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斯米 Cous-cous
北非的一种类似小米的东西,叫 cous-cous,又叫古斯米、蒸粗麦粉,一词来自阿拉伯语(kuskus),意为“敲打”。它样子像小米,但它实际上并非某种作物的种子,而是用粗面粉加工成的。
2、Injela 英吉拉
埃塞俄比亚有一种用苔麸粉(teff)发酵过的略酸的卷饼,叫 injela。teff 这种谷物为埃塞俄比亚特有,颗粒很小,制作英吉拉时,将苔麸磨成粉,加入水和成面团,经过 2-3 天的发酵后,形成一种带有酸味的面泥。然后在热锅中烙成薄饼,形成表面布满小气孔的海绵状结构。一般用来包裹蔬菜、肉类、酱汁食用。
3、面包果
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国家,如萨摩亚、斐济等,面包果是一种重要的主食。它是一种类似面包的果实,富含淀粉,可烤、煮或炸后食用。
ps:面包果不是猴面包果,上面两张是面包果,下面两张是猴面包果。
4、香蕉饭 Matoke
这个是是乌干达的传统国菜。它以一种未成熟的、不甜的香蕉品种为原料制作而成,这种香蕉在乌干达被称为“饭蕉”。制作时,将香蕉去皮后放入盐水中浸泡以防氧化,然后煮约 30 分钟直至变软,捞出捣成泥状。香蕉饭口感软糯,略带甜味,常搭配肉类、鱼类、蔬菜、豆类等食材,以及咖喱、花生酱等调味料一起食用。
5、Poi (发酵的香芋糊糊)
一些太平洋小岛,如夏威夷、斐济、汤加等等,都流行这种传统食物:香芋糊糊,夏威夷土著称之为 Poi。制作 poi 时,将芋头根茎蒸熟,加水捣成糊状,可以吃新鲜的 poi,但大多数夏威夷人喜欢让它放几天,等发酵后产生酸味,发酵后的 poi 会产生比酸奶含有更多对肠道有益的益生菌。
6、西谷椰子树
我们常见的西米就来自这种树,不过在中国我们一般拿它当甜品,但它的原产地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以及一些非洲的热带国家,却把它拿来当主食。最神奇的一点是,这种米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种子或者根茎制成,西米的淀粉来自一种叫西谷椰子树的树。树干巨粗如下图所示,里面全都是淀粉,可以养活好多好多人。这种树寿命不长一般就二三十年,开花以后会淀粉耗尽而亡,而开花前就是淀粉含量最高的时候,然后人们就把它砍了掏空内部的淀粉拿来做西米。
除了我们常见的西米以外,西谷椰子树的淀粉还可以被制成西米面条、西米饼干等主食
PS:我们市面上能买到的西米大部分其实不是西谷椰子树淀粉做的,而是木薯粉做的。
7、Tamale (墨西哥玉米粽子)
这个是墨西哥以及拉美部分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美食,在美国还挺流行的但在国内没见过。我之前写过一个我自己改良过的菜谱:洲艺:似粽而非粽,金秋玉米香——墨西哥 Tamale
简单来说,Tamale 是一种用 玉米面团(masa) 制成的主食,把面团包裹在玉米叶中,再蒸熟。里面可以包馅料,也可以不包。这个东西相当于我们的粽子,在圣诞节、亡灵节等重要节日会成批制作 tamales,一家人围在一起包,但平时其实也会拿来当早餐或者中午便餐或者小吃。
8、Fufu
fufu 是西非地区常见的一种主食,通常由木薯、芋头或绿蕉煮熟后捣成糊状,形成有弹性的团块(有点类似我们江浙地区打年糕)。吃的时候不需要刀叉,用手掰下一小块,蘸上炖菜或汤一起吃。口感软糯有嚼劲,是许多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的传统主食之一,既有饱腹感,又能很好地搭配各种浓郁风味的菜肴。
9、Beiju(巴西木薯粉饼)
Beiju 是巴西亚马逊地区传统的主食,用木薯粉在干锅中加热成薄饼状制成,外酥内柔。它不需要发酵,也不用加水,做法简单快捷,可以包甜馅(如椰丝、炼乳)或咸馅(如奶酪、火腿),是当地人早餐或小吃中常见的主食。
10、Ruispuuro(芬兰黑麦粥)
Ruispuuro 是芬兰传统的黑麦粥,用黑麦粉(或粗黑麦粒)和水慢慢熬煮而成,口感浓稠,有一点酸味(有些时候会轻度发酵),富含膳食纤维。它通常作为早餐或简餐食用,有时会加一点黄油、牛奶或浆果调味,是芬兰人在寒冷冬天里常吃的一种健康主食。
11、土豆面团(Kopytka 以及 gnocchi)
这俩东西有点类似我放一起说了。
Kopytka 是波兰传统的土豆面团疙瘩,用煮熟的土豆、面粉和鸡蛋混合后揉成面团,切成小块后煮熟,形状像小马蹄(名字意思就是“小蹄子”)。口感软糯,有时加奶酪、炒洋葱或酱汁一起吃,是波兰常见的家常主食。
gnocchi 是意大利的类似土豆团子,做法也以土豆和面粉为主,但更注重轻盈和柔软的口感,形状通常是小椭圆,还会压出纹路。常与番茄酱、奶油酱或奶酪搭配,作为正餐主食或配菜。经常去意大利餐馆的朋友可能吃过,只是在国内还不太流行。
12、Lahpet Thoke 发酵茶叶饭
Lahpet Thoke 是缅甸非常有特色的一道美食,也是当地少见将茶叶作为主食原料的传统美食。它主要用发酵茶叶(Lahpet)、搭配切碎的卷心菜、西红柿、大蒜、辣椒、坚果和炒豆等材料混合而成,口味酸香清爽、略带苦味和脆感。通常作为小吃、配菜或拌饭一起吃,是缅甸人日常饮食中独特又开胃的一道风味主食。
13、Fonio (西非小米)
Fonio 是西非一种古老的小谷物,被称为“非洲最小的粮食”和“营养之王”。它颗粒极细、成熟快、耐旱性强,常被煮成粥、饭或 couscous 状的主食,口感细腻微带坚果香。Fonio 富含蛋白质、铁和氨基酸,是许多西非国家(如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传统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为未来的超级粮食之一。
14、Amaranth(苋籽、苋米)
其实我们对它并不陌生,植株本身就是我们平常吃的苋菜(如下图),只是我们亚洲培育出了更适合叶用的苋菜,而美洲培育出了更适合吃种子的苋。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被中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广泛种植和食用,而且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铁等营养成分,尤其以其完整的必需氨基酸组合而著称,是植物界少见的优质蛋白来源。作为主食,苋米可以煮粥、蒸饭,或与其他谷物混合食用,口感柔软略带坚果香味,适合用于营养强化饮食,也常被视为“超级粮食”之一(和现在很火的藜麦一样,没准未来也会被营销带火)。
15、野米(菰米)
和上面的苋菜一样,还有一种我们常见的蔬菜在大洋彼岸也被用来当做非主流主食,那就是: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茭白。
菰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最早在周朝的《周礼》中就已被列为六谷之一,当时被称为“雕胡”,是人们的重要粮食来源之一。然而,自唐代以后,由于菰受到菰黑粉菌的寄生,逐渐转变为茭白,菰米的食用逐渐减少。现在,你要买菰米 / 野米基本只能买到加拿大苏必利尔 1 号,国产的我不敢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没有量产。
菰米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优质的健康食品。在北美,菰米不仅被当地原住民印第安人食用,也逐渐受到其他新移民的喜爱。印第安人通常会将菰米晒干后炒熟直接食用,而现代北美居民则会将菰米用于制作各种美食,如沙拉、汤品和烘焙食品等。
16、Kocho(假香蕉树发面饼)
kocho 是埃塞俄比亚南部一种传统主食,形态像发酵的薄饼或团子,由一种叫做 Enset(假香蕉树)的植物制成。这种主食在埃塞俄比亚的南部高原地区非常重要,是数百万人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粮食,和我国的馒头、米饭地位相当。Kocho 的制作方法独特:将 Enset 植物的假茎和地下茎(类似块茎)捣碎、揉搓,取出富含淀粉的纤维,再放进坑里发酵几周甚至几个月,最后取出蒸熟或烙成饼,味道微酸,有嚼劲,耐储存。
Enset 之所以叫假香蕉树是因为它外观几乎和香蕉树一模一样,有高大的“茎”(实际上是假茎)、大大的叶子,看起来就是一棵香蕉树,但它不结果实,或者结的果实不能吃(有籽、纤维粗糙,基本没人吃)。另外它主要吃的是茎基部的淀粉质,不像香蕉那样吃果肉。不过从植物学上来讲它和香蕉是同科不同属的远亲。
17、Kañiwa
是一种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古老谷物,常被称为“小藜麦”,与藜麦是近亲。跟藜麦相比,它的籽粒更小,呈深棕或黑红色,不含皂苷,清洗后可直接烹饪。Kañiwa 富含蛋白质、铁、钙和抗氧化物,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被传统用来煮粥、炒制或磨粉制成饼食,尤其适合高寒地区耕种。简单来说 Kañiwa 是藜麦的“小而强”版本,不用洗更方便,更耐寒、抗氧化性强,适合高原极端环境,是安第斯山区的营养宝藏。如果营销跟上,没准会和藜麦一样火的,毕竟也是“超级食物”的备选。就看资本选不选他了。
18、Acorn (橡子)
亚洲以及北美洲原住民会用橡子当主食。当然,不是直接吃,而是加工成粉以后食用。在北美,许多原住民部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原住民,长期将橡子作为主要的主食来源。他们会将橡子晒干、去壳、碾碎成粉,并通过反复浸泡或煮沸的方式去除苦涩的单宁酸,然后将橡子粉熬煮成类似稠粥的食物,称为 acorn mush(橡子糊),或蒸煮成橡子饼。这些橡子食品营养丰富,易于保存,是他们狩猎采集文化中的核心粮食。
其他非主流作物和主流作物的非主流吃法还有很多,这个帖子就到这吧,不然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