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冲过果珍,就是这个:
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同样多的果珍粉,加的水越多,酸味越明显,甜味越不明显。
这很符合弱酸解离的规律,溶剂加得越多,弱酸解离度越大,电离出更多氢离子。这些多出来的氢离子就能抵消一部分溶剂变多造成的浓度下降。
但是糖往往不是电解质,加更多的水,它的浓度就只能老老实实地降低。因此随着水越加越多,酸味就逐渐占据了上风。
简单一点假设果珍里某种弱酸是
,解离常数
,令横坐标 x 表示“1 份果珍里加入多少份水”,可以画出甜味和酸味的曲线。为了方便对比,这里取
为例:
(这个图只是尽可能简单地示意,并不完全准确,比如靠近 0 的地方浓度显然不应该是无穷大。我们只关心它的整体趋势即可)
红色的“酸味线”是氢离子浓度
,变形自
绿色的“甜味线”是糖的浓度
随着加入的水增多,两条曲线都在下降。但氢离子和糖的浓度比值(紫色线)越来越高,说明酸味愈发明显。
将水果制成果干,是将水分逐渐取走的过程,可以看作上面的曲线从右往左变化。
糖和酸在此过程中都会提高浓度,但酸的解离度同时在下降,这样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电离出来氢离子的浓度。所以相比水很多的水果,果干里的甜味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