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及认知语言学中有个术语叫“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我觉得是人类语言理解习得机制中很有趣的一部分,不得不感叹于人脑的神奇。
意象图式通过将身体经验(空间、运动、感官体验等)提炼为简单的动态模式,并与语言相类比,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感知化。
这句话看着有点晦涩,但是用语言中的实例说明就非常易懂。
先说最直观的与身体动作相关的词语,比如“跑”。
当我们听到“跑”这个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人在道路上快速地移动,像这样:
但是你会发现,此时你脑中浮现的其实并非是具体的、细节的场景,而是一个只包含事物大致轮廓的模糊动图,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人被简化为了一个圆点,道路被简化为了两条直线,而箭头可以指示方向。
这一个圆点,两条直线,和箭头表示的方向,就构成了“跑”的意象图式。
你再想想,如果听到“站”这个字,心里想到的是不是一个圆点立在一条直线上?比如这样:
我们的头脑就是如此将语言和体感经验(动觉)联系在一起,又将宏观的场面抽象成了能够在脑内快速浮现的简笔画,从而理解意思的。
相当神奇。
那么,除了最直接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还有哪些内容也会依靠意象图式来理解?
其实,人类与空间运动相关的所有经验都能被成抽象成意象图式,常见的分类包括:
以上只是我列举出的部分意象图式,实际上意象图式是无穷尽的,学者们对于其分类至今都没有非常统一的定论。换言之,人脑幻象化的边界就是意象图式的边界。
那么问题又来了,除了直接表达动作的动词,意象图式可否帮助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的理解?
答案是可以的。
举个例子,“我是团队中的一员”里的“一员”,就典型运用了部分 - 整体图式。
又比如说,“经济周期”中的“周期”运用了循环图式。
再比如说,“收支平衡”中的“平衡”应用的是平衡图式。
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走向成功”、“前进的道路”、“情绪高涨”、“步入婚姻”、“进入视野”……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意象图式与比喻、隐喻、联觉等修辞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它与文学和修辞学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动态场景的描写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使人体会到一种或朦胧或磅礴流动的美感(有点类似于意识流了)。
想想花团锦簇、落英缤纷、大江东去这些词语,是否有了直观的体会?
最后说明一下,由于个体化差异,每个人想象出的意象图式的具体内容也许会有些微区别,但其抽象分类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比如有的人想象“跑”的时候道路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两条,人是一个长方形而不是一个圆点,但无论谁都知道跑这个动作代表人在发生左右 / 前后的水平运动,也就是说我们脑子里产生的是左右或者前后图式。
写到这里,再次被大脑的奇妙和语言的魅力所打动——通过意象图式,身心经验和语言艺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认知与语言的隐秘骨架,将血肉丰满的体验凝练为思维的简笔画,让抽象在身体的记忆中生根。它既是人类用肢体丈量世界的诗意证据,也是理性与隐喻共舞的神经诗篇。
我是 @Kokodil
知名外国语学校 6 年 +985 外语专业本硕 7 年教育经历
专注外语学习 / 就业类干货输出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和移步我主页其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