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记着一个原则,凡是类似「祛魅」、「异化」、「物化」、「解构」等等,这种看上去很抽象很厉害的词儿,你都不能用二极管式的对错思维来进行判断。
这是因为当我们将这些词汇从它们原来所存在的上下文抽取出来,用于形容我们具体的生活现象时,它们往往已经不再是其本意。
所以讨论这些词本身的对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全看你怎么去认知它,怎么去构建它。
而我,则更倾向用重新解释的方式,让这些词真正能帮到你,而不是成为一个单纯用来被肯定或否认的对象。
比如,这个问题中问到的「祛魅」。
它本来指的是现代社会对于宗教进行理性化和文化合理化解释的现象,后来被马克思·韦伯拿来描述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中,神秘、神圣的东西逐渐被科学和效率取代的现象,这本身是个宏观层面、社会层面的,很大的词汇。
但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念叨着要「祛魅」——对爱情祛魅,对工作祛魅,对人生的意义祛魅……
仿佛只要把什么东西从神坛上拽下来,踩上两脚,吐口唾沫,自己就能立刻获得某种超然的清醒。
「爱情?别傻了,都是荷尔蒙和多巴胺的骗局!」
「理想?醒醒吧,996 和还不完的房贷才是你的宿命!」
「婚姻?不过是经济共同体的契约罢了。」
你看,只要善于祛魅,就能把自己活成一个清醒的悲观主义者,提前把所有美好的可能统统踩碎,然后骄傲的宣布:「看吧,我早知道会这样!」
但问题是——你这是「祛魅」了吗?
还是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自我欺骗?
我跟你讲,真落地到操作层面,比如说心理学中,最接近「日常祛魅」的词汇,叫做「防御机制」。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第一次被朋友背叛,他可能会哭,会愤怒,会不解。
但是到了第三次、第四次,他开始学会冷笑:「呵,人性本恶,我早该知道……」
这不叫清醒,这叫麻木!
祛魅者们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我先否定一切,就没人能伤害我。
他们害怕失望,所以就干脆先让自己对一切不抱希望;
他们害怕幻灭,所以就干脆先亲手打碎所有的幻想。
你问我,这样的祛魅是正确的吗?
要我说,这哪里是祛魅,不过是一场更高级的自我安慰罢了。
所以我想斗胆重新定义一下祛魅这个词汇,
我认为真正合理的祛魅,不是否认,而是重构。
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冷血的现实主义者,而是让你学会在幻灭之后,依然能建立起自己的信仰。
爱情祛魅?不是让你相信「爱情不存在」,而是让你明白,爱情不是童话里的完美故事,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泥潭里互相拉扯着向前走。
理想祛魅?不是让你放弃追求,而是让你接受,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你日复一日的枯燥的坚持。
人生祛魅?不是让你变成行尸走肉,而是让你在看清生活的荒诞之后,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点微光。
祛魅不是让你放弃相信,而是让你学会更坚韧的相信。
所以,别再去纠结「祛魅」是对还是错了。
也别在自欺欺人说「我已经祛魅了」。
真正的祛魅,是让你学会在废墟之上,重新点燃自己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