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下香蕉君の成熟之路。
首先,我们都知道,香蕉苹果猕猴桃芒果等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水果。
就是在绿熟期即可摘下,放一段时间自己会成熟。
与之对应的就是非呼吸跃变型水果,比如樱桃草莓葡萄荔枝,
出道即巅峰,多放一天坏一天。
而促使呼吸跃变型水果成熟启动的主要信号分子大家都知道——乙烯[1]。
乙烯的合成始于甲硫氨酸,
想合成乙烯需要经过三次转化。
首先是在 S - 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作用下转化为 S - 腺苷甲硫氨酸(SAM),
然后在 ACC 合成酶(ACS)催化下生成 1 - 氨基环丙烷 - 1 - 羧酸(ACC),
最后在 ACC 氧化酶(ACO)作用下形成乙烯。
这个过程随着温度上升呼吸作用的加强而飙升,
最终到达顶峰后迅速下降,被称为跃变期。[2]
而在这之前,香蕉刚被摘下来时还是只青涩的蕉,
注意啦,
青涩不是形容词,而是叙述词。
此时果肉里 70%-80%是淀粉,结构紧密不说,
这类淀粉人的肠胃很难消化吸收,可以说是又硬又难吃。
同时,果肉里还含有不少单宁(鞣酸)和果胶,
有小伙伴讲了:
单宁我知道,干红葡萄酒里有,喝嘴里会产生褶皱感。
没错,单宁具有强收敛作用,
不光会让嘴巴产生褶皱感,还可能影响肠道功能,
咱常吃的生柿子就含有不少,
简单的说,吃起来不光涩,吃多了还容易便秘。
所以生香蕉就压根不能吃,更不能减肥。
香蕉皮就更别说了,果皮塞满了叶绿素 a 和 b,整个看起来是绿油油的,
同时细胞壁由果胶基质 - 纤维素 - 半纤维素构成坚挺的网络,导致香蕉皮此时很硬,甚至很难扒开。
这个阶段被称为青熟期。
香蕉没法吃,但是已经满足收获的条件了。
收获好的香蕉被运往全国各地,
此时一段焦灼的小调响起,又到了奥德彪拉香蕉的时间。
正常来说香蕉在树上会受到乙烯的刺激,触发自我催化。
ACC 合成酶(ACS)和 ACC 氧化酶(ACO)基因表达上调,
使乙烯爆发式增长,激活 ERF 转录因子调控成熟基因,
此时,呼吸速率显著提高。
乙烯激活了香蕉内部的淀粉酶、糖苷酶,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果肉变软变甜。[3]
香蕉表皮的叶绿素 a 和 b 被叶绿素酶降解,导致绿色褪去,
类胡萝卜素合成开始增加,类黄酮含量上升,使果皮被显现出黄色,
部分品种还会积累花青素,出现红香蕉。[4]
再之后,,,,,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olygalaturonase,PG)催化果胶分子中的 α-1,4- 半乳糖苷键裂解,
使得果胶降解,香蕉软了。
α-L- 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L-Arabinofuranosidase, α-L-Af)降解细胞壁多糖中的阿拉伯糖残基,
导致果胶溶解和细胞壁结构松散,香蕉更软了。[5]
纤维素酶(Cellulase,CEL)和β-D- 木聚糖苷酶活性增强,干掉香蕉皮细胞壁中的部分骨架结构,
使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香蕉更更软了。
香蕉皮中还积累了部分抗性淀粉,也也被降解成可溶性糖,用于给果皮代谢供能。
更更更软了,所以,香蕉皮软了,也薄了。
但是没变强。
正常来说,这个过程随着气温升高而加快,
但是过了 30°C 后,高温会抑制叶绿素酶的发挥,
导致出现香蕉果肉熟了,果皮还是绿色的情况。[6]
由于香蕉摘下后自然产出的乙烯含量明显降低,
所以会在袋子里放入含有乙烯利(2- 氯乙基磷酸)的纸片。
在运输过程中缓慢产出乙烯,模拟这一过程。
而除了乙烯,呼吸作用也是促使香蕉后熟的重要原因。
所以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在 4% - 6% ),
降低氧气浓度(大约 2% - 5% )会显著提高香蕉的保鲜期。
这就是气调储藏的原理。
气调包装听着挺高大上,咱也挺常见,香蕉箱里那个透明袋就是气调袋。
当然了,万事皆有度,
人工乙烯过度催熟,
除了会因催熟不均导致部分单宁等物质未完全转化,使一些不是特别熟的香蕉发涩。
还会导致香蕉后熟过快,
而香蕉成熟的过程中代谢前体分解的过程会产生挥发性酯类化合物,是香蕉香味的来源。
后熟过快会使得这些酯类化合物产出过少,失去香味。
这就是为啥感觉有的香蕉熟了特别特别香,而有些香蕉却没味的原因。
那么,现在。
大声告诉我,香蕉君变软变黄的原因是哈?!!!!
是乙烯吗?
不,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