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爱吃辣的部分原因是摄入辣椒素等辣味物质会导致人的身体——特别是脑垂体和下丘脑——释放内啡肽,让人感受到愉悦;它们还可能导致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让人感到刺激;这之外的原因还有“辣味食物特有的香气和口感”和可能的演化原因。
辣椒素、胡椒碱、姜辣素、大蒜素、异硫氰酸酯等辣味物质可以触发涉及痛和高温(默认为 42 摄氏度以上,可以被乙醇降低)的感受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微生物、驱赶部分昆虫之类,对保存食物有作用。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香料们起的作用是掩盖不新鲜的味道。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上,部分感受器“凑巧可以检测辣味物质”、部分机制“凑巧可以促进人利用辣味物质”可能算是有利性状。“尝起来辣的食物可能更安全”可能被潜移默化地铭刻在人类之中。
支持这想法的证据包括:
可以参照文献:
Paul W. Sherman, Jennifer Billing, Darwinian Gastronomy: Why We Use Spices: Spices taste good because they are good for us,BioScience, Volume 49, Issue 6, June 1999, Pages 453–463,https://doi.org/10.2307/1313553
文献中的一些例子:
“辣味作为一种痛觉”是十分常见、门槛很低但不严谨的表达:
术语“化学味觉 /chemesthesis”早已被创造出来表示这类感觉。
“没有专门的味觉受体对应辣味”跟“受虐”是扯不上关系的。“味觉”和“味觉受体”是人们为了便于表达而总结的,不是什么特殊的真理。你也可以声称那些感受器是多功能的:有的可以感受物理刺激和辣椒素,有的可以感受糖和醋酸铅等。
味觉这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
关于痛觉:
人给疼痛的定义是“由真正存在或潜在的身体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觉和心理感觉”,这是一种关联到负面神经刺激的情绪反应。人和许多非人动物会在一些疼痛刺激下反射性地退缩来试图躲避伤害来源,并倾向于在受伤部位愈合前为避免疼痛而保护该部位,群居动物在剧痛下会呼叫同伴救援,进而避免将来出现同样的情况,在演化上对动物的生存有一定意义。
但是,在“作为警报”的功能之外,痛觉关联的痛苦情绪经常出偏、变成严重的问题,也是“自然选择是一位糟糕的设计师”的证据之一。
我们现在并不能直接感受到动物的情绪,只能通过其表现和自己的经验对比来推测。你觉得有痛觉的动物,并不一定真的有痛觉。
大部分讨论动物的知觉的学者认为脊椎动物都有痛觉——一些科学记者错误报道的裸鼹鼠不是没有痛觉,而是皮肤缺少 P 物质而对低 pH 值和辣椒素不敏感[1]。当然,你可以发现一些神经损伤或痛觉受体先天性缺失的个体的痛觉减弱或是不再关联到情绪,在人身上称为“无痛症”。
人的无痛症可以分为“感觉不到一部分类型或全部类型的受伤”和“能感觉到受伤,但没有相应的负面情绪出现”两种。你可以预期许多结构简单的动物属于后一种情况。
辣味在并不引起负面情绪的场合不能视为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