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不对劲。
埃及塘鲺是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一种鱼,
1981 年 11 月由广东省淡水良种场从埃及作为经济鱼类引入,主要在南方各省推广养殖。
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性好,长得快。[1]
当年的鱼苗养 3-4 个月体重就可以达到半斤以上,大的能有 750 克之多,基本已经可以进入市场了。
如果饵料充足,当年鱼苗饲养一年最大可长到 3500g。
可以说生长速度非常离谱。
经过这么多年的养殖,这种鱼在南方野外早就成了常见鱼,见怪不怪了。
为啥说这事不对劲呢?
这种鱼的老家在热带,生长适温为 18-34℃,
生长的最适水温为 20~30℃。低于 12℃就不吃食了,
当水温降到 8-10℃会造成冻伤、感染水霉病,
当降到 7℃以下时,则开始死亡。[2]
所以说虽然这东西在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也有养殖的,
但是要么是只养当年的,要么是用大棚养,
偶尔逃窜到野外的即使活下来也长不了多大,成不了气候。
这就是为啥这种鱼引进中国快半个世纪了仍旧没在北方泛滥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大连现在(五月)气温大概是 16-21°C,刚刚回暖,早晚还得穿长袖。
四月份甚至还有 2°C 的低温天气,平均低温也就 8°C 左右。
压根不是胡子鲶适宜的活跃温度。
那水库里肉眼可见至少六七条,
最大一条体长接近一米的大肥鱼是咋来的?
更诡异的是鲶鱼是典型的夜行性底栖鱼,
畏强光,白天穴居,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
喜欢栖息的环境也是沟渠小溪等浅水水域。
一般养殖成鱼池面积在 8-20m*2-3m,水深在 60-80cm。
就算是越冬池,面积一般也在 15-50㎡,池深 1.5-2m。
水库甭管是深度还是面积都不是埃及胡子鲶的理想环境。
大白天的成群结队组团在水库水面晃荡,这就根本不是埃及胡子鲶的正常习性!!!
我们再看下事发地区的的地图,附近有寺庙,景区,公园,住宅。
所以真相可能是:
1,有个缺德带冒烟的带善人恶意放生了一大波鲶鱼。
2,大量市民在定期投喂这群鲶鱼,导致鲶鱼习性改变,大白天出来晃荡。
那这玩意有啥危害呢?
首先鲶鱼是一种底栖鱼,自然条件下水库并不是理想栖息地,水库里本土鲶鱼不会太多。
但是由于水库并非封闭的,鲶鱼可以轻松溯溪而上,泛滥一个夏天可以轻松卷死土著底栖鱼。
由于埃及胡子鲶生长速度极快,意味着这种鱼长大后完全没有天敌。
而且作为杂食类底栖鱼,胡子鲶食欲非常旺盛,几乎可以吞掉所有可吞的生物。
大型胡子鲶能轻松长到一米以上,大量胡子鲶聚集干掉本土的小鱼小蛙完全没压力。
更离谱的胡子鲶有护卵的习性,不光繁殖期长,几乎涵盖了 4-10 月,
雄鱼在产卵后会短暂清理产卵场并驱赶其他鱼类,雌鱼分批排卵后,雄鱼可能参与护卵行为。
如果这批胡子鲶量够多的话,光今年一个夏天就可以把西山水库的生态给祸害的七七八八。
如果这批鲶鱼后代适应了这个气候,或者产生抗寒杂交种,那可以很轻松的泛滥开。
这缺德的放生真的是功德无亮。
真的很建议在寺庙放生池等地区进行生态科普,
别让那群人再乱放生了。
我们尊重别人的信仰,
但是别让愚昧的信仰成为为祸子孙的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