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很多人看,就再写一点内容:
鲁滨逊一直在商路上跑,流落的荒岛在加勒比海,怕不是 18 世纪初全美洲开发程度最高,船最多的地方,二十多年没碰到任何商船得救就很扯(离谱程度堪比流落到舟山群岛某个无人岛,20 年都没得救)。
鲁滨逊的故事有真实原型,不过和跑商没关系,是私人探索船,跑到太平洋智利远海的岛上,船少的多,明显更合理(即使如此才四年也得救了)。
另外故事中提到鲁滨逊一船人因为风浪弃船,上了小艇后一船人打翻,只有鲁滨逊一人活下来。而后又提到大船船尾根本没进水,包括火药在内的大量物资保存下来。这种情况下全船人弃船上小艇逃生?还是在狂风暴雨中,表示实在难以理解。哪怕小说中安排其他几个幸存船员,后来陆续受伤死去,只活下来鲁滨逊,都合理很多。
最后鲁滨逊漂流记本质上是有时代性宣传导向的小说,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包括作者笛福也是政界意见领袖,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家。小说写作背景正值欧洲殖民扩张时代,对各种殖民地事业描述的过于美好,似乎只要愿意离开欧洲,参与到殖民地事业,就可以稳赚,这个其实是比较深层的不合理之处。
作者也提到了海难海盗袭击等风险因素,但所占篇幅极小,而且从全文看更多是推动故事,并没让读者觉得参与三角贸易本身有多惨。至于去巴西开种植业,更是稳赚不赔,只要奴隶管够,种植业收入就可以越来越高。
作者多次提到美洲气候好,植物生长得很快,一小块土地也可以产量极高,一年多次收获。没什么疾病,二十多年来没吃任何药,得过一次疟疾,嚼烟叶就能挺过去。四季如春,草木茂盛,遍地都是山羊葡萄可以随便取用。就差直接写美洲是耶路撒冷,地上天国了。
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笛福描述的荒岛生活也非常有吸引力,更别说对比当时寒冷泥泞、屎尿横流并且土地兼并严重的欧洲,肯定能吸引大批人变卖家产去美洲闯荡。
而实际上的美洲和笛福笔下的对比,虽不至于颠倒黑白,至少也明显虚假宣传。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男女比例离谱,并且只有初步开垦,实际比西欧寒冷得多,种不了什么经济作物,而且要和印第安人抢。加勒比群岛种植业经济收益倒是不错,但各路殖民者已经经营上百年,没太多空地。并且极为湿热,热带疾病横行,平均寿命惨不忍睹。更别说当时处于海盗黄金时代,在加勒比海跑商危险程度很高。
————————————————————————————————————————
最不符合常识的是:因为历史局限性,在英格兰活了一辈子的作者对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场景有太多想象和道听途说,完全没有亲身经历,描述的荒岛根本就是热带版本的英国郊外,实在难以代入加勒比热带岛国场景。
1 小说中主角在岛上,但基本没描述捞鱼摸虾抓螃蟹的场景,就算鲁滨逊特别废,这些都抓不到,甚至没怎么提到吃贝壳和椰子。这些唾手可得的海岛食物不吃,去费劲种田养羊,显然作者在食物获取方面想象力贫瘠了;
2 小说描写岛屿挺大的,能走 1 天还看不到海,有淡水,甚至有山羊。但却没描述荒岛有蝙蝠、蜥蜴、蛇等热带加勒比海地区常见物种,再大点的哺乳动物比如猴子、貘也没有,没怎么描述蚊子苍蝇等一切昆虫,甚至老鼠都没有,按理说几十年来应该天天烦得要死(热带岛屿有淡水,且离其他岛屿很近,又有土人活动,有蚊蝇鼠等动物概率很高),十几年来只得过一次疟疾。
却有很多干燥炎热地区才有的葡萄,还有山羊……这欧洲中东味道太浓了,严重不符合西半球和热带雨林海岛的物种分布;
3 还是气候问题,主角能种麦子,晾葡萄干,养山羊……这些显然不是湿热雨林地区可能存在的农业,反而像是地中海沿岸某地。总之作者应该没亲自见识加勒比海的气候物种和作业方式,更多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想象随便写的。
4 很多人也提到了,主角独居二十年来基本没忘讲话,就算再怎么天天自言自语、写日记也不太可能。现实中很多人独居个把月,说话就不利索了。
5 书里的食物保质期都炸天,比如从船上带来的面包,以及杀了吃的羊肉,都是经年累月的吃;后期收获的小麦面粉和葡萄干也是几乎无限保质期,就特别离谱。实际上热带地区生食几天就腐败变质了,湿度太高晾晒也不现实,只有腌制烟熏倒有可能,但并不适合粮食和水果等保存。
6 主角逃离荒岛的执念好像不怎么强烈。几乎遇到海难开始,主角就非常按部就班的收集资源,砍树挖洞,建立城堡和别墅,种田养羊什么的,几乎立刻从冒险精神爆棚变的接受荒岛余生了。
尤其主角天天砍树做木板,却对造船的优先度排的很低,反而大段描写主角修桌椅板凳,做货架围栏的事。
主角上岛没几天就知道周边目视范围内有其他岛屿,但故事中期主角才想着造船绕岛航行,并且从没尝试划船去其他岛看看,即使主角担心有风浪,可这么近二十年来都不想着去看看,有没有机会逃生,实在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