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是否该让孩子接触带有悲剧色彩的名著?

我家小朋友汤圆圆上幼儿园的时候,大概四岁左右,他迷上了看西游记。不管是漫画还是原著,是书本还是电视,是真人还是卡通,几乎每个版本的他都看过。

有一次,我陪他看 86 版西游记时,正好看到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音乐响起,他已经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他对西游记故事很熟,当然也知道孙悟空后面会出来,会去西天取经,但是在看到孙悟空被镇压的画面那一刻,还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泪水。

「悲剧」这个词还是太广泛了——但是对小朋友来说,知道这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常常不会遂我们所愿,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从这层意义上说,小孩子只看动画片是不够的。

动画片总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会有情节带着遗憾告一段落。弱者会被拯救,正义会被伸张,罪恶会被审判,善会得到彰显。

那如果你告诉你他整个故事中没有一个坏人,但,所有人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局呢?

孩子肯定大为震撼。

但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谁错了?谁都没有错。

那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只能接受。

很多时候,孩子(包括一些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是,有坏蛋,有反派,才会有矛盾冲突;在学校里没朋友,肯定是被坏同学孤立了;在职场中被排挤,肯定是因为有小人作梗;如果我们过的不如意,要么是我们不够努力,要么就是有类似“坏人”的存在,在从中使坏。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更普遍的一种可能是,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也没有什么坏人,但我们仍然过的不如意。

真正接受,生活会时常在「谁都没错」前提下给予我们诸多不如意,是一种能力。越早接受,孩子的心胸就越旷达,眼界就越宽广,性格就越平和包容。

而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一方面在于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一方面在于对世事和人性洞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比带有悲剧色彩的名著更好的教材,因为我们既不希望孩子亲身经历悲剧,但又希望如果有一天他过的不如意,他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和回报的时候,他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安排,而不是一直郁结于心。

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说,有三重境界的悲剧。第一重是无常的命运使然,第二重是善恶对立,恶占了上风;第三重是没有真正的恶人,但好人仍然没有好结局。

《边城》是第三种悲剧,《红楼梦》也是第三种悲剧。我从小痴爱红楼梦,长大之后,对“不圆满”的接受度就很强,或者说,我知道人生不圆满才是常态。

我们不能在生活中消灭悲剧,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的有生之年不会遭遇悲剧,我们就要教会孩子去接受“不圆满”。

好朋友转学了,会渐渐疏远,这是不圆满。

被老师误解了,没有辩解的机会,也是不圆满。

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或者喜欢了一个绝无可能在一起的人,这也是不圆满。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不圆满。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面对不圆满却无能为力是人生常态,悲剧是人生常态。

所以钱钟书才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但另一方面说,如果我们真正拥有了这种接受不圆满的勇气,就会萌生另一种人生态度,就可以用更加达观的眼光去看世界,明白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所以我从来不介意孩子接触悲剧色彩的艺术作品,因为我想让他成为一个通透强大的人,而不是年龄徒然增长,内心还住着一个脆弱的孩子。因为读悲剧,读懂悲剧,可以让人更加勇敢,更加强大,更加坦然,甚至更加乐观。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