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被子:
被子在古代是贵重物件,没钱了是可以把它当给当铺的。
没有棉花之前,古代富人也有空调被,据唐苏鹗杜阳杂编中记载,有种叫做叫神锦衾的被子,是大轸国所进贡:神锦衾,冰蚕丝所织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龙文凤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
除了丝绒被,有钱人还可以盖羽绒被,王安石在论邕州事宜一文中写到,邕州富人冬被鹅毛,水禽的羽毛保暖性上乘,填充被子盖着暖和又轻便。当然,不管丝绒被也好,羽绒被也好,在古代用得起的人家都是只占少数。
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茅草这些东西等都可以做絮,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面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这种材料作为被子里的絮质量自然很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
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当然,在古代穷苦人家置办一床被子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才有了杜甫一床被子用了多年。
古人除了被子,还有很多取暖设施:
比如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火盆也是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条件好的用精致的火盆,条件差一些的用简朴的泥盆。这个经济实用的工具在古代给无数家庭带去了冬日温暖。
还有汤婆子,这个小小的用具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有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代瞿佑在汤婆诗中也曾写道: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地区,古人的住宅还出现了流传到现在的炕床,即在地面上铺设石头或砖块,再在上面放置厚实的木板或砖石构成炕台。炕床可以隔绝地面的寒冷空气,同时起到保温的作用。由此还演变出火墙,又被称为温调房,是由炉膛、火墙体以及烟囱三部分组成,炉膛可以生火做饭,通过炉膛的热量让墙体受热,生火做饭保暖两不误。
除了通过物来取暖外,古人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取暖方式——人体取暖。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
大家围在一起取暖外,唐朝人还发明了一种妓围取暖的方法。
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当然,这些都是富人玩的东西,对贫困的老百姓来说,冬天是非常残忍的,大多数人手脚生皴,在寒冷冬日痛苦煎熬每年冬天冻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