂肪分布和肌肉纤维的特点来看,主要还是源自于含水量,而生蚝脂肪含量和蛋白质软硬的影响并没那么显著。

当我们吃新鲜生蚝时,首先吃到的是水,高水分使其口感湿润嫩滑,烹饪时易保持“爆汁”感

新鲜生蚝肉质含水量挺高的,高达 80%~90%以上

鲍鱼的含水量较低,约 75%~78%,肌肉组织更致密,口感偏向弹牙或脆韧

当然,这个是在生蚝最新鲜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消耗,生蚝会日渐消瘦,最后只剩下干瘪瘪的蚝肉,含水量自然也会下降。

根据期刊论文中研究数据表明

乳山生蚝中水分含量约为 79.28%,蛋白质含量约为 11.29%,脂肪含量约为 0.44%,糖原含量约为 0.68%。

v2 6af64289e9891ad1e52065dc1e3254e0 720w
乳山生蚝,冬至后因海水富营养化,肉质呈现奶油般细腻口感。北方海域(如大连、乳山),遵循“冬至到清明最肥”规律

广西钦州、广东阳江、广东湛江和广东汕头 4 个养殖区香港牡蛎(也就是南方沿海居民俗称的“白肉”“大蚝”)水分质量分数为 70.91%~77.96%,其中程村蚝和湛江蚝含水量较高,分别为 77.82%、77.96%,显著高于钦州和汕头 2 个养殖区(P<0.05)

v2 7a95d589ad7030e8ce14447962b5258e 720w

啊,提问的是生蚝,你这咋说上牡蛎啦?其实,牡蛎、生蚝、海蛎,是一回事啦!牡蛎的种类很多,形态互异,而牡蛎的外形又会依据其成长的空间发生变化。叫法上,一般广东称之为,福建称之为,北方大多数地方则叫蛎子或海蛎子,其实是一回事啦。

生蚝是牡蛎科(Ostreidae)下的特定优质品种(如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而牡蛎是该科所有物种的统称(全球约 200 种)。简单来说,生蚝是牡蛎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牡蛎都能称为生蚝

生蚝通常指可生食的大型牡蛎(15~20 厘米),而普通牡蛎体型较小(5~10 厘米),多需烹饪

生蚝对水质要求苛刻,喜欢冰冷的海水,盐度 20~30‰,人工养殖时也必须在半咸半淡的浅湾内或者是江河海洋交汇处,而牡蛎适应力更强,可对于海水温度以及环境要求不高,所以许多海域都有出产

生蚝闭壳肌占比小、肉质肥厚(乳白色),牡蛎闭壳肌发达、肉质较薄(灰白色)

生蚝因锌含量(71mg/100g)是普通牡蛎的 7 倍,常被视作滋补品,且因腥味淡可直接生食;普通牡蛎腥味较重,多用于煮汤或加工蚝油

生蚝的壳内侧通常带着珍珠质的光泽,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矿物质较丰富的海域。而普通牡蛎的壳内侧则是灰白色的,更像未经打磨的天然石材。

v2 cb0aafebb8e08c12a5b910167e2ba4d8 720w
生蚝,来自大海深深的吻~~~

一入蚝门深似海,普通人想要鉴定牡蛎的种类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知乎儿来说,敞开肚皮吃就是了,研究这些复杂性是五星级酒店大厨们的功课!

在生物学上,生蚝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也就说,生蚝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主要依靠一块发达的闭壳肌(adductor muscle,连接两片壳的肌肉)控制贝壳开合。

v2 e6c70bb27f3170efc0da562ecc913f9a 720w

生蚝之所以闭合的很紧,是因为鲜活生蚝的闭壳肌在作用,这部分也被叫做“瑶柱”或者“贝柱”。

闭壳肌紧紧连接着身体和外壳,在生蚝的生长过程中,生蚝通过闭壳肌的频繁收缩和舒张来控制生蚝的运动,使海水进出体内,应对潮汐变化,从而进行摄食、呼吸、繁殖和排泄。在遇到外界刺激时,闭壳肌可以保持双壳紧闭抵御刺激、自我保护。因此肌肉纤维短而细密,但含水量高。

因此,闭壳肌的收缩力度可以作为判断生蚝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死去的生蚝往往会开口的原因,因为闭壳肌不再继续发力,无法继续维持双壳的紧闭状态。

其实,生蚝的这个闭壳肌的肌肉组织是非常独特的,因为生蚝固着生活,能量消耗低,肌肉无需高强度运动,演化出柔软组织,是一种较小且分布松散的凝胶状结。咀嚼时阻力更小,质地柔软嫩滑,所以吃起来入口即化!

生蚝的肌肉纤维较短且排列松散、肉质肥厚(乳白色),而牡蛎等其他贝类纤维更长、更致密、肉质较薄(灰白色)。这种差异与两者的运动需求有关:生蚝终生固着生活,无需频繁闭合外壳,因此肌肉不需要高度发达

鲍鱼,属于腹足类软体动物,依靠强壮的足部肌肉吸附岩石和活跃移。为了抵抗海浪冲击,它的足肌需要持续高强度收缩,导致肌肉纤维粗壮且紧密排列,质地更紧实,口感更韧有嚼劲。

v2 240cc713ba3160b0fc67c44c34984395 720w
台山蚝

其实生蚝和鲍鱼的蛋白质含量相近,生蚝约 9g/100g,鲍鱼约 12g/100g,但蛋白质结构不同:

生蚝的闭壳肌含更多可溶性蛋白,如肌浆蛋白),遇热易凝固,保持软嫩

鲍鱼足肌含更多不溶性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高温下会收缩变硬,需长时间炖煮才能软化

如果让美食老餮来形容生蚝的味道和口感,就是中文水平极富有爆发力的搞法了:

咸味:每一只生蚝入口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可强可弱的“咸味”

甜味:是生蚝的主要风味。咸味过后慢慢咀嚼,蚝肉中的甜味会逐渐释放出来

风味:除了咸味和甜味外,还有奶油味,金属味,铜味,海藻味,甜瓜味等

口感:通常用软滑、爽脆、 紧实、柔软、绵密、轻盈、嚼劲等来形容

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里,这样描述牡蛎:“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壳,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

v2 074a72d5d87fc5bfad327790fd395d47 720w
没什么是蒜蓉扇贝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加个蒜蓉牡蛎。南方海域(如广东、湛江),夏季蚝(5-10 月)因水温较高,生长周期较短,但肥美度逊于冬季蚝,所以总喜欢采用烤制方法

美国名厨、美食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安东尼·伯尔顿则这样说,“撬开蚌壳,嘴唇抵住蚝壳边缘,轻轻吮吸,舌尖触及蚝肉,柔软多汁,嗖地一下,丰富肥美的蚝肉进入口腔,绵密得宛若一个法国式深吻,有种令人窒息的冲动。”

v2 5d914cc8d884c49b580c2ca2064208d0 720w
生蚝多呈白色,牡蛎肉是淡青色;价格上牡蛎更便宜,通常按斤两卖

若想体验生蚝极致的鲜嫩口感,建议选择标注“可生食”的优质生蚝品种,并注意其生长水域信息以确保安全。

v2 7df9a8ca6cf601e185b7ec21f139c694 720w
官渡生蚝吊养技术,经三年周期性迁徙养殖,冬至时脂肪含量达到峰值

这里就又不得不说另外一个“蚝”门秘密了。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生物有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两种形态,生蚝却能惊掉不少人的下巴:

生蚝 1 年左右性成熟,最长可以活到 100 岁

生蚝不仅雌雄同体,就算是雌雄异体也能随环境改变而转换性别

这也就意味着生蚝一生性别并不固定:

在月平均水温为 13~20℃时,雄性个体比例高;月平均水温升高至 20~30℃时,两性比例接近

生蚝一直贯彻“女儿要富养”的政策,优越环境条件下,雌性牡蛎占多数,而在营养条件差时,雄性牡蛎占多数

不过一岁以下的牡蛎,90%都是雄性,一岁以上的,则有 80%是雌性

关于生蚝雌雄的秘密,答案在肚子上。生蚝圆鼓鼓的肚子上有着交错的白线,里面布满的输精管和输卵管,这是孕育宝宝的开始,肚子偏白的是雄性,肚子偏黄的是雌性。

生蚝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蛋白质含量为 10.9%,脂肪含量低,约 2%~5%,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 omega-3,这些脂肪均匀分布在肌肉中,起到润滑作用,增强嫩滑感

生蚝的脂肪含量与鲍鱼相比略高,且富含糖原(一种储能多糖),能赋予鲜甜味和滑润感,同时,其蛋白质中富含甘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既提升风味,又通过氨基酸侧链的亲水性锁住水分

鲍鱼脂肪含量低,约 0.8%,但糖原含量也较高,鲜味更内敛,需通过烹饪释放

夜宵到大排档吃烧烤呢,就要注意别吃到“组装生蚝”了。因为生蚝这玩意其实挺“弱鸡”的,一旦被撬开壳,分分钟就挂了。即使不撬开壳的活生蚝,加冰也只能保鲜 1-2 天,所以处理麻烦,成本很高。于是就有些店家就恶向胆边生,走上了“李鬼代李逵”的道路。

v2 6d29b9ef1f6363457b47bd838daf5132 720w

一只“组装蚝”的成本:一只壳 0.06 元 + 一只蚝 0.2 元=0.26 元

v2 0aaa228eee64e9a639aceb364dd16213 720w

新鲜带壳生蚝:10 元 / 公斤(约 10 只)=1 元一只

立省 3 倍的成本!

冰冻生蚝肉要是不够新鲜就多加蒜蓉辣椒掩盖味道,这样——一盘“新鲜水灵”的生蚝就诞生了。

如果一只卖 7 元(售价)-0.26(成本)=6.74 元,立赚 25 倍!

v2 cd5930df927a9d2cc89c04d760da84f3 720w

生蚝的软嫩源于高含水量、细密肌肉纤维和可溶性蛋白,而鲍鱼的紧实质地则来自致密肌肉结构、胶原蛋白和运动需求。如果想进一步软化鲍鱼,可采用低温慢煮或长时间炖煮,分解其胶原蛋白为明胶,口感会变得糯软。

查看知乎讨论

不一定有必要

感知身体受损的机能并不一定要产生负面情绪。感知身体受损的机能也不是生物生存繁衍所必需。

对于有痛觉的动物,疼痛有时参与让动物照顾受伤的部位、避免用受伤的肢体活动,这在结果上有助于痊愈;还有一些时候,疼痛造成不良后果、成为独立的慢性病、出现幻痛之类。地球生物使用的各种机制都有概率出错,痛觉显然也难免出错。

这问题里的“疼痛是生物为了感知威胁”是目的论表述。一些读者看了这话,可能误以为疼痛是某个设计者专门安排的,安排的结果让人不满要么是设计得不好、要么是另有深意。其实,这里面没有设计。

可以看看我回答过的:人受伤或者生病后那么痛苦 为什么大脑不能自己屏蔽掉痛觉神经?

相关内容:

痛苦不等于疼痛、不等于痛觉、不等于“感知身体受损”

  • 疼痛可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 与疼痛相关的痛苦是疼痛的情绪成分。人还有其他类型的痛苦。
  • 慢性疼痛的持续时间超过了正常恢复期,或者和其他慢性健康状况一起发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大量的治疗需求、助长阿片类药物和其他上瘾性药物的滥用,有时引起患者自杀。在患者寻求治疗的情况下,慢性疼痛不是保护性的、不是持续受伤的结果、不是“附带的症状”,而是一种病理现象、一种病症

人群中有一些无痛症患者能感觉到身体受损,但是没有与受损相关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可以理性分析受损情况并寻求医疗支持。人群中的另一些无痛症患者感觉不到身体受损,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有时会自残手脚末端、舌头、嘴唇,但这影响未必有人们以为的那么大。

  • 退休的苏格兰特殊教育教师 Joanne Cameron 在 65 岁时做手术后被人注意到痛觉异常。她自述一生中频繁被割伤、烧伤,伤口愈合速度快于常人、疤痕比常人少,自述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惧、焦虑,没有体验过“肾上腺素激增”的刺激,对骨折、2 次分娩、需要手术的关节退化缺乏痛感,对辣椒的感受是“短暂的快感”,对交通事故等现象缺乏“正常”的恐惧反应、有轻微的记忆障碍。实验支持她的描述。她的种种表现似乎涉及 FAAH 基因功能丧失、内源性大麻素降解太慢而水平过高。
  • Joanne Cameron 将 2 个孩子抚养成人。1974 年以来,英国总体出生率一直低于 2。这说明感觉不到身体受损的无痛症可以不影响人类个体的生殖成功。
  • 研究人员认为,基于 FAAH 的镇痛手段可能不但可以镇痛,还能对抗抑郁·恐惧·焦虑[1]。目前,相关药物的研发过程不顺利。
  • 目前,地球上约三分之一的人携带与减轻焦虑有关的 FAAH 基因突变。Joanne Cameron 不但携带 2 个突变的 FAAH 基因,还有假基因 FAAH-OUT 的序列突变,该假基因可转录为长链非编码 RNA,可能减缓 FAAH mRNA 的降解。
  • 2019 年,BBC、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对时年 71 岁的 Joanne Cameron 进行了报道。《纽约客》在 2020 年跟进。
v2 67cf85461208299e7ffd6ef7e1a58bf6 720w
Kamila Lozinska 为《纽约客》拍摄的 Joanne Cameron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Paul Bloom 认为 Joanne Cameron 没有同理心但仍可出于同情而关心他人,支持他在《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中的观点。

在这类问题下,许多人习惯性地给无法简单遏制的痛觉找个“功能”。这些人大概要么没有经历过什么像话的疼痛,要么在尝试自我催眠。Paul Bloom 对“杀不死你的东西让你变得更强大”“创伤后成长”之类刻板印象嗤之以鼻。

查看知乎讨论

Q:有哪些第一眼就感到震撼的图片?
@被猫捉的鱼 :这是一袋大米。 请看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v2 ed08d9dea9c7a223fe0f2d95ff5eaccc 1440w

 
 
 
Q:程序员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写好,需要一直改 Bug ?
@Chawind :甲方:请帮我们建造一个停机库,要求长 X ,宽 Y ,高 Z 。 程序员:好的,保证您满意! ------------------------几天过后-------------------------- 程序员:您的停机库建好了,请过目! 甲方:我们的飞机尾巴照原来加长了,请把停机库的长度加长! 程序员:心里暗想:滚,我一次性就写好了!转头堆笑说:好的,我再改进一下,肯定能停进去! 最终交付:
v2 0210cf797e47573d9b6046baf43e905e 1440w

 
 
 
Q:不提雨,怎么形容雨很大?
@明夷 :潮汕人形容雨大就只用了四个字:不能喝茶。
v2 c559e01e2c05a02ff972c2929840c6d1 1440w

 
 
 
Q:怎样把躺平的年轻人拉起来?
@SC A :我老家是淮海创业区的,你不让我们躺平?你想让我们干什么?
v2 91777c8731813d54b61d7e5c5656083a 1440w

 
 
 
Q: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奇葩的东西?
@散人 前几天我在贴吧看到的天选冰溜。他真的好帅,甚至树枝还模拟了闪电特效,我哭死。
v2 13050deb04f247c948cf5c2857243f07 1440w

 
 
 
 

一句话总结,鸟里面体型大的,智商高的,寿命长。有例外,但是大部分情况都符合。

鸟类作为脊椎动物中最为特殊的一支,不仅因其飞行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更因其在高代谢与小体型下展现出极高的寿命而引发演化生理学、衰老研究和物种演化的长期兴趣。

一、长寿鸟类的类群与代表种

已知寿命极长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六大类群:猛禽类、鹦鹉类、鹤类、海鸟类、鸦科、以及不会飞的鸟类如鸵鸟与企鹅。

(1)猛禽类中,以金雕为代表,其圈养寿命可达 48 年以上,野外普遍可活到 30 岁;白头海雕的野外寿命记录为 38 年,圈养超过 50 年;安第斯神鹰是目前已知寿命最长的猛禽,圈养寿命达到 75 年。

v2 88db82811f95d9c1c6818222ff8c43da 720w
安第斯神鹰 Andy N. Condor 活了 64 岁,长期生活在犹他州 Tracy Aviary,是明星鸟之一。他与饲养员每天散步互动,拥有 2 万粉丝的 Facebook 主页。
v2 89b5f5833c43141821cc313ee32bbdde 720w
Andy N. Condor2023 年去世后,主页仍在更新,分享照片与回忆,并在园内设立雕像纪念他的贡献与陪伴。
v2 7ec367edb3155237607c28335ee6e645 720w
Thaao 是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的安第斯神鹰,1930 年生,曾居匹兹堡动物园,后迁至比尔兹利动物园,2010 年去世,享年约 80 岁。他性格独立、翼展达 3 米,常发出低沉叫声提醒存在。去世后,其遗体被用于科学研究,帮助了解猛禽长寿机制。

Nero 是一只雄性火鸡秃鹰(Cathartes aura),出生于 1974 年,生活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猛禽中心,是目前已知最年长的圈养猛禽之一,寿命超过 50 年。他性格安静稳定,是中心最受欢迎的“科普大使”之一。通过科学饲养与医疗照护,Nero 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也成为研究猛禽寿命和照护条件的重要个体案例。

v2 6a48e3916ab2f0f6a9aa2e5a266cb5da 720w
火鸡秃鹰在野外的平均寿命为 16 年左右,而 Nero 因早年被人类饲养、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成为猛禽教育项目的一部分,常年参与公众展示与生态讲座。图片是给它过 45 岁生日
v2 b74f7f6b0a13ef47bf4ec908bb76264b 720w
5 岁女孩 Mae 寄来一幅画,画中 Nero 光头上的绒毛、红皮肤,黑翅膀,棕羽毛画得惟妙惟肖,感动了猛禽中心全体员工

Nero 长期在猛禽中心生活,和工作人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下面是人们观察到它的 5 个特点。

v2 5d5fbce0e616874d17d7be8e1da41304 720w
火鸡秃鹰飞行时善于借助热气流滑翔,常常张开翅膀长时间漂浮在空中,看起来像一只“微动的黑十字”。它也是少数具备高度发达嗅觉的猛禽之一,能通过气味在林中找到尸体。这一点在猛禽中极为罕见,绝大多数依赖视力。
  1. 爱洗澡:Nero 特别喜欢泡水,每次工作人员放浅水盆,他都会主动跳进去,张开翅膀拍水,清洗自己。
  2. 晒太阳“仪式”:每天早晨,他都会固定站在阳光最强的位置张开双翅,像野外秃鹰那样进行日晒杀菌。
  3. 讨厌冷肉:如果食物温度太低,Nero 会拒绝进食,直到食物回温才会吃,显得格外挑剔。
  4. 护地性强:Nero 对自己的栖架范围很敏感,其他鸟类靠近时会低声警告,偶尔张嘴驱赶。
  5. 喜欢听人讲话:他常在讲解活动时侧头专注地看着发言者,有时还会慢慢靠近观众区,观察大家的反应。
v2 f8529e40fdb6c734a2e39ed3b5bdc28a 720w
秃头是出于卫生,因为食腐经常要把头伸到别的动物肚子里搞得满脸是血和油脂

随着气候变暖,它们的繁殖区正逐步北移,已扩展到加拿大更远的地区,成为观察全球变暖影响的一个指标物种。

v2 ab53a59e66989f0b9a5a521419b2c345 720w
雕鸮是体型最大的猫头鹰,能猎捕狐狸甚至小鹿,叫声像野兽。遇惊吓会假死,性格固执难训,常拒绝表演。虽为夜行性,但清晨喜欢晒太阳。受惊时还会“撅嘴生气”,发出低沉呼声,是猛禽中颇具个性的反差萌代表。

大型猫头鹰鸮类如雕鸮(Bubo bubo)也记录过 68 岁的个体。(该数据来源于 AnAge 数据库,虽未公开具体个体信息,但已被多个来源证实并广泛引用。)

(2)鹦鹉类则是智力与寿命共同演化的典范,红绿金刚鹦鹉寿命记录超过 80 年,灰鹦鹉普遍可活 50 至 60 年,蓝黄金刚鹦鹉、亚马逊鹦鹉等多个属其平均寿命常超过 40 年,且多个数据表明,鹦鹉类期望寿命普遍在 30 至 35 年以上,某些大型种类的性成熟甚至推迟到 6 至 7 岁,与其长寿特征相符。

v2 ebfd94acf12c4138c2d30a64ae3dd4f6 720w
Cocky Bennett 是一只硫冠凤头鹦鹉(葵花鹦鹉的一种),活了约 120 岁。曾在澳大利亚多家旅馆“工作”。它因秃毛、爱说脏话、模仿醉汉口音而成名。晚年住在悉尼 Red Lion 酒店,每天在柜台高喊“我是个老流氓”,成为招牌明星,死后还上了讣告。
v2 1b1f66049d9b91e50ea180a37d3bcf56 720w
Cookie 是一只雄性粉红凤头鹦鹉(Cacatua leadbeateri),1933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塔龙加动物园,次年被送往美国,成为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开园时的首批成员之一。他在该园生活了 83 年,成为全球最长寿鹦鹉之一,并于 2014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认证。2016 年 8 月因健康恶化被人道安乐死,享年 83 岁
v2 c884afadec061e85593ce6e0adb6ca85 720w
Cookie 性格温和,深受喜爱。尽管 2009 年起正式“退休”,他仍会在生日等特别日子亮相接受祝福,粉丝络绎不绝。他喜欢吃坚果、模仿笑声,也会用温柔的声音回应熟人。晚年他生活在鸟类馆员工办公室内,享受安静照护和专属陪伴。工作人员形容他“像一位年迈但风度翩翩的老绅士”

(3)鹤类长寿者则以丹顶鹤和西伯利亚白鹤为代表,前者圈养寿命可达 65 年,野外常见个体年龄超过 30 年,后者寿命亦超过 60 年,灰鹤、白枕鹤等也具有 35 年以上的寿命潜力。鹤类的寿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湿地质量。

v2 bcfea7794f2f433c38c95613df065b68 720w
“Wolf”是雄性西伯利亚白鹤,生于 1905 年,后迁至美国威斯康星州国际鹤类基金会,活至 1987 年,享年 82 岁,是已知最长寿的鹤类之一。照片是它 1977 年与雌鹤“Phyllis”的合影。
v2 213610ee641e884dd8c48ab473f9f1d3 720w
Piper 是威斯康星州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西伯利亚白鹤幼鸟,体色尚带棕羽。她喜吃昆虫、水生植物块茎,还曾整头扎入水中觅食。她与同伴 O’Keefe 同为 1978 年 George Archibald 引入种群的后代,延续了这一濒危物种的希望

(4)海鸟类中,以信天翁为首的长寿记录极为惊人,而且是非人工饲养,纯野生状态下。其他如黑背鸥、海燕类、海鸥类也广泛表现出 30 至 40 年以上的寿命,通常与其极低的年死亡率和晚熟特征有关。

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有一位无声的旅行者,她不会说话,却以生命震撼世界。

v2 722461d28f1ff8d92e1b2f6f0f038e1b 720w

她是“Wisdom(智慧)”,一只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学名 Phoebastria immutabilis),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年长的野生鸟类。

v2 4931319239389bb4847bdfdfdbc59691 720w
黑背信天翁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海鸟,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中部,尤其是夏威夷群岛及其周边地区。成年个体翼展可达 2.1 米,体重约为 2.5 至 3.5 公斤,以海洋中的乌贼、鱼类和浮游生物为食。这类鸟类在空中滑翔能力惊人,能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内不拍翅而飞行,节能而高效。

信天翁以终身配偶制著称,每对伴侣每年只产一枚蛋,对后代极为投入。

Wisdom 的生命旅程可以追溯到 1951 年左右,根据她首次环志时的成年状态推断。1956 年,美国鸟类学家 Chandler Robbins 在中途岛环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对她进行了标记,当时她已经至少五岁。

v2 2dd5df2e2650dc2b890379ec7fa9756f 720w
Wisdom 最让人惊叹的不只是她的年龄,还有她超强的繁殖能力。她的配偶曾是 Akeakama。两鸟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一同孵蛋育雏。
v2 3681c0e978e00bd7cc6ae3a9866d4d15 720w
Wisdom 每年在中途岛孵蛋,其余时间则可能在北太平洋广阔的洋面觅食,航迹曾跨越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及马里亚纳群岛。
v2 f0e544f87271fdbad33f85b1b737d44a 720w
一年一次,每次一枚,小心翼翼,生怕鸥飞蛋打
v2 7907630f1332d0aad5f5c0b7e8055d2c 720w
73 岁的 Wisdom,优雅迷鸥,老当益壮
v2 47762b48f582a46bd18530760a4088c4 720w
2024 年 Wisdom74 岁,脚环 Z333 可知。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产下的第 60 枚蛋。一般黑背信天翁每次育雏之间通常会间隔一年或更久,以恢复体力。Wisdom 不一样,年年下蛋,子孙满天飞。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距离飞行者之一。Wisdom 一生可能累计飞行超过 60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150 圈。她的飞行方式是典型的动态滑翔(dynamic soaring),依靠海风与气流在空中无动力滑翔,以最低消耗完成数千公里的迁徙。

(5)鸦科是典型的高智商长寿类群。兽医与过往的档案表明,渡鸦在优良照料下寿命可达 40 至 50 曾有非正式记录指称伦敦动物园某只渡鸦达 47 岁。渡鸦野外最长记录为 23 年;冠蓝鸦、寒鸦、喜鹊等寿命普遍在 15 至 25 年之间。鸦类适应城市化程度高,在人类聚居地因资源丰富、捕食风险低而寿命显著增加,是认知灵活与生态适应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The Ravenmaster》一书中,作者 Christopher Skaife 描绘了伦敦塔渡鸦群体中多个高寿个体的记录,展现出其惊人的生命力与认知复杂性。例如,渡鸦 Thor 活到了 23 岁,Cedric 在庇护所中安然度过余生,享年约 30 岁,Jubilee 在 21 岁时依旧活跃地偷游客硬币,而最年长的一只老鸦活到了 36 岁。

v2 9198a3ef290ec7c3d3ffadd682f996f1 720w
Christopher Skaife 是伦敦塔的“渡鸦长”,全职照料王室乌鸦。他与乌鸦建立深厚感情,熟知每只鸟的性格、习惯与喜好。

这些乌鸦不仅长寿,还极富个性与幽默感。比如为了吸引人类注意,会假装摔倒甚至装死,等人靠近时再猛爬起来(让我想起怪猎里面的毒怪鸟);还有些专门抢游客的三明治、耳环甚至门票。喂食方面也充满仪式感,它们享用的不是普通鸟粮,而是蘸过牛血的饼干、生肉、鸡蛋与水果的组合。塔楼里每只乌鸦都有自己的名字、性格档案,甚至还会因行为不当被“解雇”,可谓王冠之下的黑羽贵族。

v2 37dd34a0946b901a7d6a4d11736ebff4 720w
2021 年,伦敦塔“女王级”渡鸦 Merlina 失踪,引发广泛关注。这只 2007 年入驻的雌性乌鸦聪明、好动,常模仿叫声捉弄其他鸟,还偷游客薯片清洗后再吃。渡鸦长 Skaife 称她是孤傲的塔楼公主,拒绝与群鸟同眠。
v2 ab67a09e6766e016e9ed0f97bca9ce86 720w
2021 年 Merlina 失踪后,塔方表示将通过繁殖计划延续她的传奇
v2 b07c3656a902f7ba5afc2e2e872171d3 720w
伦敦塔迎来 30 年来首批乌鸦宝宝,共四只雏鸟出生,延续守护王国的古老传说。

王室饲养渡鸦的传统源自一个流传已久的预言:只要伦敦塔的乌鸦仍在,英格兰王国便不会灭亡。据说查理二世在位时听闻此言后,立即下令饲养至少六只渡鸦,此后成为皇家制度的一部分。

v2 4d625b114d2eb098b25686c72ecac4a8 720w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一张伦敦塔的乌鸦照片,拍摄时间大概 1900 年。它是 Jim,据说活了 44 岁。照片来自 Christopher Skaife 的脸书。

(6)不会飞的鸟类某些种也展现出极长寿命,鸵鸟是其中最高代表,圈养记录为 62 年。企鹅类如国王企鹅在野外寿命达 25 年,圈养情况下可达 40 年。阿德利企鹅、皇企鹅等也表现出 15 至 20 年左右的寿命。

英国格洛斯特郡的 Birdland 野生动物园曾饲养一只名为 Missy 的国王企鹅,寿命超过 42 岁。

v2 f34053364ac21789aa59975a6e9e65d3 720w
照片拍摄于 2013 年,当时 Missy 年龄约为 37 岁。她失去一只眼睛的视力后,仍以翅膀触摸围栏引导自己行动。与伴侣 Seth 共同生活了 18 年,Seth 曾在 1992 年电影《蝙蝠侠归来》中出镜。
v2 2fc22e023115f68f81a0662c1170fb04 720w
2018 年 4 月 1 日,Missy 正在完成新旧羽毛替换。等换好新衣服就可以约会了。
v2 9ab7f0017965e7fd533dd05c72c869b3 720w
2019 年,企鹅 Missy 自然老死,遗体被做成标本保存在英国格洛斯特郡博物馆

二、鸟类长寿的生理机制:高代谢中的抗氧化与耐糖化能力

一般我们对长寿动物比如龟,鳄鱼等的印象都是慢节奏低代谢,动得越快,死得越快。鸟类则恰恰相反。

鸟类拥有高代谢、高体温及高血糖的生理特征,按理应加速组织损伤与衰老,但实际却展现出较长的寿命,这表明它们进化出一整套独特的抗衰老机制。

多个研究表明,鸟类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系统,如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在肝脏、心肌等组织中活性高于哺乳动物,并且其脂膜不饱和指数(UI)低于同等哺乳类,减少脂质过氧化风险。UI 主要反映细胞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代表膜越流动但越易被氧化,越低则膜较稳定但可能影响功能。不饱和指数(UI)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在“细胞膜流动性”和“抗氧化稳定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鸟类在高代谢、高体温、高氧环境下,通过主动控制细胞膜的不饱和指数,有效减少脂质双键数量,从而降低自由基诱发的过氧化链反应风险。这种“适度偏低”的策略并非让膜变得僵硬,而是在维持基本膜功能(如蛋白迁移与信号传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抑制氧化损伤,是其在极端生理状态下实现长寿的核心机制之一。

与之相对,冷水鱼由于栖息在低温环境中,必须提高 UI 以保持膜柔性,因此富含 DHA、EPA 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而鸟类则因高代谢环境需反向调控。这也是为何鱼油被推荐补脑护心,软化血管,但不能误解为“越不饱和越健康”,或者认为 DHA 越多越好。人类补充 DHA 需在适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否则反而可能增加细胞膜的氧化风险。

除此之外,鸟类对高血糖状态具有显著的生理耐受性。尽管其基础血糖水平远高于哺乳类,比如鸟类的平均血糖浓度(可达 15–20 mmol/L),人类正常一般(4–6 mmol/L),但 AGEs(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率显著较低。如果人处在和鸟类似的血糖水平,长期可能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病失明下肢坏死。不要说长寿,连正常生活都不可能。

鸟类对高血糖的耐受可能由白蛋白序列结构、更新速率、聚胺类分子参与清除,以及 AGE 受体(RAGE)的表达调控等多重机制所致。鸟类白蛋白糖基化率在大量物种中呈现缓慢上升甚至平台化趋势,是其延缓系统性炎症和血管老化的关键路径之一。

另外鹦鹉与鸦类等高认知鸟类在城市环境中表现出更低的外源性死亡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行为弹性显著增强其寿命。简单说就是因为智商高,所以出事少(比如会看红绿灯),找东西快(知道哪里什么时候有什么垃圾)。

研究证实,大脑体积与寿命成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控制体型、营养与纬度变量后,脑容量标准差每增加 1 个单位,寿命延长达 0.22 个标准单位。认知能力、社交学习与风险回避共同构成了“认知缓冲假说”下的寿命优势。

三、长寿的基因层面:演化趋同与关键路径保守性

大家都知道鳄鱼的基因非常稳定,数千万年变化不大。鸟类则发生过几次大的种群扩散和物种的大爆发,按理说基因变化速度应该非常快。毕竟在同样的演化时间内,鳄鱼和白垩纪的祖先一样还睡在水里,鸟类则已经从恐龙飞上了天。

根据目前对鸟类基因的研究,虽然从恐龙演化到鸟类,决定皮肤肌肉,体型大小,颅骨肢体发育的基因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同时影响寿命相关的基因却变化很小。

鸟类的长寿不仅表现于表型与生理层面,在基因层面也体现出稳定性与功能保守性的双重演化路径。研究表明,鸟类在多个长寿相关通路如 IGF1、SIRT、FOXO、mTOR、p53 等路径中的核心基因突变率极低,具有显著的基因序列保守性。其核心基因突变率远低于哺乳类,显示出持续的强烈纯化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压力。其中 SIRT1、CAT、TP53 等基因在鸟类中长期保守,维护着抗氧化与 DNA 修复的稳定机制。

相比之下,飞行对代谢系统造成的氧化压力迫使鸟类演化出结构蛋白优化、线粒体效率提升与膜稳定机制。对鸟类与蝙蝠等飞行动物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指出,两者在 SOD3、CTH、SAMD9L、RYR2 等关键基因中出现趋同氨基酸替换,表明飞行驱动下的 ROS 适应是其寿命机制共通的核心压力。

此外,丹顶鹤与鸵鸟的基因组显示了低代谢、强免疫与低糖基化协同机制的遗传痕迹,尤其是丹顶鹤的 MHC 类基因表现出超高等位基因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期免疫稳定性。鹦鹉类基因中则观察到 FOXP2、GDF5 等与认知和脑发育相关的通路活跃,支撑其高智力与长寿的联合演化逻辑。

综合来看,鸟类的长寿机制呈现出一个由飞行压力驱动的抗应激适应体系,包括三层互嵌结构:① 结构稳健性(细胞膜稳定、线粒体效率)、② 生理耐受性(抗氧化、耐高糖)、③ 基因稳态性(关键通路保守与趋同)。

鸟类的抗氧化能力可能继承自其祖先——高代谢的兽脚类恐龙。白垩纪晚期氧气浓度整体下降 * 的环境压力,可能促使恐龙类演化出更高效的氧气利用机制,为后来鸟类的飞行适应与抗氧化能力奠定基础。

* 白垩纪早期大气氧气浓度曾高达约 30%,但在 9000 万年前起持续下降,至约 6600 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末期降至约 21%

参考文献

AnAge Database. (n.d.). The Animal Ageing and Longevity Database. Human Ageing Genomic Resources. Retrieved May 23, 2025, from https://genomics.senescence.info/species/

Holmes, D. J., & Ottinger, M. A. (2003). Birds as long-lived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aging.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38(11–12), 1365–1375. https://doi.org/10.1016/j.exger.2003.10.018(鸟类作为长寿动物模型用于衰老研究)

Smeele, S. Q., et al. (2022). Coevolution of relative brain siz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parro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89(1978), 20220895.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2.0895(鹦鹉中相对脑容量与寿命的协同进化)

Moreno-Borrallo, A., et al. (2025). Variation in albumin glycation rates in birds suggests resistance to relative hyperglycaemia. Biology Letters, 21(4), 20240212. https://doi.org/10.1098/rsbl.2024.0212(鸟类白蛋白糖基化变异表明其对高血糖的抗性)

Makino, T., & Matsuda, Y. (2024).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convergent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metabolism and longevity in birds and bat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41(2), 1–13.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e032(比较基因组揭示鸟类与蝙蝠中高代谢与长寿的趋同信号)

Lee, J. Y., et al. (2020). Whole genome analysis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provides insight into avian longev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6027.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832-1(丹顶鹤全基因组研究揭示鸟类长寿机制)

查看知乎讨论

回答是肯定的,不光马喜欢吃胡萝卜,而且马对于β-胡萝卜素的吸收效率很高,再加上胡萝卜的天然糖分能到6~8%左右,还有粗纤维帮助肠道蠕动,这些对马的适口性都是加分项,说人话就是豪赤!

v2 e0b7a1f951e050048f6a6f58474365ea 720w

当然胡萝卜喂马就和楚庄王给他的宝马喂的蜜枣一样,这玩意都得适度,否则马也会有胰岛抵抗,基本上跟糖尿病也差不多了,希望可以有学正经兽医的爱马仕来给讲讲。

但浣老师想讲的是在历史上,胡萝卜和可以平替胡萝卜的各种根茎,确实是人类驯养繁殖马的好帮手。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中亚地区,原始品种的紫色胡萝卜被驯化后,很快就被开发出了作为饲料的价值。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现在吃的直接拿牙咬的胡萝卜,作为商品本身是比较嫩的,再加上品种好所以咬在嘴里是脆的。

但原始品种的胡萝卜里边往往有个非常坚硬的芯,这种情况被称为芯髓木质化现象。

v2 77a7af10928cd740838ccef187105365 720w
就是中间那个芯!浣老师也是吃过这玩意的亏啊

木质化的芯髓起到的,其实是给胡萝卜供水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为一根木头吸管,也就是说不管是长得时间长还是储存后的胡萝卜,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人吃的不痛快但牲口可以连着硬芯一起吃,正好也是马匹摄取纤维素的方式。

所以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希腊军医狄奥斯科里迪斯在《药物志》里就记载胡萝卜,“可缓解动物胃疾”,这就是纤维素促消化的原理。

马这东西就是这样,就是因为它只有一个胃没法和牛一样反刍,所以吃的东西就得格外小心。

v2 cd16e0234bdde725a0d07ff73e4d0e94 720w

顺便一提,这时候的欧洲,虽然从波斯早就已经传入了胡萝卜,但还有一个星露谷物语玩家狂喜的胡萝卜平替,也是用来喂牲口的就是欧洲防风(pastinaca),也是一个吃根的作物,跟胡萝卜的区别在于没人家好吃没人家甜。

这俩玩意应该都会不同程度的作为饲料,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写《战略学》的拜占庭小孙武莫里斯一世就说过,长途行军的骑兵应该一天分三次喂给马胡萝卜,这可以理解为补充营养和给马的奖励。

新疆和田的尼雅遗址出土的汉简对此亦有记载,说尼雅遗址大家不知道,这里还有个别名叫精绝古城大家就明白了,汉简里也有“以胡萝菔饲驿马”的记载。

这也不奇怪,优良作物传播在丝绸之路沿途是非常迅速的,也可以证明用胡萝卜喂马,马还爱吃不是个个例。

唐玄宗编撰的《唐六典·太仆寺》,这是专门写官营牧场饲养指南的部分,就说了

“春冬补给根菜,每马日二斤”

敦煌文书里甚至记载了,胡萝卜作为军马必需物资之一的运输记录,《开元水部式》“陇右牧监岁供萝菔五千石”

而话说回来,胡萝卜本身也有着耐寒易储存的特性,相比于别的蔬菜他就是窖藏方便,也很适合边塞作为储备物资来使用,比一般吃叶子的蔬菜要好保存很多,当然喂马当饲料也是正常的。

而除了说军马,喂胡萝卜最多的还是驿马,比如说马克波罗游记里也提到过不止一次,尤其是说元大都的驿站

“厩卒以红萝卜投喂马匹,其物甘脆,马食之如享盛宴。”

元代《王祯农书》则写了马户也会囤积胡萝卜喂马

“冬月以窖藏之,可代刍粟,北地马户多蓄此物”

这类记载就非常非常多了,而如果大家看近些年的马术相关文章,提到要适当控制给马喂萝卜,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当代养马用的饲料本身营养足够,对马而言,胡萝卜本身只是个零食和奖励罢了。


这里是浣熊君,一个在知乎撂地的闲散作者

查看知乎讨论

没必要了解记忆形成原理,难不成你能在分子和电信号层面刺激神经元来强化记忆?了解一下记忆的宏观层面的机制就可以了。

如果你真想了解,可以看一下这篇 Nature 综述:

Jarrett Ye:[Nature 综述 | 神经科学] 学习的最佳时机:间隔学习的机制与优化

反正我看到一堆神经递质和电位变化后头已经大了。

下面是认知科学层面的记忆机制介绍。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第三章 核心科学:大脑的工作机制

⠀⠀⠀摘要:认知过程涉及信息在大脑的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库之间的流动。感觉记忆短暂存储原始信息,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而长期记忆则通过在神经元之间建立策略性电路连接,将信息无限期地储存。学习本质上是增加学生长期记忆中概念和技能的数量、深度、可提取性和可迁移性。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在信息向长期记忆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瓶颈,但我们可以运用认知学习策略来缓解这种瓶颈效应。

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想要对如何优化学习这一问题形成准确的直观认知,关键在于从大脑的具体物理层面理解学习的本质。从最基础的角度来看,学习实际上是在神经元(「脑细胞」)之间建立策略性电路连接,从而提升大脑执行任务的能力。

当大脑在思考对象、概念、联系等等时,会通过用电脉冲激活不同的神经元模式来表示它们。每当神经元被电脉冲激活时,这些脉冲会自然地沿着神经元的外部连接传递至其他神经元,并可能激活其他神经元。通过在神经元之间建立策略性连接,大脑可以更轻松、更快速、更准确、更可靠地激活更复杂的神经元模式。

正如我们可以预料的那样,要理解这些特定的大脑模式是什么、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大脑如何找出提升其连通性的策略路径,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仅仅是自然界实现认知功能的方式——而大脑的整体认知过程要容易理解得多。

  1. 感觉记忆暂时保存通过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观察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最多只有几秒钟,而相关数据则被转移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更复杂的处理。
  2. 短期记忆,或更广义地说,工作记忆,其容量比感觉记忆小得多,但它可以将信息存储大约十倍的时间。工作记忆由短期记忆和组织、操作以及普遍意义上「加工」存储在短期记忆中的信息的能力组成。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代表了它能够投入多少努力,用于激活神经元模式并持续维持这些模式的同步激活,这个过程被称为记忆复述
  3. 长期记忆能毫不费力地、无限期地保存海量的事实、经历、概念和程序,这种存储基于神经元之间的策略性电路连接。这种连接会引发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初只需激活模式中极少数的神经元,就能自动带动整个神经元模式的激活。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期记忆中的过程被称为巩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可以被定义为长期记忆的积极变化。

这些记忆库共同构成了以下信息处理流程:

  1. 感觉记忆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并将重要细节传递给工作记忆。
  2. 工作记忆保持并处理这些细节,通常会用先前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来增强或替换它们。
  3. 长期记忆精心筛选和组织重要信息,就像为工作记忆编写一本「参考书」一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记忆与参考书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差异: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是可能被遗忘的。参考书中的内容永远保持不变,无论你是否阅读它,都可以随时查阅。但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表征如果长期不使用,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难以提取,最终导致遗忘。长期记忆中的遗忘现象已经成为广泛研究的课题,其特征可以概括如下(Hardt, Nader, & Nadel, 2013):

⠀⠀⠀「……遗忘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表达的、先前正确习得的记忆,却无法被表达出来。这可能反映了实际的记忆丢失,或是无法提取已存在的记忆。」

然而,长期记忆中遗忘的底层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可以从两个互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流程。

在数学才能培养的背景下,一旦学生超越了学习阅读和数数的阶段,我们就不太关心他们的感觉记忆,而更关心他们的长期记忆。教学的目标是增加学生长期记忆中数学概念和技能的数量、深度、可提取性和泛化性。

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是信息转移到长期记忆的瓶颈。然而,通过利用认知学习策略,并适当地搭建认知脚手架并将教学内容调整适应学生的个人需求,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记忆容量对学习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新信息的转移和现有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保留。

设计约束

大脑的信息处理流程被设计得非常高效。然而,即使是最有效的设计也有局限性。设计就是在约束条件下权衡利弊,以达到最佳可能的结果。要理解这些约束和设计背后的逻辑,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些看似简单的质疑。

质疑:为什么我们需要长期记忆?为什么大脑不能通过持续复述,将所有信息永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呢?

原因:复述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对大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当大脑进行复述时,就像肌肉在不断举重一样费力。

就像肌肉能够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一样,大脑通过复述在工作记忆中能够保存的新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只能同时记住大约 7 位数字(或者更一般地说,4 个连贯组织组块),而且这些信息只能保持大约 20 秒 (Miller, 1956; Cowan, 2001; Brown, 1958)。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不需要对信息进行任何心理加工的前提下。如果需要进行心理操作,由于大脑处理资源有限,多项任务会相互竞争,从而导致能够保持的信息量进一步减少 (Wright, 1981)。

长期记忆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为大脑提供了一个存储空间,可以在此长时间保存大量信息,而且几乎不需要耗费心力去维持。

质疑:为什么大脑不干脆把所有接触到的信息都存入长期记忆呢?这样不就能做到永远不忘记任何事情了吗?

原因:在信息存储方面,并非越多越好。为了使存储一条信息值得,其收益必须抵消成本。在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是有代价的,因为这需要消耗生物资源——这些连接实际上是细胞之间的物理生长,意味着身体必须主动构建并持续维护它们。

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假设你想买一本传记,以了解某人的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本书有 300 页,售价 20 美元,内容涵盖了该人物童年的重要经历、职业发展轨迹,并穿插一些轶事来阐明关键观点和主题。另一本书有 10,000 页,售价 1,000 美元,包含了第一本书的所有内容,还额外记录了这个人一生中每一顿饭的详细情况。除非你对这个人的饮食习惯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这种可能性很小),显然第一个选择更为明智。

案例研究:计算过程中的信息流动

为了具体说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信息是如何在各个记忆库之间流动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我们使用常规算术方法计算 4³ 并记录中间步骤时的认知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幂运算实际上就是重复乘法:4³ 意味着将三个 4 相乘,即 4³ = 4 × 4 × 4 = 64。)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每个记忆库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1. 感觉记忆负责捕捉视觉信息,使我们能够阅读题目和已经写下的中间计算步骤,从而将这些书面信息传输到工作记忆中。同时,它还能在我们专注解题时过滤掉周围的干扰因素(如背景噪音)。
  2. 工作记忆存储问题的关键信息,根据需要从长期记忆中调取额外资料,并运用这些信息逐步将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我们整个解题的思考过程都发生在工作记忆中。
  3. 长期记忆则根据工作记忆的请求,提供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定义、事实和解题方法。它就像我们大脑中的「参考书」,我们可以随时查阅,获取解决当前问题所需的额外信息。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工作记忆中。感觉记忆和长期记忆为工作记忆提供必要的信息,而工作记忆则负责整合和转化这些信息,并据此指导我们的行为以解决问题。正如研究人员(Roth & Courtney, 2007)所阐述的那样:

⠀⠀⠀「工作记忆是对当前相关信息的主动维护,以便使其可供使用。工作记忆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当新信息比先前维护的信息更相关时,能够更新其内容。新信息可以来自不同的来源,包括感官刺激或长期记忆。

⠀⠀⠀……

⠀⠀⠀为了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能够最佳地指导行为……它必须根据当前的上下文和目标反映最相关的信息。由于上下文和目标经常变化,因此有必要选择性地用最相关的信息更新工作记忆的内容,同时保护工作记忆的当前内容免受不相关信息的干扰。

⠀⠀⠀……

⠀⠀⠀工作记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包括通过操纵正在维护的信息 (Cohen et al., 1997; D'Esposito, Postle, Ballard and Lease, 1999),添加或删除正在维护的项目 (Andres, Van der Linden and Parmentier, 2004),或用一个项目替换另一个项目 (Roth, Serences, and Courtney, 2006)。」

现在,让我们逐步梳理解决问题所需的具体步骤,同时观察各个记忆库中发生的变化。














































































感觉记忆 工作记忆 长期记忆
查看问题:4³    
将相关信息发给工作记忆:4 的 3 次方    
  记忆复述:4 的 3 次方  
  从长期记忆调用指数的定义  
    提取定义:A 的 B 次方的定义是 A 乘以自身 B 次
  记忆复述:4 的 3 次方,「A 的 B 次方的定义是 A 乘以自身 B 次」  
  将「A 的 B 次方的定义是 A 乘以自身 B 次」应用于 4 的 3 次方得到 4 × 4 × 4。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记忆复述:4 × 4 × 4  
  从长期记忆调用重复乘法程序。  
    提取程序:「以任意顺序相乘,但默认从左到右」
  记忆复述:4 × 4 × 4,「以任意顺序相乘,但默认从左到右」  
  将「以任意顺序相乘,但默认从左到右」应用于 4 × 4 × 4 得到 (4 × 4) × 4。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记忆复述:(4 × 4) × 4  
  从长期记忆调用 4 × 4  
    提取事实:4 × 4 = 16
  记忆复述:(4 × 4) × 4,4 × 4 = 16  
  将「4 × 4 = 16」应用于 (4 × 4) × 4 得到 16 × 4。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记忆复述:16 × 4  
  从长期记忆调用 16 × 4  
    无法提取事实 16x4。自动重定向到提取程序:「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
  记忆复述:16 × 4,「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  
  (在纸上写下 16×4 以便稍后重新加载。)  
  将「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应用于 16×4。十位上的数是 10,所以 10×4。从工作记忆中清除 16×4。  
  记忆复述:10×4,「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  
  从长期记忆调用 10 × 4  
    提取事实:10 × 4 = 40
  记忆复述:10 × 4 = 40,「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  
  (在纸上写下 40 以便稍后重新加载。)  
  重新加载工作记忆。  
查看书面作业:    
16 × 4    
40    
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工作记忆:16 × 4,「一个数字已写下」    
  记忆复述:16 × 4,「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一个数字已写下」  
  将「分别计算各位数的乘积,然后将结果相加」和「一个数字已写下」应用于 16 × 4。接下来是个位数;个位数是 6 所以 6 × 4。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记忆复述:6 × 4  
  从长期记忆调用 6 × 4  
    提取事实:6 × 4 = 24
  记忆复述:6 × 4 = 24  
  (在纸上写下 24 以便稍后重新加载。)  
  重新加载工作记忆。  
查看书面作业:    
16 × 4    
40 + 24    
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工作记忆:40 + 24    
  记忆复述:40 + 24  
  从长期记忆调用 40 + 24  
    无法提取事实 40 + 24。自动重定向到提取程序:「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
  记忆复述:40 + 24,「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  
  将「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应用于 40 + 24。第一位是 4 + 2。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记忆复述: 4 + 2,「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  
  从长期记忆调用 4 + 2  
    提取事实:4 + 2 = 6
  记忆复述:4 + 2 = 6,「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  
  (在纸上写下 6 以便稍后重新加载。)  
  重新加载工作记忆。  
查看书面作业:    
16 × 4    
40 + 24    
6    
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工作记忆:40 + 24,「一个数字已写下」    
  记忆复述:40 + 24,「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一个数字已写下」  
  将「对各位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和「一个数字已写下」应用于 40 + 24。第二位是 0 + 4。清除所有其他工作记忆。  
  从长期记忆调用 0 + 4  
    提取事实:0 + 4 = 4
  记忆复述:0 + 4 = 4  
  (在纸上写下 4 以便稍后重新加载。)  
  重新加载工作记忆。  
查看书面作业:    
16 × 4    
40 + 24    
64    
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工作记忆:64    
  记忆复述:64  
  答案是 64。  

那么,这个思考过程带来了哪些学习成果呢?我们应当记住,学习是在长期记忆的神经连接发生积极变化时产生的,这种变化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可能涉及多种形式的组合,如建立新的信息连接、在已有信息片段之间建立联系、重组现有的神经连接以便更高效地提取信息等。

基于这一认识,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上述例子中长期记忆涉及的几个过程:

所有这些信息片段都将在长期记忆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这些组成技能之间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共同构建一个更复杂的指数计算程序。

此外,4³ = 64 这一事实也将开始在长期记忆中固化(然而,如果不经常复习,它很快就会被遗忘)。事实上,许多经常进行指数心算的人能够牢记从 1 的 3 次方到 6 的 3 次方的结果,他们可以直接调用这些值,而无需进行实时计算。

工作记忆的神经科学

回想一下,当大脑思考物体、概念、联想等时,它通过用电脉冲激活不同的神经元模式来表示这些事物。粗略地说,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代表了它可以投入的精力来激活这些神经元模式并持续维持它们的同步激活。一项任务的认知负荷代表了大脑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所需付出的努力。

正如 D'Esposito (2007) 总结的那样:

⠀⠀⠀「……本文提供的神经科学数据与以下观点一致:大多数或所有神经元群体都能够保留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持续的神经活动在数秒内被访问并保持活跃,从而服务于目标导向的行为。

⠀⠀⠀在延迟任务中观察到的持续神经活动可能反映了主动复述的机制。研究者推测,主动复述包括反复选择相关的表征,或者反复将注意力引导到这些信息项上。

⠀⠀⠀……

⠀⠀⠀目前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并非一个单一或独立的系统。包括前额叶皮层(PFC)在内的大脑区域网络,对于维持目标导向行为所必需的内部表征至关重要。因此,工作记忆并非定位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而更可能是前额叶皮层与大脑其他部分之间功能相互作用所涌现出来的特性。」

长期学习表现为神经元之间建立策略性电路连接的建立。每当一个神经元被电脉冲激活时,脉冲会自然地通过其向外的连接到达其他神经元,并可能导致其他神经元也被激活。通过在神经元之间建立策略性连接,大脑可以更容易、更快速、更准确、更可靠地激活更复杂的神经元模式。

Talcott (2021) 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如下总结

「可以将单个神经元视为简单的生物电池,每个神经元都在其细胞膜两侧维持着生化离子的浓度差异,从而产生一个微小的局部电荷——或电位。

⠀⠀⠀……

⠀⠀⠀来自周围脑细胞的输入信号传递到神经元的树突,持续改变神经元的电荷大小。当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累积到一定程度,使电梯度达到并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动作电位,并沿着神经元的轴突传播。这个信号最终会调节它所连接的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传递的过程是指在两个细胞的连接处——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细胞因动作电位而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细胞树突上的受体结合。这种神经递质的结合会改变细胞的电位,使其要么兴奋从而产生动作电位,要么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

⠀⠀⠀……

⠀⠀⠀认知——我们的思考、推理和学习过程——源于大脑内神经网络的活动……神经发育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包括大脑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不断调整……在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神经连接的持续优化,既包括加强有效的突触,也包括消除那些不稳定或冗余的突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连接为个体适应其所经历的世界提供了机制。考虑到儿童出生时就几乎拥有了全部的脑细胞,因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反应——这是任何生物体学习的根本基础——主要是通过调整神经连接来实现的。大脑连接性的增加与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成就的进步是同步的。

⠀⠀⠀『同时激活的神经元,会相互连接』这一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则,是对发育中大脑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一个有力解释,这个原则源于 Donald Hebb 在 20 世纪 40 年代首次提出的理论……通过重复的经验得到强化,这种耦合会增加它们在未来同步活跃的可能性。这种反馈机制也以相反的方式运作,那些没有得到积极强化的连接会通过竞争性淘汰过程消除。在发育过程中,这种机制有利于功能适应性更强的网络生存,而淘汰效率较低或冗余的网络……

⠀⠀⠀突触可塑性的这些机制被普遍认为是信息在大脑网络中编码和存储的主要方式……因此,学习和记忆(一种通过回忆个体接触过的材料来展示学习的认知能力)不仅在大脑中得到体现,也在神经层面与神经网络连接的改变密切相关,这些改变是对反复出现的环境刺激模式及其关联的反应」

神经连接会引发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种效应中,当最初激活一个模式中少数的神经元时,整个神经元模式就会自动激活。然而,当大脑初次学习新事物时,相应的神经模式尚未完全「连接」,这意味着大脑必须努力激活模式中的每一个神经元。换句话说,就像多米诺骨牌还没有排列好一样,每一块都需要单独用力才能推倒。这严重限制了大脑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处理多条新信息的能力。

关键论文

注意:「重要性」部分可能包含了本章前文中直接引用的片段。如需引用本章内容,请以正文(上文)为准。


上一章:

Thoughts Memo:第二章 学习的科学

下一章:

Thoughts Memo:第四章 核心技术:知识图谱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 1.5 flash、claude-3.5-sonnet,校对 Asuka Minato、Jarrett Ye
原文:The Math Academy Way: Using the Power of Science to Supercharge Student Learning


相关专栏

The Math Academy Way - 知乎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