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古代铜钱一贯一贯的算,怎么避免有人偷偷少给几枚铜钱呢?

纠正一下,大宗交易不是一贯一贯的算,是按重量称。

当年圆形方孔钱刚推行时,官府规定每枚重半两(约 8 克),理论上 1200 枚为一贯。

可老百姓很快发现,有人把铜钱边缘磨薄了偷铜,或者直接私铸轻钱。

到了汉武帝时期,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实际重量只有标准重量的四分之一。

你数够一千枚也抵不上足额铜价。

官府这才明白,数钱根本防不住奸商,得换个思路——改数数为称重。

唐朝“开元通宝”推行后,官府铸钱时严格控制每枚重量,规定十枚开元通宝正好重一两(约 37 克)。

这么一来,一贯钱(1000 枚)的标准重量就成了六斤四两。

v2 b3fcd1a6b53bac52ee856e62ddc02a48 720w

商人交易时直接上秤,称够六斤四两就算一贯,管你实际是 950 枚还是 1050 枚。

这种“秤斤不论个”的办法,既解决了私铸钱币的重量问题,又绕开了数钱的麻烦。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甚至发明了特制秤盘,能同时称十贯钱的重量,误差不超过三个铜钱。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开始在铜钱成色上动手脚。

北宋景德年间,河南府查出私铸团伙往铜料里掺铅,造出来的钱看着大小一样,实际含铜量只有官钱的一半。

这种钱按个数能蒙混过关,但上秤就会露馅,因为掺铅的钱比纯铜钱轻。

于是官府在收税时搞了个“省陌”制度,规定 770 文当一贯,表面看是打了七五折,实际上是按实际含铜量折算。

商人要是敢用掺铅的私铸钱,按这个比例换算立马亏本。

v2 f728cce169bcb8266b75d54eafd8a9e4 720w
称铜钱的戥子

真正把称重防伪做到极致的还得看明朝。

洪武年间推行“洪武通宝”时,朱元璋规定每枚钱重一钱(约 3.7 克),同时配套发明了“火耗银”的祖宗——“贯绳钱”。

官府把新铸的铜钱按贯用特制麻绳串好,每贯钱绳结处盖有州府火漆印。

这种麻绳用桐油浸泡过,既防虫蛀又防调包,想要拆开重串必定会弄断绳子。

当时南京城外的铸币厂,工匠们串钱时都是两人一组,一个数钱一个系绳。

完事还得在账本上按手印,比现在银行押运还严格。

不过这套系统也有漏洞,明中期就出现过“抽芯钱”的把戏。

奸商买通库房看守,从钱串中间抽走几十文,再重新系上绳子。

由于每贯钱允许有±5 文的误差,这种小动作很难被发现。

v2 1da3613bf659ffdcbd1b5f23c9e6612e 720w

直到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梁材发明了“对牌验钱法”。

把每贯钱的总重量刻在铜牌上,和钱串绑在一起。

收钱时不仅要称总重,还要检查铜牌重量是否吻合,相当于给钱串上了双重保险。

清朝的防伪手段也进化了。

北京钱庄发明了“砝码钱”,用固定重量的铁块当标准。

比如“足贯”砝码重四斤八两(清斤约 596 克),你拿一串钱往天平上一放,不够分量就说明缺钱了。

这种办法连不识字的贩夫走卒都能用,菜市口卖菜的老农收钱时,怀里都揣着个巴掌大的小秤砣。

从秦半两到光绪通宝,两千多年里铜钱的形制、大小、文字换了无数遍,但“以重定量”的原则始终没变。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