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休息已经不再是休息了,它变成了一场表演,一种投资,一个不能"亏"的“生意”。
对,现代人最怕的就是:不知不觉"亏大了"。
这种体验都不陌生吧:
周五下班,累成狗,脑子里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明天非睡个天昏地暗不可,谁都别想打断我!但当你真的窝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看到朋友们的精彩"周末预告":有人去踩点快闪,有人露营徒步,有人去看新展...
一种焦虑感蹭就冒上来了:"所有人都在过'有意义'的周末,就我在浪费时间。"
休息变成了避免"损失感"的竞赛
这种休息焦虑,指向的是一种特别难受的损失感,但这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上世纪 50 年代,一位看起来不太合群、名叫费斯廷格的心理学家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他跑去学校食堂蹲点,发现学生们排队打饭时会不自觉地瞄一眼别人盘子里有什么。后来他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社会比较理论"。
但费斯廷格肯定想不到,他观察到的这种比较心理会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到如此可怕的地步。
当所有人都在晒户外活动、旅行照片、精致生活,你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我错过了什么"的焦虑。每刷到一张别人的精彩假期照片,大脑就会自动计算:这本可以是我的体验,但我错过了。
经济学家们管这叫"机会成本",但我更愿意叫它"朋友圈剥夺感"。
"要命的是,失去的痛苦远比得到的快乐强烈得多。"这不是我说的,是那些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的。他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专业名称——"损失规避",但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怕亏"。
想想看,得到 100 块的快乐,远不如失去 100 块的痛苦强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错过一个假期体验"的焦虑,远大于"在家舒适休息"的满足感。
所以我们休息不再是为了恢复精力,而是为了避免落后、避免损失。
那么懂这些道理,就能躲过去了吗?
呵呵,天真。
我前段时间熬夜写稿调模型,感冒,嗓子疼得要命,原本打算第二天就纯休息,最多补完《人生切割术》第二季一直拉下的最后两集。结果当天就看到朋友发了某个限时艺术展的照片,标注"最后一天"。
虽然我确实对那个展很心动,但也意识到自己被“损失感”牵到鼻子了。猜猜我做了什么?明知道这是损失感在作怪,还是拖着病体去"打卡"了。整个过程喉咙像被火烧,展览只看了个大概,回家后病情加重(活该)。但至少,朋友在脸书上发的那篇艾特了我的 po 文,证明了我这个周末"没有浪费"。
我们的休息被扭曲成了一场避免"损失感"的竞赛。这种所谓的"没浪费",恰恰是对休息最大的浪费。
真·休息的核心要素:自主性和无目的性
仔细想象,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宅家还是出门",而在于决策的主体是谁。
是你的身体和真实需求在做决定,还是社交媒体上的隐形压力?是你真的想去,还是害怕错过?
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些"自我决定理论"的三角核心,其实说的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当我们的行为由内在动机驱动时,即使累也会觉得值得;而当行为由外部压力驱动时,即使表面看来很"享受"也会感到空虚。
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人假期玩得"精彩绝伦",回来却像被榨干了一样?因为他们的休息没有自主权。
哈佛的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一本书中描述过做过的一个实验。他让人们预测各种经历会带给自己多少快乐,然后再追踪他们的实际感受。结果发现人们普遍高估了"特别体验"带来的快乐,低估了日常平静时光的价值。
我们被训练去追求那些"值得发朋友圈"的体验,却忽略了真正让我们感到满足的可能是那些不起眼的安静时刻。
划重点!真正的休息有两个核心要素:自主性和无目的性。它不是为了什么,也不是给谁看的。
想想小时候在床上看漫画的感觉。没人问"看漫画有什么价值",没人需要把看漫画的照片发到哪里去证明什么,就那么躺着,一会翻个身,看到累了睡觉。那种纯粹的满足感,就来源于完全的自主。
"无所事事"比你想象的重要
休息本身应该无目的性,而假期就是用来享受“无所事事”的。
我甚至认为,"无所事事"可能是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在这个时代,这种观念必然被视为洪水猛兽。
大脑里有个系统叫"默认模式网络"(DMN)。这名字起得不怎么样,听起来像某种软件设置。但这个系统却是我们最神奇的部分之一。
神经科学家马库斯·莱希尔在 2001 年首次描述了这个网络。他原本在研究人类大脑的活跃区域,却意外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当受试者什么都不做、就是单纯"放空"时,大脑中某些区域不但没有停工,反而比平时更活跃。这些区域组成了 DMN,它负责自我参照思考、记忆整合和创造性联想——这些恰恰是创意和洞见产生的关键过程。
这一发现深化我们对"发呆"的理解: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大脑实际上在进行着深层次的重要工作。
2019 年另一项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强迫人们不断保持"高效利用时间"的状态会显著损害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最好的想法常常出现在淋浴时、散步时或者刚醒来的时候,而不是在紧张工作时。
一些被公认的天才,例如爱因斯坦幻想自己骑在光束上旅行时想到了相对论,乔布斯在印度冥想时想到了简约设计理念。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允许自己"浪费时间"。
反而并非天赋异禀的我们,连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生怕浪费那几分钟就错过了全世界。我们把每分每秒都塞满内容,却不明白为什么创意枯竭、思维僵化。
答案也很简单:我们剥夺了大脑"无所事事"的权利,也就关闭了通往创造力的大门,同时,顺便关上了好好休息的那扇窗。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说得透彻——当代社会把一切都变成了表演和消费,连休闲都不能幸免。我们不是在活着,而是在向别人证明我们活得"正确"。
多荒谬啊,为了证明自己"会休息",反而让自己更疲惫;为了显示没有"浪费假期",却浪费了真正的休息机会。
而这场表演到底给我们换来了什么?几个点赞?几句羡慕?还是真的让自己更快乐、更有活力了?
再理性点算一下帐:到底赚了还是亏了?
最后想对你说
真正的休息像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事先计划好每一步,不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好看,不需要讲出来显得很酷。
休息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被展示成什么样子,而在于你有没有确定谁是它的主人。想躺三天,就躺三天;中途无聊想出门疯一下,那就改变计划。这些都不需要向谁解释,因为这是你的时间,你的选择。
最根本的是:休息是你和身体的私密对话。
那些插入这段对话的外部声音——社交媒体、同事的假期炫耀、亲友的期待——都是不速之客。礼貌地请它们出去,收回对话的主导权。
而休息之外,敢于在众目睽睽下“无所事事”,或许更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反叛之一。
进入五一长假了,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不再为"宅在家"感到愧疚,即使已经稍显“爹味”了。
这个假期,祝大家(也包括我自己)能真正休息,而不只是假装休息。祝我们都能从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息方式,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不"精彩"。
我是鸣戈,FlowTalk 的奶爸,感谢阅读。
没想到这篇得到这么多知友的共鸣,有点受宠若惊。
这个话题的内涵有很多延伸(例如人生阶段性的时间感知、社交媒体的表演性焦虑等),附上几篇相关的联动阅读给有兴趣的朋友。也欢迎告诉我你的感受!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被观察”,从而在潜意识里塑造了一个“表演版自我”?当「享受孤独」仿佛成为全民必修课,我们在逃避的本质是什么?还是在寻找更高级的共鸣?在明白什么道理后,你不再焦虑了?如何才能让一个中年人真正的快乐?长大后觉得「时间过得更快」,这种现象是自古有之?还是现代人特有的主观感受?
PS:欢迎下方订阅我的专栏「鸣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