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我给题主说说吧。

先说答案:题主问题的专业术语叫做电压凹陷或者电压暂降,是供配电技术中的重点关注内容。电压凹陷期间旋转电机会向电源(电力变压器)回馈电流。如果电压凹陷是因为短路产生的,则电机的回馈电流会增加短路电流的数值,故在供配电技术中,计算和配套线路保护装置(断路器和熔断器)时,必须把供配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电机的回馈电流因素给考虑进去。

一个国家的供配电系统一般都是独立的,不可能采取全世界通行供电方式。拔充电器插头引起电脑瞬间失压,与全世界停电 0.1 秒有何关系?

以下我们对供配电系统中的瞬态失压或者电压凹陷来展开讨论,我们这就开始。


1.百度百科上关于电压凹陷及电压暂降的定义

题主问题所对应的专业名词叫做电压凹陷或者电压暂降,也就是发生瞬态失压或者瞬态欠压。电压凹陷问题是供配电技术中的重点问题,在专业技术杂志中每年都有 N 多论文,在技术手册中也有专门的内容来探讨。

我们首先看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

v2 1a590df29a65af8cae9d5b44547e4a38 720w
图 1:百度百科中有关电压凹陷的定义
v2 e6e9f621a16b7d6e6fe8995257ec7c67 720w
图 2:百度中对电压暂降的定义

我们看到,不管是电压凹陷还是电压暂降,都有明确的定义,而且两者差不多。我们注意到电压暂降的时间长度,是 10 毫秒(ms)到 1 分钟。题主在问题主题中定义的时间长度 0.1 秒,显然包括在内。

2.当出现电压凹陷或者电压暂降后,供配电系统会发生什么现象?(1)电压凹陷(电压暂降)出现在居民小区配电系统中

对于居家配电系统,如果电压凹陷的时间在 1 秒以内,应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超过 1 秒,且电压低于 50%额定电压,则部分电器将无法恢复,必须人工去重新启动,例如题主所说的 PC 电脑重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需要说明,笔记本电脑因为有内部电池供电,故不会发生电压暂降或者失压重启。

对于瞬间停电,我做过测试,我把我家配电箱主开关迅速拉闸再合闸,断电时间大约为 2 秒,通电后冰箱和热水器保持原状态,电磁炉会关闭,电视会自动开机,路由器则要等一会儿才能恢复正常,其它遥控电器例如电风扇等则会停机。

最讨厌的是小区和办公室的电梯。如果运行中的电梯遇见电压凹陷,一般的电梯影响不大,但老旧电梯就不好说了。

我上班在电梯里遇见过电压凹陷,感觉电梯突然停了,电梯内的灯光也暗了,周围的同事们发出恐怖的“啊”声。“啊”声未落,灯又亮了,过了一会儿(大约几秒钟,时间显得特别长)电梯又动了,但停在最近的楼层,大家如同逃命一般冲出电梯轿厢,走楼梯到工作楼层。我如释重负般随他们离开,心里一阵释然和后怕。说实话,被电梯关住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事后公司行政部门告诉我,单位所在的火炬高科园区某单位的大型铝箔压轧机发生故障,造成中压供电线路断路器跳闸,引起瞬间电压凹陷。

(2)电压凹陷(电压暂降)出现在生产企业

在我授课的《发电厂电气部分》中以及《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单位发生电压暂降后电机因为失压造成转速下降,当转速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电压又恢复了,电机的转矩突然加大并对被拖动负载产生转矩冲击。如果负载承受得起则没有问题,例如水泵和风机等等;如果负载承受不起,则必然会带来设备损坏的后果。这还不算,电压凹陷恢复后,大量的电机都迅速加速,电流加大,对电网产生了冲击,造成电压跌落。

我们知道,电机的转矩 M 与电压 U 的平方成正比。电机在额定电压 Un 下运行时,其最大转矩

约为额定转矩

的两倍。当电压下降后,电机转矩也急剧下降。如果电压下降到 70%Un,则最大转矩与额定转矩之比

,电机受到负载转矩的制动作用进入惰行状态,直至停止运行。我们把惰行状态的电压叫做临界电压 Ucr,注意到此时的电机最大转矩

等于负载转矩

,且有:

,由此得到:

,式 1

由式 1 可以绘制出下图:

v2 b371ef040676805a8ee538cc2c86222e 720w
图 3:电动机转矩与电压、转速的关系

图 3 在《发电厂电气部分》和《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中都可以看到。

由于电机最大转矩 Mmax 为 1.8 到 2.4 之间,故临界电压 Ucr 为 0.64 到 0.75,也即电压下降到额定电压的 64%到 75%时,电机就开始惰行,故规范规定供电电压最低允许值是 70%Un。考虑到负载转矩

具有旋转惯性,得到下表:

v2 c091f3c62340d4d29830cd045384f884 720w
图 4:电机在自启动状态下得最低电压

注意:图 4 所给的电压就是电压凹陷的最低电压值,对于低压系统是 55%额定电压。

我曾经经历过一次较长时间的电压凹陷。那是在偏远地区的一家运输公司的车队,当一台较大功率压缩机起动时,连照明灯都瞬间熄灭然后再恢复。询问车队工作人员,说他们的电力变压器容量才 630kVA,正值下班时刻家家户户都用电炉做饭,再加上水泵房、锅炉房和各家各户的照明耗电,这台 55kW 的压缩机起动当然就困难了。电压凹陷的时间长度持续了大约十几秒,直到压缩机起动完成。据说,这家车队向当地供电公司反映了多次,但始终得不到解决。

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中规定了电压凹陷的时间长度是 200 毫秒。若电压凹陷的时间短于 200 毫秒则不必采取什么措施;若电压凹陷的时间长于 200 毫秒,则会带来许多问题,此时电机必须停机重起。

注意 1:对于有大批电机的生产企业,即便是电机停机后再起动,也必须分组起动,否则会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跌落。可见无论是电机的自启动,还是电机停机重起,这里都很有讲究,必须在事先的设计阶段就确定重起规则,并输入给电机保护装置自动执行。若任意重起,造成配电网电压跌落的可能性很大。

(3)电压凹陷(电压暂降)出现在写字楼

在写字楼出现电压凹陷,照明回路会受影响,中央空调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最可怕的是电梯。前面已经说过我的个人体验,有点恐怖。

目前高档写字楼的电梯配电系统均配有应急电池组,以及自动平层功能。发生电压凹陷或者停电后,电梯会停靠在最近的一个楼层,避免关人。我遇见的应当就是这种情况。但一般小区的电梯就没有此功能了,必须要让专业技术人员来解救被关人员。

(4)电压凹陷(电压暂降)带来的过电压问题

伴随着电压凹陷,往往会有大幅度的电流波动。我们知道,感性负载存在反向电动势,其值为

equation?tex=E L%3D L%5Cfrac%7BdI%7D%7Bdt%7D

,也就是说,感性负载产生的反向电动势与电流对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可见,一旦出现电压凹陷,若系统中电动机和变压器类的负载较多,就会产生瞬态过电压,危害系统中所有电器的安全运行。并且,电压凹陷的电压幅值越低,时间越短,瞬态过电压就越强烈,其极限值甚至可达电源电压的三倍。

对于计算机、服务器和路由器之类的电器,瞬态过电压产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造成设备损坏。对于照明负载,电压恢复后会出现瞬态强光闪烁,这就是瞬态过电压的影响。为此,可以与雷电过电压的抑制结合起来,配套 SPD 电涌抑制器来防止瞬态过电压。

3.对电压凹陷(电压暂降)的对策

国家标准规定,用电负荷分为三类。一类负荷停电后会造成人身伤害、重大经济和政治损失,二类负荷停电后会造成经济损失,三类负荷停电后不会造成任何损失。

对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供电一般是双路的,一路发生问题后另一路供电立刻通过备自投操作把电能加载到母线上,确保供电的连续性,但备自投操作时会有数秒的停电间隙。如果两路供电均发生问题,则系统就进入到真正的停电了。对于高档写字楼,以及重要单位,例如机场空管、银行计算机中心和移动基站,还有化工厂,此时就会启动自备发电机供电,或者大功率的 UPS 机组。

下图是医院的低压供配电系统图:

v2 ff8d3a44dd592c43fda9b0ed1f8ac6b7 720w
图 5:医院的低压供配电系统图

图 5 的右侧我们看到了手术中心,这里就配套了自备发电机。一旦发生市电供电中断或者严重电压凹陷,就会切除市电供电采用自备发电机供电。等市电恢复后,先采取发电机与市电同期调整,当两者的相位、电压等参数一致后,合上市电供电断路器,让市电和发电机短暂并列,然后切除发电机并停机。此后,系统就由市电供电。

我们再看下图:

v2 a224a62d8e466015e6b99c292b9237d6 720w
图 6:系统中配套在线式 UPS,实现连续供电

图 6 中,电压发生凹陷的前后,均由在线式 UPS 供电。因为 UPS 内部有电池,且配套 DC/AC 的转换器(直流 / 交流供电转换器),故图 6 的负载侧必然都是不允许停电的重要负荷。

图 6 所示的供电方式,在空管中心、银行数据中心、移动基站中很常见。

4.对题主问题的解析和结论

题主的问题说明是:“问这问题的灵感来源于我办公室的破插板,每次插拔手机充电器都会断一瞬间的电,导致我电脑重启”。

我认为插拔手机充电器不会引起电脑重启,题主的问题应当是充电器和电脑(PC 机)插在同一个插座上,拔出充电器时引起电脑插座接触插片瞬间断开,引起电脑失压。

至于电压凹陷,一般都是大功率电机起动,或者发生重大电气事故(例如严重短路)造成的。短时的电压凹陷会引起照明闪烁,较长的电压凹陷则会引起用电设备停机,出现电机自启动现象,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

可见,电压凹陷(电压暂降)和电机自启动,里面的知识和应对技术措施还是不少的,应当引起电气工作者们的关注。


回答完毕。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一个职场真相:

能让“比自己强的人”愿意跟着干,你才叫真正胜任管理岗。

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论武力不如张大彪,论文化不如赵刚,但他能让这些“强将”服服帖帖 —— 靠的不是“我比你强”,而是“我能让你们打胜仗”。

很多管理者,常常有 2 个误区吧:

1)把“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搞混

最典型的焦虑是:

“小王技术比我强,客户只认他,我这个经理还有啥用?”

这就像“将军非要和士兵比谁能扛枪”—— 将军的价值是定战略、分任务、保后勤,而不是 自己冲在最前面。

《理想之城》里的汪炀,论造价专业不如苏筱,但他能当总经理,靠的是知道公司要赚什么钱、该保哪些人、能扛多大风险。

苏筱再厉害,也需要汪炀在她得罪人时兜底、在她缺资源时协调。

那些你不如下属的“专业细节”,恰恰是你该放手让下属发挥的地方—— 你管方向,他填细节,这才是团队的最优组合。

2)把权威立在“我比你强”上

很多人觉得下属比我强,自己就没权威了。

但权威同样分两种:

1)专业权威(我比你懂行):下属比你强时,这招完全没用;

2)管理权威(我能帮你做成你想做的事):这才是管强下属的核心。

这其实就像放风筝:

你不用比风筝飞得高,但你手里的线能帮风筝借风飞得更高,风筝自然不会挣脱。

《令人心动的 offer》里的带教律师徐灵菱,论辩论技巧未必比实习生强,但她能点出实习生没注意的法律风险、帮他们对接关键资源—— 实习生再厉害,也服她。

好,破除以上 2 个误区后,你就别再信“要专业上压过下属”的鬼话了。

真正的管理,其实是用你的优势补他的短板,用你的资源托他的长板

具体怎么干?

1-2-3-4 呗,上车,跟我来。

1、先“认怂”再“立威”

最傻的是硬撑:下属说这方案有漏洞,你嘴硬“我觉得没问题”(结果被客户骂)。

聪明的做法是:主动认怂,但藏着管理

“小王,你刚说的那个技术漏洞(具体点出他的专业点),我确实没考虑到(示弱)。

你对这块熟,能不能给我讲讲为什么这样不行?(请教)以后这种技术细节,还得靠你多把关(放权)。”

这话的妙处:

1)承认他的强(让他舒服);

2)明确他的责任(让他知道你需要他);

3)悄悄建立“你主导、他配合”的关系(你定方向,他填细节)。

《亮剑》里的李云龙,就常对赵刚说“你有学问,这事儿你帮我琢磨琢磨”——他从不装啥都懂,但赵刚反而更愿意帮他。

v2 18a892a4e4a019eb4596d56a0e9b5241 720w
独立团的黄金搭档

2、用“定目标”替代“下命令”

能力强的下属,最烦被指手画脚(比如你让他必须用 A 方法,不能用 B 方法)。

其实你要做的,应该是定目标、给边界,剩下的让他自己折腾。

比如你想让他做客户方案,别说“你要写 30 页,重点放功能介绍”,可以说:

“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下周就要上线,预算不能超 10 万(目标)。你用什么技术、写多少页,全听你的(放权)。

但有两个底线:不能留安全隐患(边界 1),周五必须给我初稿(边界 2)。”

我有个前领导,就是这么管技术大牛的,对齐目标后,放手让大牛负责,自己只协调资源,大牛觉得被信任、有空间,反而更拼 —— 因为方案是他自己想的,成果里有他的骄傲。

3、做他的“防火墙”

强下属容易恃才傲物,可能得罪人(比如怼客户需求不合理),可能只顾专业忽略人情。

你的价值,就应该是:

“在他前面挡枪,在他后面鼓掌”。

他怼了客户,你去打圆场:

“小王说话直,但技术确实牛,他是怕做不到耽误您事(护他),我让他按您的意思改,保证让您满意(担责)”;

他搞定了难搞的项目,汇报时你说:

“这个项目能成,全靠小王熬夜改了 3 版技术方案(提他的功劳),我主要帮着协调了下测试资源(说自己的辅助)”。

这就是管理者的本分:

下属往前冲,你在后面补位、兜底、分功,他们会更感激你,更愿意为你拼命。

4、帮他“搭梯子”

强下属最在意自己能不能更厉害,而不是“你是不是比他厉害”。

所以你要做的是给他“搭梯子”:

比如把客户的高端需求推给他:

“这个项目涉及很多前沿技术,你去对接,能学到不少干货。”

比如带他见更厉害的人:

“下周跟我去见技术总监,你把方案讲给他听,他能给你提提建议。”

这就像园丁给花施肥:

你不用比花美,但你能让它开得更艳。

下属会觉得跟着你,不仅能做事,还能长本事—— 这比单纯给多少钱更能留住他。

最后想说:

刘邦,打仗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但他能让这些强将为他所用,最后当皇帝的是他。

你之所以当领导,不是因为你是最强的,而是因为你能让团队里的强者都发挥作用

所以,自信点,你可以的。

关注 @周行长
每天分享更多【职场妙招】&【管理之道】

为什么一个从不发脾气的领导带不出优秀的团队?上级突然给急活,明显规定交付时间内无法完成,团队成员直接「开摆」,作为 leader 该怎么办?为什么大多数中层管理人员看似没在做事?

查看知乎讨论

未必。

做梦过程中和新近醒来时,与价值判断有关的脑区确实可能并不活跃或未和其他脑区良好沟通,导致出现重大的判断错误。不过,醒来后迅速将梦的内容记下来、完全清醒后再看仍然觉得是个好梦的情况是存在的。

况且,“主观价值”通常是可以随你喜欢地构造出来的,可能谈不上什么真实与虚假。

我认为这个提问并不轻率,提问者无需惭愧。


通常,人每次睡眠会做多个梦、遗忘其中绝大部分梦的内容。过去数十年间,学术界为梦的功能提出多种假说:

  • 梦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在睡眠期间保护视觉系统、制造神经噪声来减少过拟合,记住这类梦的内容对清醒状态下的生活无用,因此大部分梦被迅速遗忘。
  • 有些梦可能是部分脑区处理信息产生的对清醒时思考的问题的解答、对情绪进行处理、对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进行预测,或是人脑在整理短期记忆中的信息、有助于今后形成长期记忆并从长期记忆里检索相关信息[1],记住解答和预测的内容会相对有用——当然,不保证具体的人记住的梦总是有用的。而且,你觉得自己忘掉了梦的内容,不等于其中有用的部分全都没有被你的神经系统记住。
  • 按照人们的经验,在做梦的时候,由于脑区间联系的水平低于清醒状态的平均水平,梦的内容往往是缺乏逻辑的,但正是这样产生的一些桥段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带来既视感。在做梦期间醒来通常会让梦的内容被暂时储存在短期记忆里,可以抓紧时间将梦的内容写下来,但如此写出的大多数东西只是垃圾信息。

不限于人,对有视觉的动物来说,做梦很可能帮助保护视觉功能。神经科学家 David Eagleman 在接受 Nautilus 采访时说[2]

  • 如今我们可以用电力照明,但在人类进化史上,99% 的时间里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你只能生活在黑暗中。黑暗对听觉和触觉没有影响,但对视觉来说就很不利了。考虑到脑区互相占领的速度,视觉皮层很快就会被其它脑区所占。数年前,我的学生 Don Vaughn 和我研究出的一套模型显示,做梦似乎是一种在夜间保护视觉皮层不受侵占的方式。其中涉及到了一条非常特殊的回路。每隔 90 分钟,大脑中部的神经元就会变得活跃一下,展开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本身没什么特别的,但似乎是种保护性的激活机制,就好像“现在是晚上了,你正处于睡眠模式。我们得让这部分脑区保持活跃,不然就会被隔壁脑区攻占掉”[3]

无论有没有视觉,做梦可能在随机列举“可能发生的事”,帮助动物做准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在一些爬行类、鸟、哺乳类睡眠时记录到的一部分脑活动与这些动物清醒时从事特定行为时记录到的脑活动高度相似,显示它们可能在做相关的梦。这里面包括一些没有视觉自我认知能力的物种。这意味着做梦作为脑的功能之一比人科古老得多、比哺乳纲更古老。

  • 2000 年,研究人员检测鸟的运动皮层活动,发现鸟睡眠时可能在“回放”清醒时的鸣叫[4]。2010 年的一项研究认为鸟在鸣叫方面的学习和调节与睡眠有关[5],2022 年的一项研究也如此[6]
  •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副教授威尔逊和生物学研究生肯维·路易训练老鼠沿着迷宫中的圆形轨道奔跑来获得食物奖励,并检测老鼠的脑活动。老鼠奔跑时,它的海马体会出现一种独特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人的大多数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研究人员检测老鼠睡觉时记录的 45 多次快速眼动睡眠,发现海马体在其中 20 次快速眼动睡眠中的活动模式与清醒老鼠奔跑时记录到的活动模式相似,其模式可以跟清醒时奔跑经过的位置对应起来,“播放”速度与老鼠清醒时经历的速度大致相同或略慢——看起来,老鼠正梦到自己在迷宫里奔跑[7]
v2 077ba025e0ab1cd9d848c74818acb339 720w
https://news.mit.edu/2001/dreaming
  • 2006 年,一项研究发现老鼠睡觉时海马体位置细胞的活动似乎在反向播放清醒时的行为序列[8]。2009 年,一项研究发现老鼠睡觉时的此类神经活动并不总是有严格的顺序[9]
  • 2015 年,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向老鼠展示食物,发现老鼠睡觉时海马体位置细胞的活动似乎在规划如何获取食物[10]。在探索一块区域后,海马体可能会在动物睡眠期间重演自己在特定地点的活动模式,并预测在尚未进入的区域里与感兴趣的东西互动的状况。

此外,人可以或多或少地干预自己的梦境。

  • 如果做梦的人刻意想要进行计算或计数,那么他们经常会失败。经常尝试在梦里如此做可以当成识别自己是否在做梦的手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经常数自己的手指头,一边数一边屈伸相应数量的手指,从一数到五,再从五数到一——在睡梦中这样做的时候,你会经常发现自己的手指头数量发生变化,那就是你在做梦的证据。
  • 人在梦里看到的场景,尤其是细节,往往是不稳定的,会随时间流逝或突然或缓慢地变化。这些细节有时是从曾经见过的场景里取下、重新排列组合的,有时相对忠实地再现了原本的布局,有时混入了在影视剧里见过的东西,有时还跟未曾见过的玩意混搭在一起。在梦里注意到这是梦之后,人往往能靠幻想改变梦中的场景、人物、故事走向。

人的梦的内容还能被外部干预。

2021 年,一项小样本研究在 4 个实验室对共计 36 名做清醒梦的受试者进行了 57 次睡眠会话实验[11]

  • 在脑电图仪监测下,在受试者经历快速眼动睡眠时,研究人员利用语音、闪光、身体接触与受试者互动,要求受试者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计算闪光或身体接触的数量、回答基本的是否问题,例如“你会说西班牙语吗”。
  • 受试者以清醒时跟研究人员商定的眼球运动或面部肌肉运动给出答复。
  • 研究人员观察到睡梦中的受试者至少有 1 次对问题给出正确的回答。
  • 从睡梦中醒来后,47% 的受试者自称在清醒梦里发现了来自外部的互动。

示意图如下:

v2 e7977d08af8366c5e15861b5b9cfbab1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汉语汉字是以““基础字符库大(要记的汉字多)、上手难度高”为代价,获取了高信息熵、底层架构好的优势。这两个缺点甚至直接导致汉字的两次拉丁化危机,使其差一点就像越南的喃字一样,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一、汉字是世界最紧凑、最高效的语言之一吗?

答案是肯定的,以汉字为代表的意音方块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

从信息量的角度看,方块字与拉丁字母是二维码与条形码的区别。单从维度上说,方块字的信息含量就比字母文字高了一个数量级。

1948 年,英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在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表征符号系统中单位符号平均信息量的指标——信息熵,并给出了计算信息熵的公式。

根据公式,符号系统中符号越多,信息熵越大;符号出现的频率越均匀,信息熵越高。据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对全球主要语言进行统计,发现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 法文:3.98 比特
  • 西班牙文:4.01 比特
  • 英文:4.03 比特
  • 俄文:4.35 比特
  • 中文:9.65 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

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 0-9,10 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 0 和 1 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 9X9 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人不累?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及生理习惯(人用 10 根手指来数数,习惯了)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

汉字用 5000 个字解决了绝大多数人面对绝大多数文章的理解问题,就凭这一点汉字就已经领先拼音文字很多了。拼音文字要达到同样效果至少需要十万单词量,要一个人学 10 年以上。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而且如果觉得不够简练,汉语还贴心地提供多种压缩算法,例如:诗、词、曲、赋、成语、文言文……

这在古代书写材料稀缺的情况下(无论是西方的羊皮纸、莎草纸,还是中国的竹简、早期的纸,都是较为昂贵的),信息熵高的文字就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保存,对文明的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了。

但世界万物,凡有所得,必有代价,正所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汉语汉字又牺牲了什么,才获得紧凑高效这一优点的呢?

汉语付出的代价就是““预加载字符库大(要记的汉字多)、上手难度高”,这两个缺点甚至直接导致汉字的两次拉丁化危机,使其差一点就像越南的喃字一样,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二、汉语的缺陷与两次拉丁化危机1、“学习久上手难”导致的第一次拉丁化危机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学习曲线陡峭——学习时间长,不利于快速上手。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汉语的识字量(底层字符库)要求大,需要认识 1500 字以上才能脱盲。要想要能基本无障碍的阅读写作,差不多要能读写 3500 个左右的汉字,这个记忆量,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挺大的。而德文、韩文等拼音文字,本国的成年人学拼音文字只需花费几个月掌握数十个字母、音标、表音文字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后,便可快速入门,就可以做到会听就会念 ,会念就会写,做到“我手写我口”。
  2. 造字法有点乱,汉字由于“言文分离”,其表音表意规律不清晰,很多汉字,哪怕是看起像形声字,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 识字不敢读半边,要靠死记硬背,这样一个个汉字背下来,可不得花两三年功夫。
  3. 事实上, 中文学习的难度大部分都在汉字上,如果不打算考虑读写的话, 汉语其实是一门挺好学的语言,语法简洁, 词汇的构成基本靠组合, 反人类的发音不算多。对于拉丁语系的成年人,学汉字说是难如登天也不奇怪(如果只学拼音的话那就快多了,但哪怕只是学拼音,接下来的“四种声调”也够他们喝一壶了)······
  4. 音调系统很古怪(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外国初学者,这也他们最常见的抱怨之一,怎么可能 Shuxue 既可以是“数学”同时还能是“输血”呢?或者 guojiang 可以是“过奖”或者是“果酱”?)
  5. 文化方面,汉语的难点在于,整个中文是依托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有序传承的,因此目前所用的词汇中有大量的典故、成语。(对于外国初学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背景知识,那读起来是相当费劲的。

这是汉字的劣势,导致与其他文字相比,学习上手难度较高。因此,哪怕是本国的成年人要学习掌握中文常用的 3500 个汉字(占全部汉字使用率的 99%以上),往往至少全日制学习三年才行,而拼音只需几个月就可以入门了(当然,仅限于本国母语,外语的话还是得苦学好几年的······)。

这也导致清末民初众多名人支持“汉字拼音化”的核心原因之一,当时这帮民国文化人的推理逻辑很简单:

中国积贫积弱 ->没有人才 ->受教育人少 ->汉字太难 ->拼音简单 ->汉字拼音化

因此,自“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文人志士致力于“汉字拼音化”,不是因为这些人吃饱了撑的,也不是单单蠢到被人骗了,而是当时的中国真的面临极大的困境:国家想要复兴就要有知识,想要有知识就要学习,但学习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如果你是知识分子,想唤醒沉睡的国人,心里着急,“汉字拼音化“这个方案,是合情合理(至少看起来像),符合当时的国情的。

3500 个常用汉字至少要学全日制学三年,而拼音只需几个月。

而当时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正危急存亡时刻,什么都缺,连时间都缺。

亡国时刻的人们是没时间抒情的,没时间念旧的,更没时间学习茴字的四种写法。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在一夜之间培养四万万能读能写的人,这些人中可以诞生四千万能学习数理化的人,四百万学有所成的人,四十万高级工程师!建立四万所工厂,生产一个大帝国所需的所有铁甲舰和火车,化肥和石油!

而汉字拼音化,就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的想到的破局之道。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愚昧无知,也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生死关头的断臂求生。

能理解这些,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搞汉字拼音化了。

--------------------------------

题外话:

多了解前因后果,会对历史人物的言论,多一份理解。但是,这份理解,绝不能等同于赞同。

虽能理解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也能够体谅“他们要求拉丁化,全盘西化,本意还是为保存和发展种族”的本心,但若要给其一个盖棺定论的话,那就是——

这不过是一帮彻底被打碎文化自信、且不学无术(最多只学了半桶水)的“知识分子”的“病急乱投医”罢了

二十世纪初那会儿,接二连三的战败早已打碎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信,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符合正常文化自尊的做法都没底气坚持了。

对于这些彻底丧失文化自信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学西方国必亡。

在中国落后的现实下,中国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是造成落后的原因,所以病急乱投医,当真一厢情愿认为,只有否定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否定了整个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连汉字也放弃改成拉丁文,全盘西化“脱亚入欧”,才能救国救民。

说他们不学无术、半桶水,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做客观的科学研究,只是看别国强大,便随意臆测其强大的原因,譬如说拉丁化可以减少文盲,还不是一拍脑瓜的想法,真有什么科学依据么?

(扫盲的真正关键在于体系化的全民教育,而不是所谓拼音文字,你看亚非拉一堆用拼音文字的国家,还不是文盲遍地。反之如台湾,只要良好的全民教育体系,就算是用繁体字也能实现全岛扫盲。而一旦全民教育体系出来问题,例如 2020 年代的美国,一样能整出全国识字率只有 79%这种奇葩活)。

而真正脚踏实地的华夏先贤们,他们也知道为了救亡图存,就必须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识字率。

所以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识字率只有不到 10%的现实,因地制宜制定的第一套简化字方案,大力倡导推广白话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在人民公社 / 生产队开展识字班,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让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消除了为数众多的文盲,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进而让一个沉沦落伍数百年的农业国,建成了一个规模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这才是真的“救国救民,功德无量。”

2:“打字输入 / 印刷排版难”导致的第二次拉丁化危机

“打字输入 / 印刷排版难”这一点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往前几十年,那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汉字甚至差一点就因此彻底拉丁化了。

要知道,自清末以来大半个世纪的「汉字拉丁化」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汉字印刷出版成本太高,阻碍知识文化快速传播普及。

而 20 世纪初,开民智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各国无不在积极普及教育,开展文化启蒙,提高国民素质,而对教育 / 文化传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行业?

————出版业。

而汉语有 5000 多个单字,字库不仅比英文字库规模大,而且检索和排版也更为麻烦。任何一个小报社,小出版社要印东西最起码要准备好几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字码,要不然就要临时刻字。而欧洲国家普遍使用字母文,字母大小写都算上,也不过几十个基础单元,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算一起,也 100 来个基础单元。相对而言,汉字印刷费时、费工、费料,印刷成本比拼音文字高指数量级。

之后印刷机和打字机的出现后更是雪上加霜,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排版效率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别人家出版业已经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机械化自动 / 半自动排版了,而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还在人工排版。隔壁日本在 19 世纪就意识到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于是为了适应西方铸排机的印刷方式,原本认为写汉字才高雅的大和民族立马向片假名滑跪了。我们呢?制版就靠工人在几千个铅字里一个个找,出份日报都费劲。你要是出本刊物出本书,里面生僻字再一多,猴年马月才能排完版。

出版业效率低,知识和信息就无法廉价高效的传播。

其实,当时的先贤们也为此努力过,挣扎过。 因为汉字文字的打印和印刷问题,民国不少人呼吁要改制中文打字机。 1915 年,留学生祁暄发明了一种中文打字机,使用了当时流行的“组合理论”。这台机器需要人工检索,效率极其低下。
1919 年,商务印书馆工程师舒振东发明了“舒氏中文打字机”,该机器用了“常用字理论”。一般情况下用常用字模盘打字,有需要时再去生僻字里找。尽管这种方式大大降低门槛,但没经过培训也难以掌握。
1947 年,民国的大师林语堂(曾在清华大学任教,著《吾国与吾民》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曾耗尽家财花费数年(从 1919 年一直搞到 1947 年)研制了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明快打字机】,这打字机就和机械计算器的观感一样,当然也包含了机械计算器的劣势 -- 超级贵;很精细,修理很难。因此这打字机根本没卖出几台,林语堂也因为这个机器破产了。
是的,由于汉字的特性,想要在机械时代弄出好用且低成本、易普及的打字机,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

于是,当时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和文化界大人物)大多鼓励汉字拉丁化,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铸排机加快出版效率了。而且也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在,毕竟大多数人本来就不识字,教他们学方块汉字还是拉丁汉字,没什么区别。

为此,汉语拼音化言论铺天盖地、甚嚣尘上,甚至建国后政府都一直推进相关工作,当时是真的要准备步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的后尘,把汉字彻底拼音化的。

1954 年官方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会早就做了决定:“一定要实行拼音化”,虽然没有给拼音化下一个时间表,但是工作一直在做,就好比“一定要解放台湾”,没有时间表说明何时解放,但是一定要解放一样。

那什么时候中国官方才停止了推动拼音化的工作呢?

——是 1985 年,

为什么会在这时停止拼音化的探索呢?

因为 1980 年,咱们的王选院士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印刷了纪念周总理的文学作品——《伍豪之剑》。汉字出版业从此直接跨过机械化,实现了信息化,汉字输入 / 打印不再是问题了。

当时也是汉字最危险的时候,1980 年代,是中国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时代,而当时给国人的冲击,比清末更为剧烈,河殇文化被大部分人认可,不是没有原因的,所谓的反思,已经倾向否定一切,从文化到种族,从地理到血缘,中国的一切都被认为是荒唐腐朽,毫无意义的。
1980 年代,一些小学教材已经改为全拼音化,整本书不见一个汉字,无数的老师虽不情愿但也只能私下里无奈地抱怨······
好在随着王选院士证明了汉字在信息时代一样能够快速输入 / 印刷,从而遏制这一浪潮。这些教材很快作废,学生们收到免费新的汉字教材,老师终于不用再抱怨了·····

v2 951e053b5b852d26e8302e200338e01e 720w
1980 年王选院士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至此,王选院士用自己的努力,把【汉字拉丁化】彻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是那些有骨气的、坚信汉语的优越性、中国文明在计算机世界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的人的坚持与创新才有了今天。有此国士,实乃中华之幸)

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打字机时代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的话,汉字就真的危险了——那种环境下,「汉字拼音 / 拉丁化」将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被广泛推广········

但后来汉字激光照排和五笔输入法出现,汉字出版业直接跨过机械化,实现了信息化,解决了困扰近百年的难题,汉语拼音化随之被多数学者抛弃。汉字也就此躲过了一劫。

3、汉字的其他缺陷:

(1)语素少,造成同音现象,听说层面信息传递低效

中文语素少,中文语素少,造成同音现象远多于英语、法语、德语等拼音文字。

同样是各位吐槽的英语时态变化,法语各种变位,阴阳性,因为单词变形使得读音也变化,在听说中容易分清。典型的就是 he/she/it,在中文里是三个同音的「ta」,以至于很多人必须再补充问一下「ta 是男的还是女的」。

也即,在听说层面,汉语的信息传递较为低效。这种低效导致汉语必须字正腔圆,逐字逐句,语速不能过快。而英语可以有闪音连读,因此在相同时间内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量。尤其在看视频时,没有字幕且说话人口音不标准时,就会不舒服。英语反而少很多。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简练是体现在读写上面的,而在听说层面显著落后于表音文字。这也很好理解,汉语作为意音文字,本身读写能力强大。英法语是所听即所见,记录的是读音(英语正字法太烂是另一回事),各有优势。简练也是看场景的。

同音造成的困扰,也是老外学习中文的一大苦恼,同音就罢了,同一个字,意思还那么多,简直是要让外国人分分钟崩溃。


前面说了那么多汉字的缺点,那么汉字真的不如英语等拼音 / 字母文字么?

当然不是!!!

汉字底层架构设计好,信息熵高(简练),哪怕是在全球文字中,汉字的底层架构是独一档的存在,他是一种拥有高度概念抽象能力的「面向对象」文字,拥有近乎完美的「封装」「继承」「多态」特性。每一个部首和基本汉字都是一个封装的「类(class)」,造字造词都是通过「继承」(最常用的是多重继承)来完成的,然后再通过声调完成「重载」以简化音系。

这些特性也让汉字成为了天生的跨学科文字,能以区区 3500 字便囊括表达万事万物能够有效解决了科学技术发展下单词量爆炸问题,让人最容易学到新事物和跨学科事物(大幅降低专业壁垒),让普通人也能快速高效读专业书籍。就这一点而言,汉字是可谓是“先天知识普惠圣体”啊,全民“通才”教育的至强神器,堪称最适合工业科技时代的文字之一·············

三、为何说汉字是“先天知识普惠圣体”,最适合工业科技时代的文字之一?

汉字底层架构设计好、「面向对象」的特点,也带来了以下的几个优势:

  1. 可通过高效组词的方式,解决词汇量爆炸问题(掌握 3500 字,百万词汇都不怕)
  2. 词组逻辑性好,容易理解(甚至“望文生义”也大差不差),大幅降低专业壁垒
  3. 缩写词更易理解
  4. “一字一音”的单音节模式,带来的更高效编码
  5. 信息熵高(言简意赅,便于书写)
  6. 具备“二维码”特性,便于认读(读得准 + 读得快)
  7. 形音结合,解决同音字问题
  8. 自带超大规模的“引用库”和压缩包

优势 1:3500 字走遍天下都不怕,有效解决词汇量爆炸问题,

所有语言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你必须掌握它的基础量才能运用自如。比如汉语体系的字,英语体系的词。

那英文需要掌握多少词汇,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呢?曾有专家专门整理的词汇频率表:

  • 掌握 2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75.89%
  • 掌握 9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98.10%
  • 掌握 24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99.65%,

也就是说,如果要满足 98%的阅读覆盖率,就至少需要掌握 9000 个英文单词,要想满足 99.6%的阅读覆盖率,就得掌握 24000 个单词,这个记忆的工作量着实不小啊·····

咱拿中文对比一下:(数据来自国家标准 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 基本集》相关词频统计)

  • 掌握 10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1.91%,
  • 掌握 20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8.38%,
  • 掌握 35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9.82%,
  • 当然学汉语还得记词组,但是负担会小很多,因为那些字你都已经认识了。在掌握了 3500 常用字以后,深入学下去基本都是“熟字新词”,扩大词汇量很容易。

举个例子:

  • 牛:bull
  • 肉:meat
  • 牛肉:beaf

[牛肉]这个词, 汉语就是[牛]+[肉],表达直接准确。 而英语相对应的,应该是[bull]+meat。但这样组合,就成了一个多重音节的词汇。对于表达和理解都十分费力。于是,英语就直接新造了一个词 beaf,这完全就是资源的浪费。英语不仅需要记住[牛][肉],还得记住[牛肉],而汉字系统只需要记住[牛]和[肉]这两个词汇就可以了。

而英文嘛,由于英文词汇之间无法建立像汉字词汇那样紧密的联系,就导致只要有一个新的概念在英语中出现,英文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新词汇与之对应,而且很难在从字形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那要记的单词就多咯········

也就是说,对于英文零基础的中国人,要全职学习 2 年英文才能熟练掌握 9000-1 万个单词,雅思能考 7-8 分,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啦,但去读报纸,小说,跨专业的学术文章时,会发现自己仍旧是个半文盲,还是满篇不认识的单词。

而中国人只要能掌握 3500 个汉字,以及相关词汇,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而不会有多少生词。英语母语的人,得掌握 24000 个单词后, 才能实现差不多的读报效果。

而且,英文读者一旦遇上报纸中那 0.35%不认识的单词,那体验就不那么美妙了。前面说过,英文单词不像中文,难以“望文生义”,碰上了,不是认识就是不认识,猜都没法猜。按照 0.35%的频率,平均每阅读 1000 个单词,就有近 4 个单词不认识。一页 office 文档就 500 个英文单词,看小说时每页都会出现 1-2 个不认识的单词,而若这是关键词,是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

所以,就最终效果而言,英国人学习了 2 万单词,他能享受的信息还是有限的。中国人学习三四千汉字,就可以享受几乎全部信息。可谓是“学少而知多”,投资收益率高的惊人呀。

同时,英文等拼音文字还存在一个问题:词汇量爆炸

拼音 / 字母文字通常采用采用“构词法”,也就是”“一物一词”造词模式,导致一旦有了新事物,就得造一个新词汇来表述。这样就会直接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词汇总量会呈指数级暴增。你不要小看造新词带来的破坏,这个如同熵增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非常恐怖。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植物有 37 万种。

拼音文字造 37 万单词也容易(字母排列组合下就行),,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记几十万个单词。

谁能学会?谁能记住?这还不是最操蛋的。

更操蛋的是,世界上有 150 万种动物。

更更操蛋的是,世界上有数百万种微生物。

这还只是生物这一门学科·······

如果每一个新事物都要造一个单词,那么造出来单词数量会吓死人,不可能有人认识。而且这些新词汇都需要学习者去重新记忆他们的拼写、音标、词义、时态变化,这样会造成英文词汇的学习记忆难度呈倍数级的上升!

而且这一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会显得越发突出。

  • 1600 年,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 年)的英语词汇量约为 3 万个单词(据《纽约时报》统计);
  • 1933 年,第一版《牛津词典》编纂了 76 个年头,收录不到 10 万个单词;
  • 1989 年,第二版《牛津词典》,收录 31 万个单词;
  • 2019 年,据《纽约时报》统计,英语单词数量,超过了 100 万个;
  • 2021 年,趣词典网站统计,超过 300 万个。单词长度,平均在 10–11 个字母。最长的正式单词 1319 个字母(其缩写词就好多了,缩写后仅仅 28 个字母)
  • 目前,单词数仍在持续增长中(英语每年还有 1~2 万新词产生),看百万级的词汇量,估计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了。

显然,在这种趋势下,无论哪种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有限的时间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将会形成强烈的矛盾。

而汉语是被冲击最小的一种语言。这核心在于汉语“四维结构”编码方式带来的高效组词优势。

通常来说,如果要对一类事物进行编码,大体上有两种方式,

  • 一是设置较简单的编码体系(精简指令集),基础字符少,但组合成符码的长度会较长,
  • 二是设置较复杂的符码体系(复杂指令集),基础字符多,但组合成符码的长度会较短。

英文采用的是精简指令集,使用 26 个字母(基础字符),形成“字母 - 词 - 句”的三维结构。

汉语采用的是复杂指令集,使用 8 种笔画构成 3000~1 万个字(基础字符),形成“笔画 - 字 - 词 - 句”的四维结构。

这种“四维结构”令汉语在组词方面,获得对英文“降维打击”的优势。

  • 英文有 26 个字母(基础字符),两个字母可以形成 676 个组合,4 个字母可以形成差不多 45 万种组合。
  • 而汉语常用字有 3500 个,2~4 个汉字组合的理论数量极大,2500 个基本字可组成 40 万亿个词。

呃·········怎么有种“26 进制 VS 3500 进制”的既视感?

汉语正是通过这样相对复杂的编码,构建了更多了的基础字符,从而可以通过更少字符的组合,为各种新事物生成表达准确含义的新词,避免了重新造字(神奇就神奇在你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汉字就可以懂得组合出的词的意思)。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世界认知的不断提升,人类面对的各种概念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这时候,英文等精简指令集的的不足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虽然你规则简单易上手,但人脑并不是图灵机,基础规则的便利(精简指令集)并不代表对人脑来说更方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掌握十进制需要掌握 0、1、2、3、4、5、6、7、8、9 十个数字,掌握二进制只需要掌握 0、1 两个数字;
十进制乘法表需要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二进制乘法表只有一句,就是一一得一。
那晚期智人为什么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学习成本如此之低的二进制,反而要使用学习成本远高于二进制的十进制呢?
数学上十进制的 114514 确实等于二进制的 11011111101010010,但是在生理学上人的大脑最多同时处理 5 到 9 个信息(chunks)。原因是短期记忆储存空间的限制,超过 9 个信息团,将会使得大脑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提高。人眼一眼能识别的字符数也是有限的。
所以人们反而更喜欢日常使用学习成本更高的十进制。

同样地,三维语言由于维度较低,为了描述越来越复杂的客观世界,就必须创造越来越多的词。这给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利,一个西方人要想较为熟练的掌握某项知识,需要掌握的各种词汇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一旦要转行学习新东西,还得重新背诵记忆。不仅难度门槛非常高,而且非常笨拙。

而汉语这种四维语言,除了可以用“构字法”来创造新字外,还有可以用“组词法”——由字的组合来产生词,由词来描述世界。

其实咱们的老祖宗当年造字,也曾走上过“构词(字)法”这条歪路,给每个事物都造一个新的对应的字 / 词(主要是当时还在竹简上刻字的年代,为了竹简轻点、字数少点,故意搞出来的一大把单字)。

比如马,少壮的马叫驹,高六尺的马叫骄,青黑色的马叫骐,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駓......

后来老祖宗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事呀。直接改用“组词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将骐写成“青黑马”。从而避免这一问题。

这“组词法”的加持下,只要掌握了几千个汉字,这几千个汉字就可以组合成无穷无尽(近乎正无穷)的词汇,进而描述认知世界。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巧妙。还可触类旁通,记忆量大减。

汉语里:

火箭,不就是火推动的箭么?

计算机,不就是会计算的机器么?

想象你拎起“脑”这个词,可以拎出一串“猪脑,羊脑,脑干,脑髓,脑细胞……”(这才是体现抽象和逻辑好吗?)

汉语这种强大的容纳、表述能力,可以利用不同组合就表达了不同事物,伟大而让人轻松。

英语呢?

有了火箭,就得产生个新词 ROCKET;

有了计算机,就得来个 COMPUTER。

记忆量大呀,挺累人的······

瞧瞧,这就是差距。

一边是要背诵掌握十几万个词,一边是要掌握几千个汉字,哪个简单,哪个先进一目了然。

优势 2:高效组词便于理解,大幅降低专业知识门槛,可谓是“先天知识普惠圣体”

由于英文等拼音文字的词汇之间无法建立像汉字词汇那样紧密的联系,也很难在从字形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就给普通人的阅读理解带来巨大的麻烦与不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个经典笑话:那就是【绝大部分英国人不知道葡萄干是用葡萄制作的,也不知道葡萄酒是用葡萄酿的】,为啥呢?

因为这几个货的单词是这样的:

  • 葡萄 grape
  • 葡萄干 raisin
  • 葡萄酒 wine

光看字面和读音,你是无法得知这个单词与表述的东西有啥联系的。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美国总统特朗普会给美国人民科普无人机没有人?

因为无人机英文是——drone,这五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实在是表达不出来——这东西里面没有人。

当然,也有读者会反驳——怎么会呢,这完全可以用词根词缀来解决啊。采取类似中文组词的方式,把词根作为构成单词的组件,利用词根来构成单词。这样即使你完全不认识这个新的单词,根据词根你可以猜出他的是个什么意思。

这看起来的确是好办法(毕竟中文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嘛·········有些事别人(汉字)做起来简单,你(英文)做起来就不一定简单咯······

拼音文字如果要走这条路,代价就是——这样单词会变得很长。因为字母 / 拼音文字,由于缺少单音节词,所以一般常用词只能使用双音节词。而要形成逻辑结构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四音节词,这种完全用词根词缀组合来表达海量的关联信息就太冗长了,且非常低效。

一个有意义的词根起码也得三四个字母,两三个词根的组合,这个单词就奔着十几二十个字母去了。如果稍微复杂一点的新词,学会这个单词的发音怕是得去德云社了。

举个典型的例子:

英文: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英 ['nju:mənəʊ ˌʌltrə-ˌmaɪkrəs' kɒpɪk'sɪlɪkəvɒl'keɪnəʊ kəʊnɪ'əʊsɪs]

美 ['nju:mənoʊ ˌʌltrə-ˌmaɪkrəs' kɒpɪk'sɪlɪkəvɒl'keɪnoʊ koʊnɪ'oʊsɪs]

中文学名:肺尘埃沉着病(看着就像英文直译,有点拗口)

中文简称:肺尘病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是一个典型的词根组合词,由 pneumono(肺部)-ultra(微)-microscopic(微小的)-silico(硅)-volcano(粉尘)-conio-sis(沉积状态)组合而成。大家可以照着音标念念,保证你会从此对英文的“优越性”佩服地五体投地!

所以现实中大家也基本不用这个词,而是使用 silicosis 来表述,但·····短倒是短了,可它也就失去了望文生义的功能,非专业读者看到这个词恐怕想不到这是一种肺部疾病吧?

英文、德文里面的不少超级长的单词,就用上述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发音有规律,看了就能读。就是长了那么“亿点点”,没人会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不断的造词,导致英文单词越来越长,目前 8 个字母以上英文单词已经达到 50%以上,甚至 30%单词超过 12 位字母。英文单词平均长度,正在无休止的变长!

为了避免这种低效,很多常用的词就只能抛弃逻辑结构,只能造无法联想记忆的新词来避免单词的冗长与笨拙(又回到“一物一新单词”),然后嘛·······就又跑回前面词汇量爆炸的老路了。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造新词,直接借用现有词汇增加新解释,但这就会导致一词多义严重:

例如英文的 set 这个单词,大家可以看看它被塞了多少词义····

v2 d8f4da1e0bd3ef58f60c2cb06a250f83 720w

很多人经常吐槽中文“一字多义”难学易混淆,但作为“祖传屎山”的英文在这方面也是丝毫不差,据统计:

  • set,有 430 个定义;
  • go,有 368 个定义;
  • take,有 343 个定义;
  • stand,有 334 个定义;
  • get,有 289 个定义;
  • turn,有 288 个定义;
  • put,有 268 个定义;
  • fall,有 264 个定义;
  • strike,有 250 个定义……

不过,平心而论的话,这是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只要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的文字都会存在这类“代码屎山”(毕竟任何项目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修修补补,都会成为一坨屎山),但得益于自身特性,中文虽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情况却较为少见(尤其和英文对比)···········

从这点来看,与英文这种拼音文字的屎山代码相比,汉字的底层架构的先进性简直爆表了啊····

词汇量爆炸还带了一个严重问题:专业词汇不断增多,造成专业隔离。

作为中国人:你认识 3500 个汉字基本上可以读书看报了。
作为英国人:你认识 10000 个英文单词还是个“半文盲”。

由于词汇量爆炸式增长,在英文实际应用中,每个专业都有大量专业英语词汇被发明出来,并需要专门学习,例如各种法律、医学、化学等专业都有数以千计的专有词汇,为此还不得不专门编纂(各学科的)专业英语词典。

基本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专业英语,而且其专业英文字典往往都非常厚,如此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专业英语只有专业的人才可以记忆和使用,导致英语的专业知识壁垒越来越高。而普通老百姓一旦遇到了哪怕稍微专业一点的学术技术领域名词,立马懵逼变文盲了。

不信?我随便贴个葫芦科植物 + 分类残页给英文和拉丁文,给大家看一看。

v2 38848708367b580ae3d46734586b87f8 720w

看汉字部分,中国小学生也一看就懂,大概猜测这个瓜是啥特点。 但是国外老百姓要是猛然撞见这些单词。。。。立马听了懵 B,见了流泪——完全不懂啊!

再比如医学领域,普通人学专业医学英语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跟以前学过的英语完全不一样。

不信的话,最方便验证的一个方法,去医院,你去看各科室的牌子,看英文标牌,你会觉得大学英语四六级白学了。

  • 中国的医院里面有眼科,牙科,儿科。都是器官在加科字,就算是刚识字的小孩也能明白。但是英语就有点离谱了,child 或者 kid 是儿童,但是 pediatrics 是儿科,牙齿是 tooth 但是 dentistry 是牙科,眼睛是 eyes,但是眼科是 ophthalmology。没个大学文凭,估计连医院科室都找不到。
  • 在英美,如“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 、“五面体”等词汇,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
  • 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医学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脑水肿、胃溃疡等病名,说给普通人听也听不懂,

普通外国人进了医院就只能听凭医生护士忽悠,连自己到底是啥病都不明白。

如果你对此还是难以体会的话,咱就用中文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构词法”是如何制造所谓的专业知识壁垒,让你秒变“半文盲”的。

前面提到过,当年还在竹简上刻字的年代,咱们的老祖宗为了竹简轻点字数少点,故意搞出来不少单字。例如为了形容 47 种不同的马,造了 47 个字。

骚年,你知道“马”字的 47 种写法么?

  1. 驳(bó):毛色不纯的马.
  2. 駒(dí):额白色的马,
  3. 骧(xiāng):后右蹄白色的马.
  4.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5.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6.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7. 驓(céng):膝下白色的马,
  8. 驠(yàn)屁股毛色白的马。
  9. 騴(yàn):尾根白色的马,
  10. 駺(láng):白尾马。
  11.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12. 驒(tuó):有白色鳞状斑纹的青马 +
  13. 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14. 骃(yīn):浅黑杂白的马,
  15. 駂(bǎo):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16. 駩(quán):黑嘴白毛的马。
  17. 駯(zhū):黑嘴的马。
  18. 驙(zhān):脊背黑色的白马。
  19. 骆(luò):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20. 駹(máng):面、额为白色的黑马。
  21. 驈(yù):股间白色的黑马
  22. 騽(xí):背脊黄色的黑马.
  23. 驔(diàn):黄色脊毛的黑马
  24. 騩(guī):毛浅黑色的马,
  25. 駽(xuān):青黑色的马。亦称“铁青马 +”
  26. 騥(róu):多鬃的青黑色马,
  27. 骐(qi):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28. 驖(tiě):赤黑色的马。
  29. 骊(l):纯黑色的马。
  30. 騢(xiá):毛色赤白相杂的马
  31. 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
  32. 骅(huá):赤色的骏马。
  33. 骝(liú):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34. 騝(qián):黄脊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35. 骍(xīng):赤色的马.
  36. 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37. 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亦称“桃花马 +”
  38. 骠(biāo):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39. 騧(guā):黑嘴的黄马
  40. 騟(yú):紫色马
  41. 馼(wén):红鬃、白身、黄眼的马
  42.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43. 騋(lái):七尺高的马
  44. 駥(róng):八尺高的马
  45.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46. 騑(fēi ):三岁的马
  47. 駣(táo):三四岁的马

好家伙,我直接一个好家伙,马有这么多说法,如果要我说,我只会说一个泥码。

这要是搁古代。我妥妥就是文盲了。

所以这玩意在汉语造就被淘汰了。但这在英语中,可还是大行其道啊,尤其跨专业、跨学科阅读医学,生物,化学,法律的书籍文献时;众多的专业词汇,即使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也是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生词,完全是在读天书一样。

这就导致英美等国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功能性文盲众多!

所谓功能性文盲,是指:“具有阅读、书写或计算能力,但是却缺乏利用这些能力来处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日常生活事务”指的是例如阅读报纸、查字典、读公车时刻表、理解说明书、填写申请书一类事情。

根据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识字研究所 2013 年开展的【关于美国文盲人数的全面深入的调查】结果,美国有 3200~5000 万功能性文盲。

据调查结果,全美成年人中不怎么识字的占到了总人口的 14%,也就是 3200 万人。全美 21%的成年人有阅读困难,达不到五年级小学生所应有的阅读水平。而美国高中毕业生中 20%的人连自己毕业证书上的单词都看不懂。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锅得扣在英语头上,英语“构词法”的特性决定了,如果他要想达到较为复杂的阅读或者书写,需要的基础词汇量太大,一到稍微专业一些的领域,别说是普通人了,就算是(非该领域的)精英的大学生,照样会立马化身文盲。

而汉语新词是以现有的汉字组合起来,即使是科技时代很多新的专业词汇,汉字也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表达其复杂的含义。而中文由字组词,只用 4 千汉字可代表各种科学技术单词,解决了科学技术发展下单词量爆炸问题。

由于汉字的单音节特性,又有丰富含义,使其可以很奢侈地使用逻辑结构来构建“词组”。汉语新词是以现有的汉字组合起来,即使遇到没见过的新词,只要认识组成词语的单个汉字,你基本都可以望文生义,这种逻辑结构,使得中文的联系性、逻辑性要优于字母语言。

举例来说,

以英语为例,水仙花叫 narcissus,如果该儿童不知道这个单词,他就无法根据这个词本身的组成部分推知它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词的组成成分没有太多的常用的可以令人一望而知是什么东西的那种成分。narc 有‘缉毒探员’的意思,narco 有‘麻醉、昏睡’的意思。但它们一方面不属于最常用的词类,另一方面也不能暗示这个词本身是一种花。 而且儿童还未必能把 narc 单独分离成一个词。

而在中国,当人民日报出现‘水仙花’这个单词时,中国儿童尽管也许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花,但是他不需查字典就知道这是一种花。

水仙’两个字也是常用字,可以帮助 + 儿童判断这种花至少不是菊花、桃花、牡丹花及许多儿童已经知道的种种花卉。

也就是说,他即使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具体的花,他也已经知道

  • 1)这是一种花;
  • 2)这不是别的所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花。

知道什么是一种知识,知道什么东西不是什么,也是一种知识。如果将这个词中所含的信息量规定为 3,则中国儿童已经不教而知其 2,即 67% 可是,对于一个印欧语系的儿童来说,恐怕就不是这样。如果将这个词所含的信息量照样规定为 3,则西方儿童所能获得的有效信息量只能是 0, 即 0%

因此,印欧语系儿童面临的是一个完全的生词,不知道就不知道,必须作为一个完全的生词来记住。 当中国儿童看到‘水仙花’这个生词的地方的时候,他可能略一停顿,根据自己的理解便继续读下去,而印欧语系的儿童却会因为这个生词而完全给卡住了,因为他如果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生词是什么意思,他就难以判断究竟它是一个具有关键意思的词呢,还是可以跳过不管的词。

这也是表音文字的缺点,就是出现新事物后,新发明的词汇意思和文字基本上没啥关联,你得不断扩展词汇量。而表意文字就是拿以前的文字凑合一下就是新词汇了,国内理工科专业课,谁见过需要专门去背词汇的?除非学的是英文教材。

实际上国内理工科本科学得认真点儿的,看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的论文,都能看懂个大概,跨专业交流,你说某人不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点是正常的,但要说完全听不懂人家说的啥,那倒是很罕见。

所以在中文互联网上,有时候双方互骂的时候会把对方比作小学生,甚至很多时候真的是小学生和大学生在网上辩论,虽然看起来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反面说明了,中文的结构一旦理解,就非常容易突破功能性文盲的问题,即便是小学生,照样不存在能认字但无法用文字组成高级语句的问题。

因此,在英语国家,掌握 1 万单词的也就家庭主妇水平,真的什么工作也干不了,这才是对人最大的恶意,基本上你就被锁死在底层。没有 2 万个词别想读报,没有 3 万个词别想把周刊读顺(据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调查,美国中学毕业生七成看不懂纽约时报),大学毕业 10 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得懂 8 万单词,才能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例如学个开挖掘机,先要学一大堆单词,学个驾驶,先要学一大堆单词,根本不利于科技普及。

而在现代社会一个说汉语的人只需要掌握 3500 个字(占汉字总使用率的 99%以上),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哪怕给你篇论文或来本专业书籍读,也很难找出不认识的字,即便是不认识的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望文生义。所以中国以后在多专业的交叉领域挺有优势的。

英语等字母拼音文字所谓的简单是入门比较简单,但仅能对付日常用语,却禁锢了使用者的知识摄入量,抬高了学习知识的门槛,是不利于全民科技推广的一种语言。

但英语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筛选(隔离?)能力特别强,中文的普及能力导致了,天才和普通人在语言认知能力之间无法拉开差距,比如知乎常见的两个辩题:中药和西药,西方伪历论。

我们不讨论哪方是对的,但你会发现,你只要有高中以上的知识,加基本的拼音打字能力,加互联网搜索能力,你就可以参加这些比较高深的辩题,而这一点,在英语语境里面是绝对做不到的,高中层面的英语词汇,绝对不足以支持你发表一篇比较有说服力的网络回答。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中文环境中烂大街的辩题,如果你放到英语语境中,你只会收获很多非常夸张的阴谋论,而非一个看起来还算正常的网络辩论,能完成正常网络辩论的,一定是有一定学历水平以上的人士才能参加的工作。英语在功能性上的隔阂,特别容易把专业人士从普通人里面筛选出来,而英语本身的特性就是是个大筛选器,普通人是跨不过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国家下,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对立程度特别大,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哪怕真的去非洲普及疫苗,也会被整上各种疫苗阴谋论,因为英语体系下,普通人和精英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物种,比如我们常说,(中文)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我就看不懂了,在英文的表达环境里面是,你说的每个字我都不认识,连起来我更看不懂。

在疫情期间,为什么很多政策在外国无法执行,很多人喜欢说外国人崇尚自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是,外国的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精英到底在说些什么。

同时,精英和民众隔离会导致他们的社会科学脱离底层,变成一种纯粹的精英游戏,很多时候你发现外国的各种民主制越搞越乱,其实本质也就在此,语言间的功能性隔离是跨不过去的,精英说的东西很多普通人一脸蒙,根本理解不了,比如上次脱欧,很多人都是等脱欧投票结束后才去查字典了解情况是什么,单纯的演讲根本传达不了足够的信息给普通人做判断,最终是精英获利,但责任甩给了普通人。

这点中文会有很大优势,民众能说很多只有外国精英才会说的词汇,而且能理解其意思,这就给上下信息流通带来很大便捷。

某程度上来说,汉字是可谓是“先天 知识普惠圣体”,因为汉字天生就是属于跨学科的文字,让人最容易学到新事物和跨学科事物。让普通人也能快速高效读专业书籍,这才是最大的普世价值。

此外,汉语汉字这个特点也给中国工业 / 科技发展带来一个巨大优势——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通才”储备库

中文在承载和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和效率,使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啥都知道一些”的“通才”——这其中的大部分甚至都能达到基层从业人员的水准。

可以这么说,一个中国人,只要高中毕业,不考虑准入门槛,只说实操水平,“文”能去当文员助理,“理”能去当科研民工刷试管,“工”能去厂里下流水线开机床,“医”能揣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救急,“兵”能去读战术手册挖战壕打炮。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有信心。你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通才”储备库。你在别的语系,语种,语言环境下,找不到这么高效率的“基层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这才是“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啊·······

优点 3:中文缩写词更易理解

由于汉语具有远超其他语言的庞大单音节词库,因此在对特定名词进行缩写的时候,就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表音语言在对名词缩写时,一般只能取首字母,这非常容易引起歧义。而中文可以直接取整个名词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字,可以极大地消除歧义。

比如美国人说“国安局”就是“NSA”,只看这三个字母,不结合任何语境,大概很难猜到是什么意思;同样的,哪怕有语境,同样的缩写表示的意思可能会很多。但是中文缩写,基本上歧义率很低,对语境的要求弱,除非涉及高度专业性内容,不然读者一般都能看懂什么意思。你说个国安局,人即使不知道全称,国,安,局,三个字都已经涵盖了相关的意思。FBI 这些不冷门的还能通过信息了解一下,那些冷门的怎么办,比如各种医学疾病的缩写,各种不出名的部门。在这些东西上就很容感知知道中文有多么优秀。

换句话来说,字母文字适合扫盲,但很难保持文化延续和科技交流。而汉语等意音方块字在历史文化延续传承和科技交流上简直不能再赞。

看大家回复挺多的,再来吐槽一下英文的缩写!

  •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 无人机。英文 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 UAV,百度百科有 7 个义项。
  • 平视展示系统,简称 抬头显示,或抬显。英文 Head Up Display,简称 HUD,百度百科只有 1 个义项。
  •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麻省理工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简称 MIT,百度百科有 8 个义项。
  • 中国银行,简称中行,这不会有歧义吧?英文简称 BOC,百度百科有 6 个义项。
  • MBA,百度百科 6 个义项……
  • PM,百度百科 25 个义项..
  • USA,百度百科 3 个义项……

看出来了吧?英文缩写的两个问题,一是含义完全丢失,二是重复率太高。这导致了一个问题,非专业人士,或者不联系语境,根本不知道缩写是什么。而汉语的简称通常都能保留下一部分含义,靠猜经常能猜出来,即使猜不出来,解释一遍也基本能记住了。

呵呵,大家看,中文相比英文的优势是不是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从这可以看出,类似长度的组合词,中文一般都要比英文的逻辑要更清晰。这不简简单单是是效率的问题,而更是人民接受信息能力的问题。组词方式越短、越有逻辑性,学习就越简单。整个社会效率就越高。

汉字确实比字母难学一些,然而每个汉字的含金量非常高,每个人只要掌握三千常用字,就可以迅速地掌握庞大的词汇量,就能顺利阅读包括专业论文的各种文献(但是里面要是引用了大量英文可就看不懂了),这是中国教育文理科都能互相理解和挑剔、自学成才率高、平均智商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的母语为每个人提供的学习便利。

优点 4:单音节结构促进高效编码与传输

汉字是高度单音节化,发音趋于“一字一音”。这相对于拉丁文的多音节体系,汉语的单音节体系在传输效率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

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 0 和 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

比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 00、01、10、11 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播 100 条信息需要发送 200 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 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 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 100 条信息需要发送 91+2*3+3*3+3*3=115 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高。

因此,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

但是,单音节终归是有限的,因此大多数意思仍需通过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来表达。这时候汉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由于汉语所能承载的单音节词比其他语言多几倍,所以在构成多音节词的时候就可以很奢侈地使用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使得中文的联系性、逻辑性要优于一般语言。而与语音脱离的文字体系,则进一步支撑了这种结构,方便了记忆。

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

中文由于汉语在单音节词上无可匹敌优势,可以极度奢侈地给予每一个数字一个单音节发音。没有音调的语言,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还有其他更常见的东西需要占用宝贵的单音节词的资源。

  • 人类的喉咙发出的清晰且易分辨的单音数量是有限的,目前汉语发音包含音节(声母和韵母相拼)和读音(声、韵、调组合发音),查《新华字典》,普通话的 23 个声母(含 y 和 w 两个辅助韵母)和 37 个韵母(含 er 和ê两个特殊韵母)组合的音节有标准音节 407 个,407X4 个声调=1628 个读音,普通话实际使用的读音(目前《新华字典》的单音数量)是 1319 个,还有约 300 个读音没有汉字。
  • 比汉语普通话单音数量多的,只有泰语、越南语了,泰语有 5 个声调,越南语有 6 个声调。(这也是因为汉语丧失了入声尖团音,在汉语单音在有入声尖团音的时代,其最大单音数约为 2700)。
  • 英语辅音 28,元音 20,由于没有声调,单音数量约 400 个,远不及汉语 1300 个多的单音数量

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研究表明中国人一次能够记住的数字长度要高于英语母语国家。而在计算中,你需要短期记忆很多数字,这一点就天然地给予了中国人绝对优势。

更进一步地说,中国的数字系统均基于单音节,这使得我们能够采用高度逻辑化的方式构建完整的数字体系。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各种主要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直观对比,可以看看下图,了解下各国语言是如何表达“97”这个数字的····

v2 b9b1d962554aac284faa3a57eb9e88f2 720w

(吐槽:丹麦语 97 = 7+(-(1/2)+5)*20,这个读法属实有毛病啊··········)

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语言上具备了这种优势,中国人的初等数学怎么能不好?就初等数学上的优势,乘以初等数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这就是中国的根本竞争优势之一。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较长单词的构成上,表音文字同样展现出一定的逻辑结构,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比如说英文 nephritis,就来源于希腊语中一个读音类似的词,而希腊语中的那个词则来源于希腊语 Nefros 和 itis,也就是“肾”和“炎”。不过很抱歉的是,由于表音能力差,这些很常见的意思必须要用这么多音节来表达。这就远不如中文简简单单的“肾炎”了。

优点 5:信息熵高

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优点 6:具备“二维码”特性,便于认读(读得准 + 读得快)

人是用视觉,或者说图案来接受信息的,汉字的图案本身就是信息,而字母语言的图案没有信息,排列组合才是信息。

所以,本质上来说,拉丁系的表音文字(拼音)是一种一维线性符号(条形码),只有左右顺序有意义。

以汉字为代表的方块字,则是是二维码,除了左右,还有上下的排序。汉字能够在平面上沿竖直和水平两个方 向延伸,所以一个汉字往往就能代表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同样的信息,汉字也更省空间。汉字在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人类的视觉系统,这使得读取速度大为加快。

此外,因为汉字充分的利用了平面的二维性,表达同样的信息时,在横向长度上比表音文字短。比如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就够了,但是表音文字就要用几个符号把他的音素表示出来。而我们在阅读时同一时间视觉只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汉字表达更多的意思。这也很大程度上提升汉字的阅读速度。

优点 7:形音结合,解决同音字问题

汉字由于是意音文字,还具备一大优势,那就是避免了同音字太多导致无法识别的问题。

对付《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这种同音文糊毫无压力(据说是当年某反对汉字拉丁化的学者撰写的小文,可自行百度)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而韩国在废除汉字后采用谚文(纯拼音文字),导致缺乏形旁指示,大量的同音字无法区分。这就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韩国就出现过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优点 8:自带超强的引用库

类比编程语言来说,拼音文字类似汇编语言,中文属于高级语言,并且自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各种函数和库。

汉语是依托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有序传承的,这令其有一个优势——有个巨大的引用库可调用,数以千计的成语、典故、诗词,为汉语提供着庞大的“超链接”。

调库不仅仅提供更高的信息熵,而且能让表达更加丰富有趣。

例如,一句“别在这亡羊补牢了”,显然讥讽力度要大于“事前有机会查缺补漏的时候你无动于衷,现在出了纰漏你在这做无用功”。这样成语典故在汉语中数不胜数,唾面自干、逐鹿中原、桃园结义、千金买骨、李广难封、冯唐易老、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桃李不言、三顾茅庐.…上面这些成语基本都出自一两千年以前,但在今天的中文中仍然普遍使用。

当然,平心而论,任何一门语言,都会有自己的俗语、典故。例如英文、拉丁语中的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达摩克利斯剑(the Swords of Damocles)、多米诺骨牌(Dominoes)等等。毕竟,任何文明经过了几百年了,谁家还没几个老祖宗传下来典故啊。只不过咱中国因为历史长了一点,所以咱的“引用库”也就比别家稍微丰富了那么“亿点点”······

不要小看这些浓缩的“超链接”资源,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每一个中国人极其强大的战略战术及博弈策略素养,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少儿,都是如此。

不信?

请阅读如下内容并回忆你什么时候学会这些词语的、并回忆自己是否运用过。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擒贼先擒王……

短短几个字 能够清晰传递一个作战方案 因为每个词的背后都是千年传承历史经验。

几千年的纵横捭阖攻城拔寨 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战略和战术经验 而这些又一步步的发展成为文化 潜移默化的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脑子里。

所以不论是受教育的军官还是不识字的士兵 都知道什么是以假乱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然后穿插、绕袭、包饺子、张口袋……

所以你看 1962 年对印反击战中,庞国兴这个三人临时结成战斗小组,就能一路“乘胜追击”、“声东击西”,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印军(整整一个营)彻底击溃,还打掉了敌人两个炮兵阵地。

菜市场里买菜大妈都知道欲擒故纵,嫌菜价贵,转身离开,而摊主也会来一招苦肉计,好好好我亏本给你……

欧洲虽然也是经历过黑暗的中世纪,但其语言繁多、城邦较小,所以这样的通俗的谋略总结没那么多。而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 5000 多年的历史,浸润着每一个国人。

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中国人都着潜在的“智囊调用库”,碰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办,去翻一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保证有鲜活案例以及数套解决方案并且有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哪怕自己解决不了,找人商量也方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四、汉字,我们文化的根!

汉字,自秦始皇“书同文”以来,本质上来说便成了东亚大地上的一种普世文字,深深地熔铸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其横则广布于万里之疆,纵则跨越悠悠千载,伴随着“华夏”这一普世帝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千年······

汉字是音形分离的,所有方言发音可以千奇百怪,但是写成文字一模一样,防止了形随音成在大地理区间和超长时间下形成新的语言,保持了语言的稳定不飘移分裂。

今天一个随便的中学生,就可以直接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他可以自在地跨越千年,直接和历史上的先贤进行思想上的对话。

因为什么呢?

因为自秦以来,华夏便“书同文”了,每一个汉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意思。即便我们相隔千年,即便我们地域不同,口音各异,我们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阅览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但是如果是一个英国人,他要读四百年前英文版圣经 KJV 1611(King James Version,简称 KJV 1611,英国国王请来诸多学者翻译的第一版英文圣经,最后成书于 1611 年)的话,就会发现,靠,这都写的什么呀,好古老的英文, 表示看不懂, 或者能看懂一点也懒得再往下看了。(KJV1611 最难辨认的不是他的字体, 就 26 个字母, 字体你习惯就好了。 最难辨认的是很多词的拼法和句子的用法, 比较奇怪。),如果是更久远的古英语的话,那读起来就更牙疼了。

当然,这都还算好的,更为可悲的是文字传承彻底断绝,儿孙不识祖宗文,例如越南。

关于越南文字拉丁化的后果,大家可以看看知乎答主 Yves S 亲身经历的故事:

假如汉语完全拉丁化或是注音化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个秋天,五个中国学生在法国博物馆里,透过几张泛黄的宣纸,了解到了一桩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越南的案子。

而同行的越南同学们,由于废弃了汉字、喃字,改用拉丁字母注音,再也无法读懂自己祖先留下典籍,

他们再也无法知道这些文字后面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他们也不能知道主人公的平凡或伟大、卑鄙或高尚。

他们可能对其视而不见。

运气好的话,他们或许会说:

“这看起来像是汉字 / 喃字。”

中国人以独特的历史和大一统的思想,用特有的方块字维持了这样一个特有的国家形态,在所有原生文明里面,唯独中国汉字靠着这种方式传承至今,这个不得不说是伟大的。

埃及、苏美尔等民族留给世界的是希腊神庙的源头、所有字母的起源、甚至过半思想的启蒙,但是我们的汉字却给华夏留下了千余年的国祚。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炎黄八百代承袭,中华五千载变迁。

龙凤为图,汉字为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Q:你的长辈干过哪些逆天的事?
@苏梓 : 20 岁了,在我耳边说:「再不醒来爸爸妈妈去超市不带你了。」
 
Q:不小心把男朋友的新车刮了,男朋友很生气,我该怎么办?
@子白 :我老婆倒车撞了,给我电话,说把派出所大门撞了,把我吓得不轻,哪还敢生气。
v2 e16af522220097b1fc0cd7cb82371832 720w

 
 
 
Q:有哪些童言童行惊艳到你?
@九名 :躺在床上看手机的时候,四岁的女儿凑过来,别玩了,你有孩子要照顾。
 
Q:你遇到的最搞笑的试卷答案是什么?
@然吾甚爱之 :吃半块巧克力,可以爬 640 层楼, 我和我同桌各算了五遍,全是这个答案,不敢填, 老师报答案,就是 640 。
 
Q:有哪些来的最快的现世报?
@又下大雨了啊啊啊 :某地为了对付蚊子,这么对付下水道, 台风来了… 这下水道遇到台风的暴雨… 就问,这些人的工作效果好不好吧?
v2 33c930907fb5a45ea98b0dcbb3894109 720w

 
 
 
 

 

你去问菜市场卖菜的大妈,她未必说得清什么是体制,

但一提是单位的人,她就知道是吃公家饭的,这称呼本身就是道无形的鸿沟。

「单位」这两个字,是计划经济的遗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里的人要么在工厂,要么在机关,这些机构不只是干活挣钱的地方,更是全能型的组织。

你在单位上班,单位管你住房、管你看病、管你结婚生子。

这种全包模式,让「单位」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唯一中介。

你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称呼里自然带着一种依附感

那时候没有「公司」 这个说法,个体户都算「投机倒把」。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起来了,才有了「公司」。

这些组织只干一件事:挣钱

它不管你住哪,不管你孩子上学,甚至不管你明天会不会失业,劳动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甲方支付劳动报酬,乙方提供劳动服务,两清

这种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让「公司」这个词天然带着疏离感。

就像市场上的商品,有用就买,没用就换。

从组织属性看,「单位」本质是行政体系的延伸

街道办是区政府的单位,学校是教育局的单位,医院是卫健委的单位,哪怕是国企,也得听国资委的招呼。

这些机构的核心任务不是创造利润,是执行政策、维持稳定

所以单位里的人聊的是上级精神、会议纪要,评的是先进工作者、党内荣誉,连工资条都叫工资介绍信,透着一股行政味。

「公司」则是资本的载体。

老板关心的是 KPI、利润率、市场份额,员工聊的是绩效奖金、晋升通道、跳槽行情。

哪怕是大公司,开会也得说项目进度、成本控制,没人会提思想觉悟。

这种差异体现在称呼上,就是「单位」自带权力属性,「公司」自带市场属性

比如,你说「我在某单位工作」,别人会下意识去想这单位级别高不高,你说「我在某公司上班」,别人第一反应却是这公司挣钱不挣钱。

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是,二者资源分配方式不同

「单位」掌握着体制内的核心资源,比如编制、户口、福利房、职称评定,这些资源不跟市场挂钩,跟你的单位身份挂钩。

哪怕你能力一般,只要在单位待得久,就能按资历分资源

这种论资排辈的分配模式,让「单位」成了稳定的象征,哪怕工资不高,也没人愿意离开。

公司的资源分配则完全看市场,你能给公司带来多大利润,就拿多少报酬,没业绩随时就可能被淘汰。

这种能者多劳,劳者多获的模式,让「公司」成了风险与机遇的混合体。

有的年轻人宁愿在公司拿高薪熬夜,也不愿去单位混日子,本质上是在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靠体制还是靠市场。

在社会心理层面,「单位」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潮时,多少人抱着「单位不能不管我们」的想法去上访。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家。

这种心理延续到现在,体制内的人介绍自己时,会说「我在某某单位」,语气里带着一种确定性。

体制外的人说「我在某某公司」,多少有点说不定明天就换地方的不确定性。

一个核心是,「单位」是熟人社会,「公司」是陌生人社会。

单位里办事经常靠关系,张三是李科长的亲戚,李四跟王局长是战友,这些人情比制度管用。

所以单位的人见面聊「你认识某某吗」,本质是在确认关系网。

公司里办事靠合同,签了协议就得履约,没人跟你讲人情,所以同事之间聊「这个项目怎么合作」,核心是利益交换

这种差异会影响语言习惯,比如说,单位里的人打招呼:王处,今天上面来检查,您可得多担待。

透着上下级的分寸。

公司里的人打招呼:张总,那个方案客户反馈不错,啥时候结奖金?

带着利益的直接。

称呼的不同,其实是沟通逻辑的不同,单位讲等级,公司讲利益

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种区分无所谓,但你去看相亲市场就知道,有「单位」依然是加分项。

女方家长问男方在哪工作,听到「事业单位」就点点头,听到「私企公司」就皱眉头,这不是偏见,是几十年形成的社会认知。

单位能提供的安全感,公司给不了

不过「单位」的编制是固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外人想进去得通过考试、调动,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

这种封闭性让「单位」成了圈内人的堡垒,圈外人进不去,圈内人不想出

公司则是开放的,只要你有能力,随时能跳槽,哪怕是竞争对手的公司,挖人也很常见。

说到底,这两个称呼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二元结构,体制内与体制外、计划与市场、身份与契约的碰撞。

「单位」是过去的遗产,「公司」是现在的主流。

人们的语言习惯,不过是用最朴素的方式,给这种结构贴上标签

再过几十年,可能没人再用「单位」这个词了。

只要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方式还存在差异,这种隐性的分类就会以其他形式存在。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说「体制内」、「体制外」,

跟当年说「单位」、「公司」,本质上是一回事 。 @知乎职场

查看知乎讨论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鼻孔是鱼的嗅觉器官,它没有呼吸功能,鼻孔是嗅觉器官,其作用是协助鱼类觅食、避敌、求偶,用来弥补其在水体环境中视觉能力的不足。

在水环境中,很多鱼类特别是栖息在水体底层的鱼类,要看清周围环境是很困难的,因为水越深光照越不足,而且底层有机质也多,水的透明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视觉以外的其它感觉,才能让鱼类完成正常的生存活动。

v2 334a12da2256be89eaab52e5f1cbb8f0 720w
图片来自网络

鱼的鼻孔是专化的嗅觉器官,其结构与陆生动物不同。鱼类的嗅觉灵敏度很高,远超人类,大约是人类的‌500 倍‌,甚至比犬类的嗅觉更灵敏。实验显示,水中滴入极低浓度(0.0001%)的氨基酸溶液,5 秒内即可触发觅食反应。 ‌

这种高灵敏度得益于鱼类鼻孔结构的精妙设计。

v2 a8506a263b823df665de05c542bff4ec 720w
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瓣膜设计‌:大多数鱼的鼻孔由于皮肤的折叠将鼻腔一分为二,前端的孔进水,后端的孔出水。而且为了减少水的冲击力,在鼻孔的中间有一层瓣膜,瓣膜可调节水流,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是‌与呼吸系统隔离‌:硬骨鱼的鼻孔不与口腔连通,确保嗅觉功能独立于呼吸系统。‌‌否则会影响口腔压和鳃压的压力泵作用,影响呼吸和饵料摄取。

三是发达的嗅觉上皮:鱼类的两个鼻孔形成 U 型通道:水流从前鼻孔进入,经嗅囊(内含嗅觉感受器)后从后鼻孔排出,以此捕捉水中的气味分子。

在后鼻孔的下方,有一个重要的嗅觉器官,那就是嗅囊。嗅囊由外鼻孔与外界相通,但一般不连通口腔。

嗅囊是由折叠的嗅上皮构成的,折叠的原因是为了增加接触的面积,而嗅上皮中则含有许多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

v2 5ec8a1165cf52aa4acb5808ceae01949 720w

嗅上皮感觉细胞游离的一端有纤毛,基部有神经末梢,许多神经末梢结合形成嗅神经,连接到端脑的嗅叶。

水流通过鼻孔时,这些气味物质被嗅囊上皮的嗅觉细胞捕获,刺激嗅觉细胞产生神经信号,快速识别水中的氨基酸、类固醇等气味分子。这样就可以帮助鱼类辨别食物、同类的气味以及环境变化以规避危险。

v2 f196ec6547cfd83920ef110f6d599851 720w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这种设计使鱼类能持续地监测环境气味。‌‌

不同鱼类对饵料的喜好不同。鱼类的饵料偏好差异显著,并随着季节、水情等因素而不同。

v2 1a9e5d6c795e83817af16c3a959c38f6 720w

例如鲤鱼偏好玉米、红薯泥等甜香型饵料,温度超过 25℃时,温度越高越喜好。温度低时则喜好添加螺肉或红虫的腥香型饵料。草鱼对红薯饵料也特别喜好。

鲫鱼在冬季喜好黄豆粉加蚯蚓,而夏季偏好清淡谷物香如小麦、玉米粉混合饵料。 鲈鱼、鲇鱼等凶猛鱼类喜欢膻味饵料如蟑螂等。

这些偏好都和鱼类的鼻孔的嗅觉有关。

查看知乎讨论

盘点一下本世纪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吧,按照时间顺序介绍:

1.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重要指数:★★★★)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称为. 长期以来的实验证实了三种中微子的存在,但一直没有测量到它们的质量。实际上,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假定了中微子没有质量。如果中微子被证实具有质量,那将意味着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上还存在未知的新物理。

那么如何才能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呢?一个方法是观测中微子是否存在振荡现象。中微子振荡的意思是中微子的三种形态会发生混合,形成叠加态。这意味着中微子在运动过程中不处于某种特定的形态,而是三种形态都有可能。只有当你观测它时,它才会随机坍缩到其中一种形态,且坍缩到其中某一种形态的概率会随距离周期性变化。然而,只有质量不为 0 的粒子才会形成这种叠加态。所以,如果实验探测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那就说明中微子的质量不为 0.

在 2000 年前后,中微子振荡现象被日本的超级神冈实验和加拿大的 SNO 实验证实,从而证明中微子实际上存在微小的质量,推翻了标准模型的假定。实验组的负责人最终获得了 201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振荡是目前唯一坐实的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为此后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我心中这一发现的重要指数可以给到 ★★★★ .

v2 f7e017c09d4e39f29498aa75205eb1a2 720w
中微子探测装置的内部

2. 暗物质的新证据(重要指数:★★★)

暗物质是宇宙学中为了解释许多天文观测上的疑难而引入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可见的物质。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天文学家根据星系团运动的观测数据推测出了暗物质的存在。到了 70 年代,针对星系旋转曲线的测量结果表明了理论计算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疑难也需要假定星系中存在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才可以解释。自此,暗物质的概念开始被学界重视。然而,上面提到的这些观测结果不仅可以被暗物质解释,某些修改的引力理论也可以解释它们。因此,暗物质学说亟需一些更加坚实的证据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终于在 2006 年的时候,星系团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为暗物质的存在找到了新的证据。引力透镜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天文现象。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会被大质量天体所弯曲,光线在经过这些天体周围时路径会发生偏折,就像经过了一个透镜一样。通过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测了子弹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并根据观测数据反推出了星系团的质量分布。

在将观测到的星系团质量分布与 X 射线信号反映出的可见物质分布对比之后,天文学家们发现这两种分布是不重合的。如下图所示,图中蓝色部分是由引力透镜效应反推出的总质量分布,红色部分是可见物质分布。这表明可见物质并不能主导星系团的质量,它们只占星系团总物质的一小部分,星系团的大部分质量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提供的。这一结果是修改引力理论很难解释的,因此它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坚实的证据,重要指数可以给到 ★★★ .

v2 288e2f4fce544257d245c9dacae0dd14 720w
子弹星系团的总质量分布(蓝)和可见物质分布(红)

3. 希格斯粒子的发现(重要指数:★★★★★)

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一个地位极其重要的粒子,正因为有了它,标准模型中的其他粒子才被允许拥有质量。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那么构成我们可见物质世界的所有粒子都会是无质量的,我们熟悉的一切物质结构将不复存在。

希格斯粒子是在 1964 年的时候被提出的,在后面几十年里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对撞机实验中寻找它。不过,由于对撞机的能量和数据积累能力一直不够,所以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现过它的踪迹,直到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开始运行。

LHC 于 2008 年开始运行,经过几年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处理之后,终于在 2012 年有了成果。LHC 上的两个实验组共同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信号,从此填补上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环。提出希格斯粒子的希格斯和恩格勒(其他提出者都已去世)获得了 201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我看来,这是本世纪前 25 年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突破,重要指数实打实的 ★★★★★ .

v2 b9e57f9f336fdaec19450d4d5135a00a 720w
周长 27 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4.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确测量(重要指数:★★★)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是从宇宙大爆炸时期遗留下来的光。138 亿年前,宇宙从一场大爆炸中诞生,产生的光充满了整个宇宙。这些光经过上百亿年的演化遗留至今,其波长随宇宙膨胀被拉长至微波波段,最终形成了今天氤氲在整个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

CMB 最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探测到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探测设备都不够先进,因此只能探测到这个东西的存在,而不能探测到其中的微小涨落。实际上,CMB 的微小涨落中包含着有关宇宙的丰富的物理信息。如果能对其进行精确测量,那就可以精确地知晓宇宙的曲率、膨胀速率、物质组分的比例等信息。这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天文学家们计划了一系列的卫星实验来在太空中精确测量 CMB 的涨落。到目前为止总共完成了三代实验。其中最早的卫星实验叫做 COBE,这个实验的负责人获得了 200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新的实验叫做 Planck,它的最后一次实验数据发布于 2018 年,这些数据已经能在 1%的精度上精确测量宇宙模型的物理参数。借助 Planck2018 的数据,宇宙学家们可以把宇宙中可见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的比例确定在 5%、26%、69%. 同时,它对宇宙膨胀速率的测量结果将所谓的“哈勃常数疑难”呈现在宇宙学家们的面前,这可能是宇宙中某种未知物理的暗示。重要指数可以给到 ★★★ .

v2 e11009a0c54798111c755430fad186b4 720w
三代卫星实验对 CMB 在微小涨落的测量

5. 引力波的发现(重要指数:★★★★★)

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天文现象。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几何。时空各处的弯曲程度可以被一个“度规场”来描述。正如电磁场传递了电荷之间的电磁力,度规场也可以被视为传递了物质之间的引力。又正如电磁场会波动传播形成电磁波,度规场也会波动形成所谓的引力波。它们就像在时空之海中行进的片片波浪。原则上,绝大多数物体的加速运动都会产生引力波,只不过通常引力波的强度极为微弱,很难被检测到。只有非常剧烈的天体物理事件,才能够产生足以被人类仪器探测的引力波。

引力波的概念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被爱因斯坦提出了,但实验上的探测一直没有顺利进行,直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立项。引力波的探测利用的是引力波对空间距离的改变。前面我们说过引力波是度规场(时空弯曲程度)的波动。当引力波传播至某一位置时,它就会拉伸或压缩此处的空间。LIGO 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激光干涉仪,它有两条长达 4 公里的相互垂直的干涉臂,臂内通有干涉的激光。当从合适方向传播过来引力波时,干涉仪的一条臂会被拉伸,而另一条臂则会被压缩。这样一来,激光的干涉方式就会被改变,仪器就捕捉到了引力波的踪迹。

2015 年,LIGO 实验组成功探测到了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实验组的负责人因此获得了 201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LIGO 等实验组已探测到了上百个由黑洞或中子星合并造成的引力波事件。这些成果使我们对黑洞和宇宙演化拥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启了宇宙学的新时代。重要指数 ★★★★★ 实至名归。

v2 0c5e58c91631ad868e81457c19e8964f 720w
双黑洞合并产生引力波示意图

6. 低频引力波的探测(重要指数:★★★)

前面说的引力波是常规质量的黑洞或者中子星合并形成的引力波。它的特征是波的频率非常高,可能每秒钟都可以波动好多次。然而,宇宙中不仅有高频引力波,还有频率低到一年都不一定能波动一次的低频引力波。这种低频引力波无法被 LIGO 这样的地面激光干涉实验所探测,而是需要利用一种更为神奇的实验方法——脉冲星计时阵列。

这是一种基于脉冲星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它其实还是利用的引力波对空间距离的改变。脉冲星是一种发射脉冲周期性到达地球的中子星。其脉冲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可以被当作一种标准计时工具。当引力波传播至地球与脉冲星的中间区域时,它会改变地球与脉冲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脉冲提前或推迟到达,形成计时残差。由此,射电望远镜就可以捕捉到引力波的信号。当然,如果只观测一颗脉冲星的话,我们无法区分计时残差是由引力波造成的还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但如果同时观测几十颗脉冲星,发现它们的计时残差之间有特定关联,那就可以确定计时残差是引力波造成的。

2023 年,中国的 CPTA、北美的 NANOGrav、欧洲的 EPTA 以及澳洲的 Parkes 四个脉冲星计时阵列实验组同时发布了低频引力波的观测证据。这是近几年来宇宙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利用低频引力波的观测数据,可以推断宇宙中是否存在互旋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否有宇宙弦之类的奇异结构。这对我们理解宇宙是非常重要的促进。重要指数暂时给到 ★★★ ,如果未来有进一步的新发现,可以给更高。

v2 afa448f760a8a6987f57a59e35912ca8 720w
脉冲星原理示意图

去年写过一篇低频引力波探测的科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中国天眼 FAST 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相关研究达领先水平,这意味着什么?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可预见的未来

在下一个四分之一世纪(2025—2050),随着各种实验观测计划的立项,有希望看到更多重要的突破,比如:

(1)暗能量性质的精确测量,证实暗能量在演化。这个其实已经有实验迹象了,今年 DESI 实验发布的数据已经在较高的置信度上揭示了暗能量的演化性质。未来 5 年之内,随着数据继续积累,相信能够在更高的置信度上证实这件事情。预计会是一个 ★★★★ 级别的成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篇介绍:

2024 年,天文学领域都有哪些令人激动的新进展与重要发现?

(2)毫赫兹引力波的探测。我国和欧洲已经计划发射卫星在太空中组建激光干涉仪来探测毫赫兹频段的引力波。这个项目预计在 2035 年左右建成并运行,届时我们会对引力波有更加充分的研究。重要程度可以类比脉冲星计时阵列,★★★ .

(3)原初引力波的探测,证实宇宙暴胀理论。这个其实有点悬,因为我们不知道原初引力波的强度究竟如何。原初引力波是宇宙暴胀理论预言的在宇宙诞生初期产生的引力波,它的强度由一个参数——张标比 r ——来衡量。许多暴胀模型预言的张标比在 r=0.003 左右,大约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实验精度就可以到达这个界限。届时我们可能会成功探测到原初引力波,从而证实宇宙暴胀理论,也可以间接说明引力的量子——引力子的存在,这将会是一个 ★★★★★ 级别的发现。但也有可能直到很高的精度下也没有探测到原初引力波,这会帮我们排除掉许多种不可能的暴胀模型。

(4)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或者原初黑洞。这个也有点悬,因为我们目前对暗物质粒子的物理性质知之甚少,所以不知道什么样的探测手段才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原初黑洞也是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于宇宙当中。但如果成功发现了它们,必然会是一个 ★★★★★ 级别的突破。

(5)TeV 能标的新物理。这个依赖于新的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是否能立项。如果能立项并成功运行,那就有希望在 TeV 能标找到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这至少是一个 ★★★★ 的突破。如果能发现未知的新粒子,将会是实打实的 ★★★★★ 级别的成果。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Q:为什么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的研究生都在干嘛?
@大爱仙尊 :欢迎收看学姐的读研 vlog ,今天天气不错先去吃个早餐……
Q:怎么向孩子证明我上班比他上学辛苦?
@haolin he :你为什么要证明他上完学还有更苦的上班?是怕他不死吗?
Q: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指的是什么?
@三种不同的红色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众所周知,苏轼的基友里面,就黄庭坚、石苍舒两个关系最好。 黄庭坚不用说,石苍舒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长安人,苏轼每次到长安必然住他家。那首著名的「人生识字忧患始」就是写给他的。 所以「左牵黄,右擎苍」,当然就是「左手牵着黄庭坚,右手举着石苍舒」。
Q: 为什么坏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灵机一动
@风都第一深情 :本来打算做卤肉饭,灵机一动,做了一道西葫芦炖茄子,还放了些肉。
Q:能不能用一张照片,证明你把猫咪养的很好?
@某日青君 :这坨正在书桌上晒太阳的动物,真的不是海豹。
v2 a0687405389a79608049ddfb03c6388a 720w

 
 
 
 

 

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在起源上不完全一样。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形态来理解火锅最初的样子。

成都火锅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小吃,重庆火锅从一开始就是码头工人的宵夜和简餐。

其内涵相差甚远。

我以前在成都生活,和一群朋友天天晚上在酒吧聚会。

喝酒,各种酒混合在一起喝。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一人一扎啤酒,边喝边玩游戏,扔骰子,讲故事的等等。过了大半天又来一个朋友,点一瓶洋酒请大家。

就这么消磨时间,玩到第二天凌晨 2 点多钟,各自散去。

打个车回到自己住的小区附近。

下车后,并不急着回去。而是走到一个冒菜馆,喊老板来一份。

冒菜,就是在卤水、豆瓣水各种老板自配的汤水里煮蔬菜、豆皮、苕粉、牛杂、鸭杂、血旺等等。老板在碗里打作料,放葱花、芫荽、花生碎或者油炸黄豆。端上来是红亮麻辣的一碗。

酒喝多了,胃难受,肚子也是饿的。一晚上喝酒吃点零食,虽然男男女女混在一起高兴,其实一点也不健康。

最解酒,对肠胃最友好的就是这一碗冒菜。尤其是冬夜,天气寒冷,从酒吧喝酒出来,浑身冰凉,正好需要这一碗热食。

呼噜呼噜整几口,热气直达天庭,脚底板也不那么麻木了。

冒菜吃完,回去挺尸睡几个小时。

冒菜在成都的历史悠久,一扯就是诸葛丞相。成都人恨不得把四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说成是孔明先生的功劳。

冒菜就是成都火锅的源头。

煮冒菜的往往是一口大锅,老板把你要吃的冒菜装在竹篓子放进锅里煮,煮好了倒进放有作料的碗里。

v2 b1e7ad3c9d6a198334ef0e5ff5b1f026 720w

现在都是不锈钢的。

客人多,一口大锅满满当当,一起煮,各吃各。

在冒菜的基础上,结合乐山钵钵鸡,竹签子串食物,把竹篓子去掉,放串串。

这就是成都串串香。

v2 bc18b1c2bc54623c3b6be2ea6f4736f4 720w

这个样子,才是正宗成都火锅。

重庆火锅,也叫山城火锅,四季火锅。

历史并不算悠久,几乎和洋务运动重庆开埠同步。

重庆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内河港口城市,凭借长江航运的优势,重庆成了 整个西南地区物流最繁忙的城市,集聚了大量来重庆干体力活的码头工人。没有大量的码头工人作为消费群体,重庆的很多美食就搞不起来。

当时的重庆城,只有上半城才是繁华都市,下半城就是挨着江边,到码头工作较近的棚户区,重庆特色吊脚楼。准确的说,就是贫民窟。

v2 858f4fee3ecbb41485553a65532eab96 720w

江边寒气重,体力劳动需要重油重盐,喝烈酒,麻辣够味。

要便宜,还要快捷,不能等半天吃不到嘴。

下半城棚户区,每到傍晚,就有人挑着担,敲着竹筒,吆喝:“麻辣烫,麻辣烫。”

你没看错,最早的山城火锅的称呼就是麻辣烫。

这是地摊货。

这种挑子,和剃头匠的一样,一头冷一头热。一边装菜,一边放煤球炉子,炉子上放一口大锅,锅里是熬好的麻辣烫汤汤。

来到街市的一角,把炉子和大锅端出来放在地上,围着炉子放几根板凳。老板倚墙一坐,解开锅盖,香气四溢。

要不了几分钟,周围的力哥就围过来:“老板,毛肚半斤,豆芽 ,血旺。”说完打开手里的白酒盖子,先喝一口。吃客点的都是生菜,要的就是坐在炉子边,一边吃,一边烫菜。

老板就这一口锅,来吃麻辣烫的人不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格子,一人一格,各吃各的。

不认识的陌生人在一口锅里搅吃的,很容易发生矛盾。老板就要懂事,来客点菜坐定,马上发支烟,说几句敞口话。这些码头工人,那一身腱子肉,惹不起。但是这些人又好说话。只要礼数到堂没问题。

20 世纪初,一般来说是 20 世纪 20 年代,也就是 100 年前,麻辣烫开始摆脱街边小吃的地位,正式进入饭店,招牌上写着山城火锅,四季火锅。

这些馆子大多低档,很多就是个竹席棚棚,还是延续当初街边小吃的风格,不同的客人混在一口锅里烫食。

这些故事说起来很长,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起源不尽相同。过去多说是毛血旺。后来很多人研究,应该不是。而是来自于卤水,川渝特有的辣卤。五香、牛油、海椒花椒、豆瓣酱、醪糟水、高汤按比例混合后,煮食。火锅从辣卤这个母子上起源,发展,与成都餐饮融合。

v2 721026d987b2504dfc5b6a2eed95674d 720w
查看知乎讨论

蜜蜂。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蜜蜂这样的社会性昆虫,蜂王和所有工蜂、雄蜂生活在同一个蜂箱里,雄蜂和工蜂又都是蜂王的后代。

那么,蜂王岂不是要和自己的儿子(雄蜂)近亲繁殖了吗?

v2 f5da2b9667e0c9e938d0ef31d4fce307 720w
蜂群内的蜂王(红圈内)和雄蜂(蓝圈内),绝大多数是工蜂

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很难观察到蜂王和雄蜂的交配过程,养蜂人普遍猜想蜂王并不和雄蜂交配,蜂王产卵时,只是在蜂房中产下未受精卵,再由蜂巢内的雄蜂对这些卵一一进行“授精”。

可是,无论雄蜂在蜂箱里和蜂王交配,还是依靠雄蜂对蜂卵进行再授精,都会不可避免地牵扯到“近亲繁殖”的问题。毕竟,多代近交普遍存在近交衰退现象,难道对蜜蜂不适用?

关于蜜蜂家族繁衍的秘密,长期都是个大难题!毕竟蜂群里有数万只不好惹的工蜂,蜂王又藏身于其中,在活框蜂箱发明之前,蜂巢都是彼此错综联结在一起的,很难拆解,也就难以窥视蜂巢内部的情况了。

1771 年,斯洛文尼亚养蜂人安东·扬沙(Anton Janša)首次观察到新出生的蜂王离开蜂巢,返回时腹部会带着一条“白丝线”。

1787 年,瑞士著名的养蜂盲人弗朗索瓦·于北(Francois Huber,1750-1832) ,和其妻子玛利亚、仆人比尔南三人通过实验,驳斥了“雄蜂为蜂卵授精”的说法,并证明了蜂王需要出巢交尾的事实,并同样观察到返回时的蜂王腹部带着一条“白丝线”,以及雄蜂的生殖器官。于北将这一发现写成著作,公之于众,人们这才知晓蜂王和雄蜂在巢外交配的生物学特性。

v2 15a11aceea431b7b3b15d3dcd97f1305 720w
在活框蜂箱发明之前,蜂巢安置在木桶、空心树段这样的“洞穴”内,箱体很难打开,也无法将蜂巢无损地分开,想要仔细观察蜜蜂的生物学行为,是很困难的
v2 2dbdc4445f665b4301e08d0bb21ce338 720w
瑞士著名的养蜂盲人弗朗索瓦·于北发明的“书页式”蜂箱,蜂箱可以像书本那样一页一页打开,便于观察蜂巢内部
v2 23fa38dd6dbe69f600774a1e43962514 720w
今天的标准化活框蜂箱,蜂巢被木框保护,悬挂在蜂箱内部,随时可以进行取出、检查、增添等操作,对蜂蜜生产和研究都提供了便利

弗朗索瓦·于北发明了“书页式”蜂箱,可以将蜂巢像书那样一页页打开,此举可以看作现代活框蜂箱的初始版本。也正因为能够“拆开”蜂巢,于北等人可以细致地观察蜜蜂的生活,得到了相当多的新发现,蜂王出巢交尾就是最重要的发现。于北家境富足,热爱自然科学,但不幸 15 岁时患眼病,后完全失明,在妻子和仆人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坚持研究,其经历颇为传奇。

1859 年,美国的牧师米利特,在养蜂场亲自见到了一对正在空中交配的蜂王和雄蜂,由于二者结合时飞行不稳定,跌落在了地上,使其亲眼见证了蜜蜂巢外交配的现象。

后来,人们又发现蜂王在一次交尾过程中,会同不止一只雄蜂交尾。

至此,人们对雄蜂和蜂王那独特的交配习性,终于有了大致了解。

以蜂王的视角看待交配过程,是这样的:

蜂王在出生后大约 10 天就能达到性成熟,它会在一个晴天的午后飞出蜂巢,在空中与雄蜂交配,称之为“婚飞”。

由于“蜂王信息素”的作用,蜂王的出现会立即吸引附近的雄蜂,雄蜂们会争先恐后地追向蜂王。蜂王的“婚飞”持续约半个小时,期间通常会与 7~17 只雄蜂交配,直到蜂王体内的贮精囊装满了精液,足够终生产卵使用为止。

蜂王一生仅交配 1 次,交配结束后返回蜂巢,交配完成大约 3 天后开始产卵,之后除分蜂、飞逃等特殊情况外,终生不再离开蜂巢。

v2 ca9ca5ebb468d9169114b5dd76bcc5eb 720w
用一根细线拴住 1 只 10 日龄的蜂王,就会立刻引发大量雄蜂对蜂王的追逐,并与蜂王交配(图片来自网络)

以雄蜂的视角,交配过程相当惨烈:

在与蜂王成功交配的一瞬间,雄蜂生殖器会脱落,并被拉断,雄蜂也在这一瞬间死去……脱落的生殖器会用来堵住蜂王生殖孔,以阻止精液外流。当有第二只雄蜂再与之交尾时候,要先将其拔掉,再重复以上动作。

蜂王的一次成功交尾,就意味着有十几只雄蜂也在争相“赴死”。

也正因为这个过程太过复杂,才需要人们探索那么多年去揭示这一奥秘。

蜂王在空中婚飞时,身边并无工蜂护卫,其面临的危险要比在巢内多得多。蜂王与雄蜂交尾、抱对过程中,还会出现飞行不稳定,跌落到地面的现象(前文的米利特牧师就是这样偶然发现的),若跌落到水里,可就要双双殒命了……

看起来,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方案!

v2 1eddfac4d07cb0fcd83399edb5130372 720w
在蜂巢中,蜂王是被重重保护的个体,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婚飞时,蜂王需要独自面对蜂箱外的一切

但在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之下,蜜蜂选择这种复杂且危险的空中交配方式,为的是最大限度避免近亲繁殖,更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1.避免近亲繁殖。

新蜂王出生约 10 天后就开始交配,且一生只交配一次,也就完全避免了和后代雄蜂(儿子)的交配机会。

新蜂王和同群雄蜂都是老蜂王的后代,是典型的“兄妹”关系,蜂王飞出巢外交配,周围 5 千米内的雄蜂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也就极大减少了和同群雄蜂交配的机会,极大减少了近亲繁殖的概率。

2.筛选掉不健康的雄蜂。

在蜂王婚飞时,周围 5 千米半径内的所有雄蜂,理论上都有参与交配的机会,但只有飞行能力最强的十几只雄蜂才有机会与蜂王交配。于是,蜂王通过这一方式,成功筛除了那些行动力差、有疾病的劣质雄蜂基因,能参与交配的雄蜂,都拥有更优秀的基因,后代更有活力。

v2 677408e8b93a1680e80ae116611864d3 720w
交尾成功后的蜂王(2021 年 6 月摄),注意蜂王腹部拖着的一条细线,这其实是雄蜂精液凝固后形成的,被称为“交尾标志
v2 cedd7101cf09f4e6545a35e2493e77eb 720w
一只将腹部伸入蜂房,正在产卵的蜂王(2025 年 5 月摄)。蜂王交尾后 2~3 天,就会开始产卵。
v2 1b2f2b4a2641aa6793ae375fd2559a3a 720w
蜂巢中整齐排列的蜂卵(2025 年 5 月摄)。蜂王交尾约 3 天后就能产卵,在高峰期每昼夜可产卵 1500~2000 粒,成为真正的“产卵机器”

3.增加种群基因丰富度。

蜂王交尾成功后,将十几只雄蜂的精子都储存在体内的“储精囊”中,供其一生使用。此后,除分蜂、飞迁等特殊情况外,蜂王终生不再飞出蜂巢。蜂王所产后代,虽然同属一个母亲,却分属十几个不同的“父系”,也就大大提高了后代基因的丰富程度,对于提高蜂群整体的抗病力、适应力意义重大。

今天,大量的蜜蜂育种实验已经证明,蜜蜂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使用不同品种的雄蜂和蜂王,其杂交后代蜂群具有良好的生活力和采集力,使用杂交蜂种是目前养蜂业重要的增产方案。

相反,蜜蜂的近亲交配,尤其多代近交,虽然能提升品种纯度,但会形成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会使蜂群的生活力严重下降,如翅膀变窄、抗病力弱,无法用于生产,甚至还会使蜂王产下 50%的二倍体雄蜂卵,这些卵根本无法完成发育,会进一步削弱蜂群的活力。

蜜蜂近交也就只在育种中得以运用,提高后代的纯度,并不直接用于生产。

因此,不选择蜂巢内安逸又稳定的环境,反而选择巢外复杂的交配方式,看似危险,却规避了近亲繁殖风险。蜜蜂巢外交配的特殊习性,对于蜜蜂家族的整体繁衍、壮大,都是最有利的!


创作不易,想要了解更多精彩[méi yòng]的养蜂知识,您还可以看看其他回答或文章,都是本人原创作品。或到店铺挑选中意的蜂蜜、蜂蜡等产品,绝对保真保质,感谢支持!

蜂王的生活幸福吗?蜂王是怎么来的?互联网已经将绝大部分信息差抹除了,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为何大部分人依旧无法获得大幅突破?蜜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在人造的蜂箱中筑巢?蜂箱的形状和蜜蜂圆形的窝一点不一样啊?

查看知乎讨论

先说结论:巨蚊很好!但不要抱太高期待

这次新闻的主角是 巨蚊Toxorhynchites

顾名思义,巨蚊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蚊子。它和摇蚊大蚊蕈蚊之类的假蚊子不同,巨蚊是货真价实的蚊子,属于蚊总科 Culicoidea,蚊科 Culicidae,库蚊亚科 Culicinae。

它幼虫以其他蚊子的幼虫为食,积攒了足够的蛋白质,因此成虫不需要吸血。

巨蚊满足了人类对天敌昆虫的一切美好幻想:食量大、针对性极强,不会误伤无辜、没有入侵风险(注意,华丽巨蚊是本地物种!本地物种!!!)、对人没有任何危害、可以人工养殖,甚至,长得还挺好看。

如果你在南方,或许已经见过它了。至少有一两个巨蚊属物种在南方省份是有稳定种群的。

所以,不是新引入的啊!

v2 182ff0513e6015cbc90f93310d979e6a 720w
答主在广州拍摄到的巨蚊,雌成虫
v2 6a04974a21f0c0571a5aad1a02670366 720w
一只巨蚊雄虫。和其他雄性蚊子一样,触角和颚须比较发达

巨蚊有蓝紫色配黄色的金属光泽,很漂亮。加上它天生的巨大体型,很容易认出来。

v2 12af13ae9a04c7f624b309d0e02b93c5 720w
某种巨蚊,与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的对比。来源:https://www.reddit.com/r/natureismetal/comments/1373ez7/toxorhynchites_aka_elephant_mosquito_is_almost_an/

巨蚊是真正的蚊子,这意味着它们有蚊子该有的外形特征,包括可以站在水面上的大长腿,停歇时后腿会举起来;它们有发达的刺吸式口器,不过弯折了一下,只能吃花蜜,而不能吸血。

哦对了,可别把它和大蚊搞混了;

大蚊总科可不是蚊子,幼虫也不会捕猎。只是名称有点相似而已!

v2 cd4611c532b3c9fc9be530b32168d8db 720w
这是大蚊,大蚊不是蚊子,没有刺吸式口器

这样腿特别长的虫子,不是蚊子哦。


巨蚊是蚊子,所以巨蚊的幼虫是孑孓,长相就是个很典型的孑孓。

除了大小比一般孑孓大了十倍。

v2 0b33a7e33e9900aa611be1b383fd2d7a 720w

巨蚊成虫放下屠刀信佛了,但在幼虫时期可是极其贪婪、残暴的掠食者。

根据猎物的体型,巨蚊在生长过程中或捕杀上百只,到五千只猎物;它跟其他蚊子一样栖息在临时性的死水坑里、或者说,巨蚊成虫特意产卵在其他蚊子繁殖的水坑里,因此,它们吃掉的绝大多数猎物都是其它蚊子的孑孓。

孑孓通常栖息在临时性的小规模水源,比如植物积水、鱼缸、水桶、轮胎等,这种环境食物匮乏且缺氧,几乎只有蚊子能生存,没有别的天敌(像蜻蜓这样的,只能栖息在开阔水域)。

因此,巨蚊是唯一的,专业击杀孑孓的捕食者。

想象一下,每成功羽化一只巨蚊,就有成百上千的伊蚊或库蚊死亡,令人舒适。

v2 8d137d0b0e745eb96ddff70de8ebaf7a 720w
巨蚊孑孓在吃小零食。来源: https://x.com/AntRoom_taku/status/1194066982003302400

从上世纪起,人类就已经看到了这些蚊科叛徒的价值所在,开始研究它们对伊蚊的控制作用——而且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作为天敌昆虫,它们不会像化学方法那样导致污染和误伤,而且,它们会主动寻找散布在野外的蚊子繁殖地,比如树洞或叶子中的积水,这些地方是人类难以触及的。

嗯,听起来确实很美好。

但我开头已经说了,别对它抱有太高期望。不然也不会直到现在才稍微在小范围用一下了,对吧?


巨蚊有一些难绷的缺点。

首先,这玩意儿实在太能吃……

这本来是好事,天敌昆虫,本来是吃的越多越好;

但问题是,它是个孑孓,擅长游泳但不会爬,不能靠自己爬出水面换个栖息地;如果自己水坑里的猎物吃光了,它会饿死……

它不仅吃的多,而且杀业太重,如果其它蚊子幼虫吃光了,它会自相残杀

准备化蛹时,为了防止化蛹之后失去战斗力而被自己的弟妹吃掉,它们会抢先一步,尽量把水中遇到的所有其它生物杀光,即使已经吃饱了也会滥杀。

显然这会导致,巨蚊很难自然繁殖出较大的数量。

巨蚊本身的捕猎方法也是个问题,它们主要守株待兔,只有猎物游到嘴边才会出击;如果水体较大,其它蚊子孑孓是会躲在远处避开它的。不过,既然它的存在是如此恐怖,足以威慑其它孑孓,妨碍它们的生长发育,即使它们能活下来,也会营养不良的,能起到一个间接的控制作用,这倒是挺好的。

另外,水也很重要;作为一种水生动物却栖息在小规模水体里,一旦这些水流干或晒干,巨蚊孑孓就会变成虫干。

它们的卵也必须一直接触水,否则会干死。

作为它们猎物的其他蚊子幼虫也需要面对这个问题,但它们体型较小、发育更快,因此更容易赶在水干之前完成发育。其中,伊蚊的卵不怕干燥,能在没水的时候存活几个月、一下雨就孵化并迅速发育,特别烦人。

最后,由于巨蚊是蚊子……它很容易死于各种灭蚊 AOE。人类用来击杀吸血蚊子的菊酯类喷雾、或投放在水中的药物,都会把巨蚊一并杀死……

所以……真的不要指望巨蚊能对每年都爆发的伊蚊起到多么显著的控制作用。

对于巨蚊,想深入了解的话,可以看这篇综述文章:Toxorhynchites Species: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虽然现在巨蚊不太好用,不过,投放巨蚊的灭蚊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发。

例如,选育出耐杀虫剂的巨蚊,以免被传统灭蚊方法波及;或者在实验室中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巨蚊并投放,都是很值得考虑的思路。

不过至少在现在,人类对巨蚊的潜力,开发还很不足。我们连国内常见的巨蚊有哪些种类,都还没完全搞清楚呢。

哦对了,这事儿跟普通人没啥关系。

就是请大家还是注意一下,巨蚊这玩意儿存活不易,见了别拍死!

查看知乎讨论

Q: 你见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书法作品?
@郑晨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写处方。
v2 c6a7d851cd8324b1c4828427ac58237b 720w

 
 
 
Q:西装骑行在中国为什么水土不服?
@王伟 :我就问你绅不绅,装不装,骑没骑,行不行!什么水土不服,我就看你服不服。
v2 8f6ecc8093a758260a2527fd33e813e7 720w

 
 
 
Q:游戏网名真的很重要吗?
@大聪明
v2 25636e30879838cddf9f4a11acb0b7b0 720w

 
 
 
v2 1442e426ed67295cb7db50f6cdd679ad 720w

 
 
 
Q: 普通民众的化学常识缺乏到什么地步?
@什么都写的等效氢 :「我家吃的都是有机蔬菜,不像你们那些蔬菜都是无机的。」 我们机械飞升了。
 
 
Q:是什么原因让北方人更容易发胖?
@西门玩猫 :我自认为对中国各地的美食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只有河北我是完全看不懂。 这个省份貌似所有县市地区的特产都是饼+肉……



https://feedx.site

啊哈哈哈哈,狗头霸王龙哈哈哈哈

疑似曾经地球霸主在地狱溪被小行星尾气毒死前的最终幻想。

先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第一辆车是后驱的?本回答目录:

1 引子

2 为什么恐龙有的是二足有的是四足(即强大的尾骨肌系和股骨第四转子)?

3 为什么哺乳动物除了人类没有二足行走的(即二叠纪大灭绝后的小喽啰们)?

4 现代版的顶流掠食者是怎样的?

1 引子:

为什么后驱车统治了汽车界好长一段时间,并且现在跑车仍然以后驱为主?而在普通车里面四驱车比后驱车更高级一些?

要回答这几个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仿生学设计:

这是鲨鱼:

v2 4861a2223068e3d519c41efe99628e9f 720w

这是潜艇:

v2 2aaf0c112893bd9efdb003f03b01e344 720w

这是鸟:

v2 31a58b5c9f879ad8ebac0fed4adb9f6e 720w

这是飞机:

v2 2f7b6289138a4f137875baa855e1c375 720w

这是 Jaguar(四驱版):

v2 b82ef78d2a69b06ffee67a8cfaf20652 720w

这是 Jaguar(后驱版)

v2 079998112a6c7c2211919894c4d71a8e 720w

相信你一定很快发现了问题:

陆生动物怎么没有进化出轮子!!

动物讨生活并不容易,无论是在天空还是海洋,动物力求一个能不动尽量不动,如果有什么造型能尽量符合自然界的流体力学让它们省力,动物进化的方向一定是向最省力的形状靠拢。

因为侏罗纪没有平坦的沥青马路,所以霸王龙也没能进化出轮子,要不然霸主形态也不是二足直立而是四驱的了(bushi)

鱼的形状是潜水的范式,鸟的形状是航天的范式。

而在平直的地上奔跑,四轮车就是范式。

第一辆汽车采用后轮驱动(后驱)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技术和设计限制。早期的汽车发动机体积较大且沉重,通常后置横置,即将发动机放在后轴上方,水平放置。这种布局简单且有效,能够将发动机的重量集中在车辆后部,有助于提高牵引力和行驶稳定性。

现在跑车仍然较多采用后驱,是因为后驱布局可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和驾驶乐趣。后驱车在加速时,重量会向后转移,增加后轮的抓地力,从而提供更直接的加速感和更好的弯道表现。此外,后驱布局还可以减少前轮转向时的动力干扰,提高转向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

四轮驱动(四驱)车辆相比后驱和前驱车辆具有更好的牵引力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湿滑、泥泞或不平坦的路面上。四驱系统可以将动力分配到四个车轮,从而提高车辆的抓地力和操控性。这种布局特别适合越野车和一些高性能车型,因为它们需要在各种复杂路况下保持良好的行驶性能。然而,四驱系统也相对复杂、重量更大且成本更高,因此四驱车更贵一些。

四驱车既然技术复杂,就不是一个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那么四条腿呢?

对动物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肌肉力量足够,两条腿的后驱模式其实能够更稳,更具有机动性,也不需要考虑四条腿协调的问题

回到我们动物本身:

陆生动物没有轮子,所以在二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的问题上,它们也思考了几亿年。2 为什么恐龙有的是二足有的是四足?

v2 fd523d3f8fd2411863d403f265a5f260 720w

关于霸王龙小短腿的笑话大家应该听了几吨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是霸王龙作为霸主,它怎么会有这么搞笑的小手手?它为什么不四条腿在地上跑?

换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恐龙是四足步行 quadrupedalism,有的是二足步行 Bipedalism?

善于观察的小伙伴可能发现过这个现象,蜥蜴虽然平时是四条腿在爬,但是它如果急着早八的话,全力加速的时候竟然是两只脚跑的:

v2 f55b08303e340a22e7d98d20cf41a7bd 720w
v2 bec5897189b445f1bfe6108030212942 720w

这是为什么,难不成二足行走的方式跑起来更快吗?要不然为什么它们要用两只脚跑?

答案就在它们强大的的尾骨肌系(M.caudofemoralis)和股骨第四转子(Fourth trochanter)。

v2 9a59ac7718d2483b645459eabccb1688 720w
霸王龙(Tyrannosaurus)的尾骨肌系(M.caudofemoralis)(粉红色)和第四转子(圆圈处)

蜥蜴和恐龙一样,有着非常强大的尾骨肌系。许多早期恐龙的标志性解剖特征,包括一些通常被视为共同衍生的特征,都与增强的尾股肌肉复合体有关。

这些特征包括尾椎上突起的尾肋,它有助于扩大尾股肌肉的体积,以及股骨第四转子的突出和不对称形态。也就是说,尾股肌系对于恐龙来说,是它们后肢的主要动力来源。

同样的事情对蜥蜴来说也是成立的,它们没有差速器(下面是关于差速器的科普):

纯机械时代的巅峰是什么?

所以蜥蜴前后脚肌肉力量不一样就会导致速度不一样,它们用四脚奔跑极不协调,甚至会出现前脚绊倒后脚的现象:

v2 01fca5b3561ad443b9bb0333dc2a66a0 720w

关于第四转子,之前我写过一个有关于锁骨的回答:

为什么猫咪总用「后脚」挠头,而不是用「前爪」挠头?

里面讲到,虽然锁骨是一块小小的骨头,但是它们的作用巨大,能决定动物上肢的灵活性,尤其是人类发扬光大了锁骨,才能解锁投掷姿势。

对主龙类来说,第四转子恰好就是锁骨一样神奇的结构。

v2 97a2e772d44038bf93de9e8e27e0aaf4 720w
恐龙第四转子的四种基本形式。星星表示第四转子最突出的位置(股骨经等比例缩放):( A ) 简单的凸起,异特龙 fragilis; ( B ) 强烈不对称,无下垂突起,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 C ) 弱悬突,Protoceratops andrewsi; (四)强垂突,Hypsilophodon Foxii。

在主龙类中(尽管并非唯一),尾股肌系的股骨附着部位通常发育成突出的骨突出,称为股骨第四转子(Dollo,1888;Gatesy,1990;Hutchinson,2001)。

正如在大多数现代鳄鱼身上观察到的那样,尾股长肌腱附着在第四转子底部的凹口处,而短腱穿过整个剩余的内侧表面、边缘以及一小部分附着在第四转子上。侧面(Galton,1969;Hutchinson,2001;Carrano 和 Hutchinson,2002)(图 1)。此外,尾股长肌有一个附属肌腱(有时称为“萨顿肌腱”),它起源于尾股长肌的侧面,与主肌腱密切相关(Gatesy,1990;Persons 和 Currie,2011;Mallison 等,2015 ) )。该副腱延伸至膝盖。

第四转子的相对大小突出程度已被视为与其相连的肌肉的大小和功能能力的一般指标Gatesy,1990、1995、2002。在非鸟类恐龙中,第四转子通常进一步发育成明显的嵴。这种突出被解释为恐龙相对于其祖先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和更积极的生活方式的反映,这需要相应增强主要运动肌肉组织(Brusatte,2012)。

所以食肉类的恐龙比如兽脚类(霸王龙等),除了一两个个例外,基本上都是专性二足步行动物。

因为恐龙的后肢肌肉力量更强大,重心更稳,能提供更快地奔跑速度,而且节约了前肢的能量可以用来捕猎:

v2 758d42e6bb83cf59a4431a810cc469ce 720w
黑猩猩四足行走(蓝色)、黑猩猩双足行走(红色)和人类行走(黄色)的净运输成本

以灵长类为类比,双足行走是更加节能高效的步态。我们的腿就像一个弹簧,可以在行走时存储和释放能量。这种杠杆作用和弹性能量的运用,让我们走得更远、更轻松。我们步行的成本低于我们体型预期的成本,并且比黑猩猩的运动成本低得多(约 75%)。

鸟类的二足步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回收能量。鸡的能量回收率高达 80%。

合理推测二足行走应该是恐龙的一个祖征(也就是恐龙祖先刚开始进化出来就是二足行走的。)

因为如果恐龙祖先是四条腿走路就会有一个进化两次的过程,如果祖先是两条腿走路就只改变了一次。

那为什么又有很多恐龙四条腿走路?

为何食肉动物会把自己进化成只能吃肉的状态呢?

这个又不得不把之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了,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都没法自己消化植物纤维,基本上都是靠胃肠道细菌发酵消化的。

对于恐龙来说消化植物也是同样的麻烦,所以植食性恐龙不得不跟食草的哺乳动物一样搞出冗长的消化道以及肠胃内容物,这样就势必导致体重增加,虽然恐龙骨头是非常优秀的结构,也抵不住这样的重量增加:

v2 44a448ae0f47c77899ff1f9e749459cd 720w
晚期恐龙的中空骨,被现代鸟类继承了

所以两条腿走路和四条腿走路的恐龙食性是不一样的,食肉的为了方便奔跑捕猎基本上是二足步行。

好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

3 为什么哺乳动物除了人类没有二足行走的

既然我前面说得这么天花乱坠,二足步行有这么多优势,那哺乳动物为什么不效仿二足步行呢?

臣妾做不到啊!

我们现在确切地知道二叠纪的早期的楔齿龙类(Sphenacodontids)大腿骨的第四转子大而显著,且其前部的尾肋和人字骨也很显著,另一方面,三叠纪的真兽齿类(Eutheriodonts)和二齿兽类(Dicynodonts)确切无疑地缺失第四转子,这样我们大概知道尾股肌系的丢失这个事件,大致应该发生在晚二叠。另外,丽齿兽类(Gorgonopsids)的大腿骨具有明显的第四转子,这样综合来看,似乎尾股肌系的丢失在真兽齿类和二齿兽类中独立地发生了两次,这背后的可能原因很耐人寻味,因为这两个类群是唯二的在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事件中得以幸存的支系,这两个类群中许多种类是营掘穴式的生活的,可能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在大灭绝事件的气候变化中幸存下来,并且掘穴式的生活方式导致它们失去了尾股肌系

为什么食肉恐龙多是两条腿?

简单来说,我们的哺乳动物合弓纲祖先因为太菜,在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里惜败蜥形纲,丢失了尾骨肌系和股骨第四转子,从而放弃了二足步行的可能性。

在那以后,恐龙开始崛起,而哺乳动物变成了蝇营狗苟在树上讨生活的夜行性老鼠样动物。

v2 a88f0607f6352b46872fd213a3250599 720w
哺乳动物的祖先中华侏罗兽复原图

*(夜行性假说:目前认为大多数哺乳动物视觉不强,且只有二色觉(人类是三色觉),也就是色弱加色盲的一个状态,是对于恐龙时代竞争不过蜥形纲而做出的夜行性生活的适应)

另外一点,看图中可以得知,树栖也是当时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对于树栖生物来说,四条腿行走能很好地抓握树枝,保持平衡。

所以到此我们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哺乳动物就不可能出一个顶级猎食者是狗头霸王龙,因为狗打不过猫,顶级猎食者应该是猫头霸王龙:

v2 3aab45af432323071c1ffe569c9c4a9a 720w

不是,说错了

是哺乳类的顶流掠食者就不应该是二足直立的,而是老虎这样的猫科动物。

4 现代版的顶流掠食者是怎样的?

现代哺乳动物的霸主你也知道了,确实是二足直立的人类,可见二足直立确实有一定优势,但是人类不需要犬齿獠牙,只需要智慧的大脑,以及灵活的上肢就够了。

别看人类现在这样,刚开始二足步行的时候也是跌跌撞撞的,打了好多补丁才变成现在这样。

毕竟二足行走这是哺乳动物从二叠纪以后就放弃了的进化路线,几亿年了,前路该怎么走,没其他动物告诉我们。

但是我们还是做到了。

all hail homo!!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攻击性的器官?

以上~


ref:1探秘“两脚兽”:人类并不孤单丨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

2The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 Femoral Fourth Trochanter in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查看知乎讨论

猫咪肚子上有一坨很好 rua 的肉,那里就是猫咪的原始袋。

v2 1f0660c62c426302632306dfb45b2b7a 720w
谁 rua 谁爱!

所谓原始袋最常用的英文是 primordial pouch,也有很多别称,例如:Belly flap,Spay sway,Apron,Fat pouch,Belly bag...

它是长在猫咪下腹部,连伸到后腿内侧的一块松散的皮肤组织(腹部皮瓣,abdominal flap)。

v2 b11b5baa738acb3451543c35def0aeaf 720w
图自:catworld

在猫咪走路或奔跑时观察到的左右“晃动的肚腩”,仔细触摸就会发现,主要是皮肤,而脂肪较少。

原始袋在很多猫科动物中都可以发现:

v2 423404e016a1e4c700a47224a593ea09 720w
v2 bfdf1c3a2238864c5cfcfc43748a2d1f 720w

原始袋有什么功能?

这样的身体结构,到底有什么用呢?目前较多认可的猜测,有三种:

  • 奔跑时伸展,跑得更快

原始袋的松弛皮肤,增加了猫咪肢体的伸展能力,这可以让猫咪迈开更大的步伐,以提高移动速度。

v2 3d7dbdcd71cd05c16045e16cef98e58e 720w

无论是在捕猎时,还是在躲避天敌时,猫咪都属于“爆发性”选手,无法长时间的追逐奔跑。

v2 83fc7ac5768c6cc66b01902747c3d459 720w
v2 74e2555010f96dc133393de10ca93455 720w
图自:giphy

所以短时间的高速移动,有助于猫咪保持能量,增加存活机率。

  • 储存热量,更耐饿

虽然在是储存脂肪还是储存多余食物上,没有统一结论,但研究人员一致认为:猫咪原始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像骆驼的驼峰一样,帮助 TA 们储存热量,以备不时之需。

v2 2e04171a0dc3e2272a18f8928947d58f 720w
v2 577e8824bf92bd289d41c7a09379a1e1 720w

毕竟野外的猫咪,除了捕食兔类鼠类,更是不折不扣的被捕食者,因此没法像家猫一样,每日能保证有固定的三餐。

  • 打架时保护器官,更耐打

猫咪在打架时比较常用的招数是一招“兔子踢”。

v2 50898f3f9db72c30ee56e70f501eefa8 720w

在使用此招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露出肚皮;

v2 1d39ecd6ae800b0690e21779c67df06c 720w
同时,被害猫咪最常受伤的部位,也包括腹部。
v2 e5b35bdbf2437fda46e6f0a6e50606c9 720w
很多捕食者的攻击目标,也都选在腹部

研究人员推测,原始袋松弛有弹性的皮肤,可以帮助猫咪在攻击和被攻击时,都尽可能地避免腹部受伤,保护腹部的器官。

v2 273276d8335cdadbae2366fb672fda49 720w
图自:cat-world

原始袋和肥胖有关吗?

但并不是肥胖的猫咪一定就有原始袋,瘦的猫咪存在原始袋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v2 846a905cf77d6fbb9add2512fd5257b9 720w

只是有原始袋的猫咪,如果发胖,或者发胖后又减肥,原始袋可能更加明显(毕竟还是有脂肪的)。

所有猫都有原始袋吗?

相对来说,公猫存在原始袋的现象比母猫更常见;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猫咪的品种,一些品种的猫咪更易有原始袋。

也有猫咪品种协会将“原始袋”列入某些品种猫咪的“审美考核标准”中。

例如孟加拉猫,埃及猫,日本短尾猫等。

v2 3cad8bc6c42d28af53be74da9564ce90 720w
孟加拉猫 图自:cccofa
v2 79fea882fd222cda8b3eeefb582cdce7 720w
埃及猫 图自:CFA

怎么区分猫咪是肥胖,还是原始袋大?

最靠谱的方法是摸猫咪的肋骨!

将手掌放在猫咪肋骨上,轻轻按压可以感受到一根一根的肋骨,就说明猫咪没有肥胖,肚肚上甩动的是正常的原始袋。

这个触感有点像我们摸稍微有点肉肉的手背,触摸上去是平平的,但稍微用点力,能感受到一根一根的手掌骨。

v2 3c3ceb41ec373d8faa63943769ea9f3c 720w
图自:sepicat

如果轻轻按压摸不到肋骨,尾骨也摸不到,且腰椎也不明显,没有“腰”的线条,四肢肉肉也很多,那就一定是肥胖了。

因为胖,肉长得是全身……

查看知乎讨论



https://feedx.site

我的字典里,很少用到“最”这个词。但在旅游过程中,确实有几座城市的早茶文化,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就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下我所体验过的早茶之最吧。

最市井喧嚣:拉萨早茶

青藏高原气候苦寒,蔬果稀缺,茶叶因此成为广大高原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来到拉萨,我留意到大街小巷数不胜数的甜茶馆,很多藏族朋友的一天,就是从甜茶馆里的一壶茶、一碗藏面开始的。

v2 b5ce1d58a58ca678f7f5be913fbb2c98 720w

我在拉萨的这几天,每天都至少要喝一壶茶,有时是在甜茶馆,有时是在餐厅。拉萨的甜茶馆,定位大致介于茶馆和沙县小吃之间,除了茶水,也提供一些便捷吃食,既可喝茶聊天,也可简单解决一顿饭。

在拉萨大清真寺附近(没错拉萨也是有清真寺的),有家鲁仓茶馆,据说是拉萨第一家私人甜茶馆,由鲁仓家族的祖屋改建而成,店主人是拉萨的藏回。因为离住处很近,我光顾了好几回。

v2 1ccd6240523a512675bb6af9fa073454 720w

鲁仓茶馆生意很好,每天早上七八点,店里就坐满客人,大多是藏族,大家边喝茶边聊天,非常热闹。因为座位紧张,每次来这里,我都会和藏族同胞一起拼桌,看到我这样的陌生面孔,有时藏族朋友还会和我分享一些茶水吃食,瞬间消解因语言文化带来的距离感。可能是因为离八廓街不远的缘故,茶馆里时常有人进来化缘,也算是拉萨饮茶吃饭独特的体验。

不止是鲁仓茶馆,在拉萨的这几天,我光顾的其他几家茶馆也是人声鼎沸,非常有市井气息。在人口不多的青藏高原,除了热门景点外,还有甜茶馆这种热闹的存在,这就是我将其评为最市井喧嚣的理由。

v2 c65af1e7d6878f18472b55da55ecbe19 720w

甜茶馆主要供应两种茶:甜茶和酥油茶,一小热水壶 6 元左右,颇具性价比。

甜茶由红茶、牛奶、糖等调制,口味和阿萨姆奶茶相近,据说是清末从尼泊尔、印度传入拉萨的,如今已融入拉萨人的日常生活。藏族传统上喜欢以木碗饮茶,很多老派的藏民也会自带一个木碗喝茶。

v2 8aae73d18e736fb1ac0c8588022bc0d8 720w
另一家茶馆的酥油茶

相较甜茶,酥油茶则非常传统,是由浓茶和牛羊奶提炼的酥油混合调制的。酥油茶表面往往浮着一层黄色的酥油,热量较高。闻上一口酥油茶,就会想起藏地寺庙中弥漫的酥油味。在青藏高原和南亚,许多宗教仪式都离不开酥油。

v2 a33251ba07da4310ff563bcd6e264e8a 720w

拉萨每家甜茶馆都卖藏面。在西北吃了十多天重口味食物,尝一口清淡的藏面汤,感觉倒也不错。不过藏面的面口感一般,由于拉萨海拔较高,煮面温度不足,吃起来会有点泡久了的方便面的感觉。

v2 e8e66eccbe50d2204fe80922f2e455c6 720w

拉萨随处可以找到卖炸土豆的小摊,甜茶馆一般也卖炸土豆。不得不说,这里的土豆味道都挺不错,口感绵密,又有土豆香。

v2 48b130c2448c341cfdb6682575b214eb 720w

其他搭配随店家各有不同,基本都是拉萨常见的平民食品。比如上图的比里里,口感有点像印度的米布丁。由米粉、牛奶、藏红花制成,细腻奶香。

v2 0f6e2e9d644fde6d42504af9e9340799 720w

藏式牛肉包子,其实更像牛肉馅饺子。用锅贴做法就叫锅贴牛肉包子,吃起来外皮酥酥脆脆的,有点像南京的锅贴,但没那么多汁水。

v2 43133342d8c6d34186190186f1d85e38 720w

巴兹马酷,用酥油、白糖拌的面团子。高碳水、高热量,浓浓酥油味,如果吃不惯的话,没吃多少就会感觉比较腻。

v2 5f29acf9e66165817c8463c8b44443c2 720w

鲁仓茶馆的收银台放着各种食物的样品,下方棕色的糕点叫哈啰,由青稞、酥油、糖等制成,据说比较甜比较高热量,我没有试。

v2 3069531fb9e47f72844cc131aa93872d 720w

咖喱饭也是甜茶馆的常见食物,通常为咖喱土豆牛肉饭搭配泡萝卜,口味不如印度咖喱那么浓重。

v2 bc350c3575ef3439fbdb402ca123a2e3 720w

有些甜茶馆还会提供尼泊尔式套餐等内容比较丰富的食物,价格不贵,上面这份有荤有素的尼泊尔套餐也就二十多。

最铺天盖地:广州早茶

广州历来是对外开放,引领风潮的大都市,广式早茶也正如粤菜馆那样,开遍全国各地,可谓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早茶品类了。

据说,广州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末的“一厘馆”,原先只是供客人歇脚、吃点东西的简易场所。后来出现了独立的茶楼,早茶搭配的茶点也越发精致多样。

广式早茶配的茶,大多是直接冲泡的菊花茶、普洱茶、乌龙茶之类,吸引人的主要是各色精致点心。我在广州这几天,因为住得比较偏远,没体验机会早茶,品尝的茶点数量也有限,简单贴点图分享吧。

v2 f1c4a987da6105cb04c3ee5b52822da9 720w

虾饺,一只饺里三四只虾,咸鲜不油腻,每一口都很满足。

v2 aea12d86d68474744f37790a6004832c 720w

红米肠,里面主要也是虾肉馅,加入了薄脆丰富口感。

v2 5ff7689c2f09d14e593248045733c345 720w

叉烧酥,烤制的酥皮分层酥脆,叉烧鲜甜入味,带点中西结合的意味。

v2 430ec5c36ff88c4126aed8f35f6dbcce 720w

广州酒家的虾饺、烧麦、蒸糕三拼,都是一口一个的精致分量。

v2 34fc2b613e45346965b2458039e146a2 720w

水晶饺,里面是蔬菜虾肉馅。

最中西融合:海南老爸茶

离广东一海之隔的海南,有种叫老爸茶的茶食文化。据说在海南,人们把上了年纪的人称作“老爸”,所以这类大众茶摊就被叫做老爸茶。

v2 52541043f7c608cc2ea7a720be112212 720w

老爸茶在海南沿海各地随处可见,关于它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较为常见的说法是,老爸茶和海南华侨有密切关系,南洋华侨打拼归来,带回了国外的下午茶习惯。也有说法认为,老爸茶一名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

v2 b0ae51867e845527f5b7fc44a125b012 720w
露天塑料板凳,以及不急不忙的顾客,这是海南老爸茶的氛围

不管来源如何,海南的老爸茶文化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最显著的一点,就在于中西融合。

v2 ccfe96c95caa4103a436a132e67a0e7a 720w

我在海口住处附近,找到家菜市场附近的老爸茶。店里的茶水种类多样,有中式的绿茶、乌龙茶,有西式的奶茶、柠檬茶、袋泡茶,还有牛奶、咖啡等。从茶水的种类推断,老爸茶起源于南洋华侨的说法,应该有其合理之处。

v2 4ec54e29d41d46daa1beb655e22abccd 720w

如同海南许多茶店、杂粮店(所谓杂粮店,其实主要供应各式早点)一样,这里供应多种西式糕点。

v2 e2d7b942d42d4e54e5979fb731b2c6db 720w
v2 9d356021e30036cb511a1d7a4d6f93dc 720w
v2 a17918c895d449eb1065f347c4d53ede 720w

现蒸的各种点心,一笼从个位数到十多元不等。品类大多和广式茶点类似,只是没有那么精致。也有香兰面饼、鸡屎藤面饼等海南特色。

v2 49c70fe2a52a59097fa9adee8ab3ef68 720w
v2 9acf1fccec239826731fc56b3246fbaa 720w

我点的是海南粉和肠粉。海南的粉种类也很多,除了抱罗粉以外,口味一般都比较清淡。

最硬核碳水:吴忠早茶

早茶通常是南方城市的习俗,没想到去宁夏的时候,发现宁夏的吴忠,也有早茶文化。我在银川的住处附近,有家吴忠早茶连锁店,虽然没到吴忠,也算体验了吴忠的早茶文化。

吴忠早茶的历史应该不久。据说其兴起于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许多兰州人把拉面带入宁夏,吴忠人对其改良、创新,于是有了融合八宝茶、牛肉面的早茶文化。

v2 f8952d6a65fb16c6596fe01faad50263 720w
v2 2d1cc31deaf908ae6ae8ecb5ad46d5fd 720w
v2 3eeed04d9f23bf3e418106f6d9e5af81 720w

吴忠位于黄河之滨,曾是丝绸之路的贸易要冲,当地居民以回族居多。凡此种种,造就了吴忠不同于南方的独特早茶文化,最显著的一点,大概就是种类繁多的西北碳水了,此外,八宝茶和牛羊肉,也是吴忠早茶的一大特色。

v2 862dfa348ee49df25688d4a37ba492ff 720w

吴忠早茶的茶是八宝茶,配料相当丰富,包括茶叶、红枣、枸杞、核桃、桂圆、芝麻、葡萄干、冰糖等,口感较普通茶水浓香丰富。西北各地都惯饮“三炮台”,其配料和八宝茶类似,不过在宁夏,此类茶一般就叫八宝茶。

v2 cb6cefe4d616fc7b3528bc6e8317ef38 720w

牛肉拉面是吴忠早茶的原始搭配,鉴于我只有一个人,之后又准备去兰州,我就点了一些其他小吃,没有选拉面。

v2 eb38386fe5a160d967540d65088a807c 720w

吴忠早茶的牛肉多取材于牛腱、牛肋,吃法有凉、热两种。简单煮过的热牛肉,蘸着蒜醋汁,主要吃个原味。

v2 df7cf1ac55ed3b1d15b56815c4ec32d4 720w

烧麦是北方风格的牛肉烧麦,比广式早茶的烧麦粗犷得多。

v2 cceba1cde260ed8fcad2fc5109df9817 720w

油香是种发酵油炸面食,炸过以后面饼膨胀开,有点像中东餐厅的皮塔饼。配一碗辣子,可以夹在油香里吃,还可以加点牛肉,这样就成了自制油香肉夹馍了。

最似曾相识:扬州早茶

扬州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早上皮包水,便是一早起来喝早茶。和广州类似,扬州曾经也是繁华的商埠。据说扬州的早茶文化形成于明清时期,和运河经济以及盐商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扬州早茶的茶,一般是清口解腻的绿茶,搭配面点、冷菜、热碟等,邻近的泰州等地,也有类似的早茶文化。当然,扬州离上海不远,所以扬州早茶的搭配和口味,对于上海人来说也是比较熟悉的口味。

v2 14623e3ed44f26d4c70ecb9a80de0903 720w
趣园外的趣园
v2 8ac75d1a63f99bed58845597929a154e 720w

说到扬州的茶社,有“三春一园”之说。历经多年发展,如今三春一园中的趣园似乎势头更盛,拿到了黑珍珠二钻,还有米其林的必比登推介,定位相对更高。我在扬州的第一天,去了迎宾馆附近的趣园,建在清代修建的园林趣园之中,景色不错,生意很好。

v2 9d394f091523ee5e8099b422ce196d36 720w

趣园的点心都是现做的,招牌的盐商五丁包里面有大块的辽参,以及笋丁、鸡丁、肉丁、虾仁,限量供应,还附送介绍册。另点了葱油饼、千层油糕、蟹黄小笼、翡翠烧麦、阳春面,味道都不错,葱油饼非常酥,阳春面汤底加了虾籽酱油和白胡椒,后来发现应该是扬州的特色。

v2 83786b6405ab3e92324117c3890c1e76 720w

第二天一早尝试了三丁包、蒸饺、馄饨、烫干丝,也都是扬州早茶的常见搭配。三丁包的馅料较五丁包有所精简,比较实惠。蒸饺个大,多汁,馅料偏甜。烫干丝配上酱油料汁和姜丝、虾米,爽口软嫩。馄饨用的也是虾籽酱油汤,看来是扬州特色。

v2 7a39180938dec06cb3772f17fc2fc9e6 720w
御码头
v2 1910439c1b44345426ac7db8157e2ac8 720w
湖景位,玻璃干净点就更好了
v2 b3bc15871d9f10024a0c8423474a055a 720w

最后一天去了乾隆下江南的御码头边的冶春,也是三春一园之一。点了蟹黄汤包、赤豆圆子、五丁包和红楼梦蒸糕拼盘。五丁包是现蒸的,味道可以,但不如趣园,当然价格就便宜多了。蟹黄汤包配了吸管,里面果然是一包汤,固态物略少些。蒸糕拼盘内有翡翠烧麦、桂花糕还有一种软软弹弹,粘性极强的蒸糕。

据说浙江、安徽等地也有不同的早茶文化,有机会可以体验下。

查看知乎讨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