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对一件事情很恐惧,却又希望它真的会发生,这是为什么?

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比不可避免的痛苦更大。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面临有节能(50%)受到电击时,其心理压力水平显著高于必然(100%)受到电击。[1]

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会激活大脑中与焦虑和预期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这些区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活动水平,要高于面对确定性的痛苦。

简单讲,就是等待靴子落地的焦虑引起的痛苦,要远大于听那「砰」的一声。

「已读不回」为何常常比「直接拒绝」更令人焦虑?


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过度警觉。

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听到一声老虎的低吼,一定无法安心睡着,整夜都得提防着自己成为老虎的口粮。

可老虎真来了,事情反倒可控了,无非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横竖也就那几分钟的事儿。

这种机制明显具有进化上的保护作用,但放到如今这个时代,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我们反复想象最坏结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准备机制——通过提前经历想象中的灾难,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虚幻的控制感。

而恐惧本身——哪怕它只是想象中的,也会刺激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产生一种兴奋感。

恐怖片受众往往是「越怕越爱看」,这类「安全恐惧」是如何刺激心理产生快感的?

这也是恐怖片和灾难片带给你爽感来源之一。


从这个角度,我们对恐惧事物的渴望,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生命感受的追求。

在安全之上的现代社会,强烈的恐惧感成为少数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活着」的情绪之一。

我们对恐惧事物的渴望,可能是对平庸生活的一种反抗——即使是最糟糕的结果,也比虚无的日常更有意义感。

甚至有时我们会期待灾难,因为只有灾难才能打破我们无力自行摆脱的生活僵局。


想要消除这种心理悖论,你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 承认恐惧与渴望恐惧的发生本身就可以共存,不必急于解决矛盾。
  2. 试着将你的情绪具像化,用具体的描述来代替抽象的恐惧,区分真实的风险与想象的灾难。
  3. 探究自己恐惧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而不要仅停留在表面。
  4. 将你的精力投向切实可控的小目标,打破灾难想象的链条。

总而言之,我们对恐惧事物的渴望,也许只是对某种生活状态的渴望,而那种恐惧的事物,不过是恰好与之关联的符号罢了。

这种矛盾心理描述的是一种存在主义真相:人类既害怕变化,又厌倦停滞;既渴望安全,又向往刺激。在这些矛盾中纠结摇摆,本身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