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采掘出来的煤都水洗,洗煤厂是水洗煤的工厂。
煤矿大多有选煤厂或选煤楼,但不一定有洗煤厂。比如:南票矿务局有六七个矿,都有选煤楼,但东部煤矿出的煤都要拉到赵家屯洗煤厂水洗。下图是选煤楼。
矿井挖出来输送到井上的煤都需要选,第一道工序是手选。
水洗煤是近代的事儿,老辈子都出原煤,仅仅简单手检,分出好煤和矸石 杂物。
1959 年 10 月末,我家搬进了出煤的矿区。刚到矿区那几年居民住宅烧煤也很困难。搬到黄甲住宅十几天后,行政科的大马车才送来了煤。但也不是像原来家里烧的晶莹黑亮的大煤块,而是一大马车原煤。原煤就是矿井挖出来没经过选煤厂选洗的煤。那时选煤厂还没建成,还不能选煤。送来做饭取暖的原煤里边岩石和煤混杂一起,啥都有,甚至混有井下采煤放炮崩煤的炮线和雷管!
那时我不认识雷管,还以为这花花绿绿的胶包皮铁丝好玩,都珍惜地一小段一小段收起来,有回就顺着炮线拉出个雷管来!那时根本不知道这是干啥的,看着像过年放爆竹里比“小鞭儿”大的“麻雷子”,溜光水华地,就像玩具似地珍藏起来。幸亏被邻居张叔叔发现了,他在矿上保卫科上班,他认得,说那是井下崩煤的雷管! 能爆炸!才赶快交给他处理了,好危险啊。
长大了才注意到,原来矿山采煤得先掘进(露天采煤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剥离层薄煤层宽大)在出煤的矿山上先打井(斜井或竖井),打井掘进得打眼放炮,开采出方便采煤的工作面(掌子面),才能采煤。 采煤也是打眼放炮(后来水採,机械採 - 割煤机)
初採装到“流子皮”上的就是原煤,大块小块 土石煤混一起,统统通过矿车或流子(传送带)输送到井上,再装入矿车,输送到选煤楼,输送过程中,就有人在传送带边捡出明显的大块岩石或煤矸石,扔下传送带,这叫初次 手选。
检出了大块煤矸石和岩石的原煤,通过输送带输送到洗煤厂,分别顺序经过手选车间,洗煤车间,精选车间,脱水车间,分级别输送到选煤楼的各个贮煤仓。
贮煤仓建在一座横跨铁路高楼的最底层,打开贮煤仓口漏斗,就可以放入早已停靠在贮煤仓口漏斗下边铁路上的运煤车上。装煤需要洗煤厂与铁路运输部门协同配合。通过专人发号司令指挥漏煤和蒸汽机车拉动待装煤列车,装煤车逐个推送车皮进入指定漏煤仓口下,听口令(吹哨加喊叫)楼上开始放煤,每节车皮装满 45 吨,就指挥机车移位,让下一节车皮继续装煤,装满够一列,就 拉走一列 ,拉到编组站,发往各地。
经过脱水车间清洗出来的泥煤粉也是好东西。
选煤厂选煤楼附近有几个方圆几亩的沉淀池,流入沉淀池清洗出来的煤粉颗粒在水中自然沉淀,被放入洗煤脱水出来的黑煤水流进沉淀池,沉淀在池子里的就是煤泥。
沉淀池很大,几个沉淀池相通,流入的煤泥(水和粉煤)一路固液分离,漂浮距离选煤楼越远沉淀下来的煤泥比重越轻,煤质越好。溢出最后一个沉淀池流走的黑水就流成煤河。
沉淀在末端沉淀池的煤泥具有高粘性和高持水性,,又细又软,晾晒几个月,表面似干非干 ,这种煤泥最受老百姓欢迎。 煤质好的煤矿,通过洗煤厂洗选出的煤泥,比原煤质量都好。
比如三家子煤矿的原煤洗出来的煤泥就是精品,煤泥油汪汪的,火苗高,抗烧,堪比洗块.
赵屯,邱皮沟煤矿的原煤次之,红石砬子煤矿的煤质量稍差,最次是小凌河煤矿的原煤,洗出来的洗块等级也低,洗出来的煤泥渣不啦砂,不起火苗,付煤场反应,居民都不愿意要。
现代洗煤用机械方法将原煤中的杂质剔除,或将优质煤和劣质煤炭分门别类。通过机械洗煤,分出矸石、中煤、乙级精煤、甲级精煤。
为什么要洗煤?
因为採煤过程中会混入很多杂质, 直接使用原煤首先燃烧不充分,造成浪费,还会产生较大的烟气和多种有害气体,加重污染。
原煤中粉尘多,水洗不仅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烟尘污染,还避免了粉尘过多可能引发的爆炸事故。洗煤将优质煤和矸石等区分开来,矸石杂质淘汰,也降低了精煤运输成本。
煤炭水洗后的精煤可燃性和利用率都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再次加工分类分等级,售价更高。
矸石山上的煤矸石,并非都是石头,其中混杂着很多煤,好矸石粉发热量甚至高达 3000 大卡,开车路过矿山,每天都能看见在矸石山捡矸石卖钱的 -- 煤矸石被农村人捡去烧壁石,能卖大价钱。
煤矸石搞成煤化工综合利用,就变废为宝,比卖煤炭还赚钱。那时,好多矿务局都有化工厂,搞氯化铝,结晶聚合铝 精铸材料...
有的人还靠搞煤矸石综合利用发论文,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