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筋斗云既不是积云,也不是卷云。
让我们来看原著。
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通天河一战,唐僧师徒夜宿陈家庄时撞上灵感大王索要童男童女,孙悟空化身童男后,发现灵感大王是体制内的,原是观音菩萨莲花池中的金鱼精,于是便不打了,去找观音。
原文是这么写的:
好大圣,急纵祥光,躲离河口,径赴南海。那里消半个时辰,早望见落伽山不远,低下云头,径至普陀崖上。
也就是说,从通天河到普陀崖,孙悟空的筋斗云用了 1 个小时左右。
那这个距离有多远呢?
在第四十七回,师徒二人三兽刚到通天河 check in 时,入住地的老施主是这么说的:
东土大唐到我这里,有五万四千里路。
通天河是整个取经路的中点,到长安 5.4 万里。按照唐《令》规定“一步五尺,三百步为一里”以及唐代名将郭子仪之孙郭锜墓志给出的信息、以及《长安志·唐京城》的记载,可以推算出 1 唐大里约为 500 多米,1 唐小里约为 400 多米,这里不管唐里、市里和华里的区别了,就粗糙地按 1 公里为 2 里来看数量级,那么通天河距长安约 2.7 万公里。
虽然吧,地球的赤道周长也就 4 万公里,这 2.7 万公里的通天河,都能到密西西比河一个来回了,但既然猪都能说话,这说明不是我们这个平行宇宙的地球版本。
西安到普陀山码头大约 1500 公里,考虑到三角形一边长小于另两边长之和,那么从通天河到普陀山也就 2.8 万公里左右。
筋斗云的空速
师傅被妖怪抓去了,悟空去搬救兵应该是全速飞行,所以可知其筋斗云的最大速度是 2.8 万公里 / 小时左右。
这相当于 22~23 马赫左右,也就是音速的 22~23 倍。
当然,如果按照实际情况,长安到天竺(今印度)的取经路中间,应该在新疆西藏青海一带,那里到普陀山码头大约 3000 公里左右,那么就相当于 2~3 马赫。
我们知道,自然云都是靠风推着走的,地球上的台风再猛,也超不过音速,这几天正好有台风杨柳,按历史数据,在台风中的云,时速最多也就 100 公里 / 小时左右,远远不及声速,更赶不上悟空。
再者说,自然云都有“根”。积云生于水汽凝结,卷云来自冰晶沉积,可筋斗云呢?在《西游记》里,它是随叫随到,呼之即来。
所以结论就有了:筋斗云绝非积云、卷云之流。
所以我猜,筋斗云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云:
“凝结云”
我们知道,物体以超音速在空气中运动时,周围空气会因为突然被压缩又膨胀,会导致水蒸气瞬间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一团可见的“云”。这种现象常见于飞机突破音障的瞬间,俗称“音爆云”。
你看,这个像虎皮裙一样的蒸汽锥,不就跟孙悟空的筋斗云对上号了吗?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速度远超音速,空气“炸”出云来也不稀奇。
这个成云的关键,在于空气的“绝热膨胀”。当悟空高速移动时,前头的空气被猛烈压缩,压力骤增,温度飙升,但当悟空一飞过,后方空气又急速膨胀,压力暴跌,温度骤降。温度下降到低于饱和温度后,如果空气中湿度够高,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聚成一团白雾——这就是凝结云。
这里多说一句。冷凝云并不意味着一定得超音速。只要有足够高的湿度,凝结云就可以在机翼上或翼尖处产生,所以有时会在机场附近的亚音速飞行的飞机周围也能看到这种白色的云雾生成,或者在较低温的高空出现。
另外,卷云的形成比较慢,通常需要长达小时计的时长才能在零下几十度形成冰晶沉积。积云的话,它靠太阳加热地面,水汽上升凝结,速度也很慢。而凝结云跟速度挂钩,是“运动造云”,符合孙大圣的筋斗的特性——动则生云,静则散。更妙的是,凝结云不持久,一飞过很快就消散了,这也对应《西游记》里筋斗云“来无影去无踪”的描述。
为什么唐僧不乘筋斗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孙行者不背着师傅直接飞到天竺。
因为超音速飞行时,空气激波形成了极端的气动热环境,表面温度骤升至上千度,尤其是不光滑的气动外形来说,会形成 2~3 千多度的"热障"。这个温度甚至超过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的温度。
唐僧在到达灵山之前,乃是肉体凡胎,袈裟也非金属基、碳基、陶瓷基、树脂基复合材料或气凝胶,所以无法承受如此高温,只能眼看徒儿们腾云驾雾,自已却飞不得。
后来,到了灵山那儿,三藏已是成佛。
八大金刚复又架起云,带着唐僧重新上路,唐僧只闻的香风荡荡,自己已经起在空中,这次很快,不到一天就到了长安。
这里的香风,应是超音速飞行时激波产生的等离子体、或高温环境下烧焦的气味。
好了,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