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孟德尔的豌豆 :中国成语让中国人在说话或者写作的时候,随时可以插入超链接
@精灵副将 :我本以为上述回答都是段子,直到在我导邮箱看到这个……
v2 e76851f3854cf1dc9100e3cc3c028178 1440w

 
 
 
@百杨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总是想把这个位置禅让给其他老师。当时尧舜是不是也是这样。
@松松一定要扣篮 :小时候:要是每天都有 100 块就好了。 长大了:月薪 3000 ……
@林沐沐 :我爸:你现在搞啥呢? 我:生态。 我爸:哦,谢永强搞果园那一套。 我:不是,除了培育还有栽培。 我爸:哦,赵玉田那一套。

鸵鸟只是下了个锅,

养殖大哥可是结结实实挨了一脚哎。

其实这事真不赖鸵鸟。

鸵鸟是一种性格十分温顺的鸟类,

喜欢群居,所以可以同栏大量养。

v2 e670a629322aa8b68403f1393c7c2dbb 720w
温顺咋把人踹出去了?

雄性鸵鸟体羽是纯黑色,翅膀尖(翼羽)是白色,到繁殖期的时候,胫、脚、脸会呈鲜红色。

而雌性则是一身灰毛,个头也比雄性小一点。

当事鸟很明显一只雄性鸵鸟,公的。

v2 0975474ce266959556205fd3ab696d3d 720w

鸵鸟喜欢群居,吃喝玩乐睡大觉都喜欢聚在一起。

一旦离群就可能因恋群而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情况在雏鸟身上表现异常明显。

所以一般都是同栏群养。

当然,大集体里还会有点小隐私。公鸵鸟性成熟后,会领着自己中意的 3-5 只小女友离开群体自立门户,繁殖期后可能还会回来。

由此这个阶段的公鸵鸟有了领地意识,会威胁攻击进入领地的外来生物。

现在是 7 月左右,算算也确实到鸵鸟的繁育期了。[1]

由于鸵鸟本身性格温顺,即使是繁育期,攻击行为也有很明显的预兆,并不会无缘无故踹人。

当有外乡鸟或者外乡人进入它的领地时,鸵鸟会朝人走来,同时张着大嘴发出粗大的“哈 - 哈~”、或“嗡 - 嗡 -”的叫声,用来警告入侵者,

v2 fcb2a52d4474a8bc5ff01661922d8310 720w

如果入侵者还不退走,就可能顺势发起攻击,一般是四招:喙啄,脚踩,腿踹,翅扑。

典型的姿态就是举起双翅,翘起尾巴,不是发情,是要踹人。

v2 2e0a2ca492844a0cc94c957a8c74e0b5 720w
你看这是鸵鸟典型的攻击姿态,

碰到不讲武德的直接跳起一个飞踹,

你想想,那可是 200-300 斤高 2 米五的大块头,别说普通人,泰森来了都得求着躺地上的人别死。


所以在这个阶段饲主进入场地一般会要求带一把鸟钩或者 Y 型叉。

当鸵鸟进攻时可用叉子顶住鸟脖梗子,防止鸵鸟冲撞伤人。

一般收取鸵鸟蛋也要求俩人配合,一人去把公鸵鸟引走,一人取蛋。

或者干脆直接把公鸵鸟丢到其他栏饲养,

那如果真碰到鸵鸟攻击,应该咋办呢?

首先切记不要逃跑,否则会更加危险。

一般只需要面对鸟站立不动,相持片刻鸵鸟看到你没伤害它的动作,就自行撤退了。

万一鸵鸟发起了攻击,应迅速侧身闪开,然后顺势搂住鸵鸟脖梗子,人紧贴鸵鸟胸部那一侧,跟着鸟走,然后喊人救助。[2]

有条件的话使用衣服等遮住鸵鸟眼睛,也是有效的方法。

一般来说,公鸟的攻击行为比母鸟强,主要发生在生人接近栏舍、维护领地、争偶交尾和保护鸟蛋及护雏情况下。

所以甭管是去动物园还是养殖场,陌生人就别去玩鸵鸟了,容易被鸟揍。

鸵鸟这种动物好玩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吃饱喝足之后喜欢遛弯,无论公母,驱赶小跑的时候双脚足印都会落到一个直线上,如果不是,八成是有点毛病。

这是选择种鸟的标准之一,得会猫步,俗称猫走直线。

更有意思的是鸵鸟不像其他鸡,多数鸟不会尿尿,排泄时屎尿同出。

而鸵鸟却会屎尿分流,排泄的时候会先排出浅黄褐色浑浊尿液,接着排便。

不光可以尿尿,还有唧唧。成年鸵鸟阴茎长 15-25cm,呈现肉色三棱状。

排泄时泄殖腔外翻,同时阴茎露出并向左侧旋转歪斜。这个特征是幼鸟辨别性别的唯一办法。


更更好玩的是鸵鸟的好奇心非常重,

不分年龄段都有啄食癖好,鸵鸟几乎会啄食任何自己能够到的东西。

特别是对于闪闪发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所以去参观鸵鸟女同志最好把头发扎起来,不要带闪闪发亮的头饰,不然会受鸵鸟喜爱,然后薅秃。

更更更好玩的是虽然鸵鸟好奇心重,智商堪忧。

比如在静卧状态下,只要有一只鸵鸟起立,其他鸵鸟也会跟着起立。

遛弯中只要有一只鸵鸟奔跑,其他鸟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奔跑。

以至于鸵鸟饲养场建立的时候会强调一个奇葩的要求,鸟场各种设备不允许留有缝隙和小孔。

原因就是鸵鸟这神经质喜欢把头钻进窟窿和缝隙。

偏偏这玩意没脑子,要拔出脑袋的时候不会顺势退出来,感觉卡住后直接玩命拽脖子。

这就很容易导致头颅和第一颈椎脱臼,甚至直接把脑袋拽下来。

合着智力全加腿上了。是一点没给脑袋留啊。

v2 018563743753991c5db5b1a8b08cf9e0 720w

所以养殖户挨踹单纯是由于没有了解鸵鸟的习性。

奉劝养殖户们耗子尾汁。

认真学习科学养殖知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不当殖盲。

don't zhi NO see。

查看知乎讨论

开宗明义: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多样的交通运输产品都会有其受众和市场,因此我并不会介意让乘客多一种选择,而是如何让每种选择尽可能发挥优势、规避劣势。

不止是高速动卧,最高时速 160km/h 的准高速卧铺也同样放入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如京沪卧铺就是此类)。

卧铺列车的优势

  • 不占用白天时间,对于白天时间需求大、时间紧的乘客友好;
  • 节省一晚上的住宿费,对于目的地消费水平高的城市,节省一笔开销;
  • 可以长距离运输,一般卧铺可以运行 8-12 小时甚至更多,按 100-200km/h 的均速,运行距离可达 800-2400km。目前高速铁路在 1000km 以下基本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在 1500km 以上会受到民航的明显冲击,卧铺尤其是动卧,补充了 1000-2000km 这段长途旅客的需求;
  • 如果车站选择合适,比机场有明显区位优势;
  • 不是飞机。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乘客,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乘飞机。

卧铺列车的劣势

  • 卧铺住宿条件有限(包括不限于对噪音和气味的可能约束),不及经济型酒店,仅对适应卧铺的乘客友好;
  • 高速铁路往往是凌晨的集中检修天窗,这一时间往往并不开行任何载客车次,因此不方便大量、长期、每日开行;
  • 必须是长途旅客,凌晨基本不会上下客。且一列卧铺列车的载客量明显高于一架飞机,需要考量客流。

结合下面这张民航客运网络图,可以看到:

卧铺列车的主要市场,与民航的主要市场高度重合。

依照今年暑假新增动卧列车,可以看到,目前开行的大多数高等级卧铺列车,确实就是围绕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极开行,个别还有昆明这样的次重点。

这些地区,客流大、住宿成本高、距离远(通常不属于日间高速铁路的客流范畴),是值得推出动卧产品的。

v2 77b75b1cc4970834855e54a349f442c0 720w

这里还有一点并非优势或劣势,但有很大影响的因素——价格

  • 作为乘客,一定希望票价越实惠越好;
  • 大量 ZTK 列车的定价基础,仍然是 90 年代的标准,这一标准在当年很贵,在现在性价比很高。但高性价比背后是,这不是扶贫列车,如果铁路部分需要长期补贴,会更倾向于停运;
  • 由此,一些 160km/h 的 Z 升级为 D,相应价格也有所上涨,当然,对应的服务也可以更优质;
  • 动卧的价格肯定会参照一般性的民航价格,如新开行的沪蓉动卧明显参考了机票价格,打了不到 4 折。当下是暑运,属于民航机票相对较贵的时期;
  • 不适用于拿最便宜的机票作为对比,这种机票往往是早上 6 点起飞,或凌晨 12 点到达的航班,乘客需要额外承担机场进市区的交通、住宿费用。尤其是上述四极之一的成都,凌晨抵达天府机场的酸爽感,不是早上抵达成都东站可以比拟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卧铺列车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建议呢:

仅个人建议(脑洞):

  • 动卧列车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载客量,推出一些舒适度和空间更私密、更大的高等级包房卧铺车厢,适配不同旅客的需求;
  • 退而求其次,可以在新设计上降低各床位之间的噪音和气味影响(如考虑各床位全包);
  • 提供接续联运购买,即头一天到达或第二天出发在同站乘坐日间车次,获得附近 1-3 小时内的第三地的客源;
  • 充分利用普 - 高联络线,如确能明显优化时长,部分天窗时间可以在普速线路上以 160km/h 运行。

扩展阅读:

一百年前,火车带来的“鸡”遇——因铁路而闻名的四大名鸡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有多忙?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应该对铁轨造成很大磨损,为什么现实里好像影响不大?高铁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受欢迎,论便宜不如火车,论安静便捷又不如飞机,为什么不学习美国发展航空业?

查看知乎讨论

这还真的是我的领域之一,我曾经是一名时间频率工程师,可以操控时间的快慢,手上满是膜法。

+1 秒!

v2 7f455bcb94bf3df5f1d0c426ea34aa3f 720w

这个问题还不适合用提问者所描述的“机械误差 VS 芯片授时”来比较,因为这中间差了好几代技术

机械表(所有的,不管多贵)——石英(水晶)表(所有的,不管多便宜)——原子钟

每一步都是遥不可及的差距,科技代差的碾压。

最后,因为导航卫星携带高精度原子钟,我们才能有芯片授时。


这里提出两个概念,后面需要用:

一是频率 f,频率与时间互为倒数,即

举个栗子:

如果 1 秒钟运行 10 次,那么我们说每次的时间为 0.1 秒,而频率为 1/0.1=10;

当然,如果 10 秒钟才运行 1 次,那么我们说每次的时间为 10 秒,而频率为 1/10=0.1。

第二个是频率稳定度,

假设你的标准频率为 f,但你的设备最大的偏差为 f+Δf,

那么设备的频率稳定度

什么意思呢?

我们以机械表为例,假设一个机械表平均一天差 1 秒(这个精度对于机械表已经非常高了),

那么,一天一共 24 小时,计 86400 秒,

,一般用科学计数法,1.16e-5,

equation?tex=10%5E%7B 5%7D

量级,或 10ppm。

v2 700763efa3e7f8613ac3aec2c1a49bdc 720w

人类在时间频率上的一个大突破,在于发现水晶晶体的压电效应。

这里是晶体物理学的内容,

简单说来,你给水晶一个力(应力),水晶表面出现电(电荷);

反之,你给水晶两边加电,水晶会出现机械变形。

于是,我们取特定角度切割出的水晶晶片,当给晶片加交流电时,晶片可以出现机械振动。

当加到晶片谐振频率时,产生振幅较大的压电谐振。在此之后加上正反馈电路,输出稳定的交流振荡信号,并由此产生特定的频率。

虽然大家俗称石英晶体振荡器(晶振),但实际上都是高纯度的人工水晶。(有一些杂质的叫石英,纯度高的叫水晶)

古代可能水晶比较稀有珍贵,现代工业加持下,人工水晶早已白菜价,不然晶振肯定无法廉价推开。

通常,最糙的普通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equation?tex=10%5E%7B 5%7D

量级,或 10ppm,与高端手表计时能力无异。但最廉价的电子表才几个钱啊,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还没完,有温度补偿的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equation?tex=10%5E%7B 7%7D

量级,或 0.1ppm,相当于高端手表上百倍的精度,手表一天差几秒,这样的时钟几百天差几秒。

而恒温晶体振荡器制作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在

equation?tex=10%5E%7B 9%7D

量级,或 0.001ppm = 1ppb,相当于高端手表上万倍的精度,手表一天差几秒,这样的时钟几万天差几秒(注意人的寿命不过几万天)。


注意到,在物理学中,1 秒的标准定义是:

铯 -133 原子不受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跃迁的频率,取 91 9263 1770 个周期,即为 1 秒。

这是数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探索到最稳定的时间计量方式,那么,用原子跃迁频率计时,也一定是最准确的计时方式,这就诞生了——原子钟。

原子钟的物理学原理比晶振更复杂,直接上结论:

原子钟的时钟,其频率稳定度目前普遍在

equation?tex=10%5E%7B 13%7D 10%5E%7B 14%7D

量级,个别极端精确的已经到了

equation?tex=10%5E%7B 15%7D

量级,相当于高端手表十亿倍的精度,原子钟一天差0.0000000000000001秒(数数看),想要差 1 秒,需要千亿年量级(对不起,宇宙还没那么久的时间)。

v2 af42fde3f9b063a23e8bff99ee645cc7 720w

原子钟个头很大,哪有带着原子钟四处走动的。

导航卫星的普及,使得太空授时成为常态。

导航卫星测量距离需要精准的时间差,因此往往装备多台高精度原子钟。

因此,导航卫星的副产品就是——北京时间,为您报时!

于是,包括我们的智能手机在内,诸多智能装备有了芯片授时的功能,只不过,那些精准的原子钟,高悬于太空。

v2 26489fd7c00d24e5e2da476b247344a6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血脑屏障是大脑的保护之盾,却成为狂犬病毒的索命符。

狂犬病病毒具有强亲神经性、强免疫逃逸、病程极短、无抗病毒特效药、损伤不可逆等特点,使它成为 100%发病死亡大杀器。

不仅仅现在是 100%死亡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也是 100%死亡率。


狂犬病这种病毒,恶毒就恶毒在专噬神经。

而且它十分的狡猾,刚刚被咬的时候,狂犬病毒就潜伏在肌肉细胞里偷偷繁殖,甚至能躲过免疫系统。

一旦复制到了足够多的数量,病毒就会与神经肌肉接头位置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然后通过神经细胞轴突,向神经元胞体行进[1]

这是人体的神经网络:

v2 f82e6245c98eeed7381b548b1bfbf2e6 720w
想发个实物图,怕你们受不了,还是算了

反射神经元的胞体主要都在脊髓中,轴突为主体的神经纤维就像一条条高速通道,狂犬病毒在神经轴索上的传播速度为 5-100mm/d,平均为 3mm/h。

对于不依赖体液系统传播,这算是相当快了。

这意味,同一个人、同样的病毒感染量,咬伤的位置距离中枢神经越近发病越快,越远发病越慢。

  • 假如,一个人被咬伤的病毒停留期都是 7 天,他脖子被咬伤,病毒传播 3 天后发病,总计 10 天。那么同样的条件,咬伤在脚踝,他则可能在 1 个月后发病。

狂犬病这样的感染机制,让远离中枢神经的小伤口很容易被人忽视。

  • 小伤口感染的狂犬病毒并不多,增殖速度慢,再加上远离中枢神经,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尤其是一个人免疫系统能稍微抗衡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多年前的小伤口谁还记得,一发病,直接就玩完了。

通常来说,狂犬病潜伏期通常 1~3 月[2],但如果面部咬伤,且感染病毒多,免疫力低,潜伏期可低至 7 天以下,最少记录为 4 天。

狡猾的狂犬病毒,一开始也并不会直接进入脊髓的神经元胞体中,而是会在背根神经节中“整戈待旦”,进行大量的疯狂增殖。

v2 96a5e3d061040f9ac1e47d67ffe517a9 720w

等到积攒到足够大的规模后,它们才会进入脊髓中,这也意味着它们正是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

从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开始,尤其是在外周神经内移动时,免疫系统的清除能力就已经非常有限;一旦进入脊髓、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则几乎完全无法识别和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的「免疫豁免区」,尤其是脑部还有血脑屏障,阻挡免疫细胞和药物进入。

v2 703911c3ee317e53ac13f89b2e48861a 720w

然而狂犬病毒却可以通过神经进入脑区。

由于缺乏免疫细胞,狂犬病毒不会引发明显炎症反应。

目前针对流感、疱疹、艾滋等的抗病毒药物通通对狂犬病病毒无效。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未来的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于已经发病的狂犬病效果也甚微。

因为绝大多数抗病毒药物都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即便有少量的进入,也无法达到足够的中枢浓度。

而且其它病毒抗病毒效果好,也往往和在体液中传播有关。而狂犬病毒几乎只在神经纤维鞘中移动,不经过血液循环,抗体和药物都难以接触。

人类保护大脑的特殊机制,却成为狂犬病毒的索命符。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暴露后疫苗可以救命,发病后免疫系统却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狂犬病毒就直接开启了“狂暴”模式。

通过脊髓,它们将十分迅速地到达小脑和大脑。

大脑被攻击,也意味着狂犬病病发了。

  • 当病毒在中枢神经内的数目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开始影响神经的基本生理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症状,被称为前驱期。

前驱期症状不一,但主要有头痛、发热、疲倦、恶心、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一系列症状,喉咙出现紧缩感,往往对声音、光线、风等外界刺激十分敏感。

50%~80%的患者,会因为病毒在伤口附近大量繁殖,已经愈合的伤口处存在麻木、发痒等虫类爬行(蚁行感),甚至刺痛的感觉。

前驱期通常只有 2~4 天,不超过 10 天。

  • 当狂犬病在中枢神经中进行大量繁殖,大肆破坏神经结构,则进入了兴奋期。

狂犬病毒会造成脑干、边缘系统、脊髓等重要区域的不可逆损伤,哪怕一瞬间杀死病毒,神经功能也难以恢复。

此时即便狂犬病毒凭空消失,大脑损伤也已经不可逆。

病毒进入脑干、小脑,患者会因为中枢神经被破坏,开始精神错乱,极度恐惧不安,出现幻觉、谵妄、幻听等症状。典型的怕水、怕风、怕光、怕声,便是出现在这一时期。

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灰质中大量繁殖后,还会通过神经下行,传向其它各处,例如口腔、眼、鼻、心、肺等等。

  • 神经网络是一个整体,理论上来说,狂犬病毒可以顺着神经系统,传遍身体的各个角落。

狂犬病毒对神经元的破坏,致使患者的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当看到水或者听到水声时,便会引起强烈的呼吸道保护性反射,造成长达 5 分钟的呼吸肌、吞咽肌痉挛,引起极大的痛苦。

恐水症出现率为 80%。轻度时声音嘶哑,吐字不清,重度则可能出现窒息死亡。

因为交感神经受损,唾液和汗液分泌会增多,引起身体缺水口干舌燥。但又因为恐水,整个人处在一个极度痛苦的煎熬中。

因为体温调节机制破坏,还会出现高烧,引起脱水。

心脏神经节的损坏,则会出现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引起猝死。

随着狂犬病毒不停地繁殖破坏,中枢神经的受损程度增加,影响到大脑皮层,患者的各项认知能力都会开始退化。

患者往往面部表情扭曲,躁动不安,经常失控发狂,大喊大叫,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此时可能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大脑基底面、海马体,以及脑干和小脑,都有了极其明显的病变——出现嗜酸性包涵体(也即,内基氏小体 Negri bodies)[3]

v2 f75ffbceb8111a62f2e12da3498b6db1 720w

内基氏小体是一种硬壳小体,内为狂犬病毒集落。存在于细胞浆内,3~10μm 大小

大部分患者,在这个时期,可随时死于中枢神经、呼吸、心脏衰竭,以及高血压或大型中风。

随着大量的病毒通过神经网络,传遍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人体载毒量也达到了巅峰。

病毒大量出现在唾液等分泌物中,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进入兴奋期之后,已基本没有了什么治疗的可能,通常持续 1~3 天。

  • 随着患者抽搐停止,则进入了感染的末期——麻痹期。

和兴奋期的激烈不同,末期的狂犬病患者往往更为安静,或者出现昏迷状态。

也可出现短暂好转迹象,甚至恢复一定的意识。

但短短数个小时之后,意识便会再次模糊,出现各种瘫痪症状,然后呼吸和心跳很快转弱。皮肤会因为失去血色而呈现湿冷的花纹状,指端则因为失血呈现青灰色。

患者鼻腔流出咖啡色液体,很快死于呼吸、循环系统等全身性的各类衰竭。

持续时间,仅仅 6~18 小时。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狂犬病一般仅有几天到一两周,病程迅猛。这也是难以开发行之有效抗病毒药物的原因之一。

总之,狂犬病之所以这么可怕,在于它对神经的破坏,以及发病期带来的高死亡率。

虽然狂犬病毒自身并不顽强,甚至可以用脆弱来形容,它对光、热、紫外线,以及干燥、有机溶剂的抵抗力都较弱,不说强酸、强碱,哪怕使用常见的甲醛、酒精,甚至肥皂水,以及一些消毒剂或者去污剂都能进行灭活处理。[4]

但因为病毒“狡猾”地藏于犬只为首的其它动物身体中,令人防不胜防。

疫苗打得越及时,阻断效果越好,但最晚不能超过前驱期。进入兴奋期之后,基本就没有什么治疗可言。

当前国际上,的确存在数例病发后治好的案例,其中以密尔沃基疗法最为著名。

该疗法,通过诱导昏迷,进行抗病毒治疗。诱导昏迷的状态下,可以限制病毒传播速度,令大脑得到更多的保护,延长存活时间。

存活时间延长之后,便有可能让身体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产生抗体。然后再用一系列的狂病毒药物进行处理,等到免疫系统有足够的反应之后,再把患者唤醒。

但也有观点认为,密尔沃基疗法当初治疗成功的小女孩,首先感染的是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毒性”较弱。其次,女孩的康复,可能主要受益于自身的免疫系统。

而且,密尔沃基疗法几乎没有复制性,犬类传染的狂犬病例,病发患者无一存活。

总的来说,狂犬病病发死亡率依旧几乎 100%,当前任何存活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例。

查看知乎讨论

治理黄河。

包括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治理,和黄河下游的调水调沙。

中华五千年历史上,黄河一直以善淤,善徙,善决而闻名。

中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决口,改道,对于黄河来说,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数据,在公元前 602 年至 1938 年间,黄河下游决口 1590 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 26 次。

v2 cda73ada6b57103f1fddf51691bcd155 720w

每次决口改道,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最后的结果无非是,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v2 c09e649671940670c01f746e40269269 720w
1938 年黄泛区

自 1919 年有监测记录以来,黄河输沙量最高峰为 39.1 亿吨(1933 年),最大含沙量为 920 千克 / 立方米(1977 年)。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集中,土壤质地疏松,同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用地紧张。

以至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造就了一系列含沙量巨大的河流。

有资料显示,在清末民初,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仅有 6%。那也是黄河含沙量,输沙量最高的年代。

v2 db3e18ad4c6d060846e281f124dc6031 720w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55 年才刚经过大改道的黄河,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再一次成为了地上河。

v2 f3820d0c2e6b874d45a6ff0cdb6aff70 720w

新中国成立后(我当过半年编辑,十几年后,对那份工作唯一的印象只剩下这一点,不可以说 1949 年是建国,而要说新中国成立),便开始治理黄河。

从 6%的植被覆盖率开始,从 16 亿吨的年输沙量开始,从 900 千克每立方米的含沙量开始。

v2 350791df48e2966cab9a7ae808028a27 720w

直到世纪之交,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大名鼎鼎的泾河,渭河,无定河,以及籍籍无名的黄甫川,窟野河,均是黄土高原上输沙量高,含沙量更高的河流,但是历史上含沙量输沙量高到难以想象的河流。

v2 ce80fe902fb0bbaa555106ac2af04663 720w
1999 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 31.6%
v2 4fa368e4ad86b1cd0274b9a6d44b888b 720w
21 世纪初黄河支流的含沙量和输沙量

其实世纪之交时,黄土高原已经治理五十年,黄河的输沙量已由高峰回落,但是回看监测数据,仍会觉得不可思议。

v2 70aacd4bf277526c1eaa3f57579b0d5a 720w

2002 年黄河潼关站输沙量 4.5 亿。

不可思议是因为对比。

因为,2023 年,黄河潼关站输沙量,降到了一亿以下。

v2 ef898d15afe79847b8a0e4027340953b 720w

2023 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升到 63%。

v2 70a0ad14793d3f5cfa7a49be6adb4437 720w

从 39 亿吨,到 4 亿吨,到 0.95 亿吨。

从 6%,到 30%,到 63%。

加上下游持续二十余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已经下切 3.1 米。

v2 99d14bcf4960430d320c20cbbb6ac845 720w

生态工程是比建筑,比土木更加伟大的工程。

这项工程究竟能否最终解决黄河问题尚未可知。

但是我愿意现在就说这是一项在当代进行的,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工程。

希望我们可以再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平稳环境,让我们有时间将这项工程真正完成。

查看知乎讨论

v2 29b29ccecf38cac606fd9910e158efe8 720w

奥秘就在这六个字里。

明代王骥用兵麓川,带领明军抵达了一个叫孟𨚗(冉阝)海的地方,“地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里”,现代有学者考证,这个孟𨚗海有可能就是缅北的因道岐湖(现在一般翻译为印多吉湖),在地图上大概是这儿:

v2 590cdc50f3ecf8618937a879d3cb1e72 720w

反正再往西不远过去巴特开山就到印度了,明朝记载这事的时候写了一句话叫“自古兵力所不至”,充满了骄傲,而当地人也确实没见过这场面,“诸蛮见大军皆震怖”。有一说一,明军可能并不是第一次来这儿的中国军队,元朝征缅的时候攻占江头、太公,最终攻克蒲甘,其实要比明朝王骥这次更远,当然要是掐准备了没人来到这个湖这儿可能是真的。

但问题是,因道岐湖是自古以来,因为在谭图的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 年)时间前后的益州图幅里,这地方已经是东汉王朝疆域的一部分了,属于益州刺史部永昌郡:

v2 21dd1f4077ab1ee49eaa37d868bbbd50 720w
v2 62dac66a9df5debfb53fe1d59091448f 720w

又加上那会儿还不承认明朝的底马撒宣慰司之类的设在印度阿萨姆(现在其实也不认),所以无论明朝再怎么折腾,滇西的国界也只能是在汉朝的阴影之下了。

v2 e8bf010763b5a4444530eb21d4370c0c 720w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国家公认的历史朝代版图来说,明朝较之于东汉,国界线反而收缩了——从 140 年到 1582 年,小一千五百年不仅尺寸未进,反而越活越抽抽,全浪费进去了。

当然,也有传承千年的地方:

v2 48f4fd85f7c5edf5327287c86aee1398 720w

从东汉到清朝,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严格遵循今日中老边境云南勐腊县的磨憨口岸为界,绝不越过雷池一步,就仿佛这里有一条绝难逾越的天堑一样,所以即便南诏、大理国越界发展了,元朝再度统一之后也是迅速收回,固守传统界线不变。

虽然元朝的时候在老挝设置了老告总管府,明朝在老挝设置了老挝宣慰司。

回到问题,现在能看到的中国历史版图,最常见也是最权威的就是谭图,那么谭图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把西南边疆给定好了,后来要么超不过去,要么超过去不算,可不就是没向东南亚等地扩张么。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虽然地球上海拔的定义来源,确实是某地高程相比于海平面的平均高程差,但由于受纬度、潮汐、重力异常等因素影响,每个地方每个时间段的海平面高度都有差异,所以实际上获得一个统一的高程起点要复杂得多,并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是从当地附近的海平面开始测量的高度。

v2 c8d57bf5418f1161bb389d2a143b52e1 720w

行星大地基准面(Geoid)是参考行星表面重力平均值人为规定的闭合曲面,质点在大地基准面上运动时,重力不做功。

v2 5b7cfd6aa8cddea74a1d146a0f4201bf 720w
v2 4d7a3d8221772c3990aaa58a2d6f2d85 720w

以题述火星为例,火星大地基准面并非是从火星高程最低点算起,而是根据北方平原与南方高地分界线,并参考火星表面重力平均值人为规定的。火星极高高程在奥林匹斯山,极低高程约 -8.2 千米的海拉斯盆地(又称希腊平原)。

火星上最高的山,是奥林匹斯山,高于火星大地基准面约 21.2 千米,这一数值本身就超过了地球上高程的极差。如果从奥林匹斯山西北麓高程较低的岩性分界线算起,则此山将高于 23 千米。

v2 3b9885037a764b1bf7b3cb17ea8997b3 720w
图中蓝、绿色区域为低于火星大地基准面的区域,黄色区域为火星大地基准面 0m 附近的区域,橙、红、棕、白色区域为高于火星大地基准面的区域。奥林匹斯火山约 21 千米的高程是从黄区算起的。如果从蓝区算,就有 23-24 千米了。
查看知乎讨论

春困秋乏夏打盹,有相当一部分动物在高温时期都去打盹了,专业上称为夏眠(Aestivation)。

夏眠的动物处于一种“轻度”的休眠状态,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动物都存在夏眠现象。

由于夏季高温和随之带来的干旱环境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动物们为了保存能量和留住体内的水分,它们会降低自身的代谢率,减少大分子合成和降解反应,增强自身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典型的腹足纲夏眠动物是蜗牛。蜗牛在夏眠期间会封住壳口,防止水分流失,有的蜗牛会分泌粘液、粘液干燥后会形成一层隔绝空气的膜。

罗马蜗牛(Helix pomatia)在夏眠期间会形成钙质隔膜来密封壳的开口。

v2 cc654570bd53f69e38a2c274c1ece8e9 720w

在节肢动物中,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蚊子了。蚊子在 26℃-35℃的环境中非常活跃,在 35℃以上的环境中没什么胃口了。它们会躲进草丛、树荫、楼梯道等阴暗角落避暑,减少活动及能量消耗,等待时机杀回来。

今年蚊子明显感觉少了,是因为天气热的原因吗?

漆树跳甲Blepharida rhois 的幼虫不会飞,缺乏坚硬的保护性角质层,容易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粪便屏障提供了化学防御会使用粪盾作为防御措施。成虫通常会在七月初和七月中旬进入休眠状态,并在夏末或初秋再次出没觅食。

v2 ce6a06f538d665a5d2a583a619747081 720w

在爬行动物中,扁头娃(Ranoidea platycephala)是一种在澳大利亚常见的蛙类,也叫持水蛙。之所以叫持水蛙是因为它们的膀胱能储存大量的水,它们能吸收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半的水储存在皮肤和膀胱中,这种储水能力能让它们下面,并在不摄取水的情况下存活长达 5 年的时间。在夏眠期间,水蛙会蜕去几层皮肤,分泌出一种不透水的粘液茧,用来覆盖洞穴,以便更有效地保留和保持水分。它们还会在需要时吞食这种粘液茧以获取额外的营养。

v2 4dbd254e5300b4047e36fcbc6b2f3f09 720w
图片来自:Philip Griffin
v2 c0174bd70afa44db7e58de6b2c8d5252 720w

海参是海中会夏眠的动物,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一些海底的硅藻和微生物会飘到海面繁殖,海参因为食物的匮乏,同时温度升高会触发海参体内自溶酶的活性导致其死亡。因此海参在夏季会缩小身体,藏到石缝中开始夏眠,等到秋天水温下降开始进食。

v2 7cbb5cb5463620bee574feb899bb1518 720w

很少有案例发现哺乳动物会夏眠,2004 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出马达加斯加的肥尾鼠狐猴(Cheirogaleus medius)在一年中有 7 个月的时间会在树洞中冬眠或者夏眠。[1]

v2 581b56eda0fdb2a36c88334b0ccee085 720w
来源:Duke Lemur Center

夏眠可以帮助动物避免高温和脱水的风险。化石记录表明,夏眠现象可能在几亿年前就已经进化。夏季高温怎么办,打盹咯!

查看知乎讨论

并非总是。例如:

v2 d0e6b2487e2a466149d816c67b17e7bc 720w
v2 2f15d0dbf4a5a88937b7d29b482ae8be 720w
v2 a9bfcf8d559dd52097a192952017afe2 720w

看起来,大语言模型能够模仿训练数据中的人类推理模式、产生题述的“思考词汇”模式(例如中文大模型输出嗯、好的、等一下,英文大模型输出 Hmm、Okay、Wait),大模型表现出该模式时组织的字词与大模型最终输出的正确答案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出现峰值,这往往不是人工设置的结果;大模型使用的这些“思考词汇”可以被提示词改变——上述情况和这问题下一些回答声称的、询问大模型得到的“本人说法”不一样,这可能归因于在他们询问时回答他们的大模型还没有搜索到如此新的消息。

可以看看相关预印本论文:Demystifying Reasoning Dynamics with Mutual Information: Thinking Tokens are Information Peaks in LLM Reasoning

论文作者进行的试验显示,抑制上述思考词汇的生成,会显著影响大模型在数学推理数据集(例如 GSM8K、MATH、AIME24)上表现出的性能;相比之下,随机屏蔽相同数量的其他词汇,对大模型表现出的性能影响很小。在 token 足够时,要求大模型以思考词汇开头继续生成后续内容,可以在测试范围内改善大模型表现出的推理性能。

现存大模型的思维链并不代表这些模型拼凑字词的实际步骤,而是更像多准备了一些上下文。思维链的局部错误可以不影响后续生成,移除思维链里的连接词会影响概率进而影响性能表现。上述统计现象大概反映了大模型在拼凑思维链时表现出的模式与拼凑答案的模式有关、在某些步骤关联度较高。

查看知乎讨论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动物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比人类更多,且复杂。

举个栗子:创伤后遗症(PTSD)

这类疾病往往是由于受到事故、战争等剧烈的刺激之后,人出现容易紧张、愤怒、产生攻击性,以及睡眠质量不好等症状。虽然有人以此为梗,表示自己内心受到伤害,但这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

而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病症,在狗的身上也会发生

v2 f9df7abd00f3fe2853bab86cae0ed9aa 720w
图源:Matthew Henry | unsplash

有调查通过给狗主人派发问卷,发现在狗中 PTSD 的症状也很常见。尤其是经受过人类殴打或者长期处于糟糕的居住环境下,狗狗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肠胃不适、睡眠障碍等。

还有研究聚焦于战争后的军犬,以及地震后的宠物狗,都可能有 PTSD 的症状,表现出紧张害怕的反应以及强烈的激素变化。而类似的情况也能在猫、小鼠、猴子等动物身上看到。

又比如强迫症

这里的强迫症不是大家常说的那种完美主义,而是对于自己明明不想做的行为,却还是会不断重复地去做,也叫做刻板行为。例如不停地洗手,反复地擦桌子等等。

很多动物,尤其是那些被关在笼子或者动物园里的,就会有很严重的刻板行为:它们会不断重复一些在野外环境下不怎么会做的动作,比如——

大象不断地摇摆身子和甩动鼻子;

v2 ade96db7aabac656816e2f2d6d49946f 720w
图源:Pedant | Wikipedia

或者是被栅栏围住的马不停地啃食栏杆;

v2 cccc541998576a98dc847e78bff96016 720w
图源:Photomak | EQUIMED

还有在动物园里不停转圈的老虎。

v2 a8aaacb8e1a2ac949fc00f9a8fb7d56d 720w
说是最勤奋,其实却是最痛苦 | 图源网络

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新奇”的动物行为,其实是动物在贫瘠的生活环境中,迫于生存压力产生的刻板行为,换做人类的精神疾病,就是强迫症或者抑郁症的表现。

还有上瘾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动物园里,曾经有一只红毛猩猩在游客的诱导下,学会了抽烟,并主动去向游客讨要香烟,逐渐上瘾,以至于无法改掉这个习惯。

后来它就被送到动物保护中心进行戒烟保护。

v2 65de1d24901218492de95fc71bd572ab 720w
学会抽烟的猩猩 Shirley | 图源:dailymail.co.uk

我们曾经介绍过毒品成瘾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以多巴胺为核心的奖励机制。而这在大部分哺乳动物中也是类似的——大脑接收到物质产生的兴奋性分泌多巴胺,动物尝到甜头就会继续渴求更多的多巴胺。

除了这些以外,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自闭症、焦虑、失眠、厌食症等心理问题也都会在动物身上表现出来,并且在人为的影响下更加严重——比如被迫进行马戏行为的动物,或者长期被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被迫参战的军犬,它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比野生动物更高。

动物福利能改变一切吗?

前面提到的很多例子,其实都是人为干预造成的,而以前的人们对动物的心理问题更加漠视。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动物实验,叫做“代母实验”,其知名不仅来自心理学上的成就,更在于之后对于动物心理问题研究的影响。这个实验的执行者叫哈利·哈洛(Harry Harlow)

v2 d24699f5b0449e84915540a289668435 720w
哈里·哈洛和正在进行“母体剥夺”实验的小猴

这项研究的初衷是探究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以前人们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环境,来自母亲的关心对于婴儿成长没有影响,这也间接导致当时孤儿院极差的社会福利。

而哈洛这个实验,就是将小猕猴和母亲分开,并提供两种选择:一个是没有食物但有布包裹的“布妈妈”,一个则是怀里有食物的“铁丝妈妈”。他发现小猕猴通常会选择“布妈妈”,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去“铁丝妈妈”那吃点东西。同时没有母亲照料的猴子性格也更孤僻,社交能力大大降低,这也证明了母亲的关怀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大大改善了当时对于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

v2 ebae892a182ab82272896a0c4d16e76c 720w
哈洛的代母实验 | 图源:Harry Harlow

在那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被哈罗剥夺了母爱的猴子,它们的心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而哈洛还有实验把猴子单独隔离长达十几年,甚至将猕猴关进小黑屋,来构建猕猴的抑郁症动物模型。这些做法后来引发了人们关于动物福利的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动物?

从实验意义的角度,实验动物模型帮助很多人更好地生活;但从动物的角度讲,这对它们的心理伤害巨大,很可能它们一辈子都要忍受这样的心理问题。

v2 bac01566d1762b41daff45a9cc85ca44 720w
位于俄罗斯的实验小鼠纪念碑,小鼠手中在编织的是象征生命密码的 DNA,这座雕像就想表达科研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的敬意 | 图源:Wikipedia

所以对于科研使用的动物,现在大部分研究院校都会有严格的动物伦理福利审查:对待动物要符合“3R 原则”:

  • 替代(Replacement),尽可能用别的方法替代动物实验;
  • 减少(Reduction),尽可能少的使用动物;
  • 优化(Refinement),改进实验方案减轻动物的痛苦。

现在很多动物园开始给动物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给予动物更符合野生原始的状态,让它们能生存在一个更开心的地方,避免像前文提到的种种动物精神疾病出现(比如刻板印象就是动物园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标准)。

v2 468bfdccc7e343ab3fdc7eb9cca67b14 720w
比如新加坡动物园,就提供给动物丰富的环境,其中红毛猩猩就有上千平米的活动场地 | 图源:花蚀的人间观察

动物福利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类既需要动物实验、观赏,又需要保护动物的状态下诞生的,至于其意义如何,就待读者自行判断了。

这些心理问题其实“自古有之”

再说回动物多种多样的心理疾病。

以往的研究认为,动物自己并不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因为只有在较高的大脑认知情况下,才会出现丰富的情感,进而导致精神疾病产生的风险。

换言之,传统观点认为,精神疾病应该是人类高智力的副产物

但是很多事实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

  • 除了前面提到的种种情况之外,海豚、大象在长期压抑的情况下会自杀
  • 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出现 PTSD 的情况(58%)远高于野生状况(3%);
  • 珍妮·古道尔曾经观察到一只黑猩猩在去世的母亲身边抑郁而终;
  • 动物行为学家在森林公园里也发现有的幼狼患有无法和族群交流的自闭症……
v2 0fdf6753fac44a4177965ff8ad7fe85d 720w
作为群居性动物,孤独的野狼往往很难生存下去 | 图源:Peter Cairns

但是动物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那么好研究的:不像人类,可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告诉别人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动物并不能告诉你它们的心理状态,只能通过行为或表情来判断(我们曾经介绍过科学家怎么研究动物的表情)。

所以一些科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基因

这些精神疾病看似只受环境影响,但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基因位点(这里选取五种疾病,包括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

v2 5247706c114fedd0090620ada678d056 720w
GWAS 的分析结果,红线以上的位点就是和疾病相关性较高的基因位点 | 图源:The Lancet

在不同动物的基因组中去搜寻这些基因位点时,科学家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并不是人类独有的

研究者在猩猩、猴子,还有海豚中也发现了和人相似的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也是对前面观察到的动物行为的佐证,也揭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观点:可能精神疾病在很久以前,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v2 593483c2e87821009323f8e14f1f0724 720w
图源:Fiona Rogers | NPL

我们对这些疾病的了解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连自己的精神疾病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动物的也只能给予福利上的关怀,并借助它们的力量来研究这些疾病。

它们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不懂它们。

参考资料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这是我的老本行,虽然我现在的垂直领域是教育和职场,但我硕士专业是地貌学,学得还很好,实在技痒难耐,就回答一篇吧。

台湾和海南虽然都是海岛,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两者的淡水资源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海南岛地处热带,年降水量充沛,加上大部分地方地势比较平坦,岛上河流众多,淡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台湾虽然降水量也不低,但由于地形陡峭,河流短急,雨水迅速流入海洋,加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导致水资源相对紧张。

这里我要解释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地形地貌。实际上,台湾同样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也是非常丰沛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吧?我国年平均降水量最大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这地方多年平均降水量能有多少呢?6557.8 毫米!这是什么概念?作为对比,长江流域的上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1147.3 毫米。也就是说,火烧寮是上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近 6 倍。更不要说火烧寮在 1912 年创造的最大年降雨量记录多达 8409 毫米,长期保持中国年平均降雨量的最高纪录,也被广泛称为全国的“雨极”。火烧寮的降水日数也多,年均降水日数达 214 天,几乎三分之二的日子都在下雨。

v2 e348a5ea17312e6fc2d817913795c518 720w

那台湾为啥又缺水呢?我给大家看看台湾的地形,你就明白了。

v2 e9fb30978fa94d077eaae931b6f64f93 720w

看到没有?台湾全岛山系纵贯南北,主脊中央山脉位置偏东,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自东而西包括 4 条大致并行的山脉,即:中央山脉及其东侧以大断层和纵谷分隔的海岸山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西侧为南北遥相联接的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西邻的阿里山脉。后者外侧为丘陵或台地连接的山麓地带。再向西边,低降为向台湾海峡延伸的宽狭不一的冲积平原。而台湾岛东部海岸山脉前缘大部分为急降于太平洋的陡崖深海。

现在你明白了吧?台湾岛东侧你可以理解为直接就是悬崖,那里不可能发育出河流,顶多有一些沟涧,根本存不住水。

而西边面向台湾海峡一侧有那么一点平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的地方,工农业都很发达,用水量极大。而台湾的形状是南北长东西窄,发源于中央山脉的河流流到山脚下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又穿过狭窄的平原汇入台湾海峡了。

我给大家看看一张台湾水系图吧?

v2 2810f583d85d4357b873b72032b76030 720w

你看看台西平原上那些所谓的河流,不就是大陆上短促的小溪吗?事实上,台湾除了北部有一条所谓的淡水河以外,其它确实都叫溪,大家仔细看上面的地图是不是?那么短的小溪怎么能把水聚集起来呢?

可能有的同学说,那台湾下那么多雨,可以修水库啊!这问得太好了,山区的同学有经验,你们来告诉大家哪里可以修水库。

对的,并不是到处都可以修水库的,最适合修水库的地方是山脉绵延很远,山谷纵横交错且相对平缓,这样的话把下游修一个大坝拦起来,就可以把上游的水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水库。大家经常看到的水库好像一个大池塘那样,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水库的一点点,往上游伸到山谷里的沟沟汊汊可以绵延几十上百公里。台湾山脉里并不具备这样的地形。

有同学可能想起来了,台湾不是有个日月潭吗?一点没错,台湾确实有这个宝贝。但日月潭面积只有 7.7 平方千米,比杭州西湖略大那么一点点。不过它水深有二三十米,超过西湖 10 多倍。但即使如此,这点水哪够整个台湾用呢?更加重要的是,日月潭的水那么深,也不容易把它抽出来用。所以,日月潭如果长得浅一点,但容积相当于西湖的十倍那就好了。这就好比一个深深的罐子,倒是可以装很多水,但它口子太小了,下雨的时候接不了多少水。我们的水资源都是靠天上下下来的知道吧?所以,日月潭如果长得像一个大脸盘,口子很大但比较浅,那就比较理想——下雨的时候可以接很多水。但它现在长成了一个口子很小的深罐子,既不容易接很多水,很深罐子里面的水也不容易倒出来用。

好了,不写了,总结一下:台湾的降水量确实很大,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河流短促,聚不住水,所以才相对缺水。就像你在热带大海上航行一样,几乎每天都下大雨,但你船上接不了几滴雨,仍然缺淡水。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Q:有哪些看起来很高端的技术其实原理很暴力很初级?
@林为珮 :有次张学友被问到,唱歌怎么做到几乎没有换气声? 他说,换气的时候把话筒拿开。
Q:为什么姓胡的都喜欢把网名叫古月,姓李的很多叫自己木子,而几乎没有姓张的网名自称弓长呢?
@彭俊楷 :我姓彭,一直觉得自己的名字不能像木子李这样拆开,直到我有一次看见 b 站有人发土豆丝彭,好悬没给我气死。
Q:一个身体强壮的壮汉拿着长矛,打赢成年老虎的可能性有多大?
@咣咣 :我曾单手控住东北虎,只将它玩弄于股掌之间,有照片为证。
v2 b85340a875a9161424d4ff3a3d3ef49d 1440w

 
 
 
说下后续,它认我做了男妈妈。
v2 b45c53f7b60f52f12f8d3f3b4e5229b7 1440w

 
 
 
Q:在研究生复试中把面试导师逗乐是个什么体验?
@anqiCat :参加电赛拿了国二,老师翻到眼前一亮,问道:获奖证书上你排第一位,是因为你是小组组长和主要完成人吧? 我:……每个人都有一张获奖证书,每个人名字都是第一位。 老师:这奖状还真是贴心。 哄堂大笑。
Q:男子玩滑翔伞被云吸到海拔八千多米高,全身多处结冰仍坚持控伞,最终奇迹生还,他能够生还的关键是什么?
@硅谷IT胖子 :记者事后采访他:「你是怎么在几乎失去意识的情况下,还能紧紧握住伞绳的?」 男子回答:「逑咧!是冰把老子的手冻在伞绳上的!甩都甩不脱!」

今年的毛乌素沙地(不是“漠”)即将消失新闻准时来报到了。

这条新闻,至少最近十年,都很准时。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每年都在说毛乌素沙地被治理好了,每年都说这片沙地要消失了,但是为什么每年还在治理?

v2 2f05260b029e3a14b0e5f79fa48bffc7 720w

是以生态治理的名义,在骗钱吗?

治理好了,不就应该停止治理了吗?

消失了,不就没有这片沙地了吗?

那为什么年年都会有毛乌素沙地消失的报到?

------------------------------------------------------------

有个词,叫植被覆盖度。

茂密的森林,从空中看,是完全看不见土地的,所有的空间都被各种植物的叶冠覆盖,植被覆盖度是 100%。

v2 92fe521ecaa8ce70ad0440ff6f3a9f9e 720w
大兴安岭深处

沙漠,就是植被覆盖度小于 1 甚至接近于 0。

从空中俯瞰,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裸露的,广阔的区域几乎看不见植物的影子。

v2 a8927119880b08f54709e296ac6a3842 720w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沙地,就是大部分土地裸露,但是有一定数量的植物。

v2 c9ea704d218e3d3cd44d2520ed9b0a7a 720w
毛乌素沙地现状

他的植被覆盖度,可能是 10%,也有可能是 45%。

从遥感上看,毛乌素沙地和旁边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腾格里沙漠,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v2 513fc571077af0eeeb634f3f87a80568 720w
1 毛乌素沙地,2 库布齐沙漠,3 腾格里沙漠,4 乌兰布和沙漠

植被覆盖率的区别,很直观的反应了什么是沙地,什么是沙漠。

细心的人,会在相关报到中发现,新闻媒体说的,毛乌素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了 93.24%(或者其它接近的数字),来佐证即将消失。

但是这个 93.24%,并不是指所有土地的植被覆盖度达到了 93.24%。

而是指,93.24%的土地,植被覆盖率达到了 36%。

v2 9e5b3bab3a83b908fd443987cccfc8ee 720w

所以不仔细看这类新闻,会让人困惑。

一边说沙化土地治理率百分之九十多,一边上了这么样一张图。

v2 0ef314aff89dfc1640cc4470138efdc6 720w

就是因为百分之九十多的,是土地治理率,而不是指植被覆盖度。

所以第一年治理了百分之九十多,第二年又治理了百分之九十多。

不仔细看的人也肯定也会想:什么情况,去年就九十多了,今年怎么又百分之九十多,不是只剩下一点没治理吗?哪里来的这么大的空间。

实际上是,第一年把 93.24%的土地,植被覆盖度提高到 36%,第二年,把 95%的土地,植被覆盖度提高到了 37%。

而且干旱地区,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植被的成活率低。

第一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植被覆盖率 36%了。

第二年没有维护,没有补种,植被覆盖率掉到了 30%。

气候干旱,有一部分植物死掉了。

第一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植被覆盖度 36%了。

第二年比第一年干了更多的活,同时风调雨顺,老天都配合。

但是植被覆盖率并没有提高到 72%,而仅仅提高到 38%。

第一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植被覆盖率 36%了。

第二年比第一年干了更多的活,但是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还是 36%。

都没有往下掉,真不容易。

所以,我们年年看见新闻媒体报道说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但是年年都在下大力气治理。

v2 27013f9834672126a18735801d7d5495 720w

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就是这么残酷。

从来就没有什么一劳永逸,有的只是年复一年。

查看知乎讨论

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

随着人类对生物进化认知程度的加深, “植物”概念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

从生命起源的角度来看,万物是同源的,共同微观基础(核酸、蛋白质、水和无机盐等)构成的生命体在 40 多亿年的岁月长河里延展出不同的方向。

以几十年前先辈们的观点来看,“植物”大抵都是受困于细胞壁而不能随意运动的。当时人们发现可以用木瓜汁液做嫩肉处理;燃烧除虫菊干花来驱蚊,并从柳树皮中萃取出水杨酸用于止痛;从黄花蒿中萃取出青蒿素对抗疟疾。

越来越多的发现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上的物种是同源的。生物个体用来对抗环境侵蚀的代谢产物或许能帮助到其它物种,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谁能想到,戈壁荒漠上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竟蕴含强大的美白能力,使它摇身一变成为备受追捧的“美白黄金”。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向西北传播。那里的植物也随之载入史册,其中就有豆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甘草。

最晚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记载。

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在此书中甘草被列为君品(也称上品)。后世历代本草也多次收录,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这也是它俗称的由来。

现代的新疆,95%的区县都有甘草属植物的分布,它们是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宽果甘草等及其变种。

生长在超强紫外线和干旱环境下的甘草不仅根系发达,而且根状茎在地下呈网状交错,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不仅如此,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还被列入国家典籍。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东亚地区的研究人员从典籍中得到启发,并逐步开展了对甘草的研究。1998 年的时候,研究人员观察到光甘草定以 0.1-1.0μg/mL 的质量浓度即可显著抑制酪氨酸酶 T1 和 T3 亚型的活性。这一发现引起了轰动。

酪氨酸和酪氨酸酶与黑色素的形成息息相关。这引发了光甘草定用于皮肤美白的研究热潮。

v2 69619416b3c6b728f642d710b749a077 720w
光果甘草(左)和它的根(右) 来源:参考文献 2

说到皮肤美白,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皮肤的结构和肤色变深的原理,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甘草定对人类皮肤美白的作用,以及它的机制原理。

人类的皮肤和黑色素

v2 810b059b8a5ae178c68b0539cd7407d3 720w
人类皮肤结构示意图 汉化自 wikipedia

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的间隔,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是抵御外来影响的第一道防线。不仅可以阻绝外来病原和太阳辐射,也可以避免水分流失、调节温度和产生保护色。

影响人体肤色的色素主要是内源性的黑色素和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以及外源性的胡萝卜素。其中黑色素是皮肤颜色的决定性因素。

黑色素由位于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合成。不同人种或性别之间皮肤内的黑素细胞数量几乎没有差异。然而,不同人种之间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有明显差异,且易受到日晒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v2 81dcfa525e6b86e67196a16ccd070dd3 720w
黑素小体的形成过程 来源:参考文献 3

随着合成阶段的进展,黑素小体逐步变大,颜色加深,降解速度变慢。由此产生了不同肤色。

黑色素在细胞内的合成过程需要酶,包括酪氨酸激酶 (TYR)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TYRP-1) 和多巴色素异构酶 (DCT)等 。

在细胞之外,黑素细胞还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内皮素 -1(ET-1)和α- 促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等细胞因子的介导。它们都会提高黑素细胞的活性。

除了先天因素,还会有一些外部刺激,如太阳辐射、烧伤、痘印和疤痕等,这些外部刺激可以促使多种细胞因子与黑素细胞结合,激活黑色素生成。使得皮肤颜色变深。

v2 d0da79051d07b5fdac80b28fb25d0953 720w
皮肤应激后色素沉着机制 来源:2024 中国女性美白研究报告

国人皮肤的特征

由于不同人种黑素细胞活性的不同,从肤色来看会分为三种。

v2 5c11e3428ebbae35b61b36794ef5444d 720w
不同肤色人种黑色素的分布图 来源:参考文献 4

深色人种的皮肤黑素小体较大,主要为Ⅳ期。分散分布于皮肤各层,外观呈现黑色。

黄色人种对皮肤同时含有大而分散的黑素小体和小而聚集的黑素小体,为Ⅱ期、Ⅲ期和Ⅳ期。外观呈现黄色。

白色人种黑素小体较小,仅有少量的Ⅰ期、Ⅱ期和Ⅲ期黑素小体。主要聚集在基底层细胞内,外观呈现白色。

作为黄种人,中国人天生的肤色主要是Ⅱ期、Ⅲ期和Ⅳ期的黑素小体的作用。

黑色素生成后,转运到角质层中堆积,形成了皮肤色素。

然而经多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其它人种,国人的皮肤角质层较薄、皮下脂肪厚、胶原蛋白多。

以与高加索人对比为例

v2 7dd71de4472c32e94c107505498b13f6 720w
高加索人和东亚人面部特征和皮肤结构比较 来源:2024 中国女性美白研究报告

中国人的皮肤角质层更薄,因此皮肤屏障相对脆弱,更加敏感,感光性较强,易受外界刺激,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应激,黑色素总产量增加,黑色素产生后会被转运到角质层细胞中堆积,由于角质层较薄的关系,黑色素显色效果更强,国人在黑色素沉淀后更容易反黑。

光甘草定与美白

可见,人类肤色与黑色素息息相关,尤其是国人主要产生Ⅱ-Ⅳ期黑素小体及角质层较薄的特点,造就我们黄色的皮肤。

事实上,皮肤不仅是身体健康的第一防线,也是容颜最重要的构成,是最先示人的部分。

“面白如玉、肤如凝脂”。皎白的面容和白皙的肌肤是东方女性千百年的追求。

当我们将目光转回生长在大西北地区,那些时刻面临着严峻的紫外线和干旱环境的胁迫的光果甘草。它们在面临自然选择时有独到的应对之策。体内的光甘草定可以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和多巴色素互变酶的活性。现在,这些神奇的代谢产物也可以作用于人类肌肤,帮助人类美白。

在黑素细胞内生成黑色素的具体生化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v2 fb850ab2c281869b190598519d691049 720w
黑色素形成机理 来源:参考文献 5

酪氨酸酶是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酶。当光甘草定对酪氨酸酶活性进行抑制时,相当于钝化厨师的刀具,作为黑色素基础原材料的酪氨酸,从源头开始,其转化速率会大大下降,后续反应都会被拖累。

少量的反应产物也会在多巴色素转化为 DHICA 的环节再次遭遇酶活性下降,导致黑色素生成总量减少,最终达到美白的效果。

那么光甘草定的效果如何呢?

经过科学的研究,光甘草定的美白效果十分出众,相较其它常用成分来说,效率有很高的提升。

v2 58f21c4de990d0252f174fa83e24e03e 720w
光甘草定等成分抑制酪氨酸酶的效果对比 来源:参考文献 6

我们可以发现上图三种常用美白成分里,光甘草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率是最高的,达到烟酰胺的 140 倍。

v2 63905e6f419d1492f81638c462966b5a 720w
光甘草定与熊果苷抑制酪氨酸酶效果实验结果 来源:参考文献 7

2023 年的研究测试了不同浓度的光甘草定溶液和熊果苷溶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发现光甘草定可以在很低的浓度下发生效用。抑制效果是熊果苷的 961 倍。左下侧图 1 号管对照组(Ctrl),2 号管添加 1.0 μmol/L α-MSH (Model),3 号管添加 1.0 mmol/L 熊果苷,4 号管添加 5.0 μmol/L 光甘草定,5 号管添加 30.0 μmol/L 光甘草定,另外五张实物图按编号展示了黑色素聚集情况。

我们可以从右侧柱状图发现酪氨酸酶的活性在α-MSH 的作用下提升,被光甘草定抑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外部因素导致的皮肤应激对肤色的加成还是非常明显的,但使用 30μmol/L 的光甘草定使得酪氨酸酶活性下降一半,这十分有助于皮肤美白。

除此之外,光甘草定也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在低浓度下对二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不错的抑制率。在 60μg/mL 浓度时抑制率高达 80%。

v2 dcf5e1c291a35f3f3ef235c9c8f151c3 720w
光甘草定清除 DPPH· 及· OH 的能力 来源:参考文献 9

可以看出光甘草定有着优秀的抗氧化效果,可在低浓度下高效清除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会引起机体氧化性损伤,加速衰老。因此,清除过量的自由基在养护皮肤过程中十分必要的。

总的来说,光甘草定可以在更低浓度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低剂量起效。

黑素细胞除正常的生理活动外,当遇到外部刺激时,还会与细胞因子(如α-MSH)结合,细胞活性提高,产生更多的黑色素。

v2 2ab1611ef137b51159ce64b6e760b9c0 720w

研究发现 7μg/mL 光甘草定能显著抑制由α-MSH 介导的树突增长。这有效地抑制了黑色素在角质层的堆积。

v2 aa3c0648006e630d0c99ad039e1ecab6 720w

由此光甘草定可以在黑素细胞内部抑制两步酶促反应,从源头抑制黑色素的合成;在细胞外部抑制细胞因子,抑制黑色素的生产和转移;还可以清除多余的自由基。最终实现内外结合全方位高效美白。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光甘草定具有强大的美白能力,但它还是非常温和的。

v2 5e5f020b13ad88975e59a1bc9a3cc9c2 720w

由于光甘草定非常高效,因此实际使用中推荐用量低于 0.05%。当使用 0.04%光甘草定水溶液进行人体皮肤斑贴实验时,受试者均为 0 级反应。可见光甘草定是温和不刺激的。

这些特性让光甘草定非常贴合国人的使用需求,在角质层更薄的情况下,使用安全无刺激的光甘草定能减少安全隐患,防止引入新的外部刺激引发皮肤应激,让人更安心。

极光甘草

从光果甘草中萃取的光甘草定已经被证明是高效而温和的。

但怎么让优秀的成分发挥更好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难题。

自然生长的光果甘草体内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包括三萜类,多种黄酮类和微量酚类,一般的普通工艺只能将光甘草定提纯到 40%,较低的纯度直接导致了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存在潜在风险,美白效果也大打折扣。

而且在常温下,光甘草定不溶于水,基本不溶于油,因此很难与化妆品相融合,也就更难再进一步渗透到皮肤中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呢?化妆品行业都在努力。

现在,国货品牌谷雨给出了一个漂亮的回答。

99%高纯度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提纯问题。我们都知道,越高的纯度往往意味着越好的效果,但纯度提升绝非易事,特别对于充满奥秘的植物生命体来说。从光果甘草到高纯度的光甘草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谷雨走了十七年。

首先明确有分子式的功效物,减少不明杂质的影响,进行有针对的特异性提纯。

通过 10 余道精密提纯工艺,谷雨将光甘草定的纯度提升到 99%,做到了行业的顶尖。

当纯度提高后,光甘草定的效能也大大提升了。

v2 1225db0301edda7840366da5a9b99c04 720w
v2 55837050390af373b0dbbed2c791ef87 720w

这种独特的萃取工艺被称作熔融结晶提纯技术,并获取了专利。99%纯度的光甘草定,杂质更少,安全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同等剂量下添加效果更佳,能获得更好的美白效果。

自研 28 纳米脂质体包裹技术,渗透性更好

纯度只是不让光甘草定明珠蒙尘的第一步,要让它焕发光彩,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光甘草定虽然美白功效表现亮眼,但这个成分本身不稳定,渗透性很差,很难直接被皮肤吸收。要是不经特殊处理,产品的功效很难得到保障。但如果能加以包裹处理,它发挥的功效可能更快更好,甚至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可能。

人类的细胞膜结构为磷脂双分子层,并镶嵌有糖蛋白。要想与人体细胞结合最好的策略就是用相同的成分进行膜融合,谷雨的思路也是如此,他们用自研的纳米级别的脂质体将光甘草定包裹起来,做到了 28 纳米的超小粒径,是其他宣称纳米包裹的包裹体的三分之一。超小粒度的颗粒能够更好地游走于细胞之间,也能更方便快捷地渗透,最终达成更好的美白效果。

v2 db7d995b743170e42a2f48c1a1741aa0 720w

定向递送技术

不仅如此,它们还使用了定向递送技术,进一步让美白效果大幅提升。

28nm 脂质体包裹的微粒游走于细胞之间,怎样才能找到我们的目标——黑素细胞呢?这就需要为这些微粒装上它们的导航——信号肽,特异性的信号肽能够定向与黑素细胞表面的黑皮质素 1 受体(MC1R)结合。

这就能让这些微粒在纷杂的人体组织中准确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最终通过膜融合与黑素细胞相融合,实现有效成分的定向运输。

v2 a695f67190cc3be7b096a9df9c20466a 720w

这种包裹方式不仅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从源头阻断致黑信号,早一步断黑,打造更好的美白效果。

结语

光甘草定如今在化妆品行业大名鼎鼎,备受追捧。谷雨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放大光甘草定的优势,制造出更适合本国国民的产品。

这一切的源头,或许是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相识,感谢那时候的先辈,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一切的一切,或许都可以归为生命的共同起源。面临自然选择,生命总会找到出路,也许很多植物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然默默发展出惊人的机制,很多困扰人类的难题最终会在植物身上找到答案,就像南美洲先民啃食金鸡纳霜的树皮来治疗疟疾那样。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的某些特性能帮助人类解决对应的问题,但这依然是仍需持续研究的领域。

人类可以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多了解自然界植物的冷知识,学着与植物以及其它生物友好共处,共同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发现更多像光甘草定这样的优秀产物。

参考文献

1、Yokota, T., Nishio, H., Kubota, Y., & Mizoguchi, M. (1998).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labridin from licorice extracts on melan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Pigment cell research, 11(6), 355-361.

2、Abraham, J., & Florentine, S. (2021). Licorice (Glycyrrhiza glabra) extracts-suitabl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OVID-19? A review. Plants, 10(12), 2600.

3、Cichorek, M., Wachulska, M., & Stasiewicz, A. (2013). Heterogeneity of neural crest-derived melanocytes. Open Life Sciences, 8(4), 315-330.

4、Marshall, J. (2007). The colour code. New Scientist, 193(2594), 34–37. doi:10.1016/s0262-4079(07)60619-8

5、江志洁, 朱育新, 吴奇英, & 张凤翔. (1998). 黑色素形成机理的新概念及复合美白剂的应用. 日用化学品科学, (4), 3-5.

6、王瑞雪,赵珍,钟雁,等. 几种常用美白剂协同作用研究[J]. 日用化学工业,2014,44(10):572-576.

7、Pan, C., Liu, X., Zheng, Y., Zhang, Z., Li, Y., Che, B., ... & Yuan, Z. (2023). The mechanisms of melanogenesis inhibition by glabridin: molecular docking, PKA/MITF and MAPK/MITF pathways.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12(1), 212-222.

8、罗祖良,李 倩,覃洁萍,杨美华.光果甘草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42(10):2154-2158

9、骆从艳, 慕春海, 王园姬, 李超鹏, & 陈文. (2010). 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中药材, 33(11), 1776-1780.

查看知乎讨论

"我的猫是不是觉得我只是个铲屎的奴隶?"

朋友,你的内心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怀疑猫咪喵喵喵是在骂你?

v2 bcefd8061fb8505a8dadc7cdade673d6 720w
图自:网络

怀疑自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家庭食物链最底端?

v2 4597b4fc9df9936d3f40acf7fe991e47 720w
图自:网络

今天,让我们撕开艰难人生的最后一层面纱,跟随所长进行一场关乎自尊与荣耀的一家之主终极 battle!


Round 1:猫咪与人类

谁才是“真正的主子”?猫咪的行为体现着你的家庭地位。

  • 如果你是“Leader”

如果猫咪把你当成小家庭的核心。那么,最直观的的反应就是“蹭蹭”

“蹭蹭”是猫咪用于标记气味的动作。在大部分猫咪群体中,每当大家狩猎归来,“下属猫”都会主动摩擦“首领猫”的脸颊,留下自己的气味。

v2 1b8f65390fe3de9499b302506798da30 720w
图自:Jenny XU

这与对待物品的摩擦标记不同,是对于“首领猫”的认同和尊重。

v2 ba6871b2c7ad6a3c7d3d0b68a8038499 720w
图自:giphy

所以,你回家的时候,猫咪有没有主动、亲热的摩擦你呢?

  • 如果猫是“Leader”

如果猫咪认为自己才是家庭的领导者,那么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诱导抚摸”。

诱导抚摸是指,你在做自己的事情时,猫咪跳到你的身上要求你抚摸它们。如果你不配合,猫咪可能会咬你,逼迫你按照它的想法进行。

v2 942fc13d1437d78c5e73a126847b8e25 720w
图自:giphy

而在它们觉得抚摸够了的时候,如果你还不结束,它们会表现出生气、攻击行为。

如何判断主子已经不耐烦了?
当你撸着撸着,发现猫咪突然回头,

v2 5a57e501c57900d5f302a36631768351 720w
图自:猫研所

上嘴唇提起,尾巴快速地左右摆动。

v2 441824a8657cbb2a52f8577b9db73b4f 720w
图自:giphy

那还是赶快住手,保命要紧呐!

如果你发现自己确实是在家里没地位的那个,怎么办?

还不赶快讨好一下猫老大,让它罩着你?

v2 9ac87139d0740bc1a8a6e31cc0345a1a 720w
跪舔大佬!图自:网络

啊...多猫家庭不知道谁是猫老大怎么办?

接下来教你识别喵星人中谁是大佬!


Round 2 猫咪与猫咪

抱紧那条最粗的大腿!

  • 战斗之中,谁是胜利者?

想要识别家里的猫咪谁是猫老大,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围观猫咪之间的战斗。

谁是气定神闲被挑战的那一个?谁主动出击?最后谁首先退出争斗区域?

争斗结束,一般留在原地的猫咪是家里的“猫老大”。

v2 2786cb04062b4cd82f12b17617a60c1f 720w
图自:giphy

家里的其他猫咪会不断挑战“猫老大”的位置,如果猫老大失败,权力更替。猫咪的地盘也会重新划分。

  • 吃饭的时候,谁先吃?

一般开饭的时候,先过来吃饭的“猫老大”。

v2 8be3f4fe94527056976e665c1585cbfa 720w
想吃饭?先 battle!图自:gifak

走路的时候,谁走最短的线路

当你呼唤家里的猫咪时,通常,“猫老大”会采用走最短最方便的线路过来,而“下属猫”会选择绕一点路。

v2 6dee1d45efaaa94b28a9f4ea330dda99 720w
图自:giphy
  • 猫爬架 / 家具上,谁占有最高位置?

“猫老大”通常会选择最高的或最舒服的位置,并把这个位置变成专有座位。

v2 f8f7c72048d7cb22c67491971d76e1aa 720w
当老大就是要不走寻常路 图自:网络

喵行为课堂
家里的资源越紧张(食物、猫砂盆、领地等),猫咪和猫咪之间的“老大”之争就会越严重。只要给猫咪一个宽松的环境,把所有东西都准备猫口 +1 份,大多数猫咪都能和谐相处。

v2 392a2575c3f7618c8645a6be9358ed62 720w
图自:网络

如果你让猫咪们天天打架,都觉得“我凭本事抢来的资源,凭什么认你做老大”,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你没能得到“猫老大”的待遇了~


资料来源:

[1]Rochlitz, Irene. The welfare of cats[J]. Animal Welfare, 2005, 9:VIII.

[2]https://www.catster.com/cat-behavior/cat-family-structure

[3]https://www.cnet.com/news/scientist-cats-think-you-are-just-a-big-stupid-cat/

[4]https://pawesomecats.com/2014/07/23/whos-boss-cat-family-hierarchies/

[5]https://pets.thenest.com/cats-pack-leader-7923.html

查看知乎讨论

Q:有钱人的生活奢侈到什么程度?
@知乎用户. :有钱人的生活奢侈到什么程度,请看。
v2 549ba0596bf59abc27b1b01d81247406 1440w

 
 
 
上流社会这一块/.
v2 00f4f7a9136f4fee6d603bc3d11ca339 1440w

 
 
 
奢侈这一块/.
v2 e470a460f45f0f4da4d505e5ebde94f0 1440w

 
 
 
吃香喝辣这一块/.
v2 69e3281c2aaefde8742e7343f8aa9411 1440w

 
 
 
买柠檬水不用代金券这一块/.
v2 f64b44b97616f3c5857fc148acb4e11d 1440w

 
 
 
日常这一块/.
v2 343026a8d5602274c9ed33a6abc2b811 1440w

 
 
 
存款这一块/.
v2 e3049b841286537146041204dd83a82a 1440w

 
 
 
收入这一块/.
v2 4e51ed599dd8a47689aa7bef8ed97b73 1440w

 
 
 
财力雄厚这一块/.
Q:高考查分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秋天2018 :一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想到当年查分数的时候,全家人都非常激动,尤其是我爸,激动的四处找皮带……
Q:如果生物再增加一个器官,应当加什么,加哪里?
@Ksyne0519 :困意储存器。 当你困的时候可以把睡意储存起来, 就变得精神了, 晚上睡不着觉、或者中午想要午休的时候拿出来, 就可以快速入睡了。
Q:有哪些童言童行惊艳到你?
@九名 :躺在床上看手机的时候,四岁的女儿凑过来,别玩了,你有孩子要照顾。
Q:有什么真相让你的观念在一瞬间崩塌?
@林二丘 :从前我快乐的打着工跟老板称兄道弟,直到有一天:
v2 0dca6376bc7edeb163e01071acdf8a1b 1440w

 
 
 
 

问题只问了薄厚,那只需要统计一下文档的页数就好了。

我统计了 2006 年以来的所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文件,共计 1099 份。先把结论写在前面:除去有并列最薄的文件后,绝大部分文件,中文是最薄的。

中文 页数最少的决议有 391 份

英语 页数最少的决议有 7 份

西班牙语 页数最少的决议有 1 份

其余的,页数一样或者有并列最少的页码。

v2 31470edf9b7f2f8001f6821ade9c9e6e 720w

有哪些文件不是中文最薄呢?

决议 1803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7。(内容是伊朗核问题,内容大概是继续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

v2 da6f15d41f6e409a3054454dd91dd493 720w

决议 1877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4。(不好概括,简单来说是有关卢旺达的问题)

v2 f8aff9bd1f9b8aaac7a0762356af02bf 720w

决议 1932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西班牙语,总页数为 3。(这份西班牙语的文本,附件没有单起一页,成了唯一一个中英以外的选手)

v2 31cb2789fa80a9e6e9a62bec9504f9fb 720w
其他语言的版本,即使上面的空白足够,附件都是新开一页
v2 f228751294a9e2411b6375eb0dffd25a 720w
但是西班牙语的却紧随其后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决议 1993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2。(关于国际法庭的)

v2 641d2116d4fed940f1cd76f90e59b30d 720w

决议 2231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104。(这份是伊核问题最主要的决议之一,同时也是我统计的所有决议中最长的一篇。中文 108 页)

v2 0adf0f28b3ffdfd2a567f0c8992ef9cc 720w

决议 2260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1。(科特迪瓦问题)(中文超出四行,导致分页)

v2 6c73bc88964e664f98ab1e0302e1bc51 720w

决议 2268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2。(叙利亚问题)

决议 2533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英语,总页数为 1。(叙利亚人道问题)

其余有意思的发现各个语言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的平均厚度

阿拉伯语:6.29 页

中文:4.54 页

英语:4.97 页

法语:5.47 页

俄语:5.99 页

西班牙语:5.49 页

如果页数能代表语言简略程度,那么第一名是中文,第二名是英文,之后分别是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

领先最多的一篇决议

决议 2368,中文 28 页,英文 33 页,比英文少了 5 页(伊黎伊斯兰国(达伊沙)和基地组织制裁名单)

如何得出此结论的呢?

联合国的文件都在官网上放着,可以抓下来,统计一下的

按理说这么久了应该有人做个爬虫把联合国各个决议爬取下来啊,居然没人做,那就我来试试吧

前面有些答案提到联合国部分机构翻译的水平不一,所以就先选个大机构,安全理事会,选取近两年的各项决议看看。这些决议有些能直接调动维和部队,应该不会胡乱翻译。

各项决议都在这里下载:

v2 79fb68eb53bd5a4b8e86eb6b2bd99586 720w

比如今年这个 2751 号决议,提供了六种语言的下载,分别为阿拉伯语,中文,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我不认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v2 89361e1383a1def930610f25d9c8140d 720w

下载的文件格式为 PDF,打开后大概是这样的:

v2 095a6be065f634782afd33f1f68712ad 720w

决议的具体信息对于我们的答案没有什么帮助,有帮助的是下载链接: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A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C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E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F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R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2751(2024)&Lang=S

分别是阿拉伯语,中文,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的文件,注意到,2751 是决议编号,后面的 Lang=啥就是语言版本。有规律就好办了,写一段 Python 程序,将这些报告逐一下载下来就好啦

但是代码我肯定是懒得写的,交给 AI 代劳啦,联合国的服务器太烂,我直接 6 线程同时下载,两分钟就下载完成了 2024 年的所有决议。

v2 c68210704134623d2ff20e3ac8412177 720w
v2 7f2e9fac7b5be74fe9a08b2aae919d26 720w

我这网络质量不错,偶尔有下载失败的,手动下载一下就行,下载了这么多,就出现了两次

v2 76ed2eb4a9db0a947e2ac3a819524655 720w

只下载到了 2006 年的数据,为什么呢?因为宿舍熄灯了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页数了。Python 有个库,PyPDF2,直接这样就可以输出 PDF 的页数了:

reader = PdfReader(pdf_path)
page_count = len(reader.pages)

下载的时候,我就将文件重命名为决议号 + 语言的文件名形式了,并将同一决议号的文件放在了同一个子文件夹中,很容易分辨出来哪几个文件是属于同一份决议

v2 6ac99e733bd784cde93b02c2261f2953 720w

接下来,写个循环,遍历读取所有文件夹中的文件,依次比较页数大小。

 for pdf in pdf_files:
                    language = pdf.split('_')[1][0]  # 提取语言标识
                    pdf_path = os.path.join(resolution_path, pdf)
                    reader = PdfReader(pdf_path)
                    page_count = len(reader.pages)

如果有并列第一的,就会返回超过 1 个的元素,排除一下就行,最后即可得出此结论。

附录:完整的代码:

以下是下载决议的代码

import os
import requests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time
# 决议编号范围和语言版本
start_number = 1738
end_number = 1652
languages = ["A", "C", "E", "F", "R", "S"]
base_url = "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s/res/{}&Lang={}"

def download_resolution(number):
    resolution_folder = f"UN_Resolutions/{number}"
    os.makedirs(resolution_folder, exist_ok=True)

    for lang in languages:
        url = base_url.format(f"{number}(2006)", lang)#换成要下载的年份
        try: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proxies={
                "http": "http://127.0.0.1:7890",
                "https": "http://127.0.0.1:7890"
            })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 检查请求是否成功

            file_name = f"{resolution_folder}/{number}_{lang}.pdf"
            with open(file_name, "wb") as file:
                file.write(response.content)
            print(f"{file_name} 下载成功!")
        except requests.exceptions.RequestException as e:
            print(f"{number} - {lang} 版本下载失败:", e)
            print(url)

# 使用线程池下载决议
with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25) as executor:
    executor.map(download_resolution, range(start_number, end_number - 1, -1))
    time.sleep(1)

以下是统计分析的代码

import os
from PyPDF2 import PdfReader

def count_pages(resolutions_folder):
    overall_min_counts = {}
    total_resolutions = 0
    non_chinese_min_resolutions = []
    max_chinese_pages = 0
    max_chinese_resolution = None
    longest_resolution = None
    longest_page_count = 0
    total_language_pages = {}
    language_count = {}
    max_diff = 0

    language_names = {
        'A': '阿拉伯语',
        'C': '中文',
        'E': '英语',
        'F': '法语',
        'R': '俄语',
        'S': '西班牙语'
    }

    for resolution in os.listdir(resolutions_folder):
        resolution_path = os.path.join(resolutions_folder, resolution)
        if os.path.isdir(resolution_path):
            pdf_files = [f for f in os.listdir(resolution_path) if f.endswith('.pdf')]
            if len(pdf_files) == 6:
                total_resolutions += 1
                language_page_count = {}
                
                for pdf in pdf_files:
                    language = pdf.split('_')[1][0]  # 提取语言标识
                    pdf_path = os.path.join(resolution_path, pdf)
                    reader = PdfReader(pdf_path)
                    page_count = len(reader.pages)
                    
                    if language not in language_page_count:
                        language_page_count[language] = 0
                    language_page_count[language] += page_count

                    # 累加语言总页数和计数
                    if language not in total_language_pages:
                        total_language_pages[language] = 0
                        language_count[language] = 0
                    total_language_pages[language] += page_count
                    language_count[language] += 1

                # 更新最长决议
                total_pages = sum(language_page_count.values())
                if total_pages > longest_page_count:
                    longest_page_count = total_pages
                    longest_resolution = resolution

                # 找出最小页数和出现的语言
                min_count = min(language_page_count.values())
                min_languages = [lang for lang, count in language_page_count.items() if count == min_count]

                # 如果最小页数的语言不唯一,跳过该决议
                if len(min_languages) > 1:
                    continue

                # 唯一的最小页数语言
                min_language = min_languages[0]

                # 输出最少页数语言的信息
                print(f"决议 {resolution} 中页数最少的语言是 {language_names[min_language]},总页数为 {min_count}。")

                # 更新最少页数统计
                if min_language not in overall_min_counts:
                    overall_min_counts[min_language] = 0
                overall_min_counts[min_language] += 1

                # 检查中文是否为最少页数
                if min_language != 'C':
                    non_chinese_min_resolutions.append(resolution)
                else:
                    # 找出第二少的语言页数
                    sorted_counts = sorted(language_page_count.values())
                    if len(sorted_counts) > 1:
                        second_least_count = sorted_counts[1]
                        diff = min_count - second_least_count
                        print(f"决议 {resolution} 中文页数与第二少语言的差值为 {diff}。")
                        max_diff = max(max_diff, diff)

                # 记录中文页数最多的决议
                if 'C' in language_page_count:
                    if language_page_count['C'] > max_chinese_pages:
                        max_chinese_pages = language_page_count['C']
                        max_chinese_resolution = resolution

    # 输出总统计
    print(f"\n 共计统计了 {total_resolutions} 份决议。")
    for language, count in overall_min_counts.items():
        print(f"{language_names[language]} 页数最少的决议有 {count} 份。")

    # 输出中文页数不是最少的决议
    if non_chinese_min_resolutions:
        print("以下决议的中文页数不是最少:")
        for res in non_chinese_min_resolutions:
            print(res)

    # 输出中文页数最多的决议
    if max_chinese_resolution:
        print(f"中文页数最多的决议是 {max_chinese_resolution},总页数为 {max_chinese_pages}。")
        print(f"中文页数与第二少语言的最大差值为 {max_diff}。")

    # 输出最长的决议
    if longest_resolution:
        print(f"最长的决议是 {longest_resolution},总页数为 {longest_page_count}。")

    # 计算并输出各语言的平均页数
    print("\n 各语言的平均页数:")
    for language, total_pages in total_language_pages.items():
        average_pages = total_pages / language_count[language]
        print(f"{language_names[language]}:{average_pages:.2f} 页")

# 调用函数
count_pages('UN_Resolutions')
查看知乎讨论

你相信造物主创造物种还是进化论?

费米悖论提出至今已经有七十年了。

你可以说七十年前的基础物理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对宇宙、地球和地球生命的认识实在还处于很原始的水平。

当时板块漂移说还没有成为主流。

当时还没用同位素法测定地球年龄。

当时不知道进化论的完整链条。

当时连月球是地球大撞击形成的都不知道。

当时连中子星都还没发现。

更别提柯伊伯带和彗星成因,以及有机物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的事实。

彼时 dna 发现没多久,连 dna 长啥样都不知道。

由于 50 年代的费米对天文、地理、生物知识的匮乏,彼时对进化论的演化图谱一片模糊,所以费米悖论就是瞎猜。

结合近十几年的发现,我认为费米悖论的解释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那就是:

一、宇宙中原始生命很有可能广泛存在。碳基单细胞生物大概率在十光年内就能发现。

二、碳基高等生物的发现概率非常小。从单细胞到脊椎动物,大概隔了十个千分之一概率的过滤器,也就是几千个银河系那么多的恒星,才有可能演化出脊椎动物。

三、从脊椎动物演化到人类的难度,远比二要难。整个宇宙也就几百亿光年,我们地球恐怕就是孤例。即使不是孤例,由于光锥隔离,我们也不可能发现别的智能生物星球,哪怕我们掌握了光速飞船也不行。

——————

(提醒一下各位看官,以下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基于费米悖论提出之后的科学发现。我在后半部分会回答“我们在费米悖论下如何自处”的问题)

第一点好解释,

我们发现最原始的细菌,是在形成月球的大撞击之后不久就存在了。也就是三十多亿年前差不多四十亿年前。

要知道 38 亿年前能完整留下来的岩石证据都不多,在这些最早期的岩石上都能够发现生命痕迹,说明地球生命大概率还能往前追溯。

当时地球的环境非常恶劣,有海洋,月球靠近地球形成上千米高的巨浪,地球转的比现在快很多,海底到处都是火山,大气层是剧毒的气体。

要知道地球大撞击那是把地球整个液化了的,地球生命起源肯定是在大撞击之后,那么也就是在一个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差不多是在海洋形成的一瞬间就出现了原始细菌。

而这种有大量火山爆发的海洋星球环境并不罕见,十光年内就有类似原始地球的行星。在太阳系内就有几个天体有冰下海洋。

所以细菌是非常有可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

而且地球生命是有可能在银河系里广泛传播了的。

因为地球在形成细菌后还经历过无数次大撞击,这个过程大概率有陨石携带着地球细菌逃出太阳系,在三十多亿年的时间里在银河系来回传播。

目前火星已经干涸,但还有木卫二之类的太阳系天体存在地下海洋。只要地球陨石能带着细菌进到海洋下,大概率在那里也是会传播了的。不过砸开几公里深的冰壳很难,地球细菌还是前往其他恒星系的裸露海洋的概率更大。

说到这里,得提到这么一种可能:

地球的原始细菌有可能是外来的。因为原始细菌这些东西由于构造简单,生命力就特别顽强,很有可能附着在陨石上跨星际旅行。

但就算证实了地球生命外来起源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我们发现,地球生物从零进化到人类,最难的不是从零到有,而是由简单到复杂。

生命是随着海洋几乎同时形成,然而它演化到高级动物却花了差不多 40 亿年才形成了古猿。40 亿年这个时间长度即使和银河系寿命(最多 130 亿年)及宇宙寿命(135 亿年)比起来都算漫长了。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点内容:高等动物是很难出现的。

和细菌、病毒相比,高等动物首先是不可能被动的跨星际旅行的。难以想象、至今也没发现哪种无脊椎动物可能会随着大撞击被炸到太空还能存活。高等动物必须是在不同行星上独立演化出来的,这和细菌、病毒相比那就难上很多倍了。

所以,低等生物所在行星能否提供进化的环境选择压力就很重要了。

你看,我之前的讲述基本上是集中在“环境”二字上的,只要有了原材料,那么加上适当的环境,那么生命的演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与原始地球环境的普遍存在极为不同,地球高等生物演化的环境非常难在其它地方找到。

有人会说了,现在地球的环境还不是地球生物造就的,只要原始细菌存在了,那么那个星球自然就可能会被细菌改造成像地球了。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事实是,几乎不可能在其它地方找到类似这几十亿年的地球环境。

因为孕育出高等生物的星球环境必须是一个受到精巧控制的动态环境。

地球环境在生物演化的 40 亿年间发生了巨大且复杂的变化。不考虑生物作用,外在的变化有:

银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太阳系附近的恒星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太阳系天体运动发生了很大变化。

太阳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月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球地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表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非生物影响)

以上这七个变化,深入来讲需要七本书。我们通常思考地球生命演化时,习惯性的认为地球环境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影响因素。实际上不是的,以上七个变化都是翻天地覆的变化。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质变化都有其周期,这些周期你可以理解成四首连续唱了 40 亿年的歌,四个乐队各唱各的,结果都在几千个关键节点节点赶上了拍子,合成出的歌竟然没跑调。

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在某个恒星系上发现了有海洋,温度和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大多数人会想:你看,地球也不是那么难找嘛。

这就和你第一次摸钢琴,从头到尾把 88 个键音都听完了,于是就说:”OK,我会创作钢琴曲了,赶明儿我就能创作出媲美巴赫的神曲。“

实际上你也知道,记住那 88 个音色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音组成的曲子。如果一只猴子运气好,可能一年内就能够弹出一段 5、6 秒长的好玩的片段,但要它能弹出一段几分钟的巴赫的曲子,那恐怕就是要几百亿年。

你能找到现在看起来宜居的行星(这本身已经是个大过滤器),要它能在几十亿年里对生命演化持续提供压力,那就几乎不可能。这涉及到一个演化压力的机制问题,下面我会解释这个机制的复杂性,总之环境不是越宜居越好,也不是不宜居就好,不能变化太大,也不能没有变化,有时候需要稳定期,有时候就需要紊乱期、

你可能在其它地方找到类似海洋、陆地比例的星球,但那个星球很可能就没有板块运动,生命出现后就很快就变成金星那样的环境。

你也可能找到有板块运动的星球,但很不幸卫星太小,四季变化和潮汐太微弱。

或者在四季、潮汐与地球相似的时期,这个星球的板块运动太过剧烈,超级火山爆发太过频繁。

如果找到四季周期、板块运动周期与地球一模一样的行星(这已经几乎不可能了),但这个银河系处于寿命早期,附近恒星密度稍高了一点,引力扰动让这个地球与其它星球相撞。

你看,这种周期配合有多难。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地球环境的特殊性。

一、银河系是很特殊的。太阳系在其中的位置也很特殊

前面提到过银河系的寿命是 130 亿年,也就是在宇宙起源 5 亿年后就形成了。它的寿命比较长,这就能够让内部的早期恒星有足够时间走完寿命历程,产生足够多的金属元素。我们地球上的重元素是来自于早期的恒星残骸,如果银河系没有足够的寿命,那么就不能产生足够的地热,地球的铁核没那么大的话,也就不能形成地球磁场了。

银河系比 80%的已知星系都大,它是常见的盘状漩涡状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绝大部分物质都分布在盘中的高密度区,恒星爆发带来高能辐射,恒星系之间的引力影响也是非常恐怖的。

我们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的轨道都是非常接近圆形的,这证明我们没有受到过太剧烈的其它恒星引力干扰——这几十亿年要有哪颗恒星稍微接近一下,从半光年的位置掠过,把太阳系外侧行星的轨道变成椭圆。。。那可以说太阳系就要天翻地覆了。要知道最近的比邻星离我们只有 4 光年,这种引力扰动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太阳系大约每隔 2 亿年会穿越一次旋臂。旋臂是密度波,届时太阳周边的物质密度会增大,有可能会导致周围发生恒星合并的大爆发事件。穿过旋臂,奥尔特星云里的冰球非常有可能被周边恒星的引力扰动,变成长周期彗星袭向太阳系内侧。星际气体也会导致太阳光照下降进入冰川期。

上一次穿过旋臂,就是结束古生代的大灭绝事件,95%的海洋物种消失(整个物种消失,而不是个体消失)。大灭绝之后就是新的物种大爆发,恐龙就是之后兴盛的。

在此我们不妨看下地球生物的演化史,周期恒定的稳定期一旦形成,生物的物种演化就会变慢,形成演化的平台期。所以环境绝对不是越恒定越好,而是在生态系统固化后,来一次不导致全体灭绝的大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会更有好处。

你看太阳系的区位就是如此微妙,如果旋臂的影响再大一点,影响到了行星轨道,那地球就完蛋了。多体系统会把扰动放大,行星相撞的话地球生命是百分百活不成。如果旋臂的影响小一点,没有彗星和冰川期造成大灭绝,那持续了 3.5 亿年的古生代会继续持续下去,也就不会有恐龙和哺乳动物的出现了。

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是很特殊的,

前面说过太阳系的金属含量比周边恒星显著的高

如果太阳系的金属占比少,那么具有地球重力的所谓的类地行星将会以碳之类的轻质元素为主(观测到的也是如此),那么碳会优先与氧结合,形成不了硅酸盐。而在实际观测到的石质行星中,碳的占比是要超过硅的,甚至纯碳的行星也不再少数。

这证明形成太阳系的上一代恒星团的残骸是非常特殊的。在银河系远离物质密集区,本不应当存在这么大、这么多的恒星。

太阳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太大了

目前我们发现的恒星 95%都比太阳小。在太阳附近的恒星中 75%都是红矮星。

红矮星非常稳定,但宜居带离红矮星太近注定了温度适宜的有海洋的行星会被潮汐锁定。我在《红矮星的方碑》这篇小说里有描述过宜居带行星上面的景象会是什么样子,其实它们是可以很宜居的,但它注定不能让生命演化。因为容量太小,环境过于稳定没有选择压力,作为未来人类的殖民地还不错。

太阳另外一个特殊之处就更要命了。它是少见的单星系统。

恒星是从一团很大的尘埃气体聚拢形成的。这有一个问题,就像花样滑冰选手旋转时收拢四肢会越转越快,气体聚拢形成的恒星自转速度会变得很大,以至于大概率会被甩开形成多星系统。事实也是如此,98%的恒星在形成时都是多星系统,剩下的一小部分单恒星系统通常都很小。目前银河系可见的单星系统绝大多数是多星系统甩出去的恒星。

只有太阳是罕见的又大、又自始至终都是单恒星。

多星系统不稳定,其中的主序星没法在宜居带形成轨道稳定的类地行星。这算是目前证据非常强的大过滤器了。

三、太阳系内部的行星分布是很特殊的。

得益于单星系统,太阳系几大行星的轨道都很圆。

但这也是很偶然现象。目前对太阳系行星系统的模拟,有极大概率行星在形成以后出现混乱的景象,由于轨道共振等现象,行星忽然会出现轨道迁移的情况,这个过程充斥着极其暴力的大撞击和行星轨道的椭圆化。

我们观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类似太阳的恒星附近大多会有大型气态行星形成(热木星),这些行星会阻碍宜居带上的类地行星形成。金属度在远高于太阳的恒星,它如果在宜居带上或者以内存在的行星,都会是热木星。所以金属度过高过低都不行。

前面说过太阳系的金属度决定了它诞生于超大恒星的残骸之上(二型超新星)。这个过程要求太阳系诞生于一个几千颗恒星组成的星团里,但又要在形成行星时从这个星团脱离出去。

如果在脱离星团前,原始的太阳附近如果有个太阳 1.5 倍大的恒星,那么它会把形成太阳系行星的气体尘埃给吹走。

————

在继续说下去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最近二十年对于系外类地行星的发现。

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 7000 颗左右系外行星,其中最接近地球的一颗是开普勒 452b,它与恒星的距离与地球相当,位于宜居带上。已经在圆轨道上稳定的运行了 60 亿年以上。那款恒星与太阳差不多。

但是,这颗行星距离地球 1400 光年,质量有地球的 5 倍大,表面重力接近地球 2 倍。这也意味着它实际上更应该算是一颗迷你海王星,它上面应该是被过于浓密的大气层笼罩,温室效应类似于金星,并不具备高级生命的进化环境。(这与我们上面的推断基本吻合)

这已经是 7000 颗行星里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了。接下来如果我们扩大搜索范围,很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行星,因为越接近银河系内侧恒星密度会越高,但发现类地行星的概率会急剧下降,因为 1400 光年已经接近银河系宜居带的宽度,超过这个范围,发现恒星的数量是呈约 2.5 次幂增加,而金属度与太阳系接近的恒星数量与搜索半径的增加是同比例的。

也就是说未来类地行星的发现概率将会急剧下降。1/7000 分之一只是个起点。在搜索完 4-5 万光年的类地行星之后,我们才能够接近这个概率下降的终点。

补充:

目前发现系外行星最多的是开普勒卫星。

如图所示,它目前瞄准的是太阳系的运动前进方向,与银心垂直,也就是正对着银河系宜居带的方向(所以外星生命探索是天文观测的最大主题之一啊)

v2 f1340b73eb594e02b3c24d5a0c4a6778 720w

如果它换个角度,朝向银心方向,它会发现比现在多的多的行星,但发现宜居的类地行星概率也会马上大幅下降。

————

那么宇宙中最常见的星系是什么样的呢?

离我们最近的南门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比邻星所在的星系就是非常典型的星系了。

比邻星距离我们 4.5 光年,它位于三颗恒星组成的多星系统之中。这三体系统中的两颗恒星与太阳质量差不多一样大,互相之间的旋转半径在 11AU—17AU 之间,这两颗恒星间不可能存在稳定的行星。

比邻星距离两颗恒星有 0.25 光年,是颗红矮星,质量只有太阳的 1/8。这颗红矮星外有三颗已经发现的行星。

比邻星 b 是一颗与地球质量接近的行星,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带上,距离红矮星非常近(0.05AU),几乎肯定已经被潮汐锁定。

比邻星虽然寿命长,但它的耀斑爆发周期比太阳短的多,太阳 20 年一遇的耀斑它每个月都能来一次。而比邻星 b 离它只有 20 分之一的日地距离,所以红矮星上能照到阳光的一面每隔一个月都能享受到 8000 倍太阳超级耀斑强度的辐射。

我们上面的结论还是成立的:比邻星 b 上晨昏线附近是有可能存在温度适宜的环状宜居区,甚至还有海洋,可以供我们人类以后上去定居,但我们必须要搭建能抵挡超级耀斑的构筑物。但这个环状宜居区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承载不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比邻星上还有一颗质量是地球 7 倍以上的大行星,更像是一颗海王星的冰冷星球,有着巨大的环状结构。

最近发现了比邻星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比比邻星 b 还近一半,质量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

从南门二里,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银河系宜居带里的大部分普遍案例:

银河系里 70%的恒星是类似比邻星这样的小质量红矮星。

类似太阳的恒星中,90%以上的概率位于类似南门二的多星系统,由于引力扰动过强难以形成稳定的行星。说是 90%以上,那是因为我们说不清楚那剩下的一成大质量单恒星里有多少是多体运动中被甩出去的,实际上大恒星一开始位于多星系统的概率有可能接近 100%。

如果我们脱离银河系的宜居带,那么恒星的金属度将大大变化。

往银河系中心走,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恒星系都位于高密度区域,(密度随半径平方反比增加),那里的恒星系之间的引力扰动会让奥尔特星云这样的外层结构不可能存在,密度更高的话,连形成类地行星的尘埃盘都不可能存在。而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辐射事件也会指数级增加。

————

说完了太阳系之外的情况,让我们看看地球。

地球是非常特殊的星球。

在给定的质量、化学组成的行星上看,地球实在太特别了。

它有月球这个不寻常大的卫星。

它的水体面积刚刚好。

它有板块运动。

有两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

我们的海水这么少,实在是太特殊了。

我们不大不小的海洋规模能大体稳定的维持三十几亿年,实在是太特殊了。

如果一个行星存在海洋,那它的海水应该大概率覆盖表面。

水在宇宙中其实挺常见的,毕竟氢、氧元素是非常丰富的,这两者之间又容易结合。

地球上的水体以海洋为主,它只占了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二。那么很容易想象到,一个行星表面,要么完全没有海洋,如果有海洋,那大概率应该是完全覆盖陆地,且厚度非常厚。

我们观察太阳系之内,这个结论也是如此。木卫二比月球还小,但海洋深度就超过了 100 公里,海水量是地球的 2-3 倍。木卫三比火星小,它的海洋可能达到 1000 公里深。冥王星的海洋也有上百公里深。而地球那么大,海洋最深处只有 10 公里深。

在我们发现可能有海洋的系外类地行星中,海水质量占比也是大概率远超地球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认为完全覆盖星球表面的海洋,对高等生命的形成是不利因素?

如果把高等生命等价为高等动物的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趋同进化。

在海洋中高速游动的动物,尽管是差异非常大的物种,都分别进化出了类似于鱼类一样的外形。一是常见的鱼类,二是从陆地返回海洋的鱼龙,三是再次从陆地返回海洋的海洋哺乳动物。

从这个现象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对于特定环境的进化结果不是发散的,而是只能有唯一解。包括我们人类设计的高速运行的潜艇,也就只能长成鱼的形状。

鱼的形状只是海洋对于高等生物形成的制约之一,鱼毕竟也是挺高级的动物了。过深的海洋对生物的不利因素还远不止于此。

海洋生物绝大部分分布于浅海,深海生物密度非常低,而且很多深海生物是依靠洋流带来的浅海生物和营养物质来生存。这是因为海水的透光效果很差,在 20 米以下就几乎衰减完了。

在 300 米以上深度,海水的分层效应就逐渐明显,上下层之间的压力、盐度、水温很不一样,上下对流作用不强,浅层海水会缺乏大量微量元素。

火山能给生物带来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和热量,但是海底火山口只能辐射附近很有限距离的生物群落(几百米到几公里的范围)。

陆地的水流能够向入海口带去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淡水。

这就导致海洋里的绝大部分生物量都分布在陆地沿线的浅海之中。地球海洋的大部分 1000 米以上的深海,没有出产多少生物。

那么就有个问题了:为啥不在比浅海面积大的多的陆地上进化出高等生物呢?

这是因为所谓的高等生物是指多细胞动物。地球生物诞生近 40 亿,其中有 30 亿年都是非常简单的单细胞形态,直到 6-8 亿年前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的大爆发。

而单细胞生物是没法在陆地大量繁殖的。所以地球生物进化的主战场就在海岸线附近的浅海。

v2 8279ef013b538034b8bf2b2c281e581b 720w

如上图可见生物量最大的地方在于有群岛点缀、海岸线破碎漫长的浅海地区。深海地区的生物多是随着洋流飘过去的。

地球的质量如果多出来万分之一的水,那它的海岸线就大大缩小。如果多出来万分之二的质量是水,那地球的海岸线和浅海地区将会消失,海洋生物量就要下降一个以上的数量级。如果多出来万分之三,地球全都是 1 公里以上的深海,海洋生物量就要下降三个以上数量级,比纯粹的沙漠还要难以进化出多细胞动物。我们马上就能想到的是,深海覆盖着的星球不大可能进化出有光合作用的细菌。没有光合作用的参与,那海洋生物总量又得下降不少。

地球海水总量在三十几亿年来大体持平,对比曾经出现过海洋的火星,我们算是幸运的。

现在让我们岔开一下话题,思考以下两个假设:

那单细胞生物是不是就在这三十亿年虚耗时间,等待某种环境的突变来形成多细胞生物呢?

或者说,如果那三十年地球的环境突变得更多,会不会让高等生物的出现更加提前呢?

如果上面的两个假设均为肯定的话,那地球生物的进化时间就有可能压缩为原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抵消掉上面层层大过滤器对生物进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我们研究得越多,就越觉得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很难压缩。

单细胞生物在那三十亿年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原始的细菌就是一层原始的膜包上遗传物质,进化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大的细菌,体积越大,就能容纳越多的细胞器和越复杂的结构,现存的所有种类的单细胞生物也都出现了。

生物迭代、变异的速度是由分子钟控制的,给定生物总量和时间,那么累积下来的变异速度也是差不多的,不存在单细胞生物在偷懒这种说法。那我们怎么解释大灭绝这种减少生物量但又能让新物种涌现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环境恒定的平台期给大灭绝时代提供了足够多的多样性基因素材,给之后的物种爆发提供了基础。否则大灭绝如果只隔一亿年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生物大爆发效果了。如果大灭绝只隔一千万年就来一次,怕是物种只会越来越少。

我们人类其实就是无数个不同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的总和,这些细胞的原型,几乎都是在那三十亿年间出现的,我们身上的基因大部分都是那段时间诞生的。你可以理解为那三十亿年进化出了一万个字以及文字的注解组成了一本厚厚的字典,而后 7 亿年我们人类慢慢用文字组成文章,而我们人类这篇文章的厚度只有字典的十分之一。

所以那三十亿年编撰字典花费的时间是很难被压缩的。

我们大脑神经突触的起源并不是来自于猿类,而是七亿年前海绵体内两种细胞之间的鞭毛交流,我们有性生殖并不起源于哺乳动物,而是来源于十亿年前的植物减数分裂。我们人类基因组真正独特的部分,只是决定细胞怎么分化组合的少量信息。

回到上面的话题,地球海洋提供了三十亿年的演化环境,海水的总量并没有大量减少,其实是很特殊的。

我们太阳系很幸运有三个行星位于宜居带,又都具有适当的大小,形成行星的物质也都差不多,按理说应当也具有地球一样大小的海洋,可火星、金星为什么没有呢?

火星曾经在三十多亿年起短暂的存在过海洋,但它地磁太弱加上重力太小,太阳风很快把氢吹走了大部分,海洋缩水后温室效应消失,剩下的水也就冻结在地表之下了。

金星与地球大小一样,距离也很接近,但上面的水从来没有形成过海洋,因为距离太阳近了 28%,水蒸气形成了超级浓厚的大气层,比现在还厚几十倍。

这些水汽对金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浓密的大气层形成了强烈的潮汐锁定作用,有说法是金星也可能遭受过大撞击减小过自转,但潮汐作用起到的作用更大。而金星没有地磁,浓厚大气层顶端的氢就逃逸掉了。

所以就算有和地球一样的物质构成,但海洋还是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而消失的。

生物圈生活在地球表面,决定它演化的物质总量包括大气层和海洋只占地球的万分之二,所以一点点的不同都会引起巨大的蝴蝶效应。

那么,如果有面积合适的海洋和陆地,单细胞动物在海洋中顺利的发展出多样化的高等生物,这些生物是不是就一定能进化出智慧了呢?

地球生物从多细胞生物涌现开始,只用了 7 亿年就进化出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初看起来似乎地球生命已经通过了最主要的过滤器,进入了进化的快车道。

智慧生命进化的主战场在陆地,由于月球的存在,让陆地生物的进化开了挂。

月球是非常特殊的。

原始地球在形成 5 亿年后就在大撞击中形成了月球,这让地球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出高等生物。这种撞击会迸发出遮蔽恒星的尘埃,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察了 400 颗和当时太阳年龄差不多的恒星,只有一颗出现了类似的尘埃。而考虑到这种撞击不一定能形成大卫星,那这种系外孪生月球的出现概率就更为渺茫了。

由于地球的温度适宜,大气层没有像金星那样浓厚得让地球自转方向被锁定,那么它必须要一个大卫星来作为稳定器。

一个在太空中旋转的类地天体,由于密度注定是略微分布不均的,那么它的自转轴必定会不定期出现巨大而快速的翻转。

v2 235c35e325b3cbf560242cfd7defb59d 720w

这种太空中物体自转轴翻转的现象是 1985 年苏联宇航员才在空间站中发现的。以往大家都默认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太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是不变的。但贾尼别科夫发现,一颗螺丝在旋转中会时不时翻转。这种倾斜轴的翻转非常剧烈,几乎是一瞬间发生的。

火星的自转轴曾经朝太阳翻转了 90 度,在整个星球的绝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超级冬天,原先的赤道地区被冰川覆盖。

而且由于地球这样的固液混合星球密度分布是总在变化的,那么这种自转轴翻转会不定期发生。如果地球的自转轴对准太阳,很短时间内极地的海水会沸腾,朝阳面整个被温室气体覆盖。而背阳面会完全结冰,背面最冷的地方几乎肯定在 150 度以下。这个地轴翻转变化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完成,间隔短则几万年,久则上亿年,陆地上的高等生物几乎肯定会被灭绝,恐怕就是以现在的人类文明都难以抵挡。

我们的月球是在逐渐远离地球的,再过 20 亿年就会对地球失去稳定作用,所以其它类地星球要诞生智慧生命,它的大卫星也得能在 40 亿年内对它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月球除了充当稳定器,对地球板块运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澳大利亚的土地非常贫瘠,通常会认为是因为那里雨水稀少,实际上在澳大利亚湿润的南部地区,土地一样很贫瘠。那里的灌木和草原很有欺骗性,其实那里的植物一旦被砍掉,其生长周期会是中国东南部的四五倍。

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缺少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土壤的肥料和养分经过几十亿年的雨水冲刷早就流失掉了。澳大利亚也成为物种持续退化的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当地的农业是靠外来的化肥在支撑着的。

如果没有板块运动,陆地能承载的生物量会很小。除此之外,地球那么大的类地星球没有板块运动的话,会有非常剧烈的火山爆发。

金星作为地球的姊妹星,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几乎等于于地球地下的碳全部释放出来的总量。

水星到火星的太阳系内侧行星记录过多次大轰炸(想想月球表面),金星表面却没有保留 30 亿年前的大型撞击坑,它的表面平坦,只留有 7 亿年以内的撞击坑。

这就说明金星在 7 亿年前有过一次火山大爆发,涌出的岩浆覆盖了整个星球表面。这是因为金星的地壳比地球厚三倍,而且很均匀。在这层厚厚的地壳下面,放射性元素含量与地球却是大体相同的,产生的热量日积月累,没有像地球那样在板块碰撞的边缘位置不停释放能量,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次岩浆大爆发,淹没整个星球表面。

最新的研究表面金星是有板块的,但它的板块裂缝和地球相差太远,大体上还是像上面的描述那样,火山喷发太过猛烈了,以至于高等生物不可能存活。

月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地壳被撞击的高温融化变薄。当时月球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现在距离的十分之一(想想相当于现在 100 倍大的月亮)。地球一天只有五小时,巨大的潮汐力不止让海水形成巨浪,当时陆地也像海洋一样,形成了高达上千米的潮汐。这种潮汐作用让地球的地壳没有继续变厚。

板块运动的形成非常复杂,除了月球以外还有其它必要条件。有说法是大轰炸时期的陨石冲击让地球板块被进一步的冲击破碎,启动了板块运动。还有海洋的贡献也必不可少,一是海水给俯冲的板块提供了润滑作用,二是海水的重量让地壳在海底进一步变薄。

月球对板块运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没有月球,我们的陆地生物就缺乏营养来源和多变的气候及地貌,从而没法进化出智慧生物了。

地球上的潮汐作用主要由月球贡献。在几亿年前海生生物上岸时期,潮汐是比现在大的。地球生物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就是海水与淡水交汇的地方,潮汐大小会影响这些交汇区的规模。几亿年后潮汐就会变得很小。

板块运动对我们智慧生物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有必要再深入的讲一讲。

最容易想到的是,没有板块运动,就没有化石能源,因为煤和石油是要在地底形成,然后再抬升起来的。没有化石能源,恐怕工业革命会难上很多倍。

不过化石能源倒也不一定是必须的,虽然很难,我们倒不妨可以畅享一种利用生物能,或者日光发展起来的文明,那应该挺有趣。

板块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还是可控、缓慢的环境变化。

这回到了开头提到的观点:重要的不仅是环境,环境变化的可控、缓慢等特性才是更独特且更重要的。

我们很少想到:

任何高级、复杂的物种或产品,哪怕是人工设计的,它的生成过程都必须使用进化的方法。

也就是多次迭代、多方向尝试、在实际环境中淘汰筛选。

举个例子,当今 spacex 制造的星舰就属于一种很复杂的产品。它的诞生过程就属于典型的进化论主导的过程:

一、可回收火箭的原型是使用一台梅林引擎的蚱蜢跳小火箭,在 2013 年完成了尝试。在此之前,spacex 论证过伞降回收、隔热垫回收的构型,最终找到可回收火箭的道路。

二、2016 年用九台梅林引擎的猎鹰 9 火箭证实了多发并联的中型火箭。之后快速迭代了五个版本,在 2019 年达到成熟。

三、之后开始正式开发星舰,2019 年使用一台猛禽引擎实现了星舰原型蚱蜢跳,此时初代猛禽引擎已经迭代过多次,但还没到量产型号。大量试验不同的星舰制造工艺和材料。抛弃碳纤维、铝合金,选择不锈钢。在第一次试跳时已经不同完成度的试制过上百个舰体。

四、到 2023 年,星舰第一次试飞,没有分离就被主动炸毁,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六次发射尝试。这几年星舰的方案经历了很多颠覆,包括用发射台进行回收替代安装在舰体上的起落架,用隔热瓦替代了燃料冷却散热,猛禽引擎的量产工艺迭代了两次。。。。

与小步快跑的星舰研发相对的是波音的 sls 和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它们力图把做完整舰的设计和论证,在第一次(或头三次)就达到很高的成功率。并没有利用实际发射分阶段整体论证产品。

它们在整舰方案上并没有采用进化论的方法进行多次发射测试,也就导致了它们研发的进度比星舰长了很多倍。

当然,波音和蓝色起源在设计过程中肯定还是对子系统进行实际地面测试了的,也肯定经过多方案对比和测试淘汰筛选的过程。

因为我们不可能不在产品设计中采用这种进化论思维,区别只是贯彻程度而已。贯彻的越好,进化迭代的速度就越快。无论火箭、汽车还是飞机,人类都是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迭代中完善优化产品的,不存在一步到位设计出完美产品的可能。

一个环境不可能一步到位就从无序中进化出一个高度智能生命。缸中之脑不可能凭空出现,只有可能是先产生能够发育出缸中之脑的简单原型,然后进化迭代出来高级智能。

我们已经解答了地球的宜居环境对于生命的出现和维持问题,接下来就到最难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进化的环境

这个环境不能有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很多,比如地轴在短时间内翻转、熔浆海洋淹没地表、水分全部流失等极端变化是不能有的。

这个环境必须能持续提供适当的筛选压力。也就是它必须持续、速度适中的不极端变化。

前面我们提到过分子钟的概念。给定生物量和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异资源是有限的,生物需要时间来适应环境变化。

板块运动的速度就比较适合。地球经历过两次雪球时代,整个表面都被冰雪覆盖,最近一次是 6.5 亿年前,以之为起点,高级生物用这几亿年在陆地上进化出人类。

这个过程看似漫长,但是经过几次大撞击导致的大灭绝时代,最近的一次是白垩纪事件,考虑到大灭绝时代的持续时间以及对陆地生物的影响格外严重,这 6.5 亿年的进化速度还是很快的,几乎用尽了生物变异资源的极限。

让我们跳去 6.5 亿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以人类诞生的这 650 万年和板块运动的演化关系,来说明环境选择压力是如何耗尽了人类变异资源的。(刚好 650 万年是 6.5 亿年的 1%)因为:一、每个人,包括读者,都熟悉自己的身体构造,二、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研究最充分,有充足的化石证据,三、人类是生命进化的最高成就,在地球生命中最有代表性。

————

650 万年的时间里,其实大陆板块运动的变化不大,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来。

对于南半球来说,南极已经和现在一样被冰雪覆盖,澳大利亚和现在一样干燥贫瘠(毕竟陆地养分已经流失了几十亿年),南美洲缓缓接近北美洲。

总之,可以把南半球发生的变化忽略不计。

北半球的大陆朝北移动,渐渐的把北冰洋封闭成了一片相对孤立的海洋。这在地球历史上是第一次。北极出现冰川,对地球气候的变化产生着全局性影响。

目前认为地球的气候受三个米兰科维奇周期影响,(10 万年,4 万年,2 万年)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高纬度地区(北极)的海洋及冰盖,会放大地轴倾角和日照的变化。

在亚非欧三个大陆的挤压下形成了地中海,地中海不断干涸和重新填充,在 600 万年前最后一次干涸,又在 550 万年前重新注入海水,并从此不再干涸。地中海极大的影响着周边环境,冰川不时的向南侵蚀和向北退却。

给地球板块运动带来主要动力的是两个超级地幔柱,一个位于南太平洋,一个位于非洲。位于非洲的地幔柱制造了东非大裂谷,在近一千万年来有着地球上最丰富的环境多样性。那里有沙漠、草原和雨林,在赤道地区有着六千米高的雪山。

此时欧亚大陆已经基本成型,在现在纬度 38 度的地方形成一条长轴,不同的物种可以在这个宽广的大陆上迁徙。由于海平面不时下降,欧亚大陆上的物种不时的可以进入北美洲。

我们可以把这 650 万年间,地球生物的演化简单的描述为:

一、东非大裂谷地区在小范围内提供最大的环境多样性,形成各种物种充分竞争的小型实验室。

你可以把这里看成是物种设计的草图原型阶段,进化设计师在草图上快速的打着各种草稿,并快速的对比着这些简单的原型,筛选出有发展潜力的概念模型。

二、沿横向长轴展开的欧亚大陆提供物种的扩张空间,确保每种气候下的物种都有相当的种群规模。

你可以把欧亚大陆看成是大规模量产的市场检验阶段。工厂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线,在规模生产中微调着产品,让产品变得非常成熟。

三、北极制造冰川期等气候变化,给欧亚大陆的物种进化提供筛选压力。

而东非大裂谷的环境相对独立,这个原型工厂一直在出产着各种概念原型。

这也是为什么几百万年来人类一次次的从东非出走、在欧亚大陆上扩散的原因。

以上三点都是直接受板块运动影响的,哪怕这 650 万年大陆板块只移动了一点点距离,但这种微妙的变化就给气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毕竟大气层和海洋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生态系统只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膜,极其脆弱敏感,很容易被影响。

南方古猿于 600 万年前在南非出现,当时非洲一部分森林消退,灵长目祖先从树上下来进入草原。

那么为什么是树栖的灵长目率先进化出了能双手使用工具并直立行走的智慧生物呢?

这是因为在树林间的快速攀缘需要很高的大脑运算能力。树枝之间有复杂的遮挡关系和空间层次,树间的快速攀爬不能只靠反应,而要能预判空间关系,要能在大脑中快速建立三维模型,想象快速运动的下一瞬间哪里是可以攀缘的地方。

而四肢协调也需要大脑活动有很高的运算频率和响应速度。

至今也只有灵长类动物能做到这一点(猿类远比猫科灵活,猫科动物只能靠夜间视觉捕食猿类)

树上的高糖果实和嫩芽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撑高能耗的大脑活动。果实的颜色促进了灵长目三色视觉的形成。

树栖生活能支撑大规模的社会性灵长目族群,因为沟通带来的竞争优势很大(预警和繁殖)。

灵长目这种高级生物形成的前提是地球上必须进化出茂密的树林。树林对日光的利用效率最高,树冠是能量和营养储存最集中的区域。

当南方古猿下到地面生活后,它们原先应付攀缘运动的大脑算力就相对过剩了,毕竟草原只是个二维平面,运动较为简单。

在东非大裂谷地区,森林、草原、河流遍布。人类的祖先并不只是简单的从树上走到草原上,而是适应了东非所有多样化的地形,同时具有优秀的攀爬、奔跑、游泳能力。非洲的森林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不同地区之间此消彼长。

最有适应力的古猿能够获得最大的地盘,也能在灾难降临时有最大生存概率。

这里有个问题:

是不是地球多几个东非大裂谷这种多样化的小型环境,提供更多的多样性,对进化的促进作用会大于欧亚大陆这种大型环境?

实际上人类走出非洲并不是单向的,在冰期来临时,也出现过几次欧亚大陆的人类重返非洲的案例。这时在外面得到的大规模进化优势又带回了非洲。

在欧亚大陆最终灭绝的人类亚种,有很多基因还是留了下来。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已经灭绝,但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还有他们的基因。

欧亚大陆对人类进化的促进作用越到后期越明显,发育越到后面,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不重要,而是对能建立更大规模组织的智慧要求更高。

在这六百万年中,人类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倚重于智力,脑容量的增长是很明显的。

v2 5a001b6568e3d87dffc5514aa2d69635 720w

脑容量并不是衡量智力的单一指标,在不同物种间,不能简单说脑容量越大智力越高,但在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是可以大致这么说的。除了脑容量,所有和智力相关的生理因素,如大脑皮层褶皱度、额叶面积、控制语言能力的基因,都指向人类是随着进化越来越聪明的,可以说人类越到后期越靠智力进化获得竞争优势。

东非大裂谷快速变化的多样化环境以最高速度筛选进化,然后再扩散出去到欧亚大陆获得规模优势。人类几次走出非洲留下了明确的化石、基因证据。

但这个速度不能再快了,因为人类在这个阶段经历过几次大灭绝。

其中最严峻一次发生在 90 万年前,当时的干旱和降温让人类数量下降到了 1300 人左右。在今天可以归入极度濒危的范围,几乎都找不到当时非洲人类的化石。

还有几次人类数量下降到 2 万到几千不等的数量。最后一次是 5 万年前的气候变化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

而我们人类在几百万年间的进化速度,并没有随着这些大灭绝有跳跃式的提升,这基本上说明我们的基因变异资源已经用尽,我们的进化速度达到了可以达到的极限,环境变化再剧烈也刺激不上去了。

到了 5 万年前,决定智人语言基因完成了最后突变,彼时的人类与现在的我们,在基因上已经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的进步更多的依赖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

前面已经解释了地球生命的进化为什么是独特的。我们有幸几乎以最大速度穿过了层层大过滤器,抢先成为了已知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评论区还提出了一些有必要回答的问题,比如“如何确定地球进化路径的唯一性”,但我想留到以后再回答,在下面我想聊聊,在费米悖论下,人类未来应该如何自处。

————

搜寻地外生命的努力在费米悖论提出后已经过了七十年。

人类的探测技术日新月异,越探测,就越发现人类文明是个幸运的孤例。

相比于孤独,我们更应该感到非常幸运。

幸运在于广阔的宇宙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星际殖民会解决我们所有形而上的焦虑:

所谓的孤独感、

对隐藏着的星际敌人的恐惧、

对人类技术发展的不自信、害怕人类被困死在太阳系,

害怕人类被自身暴力毁灭、

这些都是没必要的。

一、星际播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即使只考虑我们现有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我们都可以在几千万年内殖民到银河系的各个角落。

前面提到,简单的细菌和病毒是可以跨星际旅行的。

我们现有技术可以制造出以百分之一光速航行的微型航天器,向银河系宜居带播种微生物和一些有潜力的多细胞生物,就可以让目标行星减少 30 亿年的进化历程,只用 7 亿年就进化出智慧文明。

我们可以让这些微生物携带有地球至今为止的基因信息,控制他们的基因表达,让它们在特定环境下按照指定的方向进化,那就可以让它们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在外落地后,在几百万年内就发展出地球的整个生态圈。如果我们想,我们就能做到让人类在那个生态圈中进化出来。这不需要依赖人造子宫、冯诺依曼机器人之类的高科技,只需要依赖微生物。

银河系的直径只有十万光年,人类以目前的技术,只需要两千万年就可以在所有宜居的系外行星上广泛播撒地球生命的种子。

前面说过,我们几乎找不到能进化出智慧生命的星球,但要找到能适宜地球生命生活的星球就容易多了。

我们不需要考虑很大规模的生物圈,那么所有红矮星附近有海洋的类地行星都是潜在目标。

我们不需要考虑几十亿年的稳定环境,那么不管有没有地磁和板块运动,重力是不是比地球小都是无所谓的,类似原始火星那种短暂存在海洋的星球即可满足要求。

银河系宜居带以内高密度的分布着大量恒星,由于受到引力扰动和超新星爆发等极端事件的影响,那里的行星大部分没有超过十亿年的稳定环境,但对于我们播种生命的需求来说这已经足够久了。

在一亿年之内,我们以 1/10 光速发射的微型飞船可以在 1000 万光年内的本星系群里广泛播种。

在十亿年内,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亿光年直径的本超星系团里播种完毕,这个范围内有 1000 万亿个太阳质量。

这个时间段,还不到地球生命进化史的三分之一。

十亿年后,在我们太阳系生命都还没灭绝,本超星系团就已经出现了百万亿个有生命的星球,其中有可能有上亿个星球按照我们的设计进化出有智慧的生命。这些生命经过短则千万年长则几亿年的独立进化,起码在社会形态上已经完全不同,到那时我们是不大可能感到孤独的。

各个大陆的人类基因水平高度相似,但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已经让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在一个国家内部,相隔比较远两个省都可能存在文化认同不一的情况。

在一亿光年的广袤太空中寻求陌生感是最容易的事了。

二、星际旅行并没有想象中难。

如果以 10 亿年为期,那么人类的航行范围和播种范围大概率是几乎重叠的。

我们讨论星际旅行时,受限于地球上的资源水平,会低估星际飞船的规模。

以最慢的速度考虑,人类在一千年内可以开始大规模的太阳系开发,那时起人类应当已经脱离单行星演化的高风险阶段,到十万年后,对奥尔特星云的大开发应当已经完成。

以现在地球上的生产力水平来估算彼时的星际航行手段是肯定不对的。

届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是现在的百万倍以上,已经没有可能受到任何自然或人为灾害的影响而灭绝。水星可能已经被拆解成戴森云,人类已经几乎完全转移到太空,把地球完全留给自然环境。人类则慢慢的广泛生活太阳系的各个角落,产业经济也都早就向地球之外转移了。

太阳系被完全开发的情况下,我们建造的飞船是远远超过现在能够想象的水平。从速度上,我们可以弹射接近光速飞行的微型飞船。从规模上,我们可以在柯伊伯带以外建造直径接近月球的环状太空城,这些太空城有重力的生态圈把每层摊开来的表面积可以接近地球表面——地球生态圈的规模其实不大,如果只考虑 50 米深度的陆地表面以及大气层,它只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相当于地球的 32 倍,如果拆解这两颗行星,利用它们的氢作为聚变原料,那么可以制作出近千万个太空城,每个太空城都有着超过地球的生态圈规模。

这些太空城建成时本来就已经在太阳系外侧,建成后如果有十分之一选择向外漂泊,那么最多一万年后就能到达邻近星系,在那里补充资源、建设亿万个新的太空城,进一步飘向远方。

这种太空城的规模还可以扩展,或是无数个太空城相隔百万公里的靠近在一起,形成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在千万年后,这些城市就像细胞组成复杂生命一样,组成一团城市云,这些城市之间存在海量的光速通讯和物资交换,它们的经济总规模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

在十亿年的时间里,地球起源的人类城市群在本超星系团里就可以遍地开花,它们会和之前播种产生的其它文明形成各种互动。

三、星际广播非常容易。

依据现有的技术能力已经能向几万光年外发射编制过的电磁信号,接受两百亿光年外的伽马射线暴。

如果以一千万年为期,在进行银河系大开发之后,人类只需要消耗几个恒星的质量,就可以向四面八方发射编制过的伽马射线,让相当于 21 世纪人类的智慧文明接受到人类的信息。

能进行星际航行的文明显然具有更高级的信息接受能力,所以起码在银河系内部,信息的星际传递是非常活跃的。

四、道德的星际普世性

不止人类,包括灵长类之类的高等动物都或多或少具有类似道德的善意行为。包括并不限于:

a、哺育不同群落甚至不同物种的幼崽,b、跨物种的协作和共生能力,c、不同物种间具有捕猎、协作之外的玩乐关系,d、尽量避免使用暴力

人类道德体系的形成有很多生理性(动物性)的起源,不全是理性推理出来。有一些向善的本能是进化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那些向善本能会具有进化优势呢?

如果我们把考察范围放大到整个地球生物圈,我们会发现社会性动物具有碾压性的竞争优势。

不考虑微生物的话,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第一名是蚂蚁,第二名是人类(有说是牛),第三名是猪,第四名是白蚁,第五名是蜜蜂。

猪和牛是人类蓄养的社会性动物,如果不考虑蓄养对它们总质量的放大效应,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总质量最大的生物是人类、蚂蚁、白蚁和蜜蜂,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真社会性动物。

真社会性起码独立起源了 9 次,它能成立的基础是个体要能主动哺育非自己亲生的后代。协作哺育后代的效率要高于个体独立哺育,有照顾妇幼本能的群体也就具有竞争优势了。

真社会性生物的群体选择大于个体选择,起码在同族群之内,暴力征服相对于协作共生并不具有优势。

不同物种之间的协作起源(7 亿年前)要远远早于真社会性(白垩纪)的出现。

我们可以见到蚂蚁会照顾蚜虫,犀牛鸟会给犀牛剔牙,协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前面我们说过,单细胞生物在 7 亿年前进化到高等生物。不同种的细菌之间如果开始建立协作,哪怕再微弱,这种协作关系都会趋向加强,因为不同细菌在专门化生产的过程中会弱化自己的适应性,变得越来越依赖集体生存。这就是多细胞生物产生的“棘轮效应”。

7 亿年前的海洋中是有很多只顾自己发展的细菌个体,但还是出现了趋向于协作的细菌,它们身上都有产生“棘轮效应”的基因。

社会性的哺乳动物表现出复杂的社交行为,它们面对异类时并不总是趋向攻击。因为攻击需要耗费能量,也可能导致自身受伤,而一旦受伤在野外也就意味着死亡,即使是捕食也不会轻易出击。在吃饱喝足后,面对比自身弱小的物种,哺乳动物会有玩乐游戏的行为,一是锻炼能够增强未来的捕猎能力,二是有可能形成跨物种的共生关系。

对狗的驯化有可能早在 3 万年之前就成功了,人和狼的社会都有跨种族的友好行为,这也让这两个种族具有强得多的竞争优势——和狼协作的人类部落能在雪地里发现和追踪遥远的大型猎物,这在冰河时期至关重要,从而击败了那些不会和狼共生的部落,向善基因也就在人类身上留存了下来。

道德本就起源于动物性,很多时候长期利益是等价于道德的。

银河系宜居带的恒星系之间也就间隔几光年,星际航行时间相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很远,但相对于人类的几万年历史来说就很近了。信息传递也就只需要几年,团结协作带来的收益会更大。

星际物种的分布也不会是全都聚集在恒星附近,而是广泛分散在星际空间之中。虽然我们人类大部分生活在大城市里,但在旷野和海洋上也都有人类存在,未来也许人类会大部分靠近恒星生存,但几乎肯定有大量的飞行器和城市飞行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文明之间的无人区不会那么大。

这种文明的分布图景几乎肯定和“黑暗森林”法则里描述的图景不同。

攻击是生存遭到威胁时的应激行为,对于广泛撒种的星际物种来说,绝对不会面临文明灭绝的风险(十万年后单个人类个体都有可能难以消灭),那种不论三七二十一先打一枪再说的策略实在是很难想象会成立。

至于一个文明会不会主动隐瞒自己的存在,那还是有可能的,但文明的规模越大越发达,就越难想象会完全自闭。我们现在具有的天文观测能力能够从几千光年外发现地球不同寻常的大气层,从几万年外受到地球每时每刻发射的无线电。

我们现在每时每刻都通过手机泄露着自己的电磁信号,每个人都想保持隐私,但在协作带来的收益面前,似乎我们总是不得不默认选择暴露自己。

十万年后大概率是个人就能有星际通讯能力,要长期隐瞒自身存在,怕是这个社会的人口数不能大于 100。

所以人类大范围星际播种之后,宇宙应该是个充满无数不同文明、交流频繁的光明世界。未来的世界的局部可能还是会有战争和杀戮,但在进化中形成的道德和秩序也还是会具有竞争优势,永远在高等文明中流传下去。

创作不易,更多科幻、科普内容在专栏:

正在撰写内容,解释:为什么地球的碳基生物是唯一可能自然产生的生命形态

雪树的科幻世界

你相信造物主创造物种还是进化论?

查看知乎讨论

当我发现我看懂了《郑伯克段于鄢》,我才明白,读书是真有用啊。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

v2 e7c5d918d1c5dd819aa14a87b138225a 720w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历史,第一当然是因为我们历史长,历史中有足够多的故事,能给我们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不像某些国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历史太短,就不能全面地总结规律;第二是因为,中国的历史都是血的教训,意义重大,只不过,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学的时候,因为没有社会阅历,看不懂。等我们步入社会,再回头来看历史,才发现中国的历史真是字字泣血,句句如山,早已经把一切都告诉我们了

扯远了,还是谈一谈《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一、【原文第一段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直译就是,姬姓国郑国的国君(名叫姬掘突,也就是)郑武公娶了(姜姓国)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这个女人被称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就是后来的庄公,一个是共叔段。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庄公难产,武姜受了很大的惊吓,所以给大儿子庄公起了个小名,叫寤生,而且,武姜对这个大儿子很反感。相反,武姜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想立他为储君,也就是想让小儿子郑武公的接班人。多次向郑武公请示这个想法,郑武公不答应。

这段话里面就有很有意思的故事。

1. 要先讲讲郑国的来历

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郑国的开国国君,名叫姬友(不要想歪了啊,人家真叫这个名字,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郑桓公在公元前 806 年,被分封到荥阳这个地方,建立郑国。根据《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记载“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这位姬友同志挺有政治手腕的,作为开国国君,治理国家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于是呢,被自己的侄子周幽王(也就是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召回王室,担任司徒。

这位司徒回到周王室,发现自己这个侄子不大行啊,宠爱褒姒,而且诸侯逐渐开始有反叛的苗头。所以,郑桓公开始给自己留后路了。具体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把郑国向东迁到虢、郐这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的国君向这位朝中大佬、天子的亲叔叔献上了十座城池,于是郑国就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来。第二件事,郑桓公让自己的儿子姬掘突向当时的太子宜臼靠拢。后面我们就能看到郑桓公的英明之处,这位开国国君指导自己儿子玩儿政治投机是一把好手。

2. 郑武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国君郑桓公安排完后路,第二年,周幽王就惹出了乱子。为了赢得美人褒姒的一笑,烽火戏诸侯,并且还要废黜了申侯的女儿王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所以申侯一气之下,起兵反叛,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在这场叛乱中,周幽王和郑桓公一同被杀。郑桓公去世之后,儿子郑武公继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这位郑武公上任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秦襄公、晋文侯、卫武公拨乱反正,拥立原来的太子宜臼登基,史称“周平王”。郑武公号召郑国的国民,帮助周平王将王室向东搬迁到洛邑,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郑武公这么卖力给周平王干活,得到了什么好处呢?郑武公又被封为司徒,也就是继承了老父亲的官职。郑武公和自己的儿子郑庄公都被周王室封为卿士,可以说,这里郑国的权力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了。这里就能看出提前下注的好处了吧。

3. 郑武公为什么要娶武姜?

申国国君也就是申侯,这个人把犬戎人引进镐京,干掉了自己的女婿周幽王和郑桓公,自己的外孙还当上了周王。因为犬戎人把周王室祸害的太厉害了,老百姓都对申侯这个人比较反感。郑武公呢,不用说了,自己的杀父仇人,不共戴天之仇啊。

那郑武公岂不是娶了杀父仇人的女儿?

理论上来讲,确实是这样的。史书对这件事没有详细的描述。我想,这肯定是一场政治婚姻,周平王为了控制和约束郑武公,用亲上加亲的借口,让自己的亲姨妈嫁给了自己的叔叔郑武公。这下好了,郑武公给周平王既当叔叔又当姨夫,你还好意思欺负自己的外甥兼侄儿吗?周王都给你指婚了,你说你姬掘突同志能推辞不?所以大概率,郑武公对这桩婚事是不满的,不过为了大局考虑,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估计也为后来郑武公跟周平王交恶埋下了种子。

4. 武姜仗着娘家背景强大,骄横跋扈,对郑国指手画脚

第一,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母亲生儿子的时候因为难产险些丧命,所以厌恶自己的这个儿子,这也还能理解,但是给自己的儿子起个小名叫“难产”(寤生),是不是就有点过分了?可想而知,后来的郑庄公,对自己这位母后是什么感官了。

第二,在分封制的体制下,立长立嫡,是国家传承的基本原则。西周时代,在立谁为储君的问题上,已有公论。正常情况下,只要庄公没什么大毛病,肯定就是储君的天然人选,哪轮得到武姜一个妇人在这儿说三道四的。在立储这么敏感的问题上,武姜就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想扶小儿子上位,而且,还是屡次请求没有得到准许。

各位看到这儿,大概已经明白,国君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立自己的大儿子。你武姜请示一次被拒绝后,还不赶快夹起尾巴好好做人,去找自己的大儿子未来的国君弥补一下关系,反而屡次向郑武公提请求,这分明是不把郑武公放在眼里啊。

这说明,郑国上层,存在两个山头,一派是郑武公为首,大儿子郑庄公坚定站自己老爸;另一派是武姜为首,政治诉求是拥立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当国君,这很有可能是来自武姜的外甥周平王的授意和支持。如果武姜能够成功,其实就相当于周平王这一系实际掌控住了郑国,也就不怕郑国臣大欺君了。

5. 郑国咽不下被干涉内政这口气

郑武公好歹也是一路杀出来的一代雄主,干了不少大事:护送周平王东迁,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现在看到自己当年拼了老命保下来的周平王不但不对自己这个叔叔感恩戴德,还想着将我郑国纳入你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这哪能忍得了?老子现在搞不动你,等老子的儿子搞你。在郑武公的培养之下,儿子郑庄公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所以就有了《古文观止》的第二篇《周郑交质》。这个故事我们下次再讲,看郑庄公是怎么狠狠打脸周平王的。

二、【原文第二段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白话翻译一下:

武姜在郑庄公继位之后,还不死心,想让郑庄公把“制”这个城池分封给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当领地。郑庄公找了个理由:制这个城池,是险要之地,虢叔就是死在那个地方的,兆头不好,你给弟弟另挑个别的地儿,我都答应。武姜于是请求把京邑分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了,于是人们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

这时候一位叫祭仲的大臣看不过去了,私底下跟庄公说:一个都市的城墙超过三百丈,这个都市就太大了,将危害到国家安全。按照以前的制度,大的城池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池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池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太大了,分封给共叔段不符合制度,恐怕会给你造成隐患。

庄公手一摊:母后姜氏想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有害也只能承受了。祭仲说:姜氏胃口太大,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做谋划,不要让他们的势力膨胀起来,膨胀起来将像藤蔓到处滋生一样难以铲除了。藤蔓都除不干净,更不用说你的亲弟弟了。郑庄公大手一挥: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他)就行了。

这段话又讲了什么故事呢?

1. 第一个交锋在于,武姜请求封共叔段到制这个地方

你武姜是不是有点太蹬鼻子上脸了?太子登基之前你想着废太子,太子登基之后,你仗着自己是太后,不但不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找新君给自己小儿子请求封赏,还是一个如此要害的城池,这是想干嘛呀?这不是拿郑庄公当傻子么?

注意了,朋友们,郑庄公继位的时候,只有 13 岁。13 岁的一个孩子, 武姜不拿他当回事儿,也就可以理解了,可能是觉得小孩子好糊弄。

但是,郑庄公能成为春秋一霸,政治天分可能早早就开发出来了。《毛泽东 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记录》中记载,毛泽东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所以,就是这个 13 岁的孩子,一眼就看穿了武姜的图谋。

v2 d71c67ea81d747bbd6ffcbeb46519719 720w

按郑庄公的说法:制,是一个险要的地方。这个地方险要到什么程度呢?地处郑国最北端,北依黄河 ,岸如绝壁,控此一地可制郑国全境,又是东方诸侯通向周王朝首都洛邑的必经之地,是郑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关口,后世称之为“虎牢关”。

虎牢关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刘邦死守这里连项羽都打不进去,刘邦和项羽在此地“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三英战吕布也发生在这里,李世民也是在虎牢关一战拿下王世充、窦建德。

1944 年,日本人动用铃木旅团步骑五六千人,炮二十余门,战车及装甲车七八十辆,想要攻打虎牢关,被路云亭率领一个营的兵力阻击七天七夜,最后路云亭部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歼敌 2500 人。(详见荥阳网《虎牢阻击战——虎牢关最后一场大战》

虎牢关北面是黄河,南边是嵩山,能够通行大军的路就只有一段狭长的河谷地。这么险要的地方,郑庄公心里有数,肯定是不可能给自己这个亲弟弟的。所以“虢叔死焉”,不吉利,只是个堵武姜嘴的借口罢了。我要是给了你这个城池,将来打不下来可怎么办。

郑庄公还来了一句“他邑唯命”,意思是其他地方你指哪儿就是哪儿,都听你的。各位,如果国君跟一个大臣说“我都听你的”,这个大臣就要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早上了,你敢给国君下“命”令?

武姜也不知道真傻还是假傻,愣是没听出来郑庄公话语中的不满,再一次向作死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古文观止》的作者吴楚材和吴调侯点评“他邑唯命”,说是“四字毒甚”。

2. 第二次交锋在于,武姜请求封共叔段到京邑

京邑是个什么地方呢?很有可能是整个郑国除了都城新郑之外,最大的城池。城池越大,人口越多,赋税、粮草越多,能够供养的兵马也就越强。所以,武姜之心,简直是路人皆知。更神奇的操作来了,郑庄公同意了这个请求。这里就是郑庄公政治手腕儿高超的地方了。我们一层一层来分析。

第一层,表面上看起来,郑庄公话都已经说出口了:其他地方随便挑。这时候人家真好意思挑最大的地方了,你要是说不给吧,好像国君有点不守承诺的意思,都说君无戏言嘛。所以,看起来,郑庄公是被自己的话逼到了墙角。

第二层,郑庄公通过装傻充愣,瞒过了武姜和共叔段,也养成了共叔段骄傲自大的心理。郑庄公什么都看破了,但是就是不说,也不表现出来,武姜自然被蒙在鼓里,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很好拿捏的嘛,连带着,武姜的小儿子也渐渐看不起自己这个哥哥了,觉得自己实力强了之后,完全能够拿下郑国。郑庄公这一下拿捏了人性,骄人之心,把武姜和共叔段吃得死死的

第三层,郑庄公不是不知道京邑的重要性,这从后面他跟祭仲的对话就能看出来。为什么他还同意把共叔段封到京邑呢?为了郑国表面上的和谐和稳定。要知道,武姜这一派山头可不仅仅是武姜和共叔段两个人,上头还有个周天子呢,下面可能还有支持武姜的文武大臣等势力。一旦这时候就跟武姜撕破脸,两方斗起来,才 13 岁的郑庄公能不能服众还不知道呢,避免不了郑国混乱衰弱的局面,反而容易让周王室看到机会。所以,也可以称郑庄公这一招是以空间换时间

第四层,从小被郑武公教育大,郑庄公深刻知道,要执政,最重要的是民心。郑庄公通过忍让,退步,让老百姓和中立派向自己靠拢。老百姓会觉得,人家国君都这么忍让了,你们武姜母子俩还这么得寸进尺,公然违反国家制度(先王之制),实在是太欺负人了。自然而然,时间一长,民意就站在了郑庄公一边。同时,在国际上也拥有了良好的声誉,大家都知道,郑庄公是个孝顺的国君。这样,人设也就立起来了。

相较于这些收获,一个随时能拿回来的京邑,根本什么都不算。为什么说随时能拿回来的京邑呢?我们后面再讨论这个问题。

3. 祭仲与郑庄公的讨论

祭仲何许人也?这位春秋第一权臣,一生辅佐了郑国的五位国君,他的政治履历长达半个世纪,在郑庄公死之后,祭仲可谓是权势滔天,权力上升到了可以废立国君的地步。

这样一个大臣,私下来向国君阐述自己的忧虑,并指出京城太叔违反了“先王之制”,要求国君早做谋划,除掉京城太叔。看起来像是一个忠诚到不能再忠诚的忠臣。

实际上呢?

我认为,这更像君臣之间的一次试探。都在这玩儿狼人杀呢。

大臣明面上是在讲自己为国家担忧,实际上是在投石问路,看看你郑庄公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要是京城太叔这事你都看不出来,没点城府,大臣一讲完你就大惊失色,大呼“这可如何是好”,那人家大臣就明白了,你国君就是个草包而已,指不定这个权臣现在就能放手做大。

这边国君呢,还保持着自己无辜受害者的人设,回了一句:母后想要这样,我有啥办法?你看,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己是被动的,是受害者,又暗示了“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就是演给他们看看”。

祭仲这时候已经把握住了国君的心态,又更近一步:要不咱现在就开始谋划着,除掉他们?这句话,其实是废话。既然郑庄公已经意识到了危害,不可能不严加防备,用不着你祭仲来多这句嘴。那祭仲这句话是表达什么意思呢?一方面,站队表忠心,向国君提出这个建议以表明自己不是武姜的人。另一方面呢,试图进入国君的决策圈子,要是国君能让我来执行这件事,咱祭仲不就成了国君的心腹了吗,帮国君背锅要是成了,可就简在帝心了哇。

4. 郑庄公的经典回答

郑庄公是怎么回答祭仲的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也成为一个中国经典成语。

这句话真的太经典了,很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郑庄公告诉祭仲,我心里有数,你等着看戏就行了。这句话既显示了帝王的城府,又没有把自己的安排向手下人和盘托出,保持了神秘感。

第二,在这种心机深沉的帝王面前,祭仲把不准脉,就不敢放肆。后来庄公在世时,祭仲老老实实地干活,到了郑庄公死后才敢出来蹦跶。

第三,这时候郑庄公可还没充分信任你祭仲呢,哪敢让你知道或者参与这么大的事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基本原则。后来的光绪皇帝就是没有学明白郑庄公这个经验,轻信袁世凯能帮他拿下慈禧,最终身陷囹圄,死得也不明不白。

三、【原文第三段】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翻译大意

太叔让西鄙北鄙这两个城邑也向自己效忠,甚至最后把这两个城邑收归自己所有,地盘扩大到了廪延这个地方。这时候大臣们都看不过去了,公子吕向郑庄公进言:这个国家都快要有两个主人了,共叔段得到了更多的物资和地盘,能够武装更多的人马,不能再忍让了,该出手了。郑庄公说:没事儿,不要着急,让他作吧,光有物资可笼络不住那么多的人马,你看他是怎么玩儿完的。

v2 11294b9690a4c33fe9b5893de10ea50b 720w

1. 共叔段的势力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鄙”是春秋时期边邑的称呼,《说文解字》云:“五酂为鄙,百家为酂”,因此一​鄙​约为五百家。如果这个说法是靠谱的,那么西鄙北鄙加起来至少有 1000 户,如果平均一户 5 口人,一户人家能出 1 人作战的话,共叔段从西鄙北鄙这里就能得到一支 1000 人的军队。

汉朝的刘向编写了《战国策书录 - 叙》,其中讲:战国晚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国战国。意思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七个(战国七雄),拥有千乘兵车的有五个国家(鲁,宋,中山,卫,郑)。要知道,郑国这时才立国三代,还处在春秋前期,估计还称不上是个千乘之国。

古代的作战单位,一乘,指一辆战车、四匹马、三个甲士,战车周围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卒。如果按照一乘 20 个人来算,1000 个人也能组个 50 乘了。这可还没算上京邑能动员的兵力。所以大致估算,共叔段怎么也该有个 100-200 乘以上的兵力了。

2. 公子吕表态意味着什么?

公子吕是新出场的人物,他是何许人也?

公子吕是郑武公的弟弟,姓姬名吕,字子封,公子吕也就是郑庄公的叔叔。作为郑国国君的“皇叔”,他能代表的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意见,而是整个郑国公室的意见。公子吕出来跟郑庄公讲话,这就说明除掉共叔段,拿下武姜,摆脱周天子钳制,已经成为郑国公室的一致意见

公子吕第一次出场,还是用激将法,催庄公下决心,免得老百姓无所适从。但是庄公确实是对自己有信心,稳坐钓鱼台:不着急,让他继续作,他快作到头了。

公子吕第二次出场,就更直接了一些:到时候了,再让他武装起来,咱可就对付不了了。这里说明,郑国公室,对于郑庄公确实是鼎力支持了,很可能支持了军队。但是大概这个军队数量并不是很多。公子吕可能觉得,凭自己手里的军队,现在对付共叔段还行,要是共叔段手里人更多的话,可能就对付不了了。说白了,冷兵器时代,没那么多花哨的战术,在没法玩儿太多阴谋的情况下,比人数是最直接的。这里也能看出,共叔段确实可能拥有超过 100 乘的军事力量。

3. 为什么庄公这么有底气

第一,庄公本来的用意,就是通过表现得宽容、退让,获得民心和公卿大臣们的支持。等的时间越长,共叔段造反的迹象越明显,也就能让庄公获得更多人的效忠,也更能看明白哪些人是一定要站在我对立面的、将来一定要铲除的人。所谓大势在我,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当然庄公不会着急。

第二,庄公可以借此探一探郑国公室的底。我上位这么长时间了,母后和弟弟这么欺负我,你们这些叔伯长辈就这么看着,也不说出来支持一下,现在坐不住了,想出来维持局面了,那也得咱国君点头不是?你想动弹可以啊,给咱交个底,你们手里有多少能动用的力量,都交给我来指挥。咱国君不允许有不听话的军事力量存在。

第三,庄公有自己的底牌,能够确保自己不会输,局势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个底牌我们前面提过一句,这里先略过,后面再讲。

第四,现阶段就打击共叔段,不一定能一击致命。虽然共叔段做得不合规矩,但是毕竟是国君的亲弟弟,只要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谋反,武姜求求情,说不定共叔段就被保下来了呢?而且,这样也不可能抓到武姜的把柄,不可能把武姜拉下来,砸碎她的势力,斩断周天子的触手。

四、【原文第四段】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翻译:太叔这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厉兵秣马,准备好偷袭新郑了,武姜都要做内应给太叔开门了。郑庄公听说了他们发动的日期,做出判断:时机成熟了,动吧。于是公子吕率领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背叛了太叔,太叔只好跑到鄢这个地方。庄公又讨伐鄢,于是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到了国外(共国)。

这个部分虽然简短,却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寥寥数笔,共叔段要偷袭,共叔段失败了,共叔段逃跑了,故事讲完了。春秋如椽大笔,确实笔力雄健,不服不行。真正有意思的细节,也在这一段中。

1. 共叔段到底是什么水平

其实,纵观全文,共叔段都没有正面出场过,都是在庄公与大臣们对话的场景下,作为背景介绍出现的。我们确实无从知道共叔段的政治手腕。但是,作为一个要造反的主,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摆在君王的眼皮子底下,连大臣都知道你要干什么,也能看出,至少共叔段是一点保密意识都没有,轻易就能被外人获知信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的常识都没有,不死才怪。

再者,共叔段不懂民心和政治规矩。你越想夺权,越想上位,越不能表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相反,你要学王莽,推辞、低调、谦虚才行。你手里没有啥实力的时候,就仗着武姜撑腰,一副郑国要跟我姓的姿态,难免会惹人反感。

2. 庄公掀开了底牌

其实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庄公早就在京邑埋下了自己的伏笔,留下了关键的后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至少是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之前。要知道,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战斗发生在郑庄公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庄公这个伏笔,硬生生埋了二十多年,一直忍到王师来的那一天。所以,才有子封伐京,京马上就“叛太叔段”。而且,这应该不是一个人,很可能是一股势力,或者一个组织、一个集团,扎根在京邑。

如果说这是老国君郑武公给儿子留下的死忠,那也就罢了。如果是十三岁的小君王就懂得笼络人心,还能让人死心塌地在敌营中待了二十二年,那这就太可怕了。

此外,庄公在武姜身边,同样埋有间谍,所以,庄公才能准确获知共叔段的偷袭日期。这是一定的,不然,庄公不可能这么有把握,这么有底气。军国大事,碰运气可不行,肯定是存在万全的准备才敢这么玩儿的。

3. 共叔段死没死

共叔段应该是本来被称为“叔段”,到跑到共国之后,才被世人称为共叔段。共叔段跑到共国之后的事情,《左氏春秋》没有继续交代,我们也无从得知。没有写出来,就是留白,给大家自己想象的空间,都有可能。但是,我认为,就郑庄公这个腹黑加老谋深算的性格来说,不太可能给自己留下这么一个明显的隐患。春秋战国时期,买凶杀人的故事史书上讲得多了,多郑庄公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五、【原文第五段】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一段是《左氏春秋》对春秋的注解。这一整篇文章,对应《春秋》原文就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左氏春秋》对这六个字展开讲解,就拓展成了这一篇文章,现在是来讲:“郑伯”意味着啥、“克”意味着啥、“段”有啥含义、“于鄢”又是出于什么考虑,体现的是《春秋》的微言大义,用什么字都很有讲究。

如果比照《春秋》对其他君主的称呼,这里应该是“庄公”而不是“郑伯”,之所以用“郑伯”,是为了讥讽庄公,点明他是大哥,对于弟弟有管教的责任,但庄公没有尽到管教的义务。克,一般用来形容平级之间的对抗,胜利的一方“克”失败的一方,这儿虽然庄公和共叔段不是平级,但是类似于两个国君在斗争,所以用“克”,而不用“征”“讨”“伐”之类的词。共叔段自身也有做错的地方,没有尽到自己做弟弟的义务,所以不合格,这里就不用“弟”,而用“段”来称呼。“于鄢”指的是,这件事只写到共叔段在鄢这个地方失败了,没有写他跑出国及以后的事,可能是《春秋》感到后面的事儿不好下笔,于是就只讲到“于鄢”这里。

六、【原文第六段】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翻译:凯旋而归的郑庄公恼怒母亲武姜,就将其放逐到了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咱们就别相见了。后来呢,郑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为颍谷的边将,听说了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礼物。庄公请他吃饭,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说:“小人有母亲,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但没尝过君主的肉羹,请允许我把肉羹带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孝敬,就我没有!”颍考叔说:“请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对他说了原因,并说现在很后悔。在这种情况下,颍考叔建议,何不挖一条地下隧道,取名为“黄泉”,然后母子在此相会。郑庄公大喜,就命人挖了一条可见地下水的隧道,并请母亲前来。郑庄公见到母亲后,非常高兴,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随之回应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的来历。母子两个和好如初了。

看上去合家欢的大结局,背后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

1. 为什么要置姜氏与城颖

按理来讲,武姜都失败了,已经被抓到错处了,直接打入冷宫软禁起来不就可以了吗?何必多此一举,流放到城颖?有可能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第一,郑庄公要向国人表明态度,武姜是共叔段叛乱的重要同犯,并不是无辜的,所以要流放给大家看。

第二,郑庄公趁机清洗了武姜留下来的势力,斩断周平王的干扰,从而把郑国的两派力量捏合成了一个整体。

第三,出于个人感情,确实对这个厌恶自己的母亲反感了,想着眼不见心不烦了。

2. 庄公为什么要后悔

从《左氏春秋》的角度来讲,肯定是郑庄公渴望母爱,孝子的心发作了,所以后悔了。

政治人物考虑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最大的可能是,郑庄公从胜利的欣喜中冷静了下来,忙完了之后发现,这件事产生了很不好的政治影响。

无论国内国外,都可能会攻击庄公:你郑庄公不孝啊,竟然把自己的母亲流放了,还永不相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只会记得庄公流放了武姜,谁还能记得因为啥流放武姜呢?

所以庄公出于政治考虑,想着挽回一下影响。

3. 演员颍考叔出场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互动,我们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颍考叔是郑国大夫,得知了这件事,就来给庄公送礼,两个演员就此碰面。庄公赏赐颍考叔吃饭,颍考叔把肉挑出来,准备带回家。庄公问,你这是几个意思?颍考叔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没吃过国君赏赐的肉,我带回去给她尝尝。都是千年的狐狸了,还玩儿什么聊斋呀,庄公自然知道这位大臣是冲着什么来的了,于是也就演上了:唉,你能孝敬母亲,但是我不能。

注意,颍考叔的下一句话情商很高,确实是个好演员:国君这是何出此言呢?

你看,你颍考叔就是冲着这件事儿来的,但是你不能在国君面前表现得你什么都知道。不然领导会想,怎么滴,你平时对我的八卦很感兴趣吗?领导后悔了是领导的事,你替领导说出来,那可就是你的不对了。颍考叔人精,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于是两个人就能继续演下去,庄公诉苦,颍考叔出主意,庄公采纳。

从此之后,颍考叔就进入了国君的视野,你看,多棒的演出。

4. 庄公与武姜的对手戏

颍考叔导演都已经给出剧本来了,庄公也答应演出了,台阶给到武姜了,请问你武姜肯不肯顺坡下驴呢?武姜这时候也知道大势已去,再硬挺着,下半辈子只能在城颖被软禁到死了,于是,武姜也服软了。

在设置好的场景中,庄公出场,还做了首诗:隧道之中,真开心啊;武姜也配合得很好,应和一首:隧道之外,也很开心。

这样在外人面前,双方都找到了台阶下,就和好如初了。

可是,武姜和庄公心里都清楚,随着共叔段的出走,庄公“他邑唯命”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该轮到你武姜“唯命是从”了。

七、升华与总结

【原文第七段】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这就是《左氏春秋》闭着眼睛硬给这篇文章上价值了,大家都要学习孝子颍考叔,孝敬父母。魏禧《左传经世钞》点评颍考叔“敏妙”,真是火眼金睛啊。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1. 当你实力不足的时候,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要忍辱负重,静待时机。

2. 形象很重要,特别是弱势的形象,能够争取大家的同情,建立统一战线,孤立对手。

3. 对于部下来说,在重大的抉择面前,有些废话你必须说。你说了,才能表明你的态度,不说,就不能站队。

4. 古人写书,用了太多的春秋笔法,这也是个门槛。你能看透利益关系,你就能发现字里行间的血迹和“吃人”;如果你看不透,你就会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武姜那么欺负人,庄公最后还是这么孝顺,太感人了,看来孝心是人的本能,然后你就会被儒家思想逐渐洗脑。

5. 庄公这么做,是不是太过分了?从《春秋》的立场来看,觉得庄公和共叔段太不讲兄弟情谊,双方都有错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从郑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庄公通过老辣的政治手腕,稳稳地控制局面,防止了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将郑国的损失降到最小,最大程度保留和整合了郑国的力量,这简直是大大的有功好吧。

6. 当二把手推你出来跟一把手唱对台戏的时候,如果一把手轻易地退让了,你可千万别欣喜若狂,自觉老子天下第一。注意谨慎、低调,向一把手表现出自己的身不由己,心底里时刻警惕来自一把手的打击报复。不然的话,人家捧杀你,你还不知道,你肯定要被人家算计到死。

第二、三、四篇也写出来了,请大家批评指正!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执白:《谏逐客书》背后的故事为什么网友都说董宇辉善良、老实,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码字不易,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评论收藏。

征集令:大家想看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个历史故事的深度解读?欢迎发到评论区。每一条评论我都会看,我会尽力先写大家想看的那段故事。发出来之后会专门艾特想看的朋友哦!

查看知乎讨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