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字典里,很少用到“最”这个词。但在旅游过程中,确实有几座城市的早茶文化,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就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下我所体验过的早茶之最吧。
最市井喧嚣:拉萨早茶
青藏高原气候苦寒,蔬果稀缺,茶叶因此成为广大高原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来到拉萨,我留意到大街小巷数不胜数的甜茶馆,很多藏族朋友的一天,就是从甜茶馆里的一壶茶、一碗藏面开始的。
我在拉萨的这几天,每天都至少要喝一壶茶,有时是在甜茶馆,有时是在餐厅。拉萨的甜茶馆,定位大致介于茶馆和沙县小吃之间,除了茶水,也提供一些便捷吃食,既可喝茶聊天,也可简单解决一顿饭。
在拉萨大清真寺附近(没错拉萨也是有清真寺的),有家鲁仓茶馆,据说是拉萨第一家私人甜茶馆,由鲁仓家族的祖屋改建而成,店主人是拉萨的藏回。因为离住处很近,我光顾了好几回。
鲁仓茶馆生意很好,每天早上七八点,店里就坐满客人,大多是藏族,大家边喝茶边聊天,非常热闹。因为座位紧张,每次来这里,我都会和藏族同胞一起拼桌,看到我这样的陌生面孔,有时藏族朋友还会和我分享一些茶水吃食,瞬间消解因语言文化带来的距离感。可能是因为离八廓街不远的缘故,茶馆里时常有人进来化缘,也算是拉萨饮茶吃饭独特的体验。
不止是鲁仓茶馆,在拉萨的这几天,我光顾的其他几家茶馆也是人声鼎沸,非常有市井气息。在人口不多的青藏高原,除了热门景点外,还有甜茶馆这种热闹的存在,这就是我将其评为最市井喧嚣的理由。
甜茶馆主要供应两种茶:甜茶和酥油茶,一小热水壶 6 元左右,颇具性价比。
甜茶由红茶、牛奶、糖等调制,口味和阿萨姆奶茶相近,据说是清末从尼泊尔、印度传入拉萨的,如今已融入拉萨人的日常生活。藏族传统上喜欢以木碗饮茶,很多老派的藏民也会自带一个木碗喝茶。
相较甜茶,酥油茶则非常传统,是由浓茶和牛羊奶提炼的酥油混合调制的。酥油茶表面往往浮着一层黄色的酥油,热量较高。闻上一口酥油茶,就会想起藏地寺庙中弥漫的酥油味。在青藏高原和南亚,许多宗教仪式都离不开酥油。
拉萨每家甜茶馆都卖藏面。在西北吃了十多天重口味食物,尝一口清淡的藏面汤,感觉倒也不错。不过藏面的面口感一般,由于拉萨海拔较高,煮面温度不足,吃起来会有点泡久了的方便面的感觉。
拉萨随处可以找到卖炸土豆的小摊,甜茶馆一般也卖炸土豆。不得不说,这里的土豆味道都挺不错,口感绵密,又有土豆香。
其他搭配随店家各有不同,基本都是拉萨常见的平民食品。比如上图的比里里,口感有点像印度的米布丁。由米粉、牛奶、藏红花制成,细腻奶香。
藏式牛肉包子,其实更像牛肉馅饺子。用锅贴做法就叫锅贴牛肉包子,吃起来外皮酥酥脆脆的,有点像南京的锅贴,但没那么多汁水。
巴兹马酷,用酥油、白糖拌的面团子。高碳水、高热量,浓浓酥油味,如果吃不惯的话,没吃多少就会感觉比较腻。
鲁仓茶馆的收银台放着各种食物的样品,下方棕色的糕点叫哈啰,由青稞、酥油、糖等制成,据说比较甜比较高热量,我没有试。
咖喱饭也是甜茶馆的常见食物,通常为咖喱土豆牛肉饭搭配泡萝卜,口味不如印度咖喱那么浓重。
有些甜茶馆还会提供尼泊尔式套餐等内容比较丰富的食物,价格不贵,上面这份有荤有素的尼泊尔套餐也就二十多。
最铺天盖地:广州早茶
广州历来是对外开放,引领风潮的大都市,广式早茶也正如粤菜馆那样,开遍全国各地,可谓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早茶品类了。
据说,广州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末的“一厘馆”,原先只是供客人歇脚、吃点东西的简易场所。后来出现了独立的茶楼,早茶搭配的茶点也越发精致多样。
广式早茶配的茶,大多是直接冲泡的菊花茶、普洱茶、乌龙茶之类,吸引人的主要是各色精致点心。我在广州这几天,因为住得比较偏远,没体验机会早茶,品尝的茶点数量也有限,简单贴点图分享吧。
虾饺,一只饺里三四只虾,咸鲜不油腻,每一口都很满足。
红米肠,里面主要也是虾肉馅,加入了薄脆丰富口感。
叉烧酥,烤制的酥皮分层酥脆,叉烧鲜甜入味,带点中西结合的意味。
广州酒家的虾饺、烧麦、蒸糕三拼,都是一口一个的精致分量。
水晶饺,里面是蔬菜虾肉馅。
最中西融合:海南老爸茶
离广东一海之隔的海南,有种叫老爸茶的茶食文化。据说在海南,人们把上了年纪的人称作“老爸”,所以这类大众茶摊就被叫做老爸茶。
老爸茶在海南沿海各地随处可见,关于它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较为常见的说法是,老爸茶和海南华侨有密切关系,南洋华侨打拼归来,带回了国外的下午茶习惯。也有说法认为,老爸茶一名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
不管来源如何,海南的老爸茶文化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最显著的一点,就在于中西融合。
我在海口住处附近,找到家菜市场附近的老爸茶。店里的茶水种类多样,有中式的绿茶、乌龙茶,有西式的奶茶、柠檬茶、袋泡茶,还有牛奶、咖啡等。从茶水的种类推断,老爸茶起源于南洋华侨的说法,应该有其合理之处。
如同海南许多茶店、杂粮店(所谓杂粮店,其实主要供应各式早点)一样,这里供应多种西式糕点。
现蒸的各种点心,一笼从个位数到十多元不等。品类大多和广式茶点类似,只是没有那么精致。也有香兰面饼、鸡屎藤面饼等海南特色。
我点的是海南粉和肠粉。海南的粉种类也很多,除了抱罗粉以外,口味一般都比较清淡。
最硬核碳水:吴忠早茶
早茶通常是南方城市的习俗,没想到去宁夏的时候,发现宁夏的吴忠,也有早茶文化。我在银川的住处附近,有家吴忠早茶连锁店,虽然没到吴忠,也算体验了吴忠的早茶文化。
吴忠早茶的历史应该不久。据说其兴起于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许多兰州人把拉面带入宁夏,吴忠人对其改良、创新,于是有了融合八宝茶、牛肉面的早茶文化。
吴忠位于黄河之滨,曾是丝绸之路的贸易要冲,当地居民以回族居多。凡此种种,造就了吴忠不同于南方的独特早茶文化,最显著的一点,大概就是种类繁多的西北碳水了,此外,八宝茶和牛羊肉,也是吴忠早茶的一大特色。
吴忠早茶的茶是八宝茶,配料相当丰富,包括茶叶、红枣、枸杞、核桃、桂圆、芝麻、葡萄干、冰糖等,口感较普通茶水浓香丰富。西北各地都惯饮“三炮台”,其配料和八宝茶类似,不过在宁夏,此类茶一般就叫八宝茶。
牛肉拉面是吴忠早茶的原始搭配,鉴于我只有一个人,之后又准备去兰州,我就点了一些其他小吃,没有选拉面。
吴忠早茶的牛肉多取材于牛腱、牛肋,吃法有凉、热两种。简单煮过的热牛肉,蘸着蒜醋汁,主要吃个原味。
烧麦是北方风格的牛肉烧麦,比广式早茶的烧麦粗犷得多。
油香是种发酵油炸面食,炸过以后面饼膨胀开,有点像中东餐厅的皮塔饼。配一碗辣子,可以夹在油香里吃,还可以加点牛肉,这样就成了自制油香肉夹馍了。
最似曾相识:扬州早茶
扬州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早上皮包水,便是一早起来喝早茶。和广州类似,扬州曾经也是繁华的商埠。据说扬州的早茶文化形成于明清时期,和运河经济以及盐商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扬州早茶的茶,一般是清口解腻的绿茶,搭配面点、冷菜、热碟等,邻近的泰州等地,也有类似的早茶文化。当然,扬州离上海不远,所以扬州早茶的搭配和口味,对于上海人来说也是比较熟悉的口味。
说到扬州的茶社,有“三春一园”之说。历经多年发展,如今三春一园中的趣园似乎势头更盛,拿到了黑珍珠二钻,还有米其林的必比登推介,定位相对更高。我在扬州的第一天,去了迎宾馆附近的趣园,建在清代修建的园林趣园之中,景色不错,生意很好。
趣园的点心都是现做的,招牌的盐商五丁包里面有大块的辽参,以及笋丁、鸡丁、肉丁、虾仁,限量供应,还附送介绍册。另点了葱油饼、千层油糕、蟹黄小笼、翡翠烧麦、阳春面,味道都不错,葱油饼非常酥,阳春面汤底加了虾籽酱油和白胡椒,后来发现应该是扬州的特色。
第二天一早尝试了三丁包、蒸饺、馄饨、烫干丝,也都是扬州早茶的常见搭配。三丁包的馅料较五丁包有所精简,比较实惠。蒸饺个大,多汁,馅料偏甜。烫干丝配上酱油料汁和姜丝、虾米,爽口软嫩。馄饨用的也是虾籽酱油汤,看来是扬州特色。
最后一天去了乾隆下江南的御码头边的冶春,也是三春一园之一。点了蟹黄汤包、赤豆圆子、五丁包和红楼梦蒸糕拼盘。五丁包是现蒸的,味道可以,但不如趣园,当然价格就便宜多了。蟹黄汤包配了吸管,里面果然是一包汤,固态物略少些。蒸糕拼盘内有翡翠烧麦、桂花糕还有一种软软弹弹,粘性极强的蒸糕。
据说浙江、安徽等地也有不同的早茶文化,有机会可以体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