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剪刀大法”,其实是古代“禳灶神寻猫法”的故事新编,“剪刀”本原指祭祀灶神用的贡品“慈姑”。
元明时代在养猫时,也会单方面签署一张“猫儿契”,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猫不太恋家,喜欢主动逃跑。
这是为何“猫儿契”上明文写着“西王母证见北不游,东王公证见南不去”,并且威胁道:“如有故违走外去,堂前引过受笞鞭”的原因。
当然,“猫儿契”也仅是起到安抚猫主的作用,猫真丢了,那“猫儿契”自然是报废了,猫主人只能祈神寻猫。
在江南一带,祈神寻猫的历史并不算短。元《至顺镇江志》中,便记载了一处专门寻猫的“广惠庵”,庵内有专门寻猫的“黑哥哥”神像:
广惠庵……在大围桥东巷内,庵中有土偶名黑哥哥,居民失猫,祷之多应,今俗呼为黑哥哥庵,巷亦以此得名焉。
随着民间养猫的增多,到了清代后,猫的身价大打折扣。又因猫畏惧寒冷,喜欢睡在温暖的灶炉边,纳猫、寻猫的祈祷对象也打了个折扣,从天上的神佛,变成了家里的灶神。
新的猫主人接猫回家后,会先带猫拜一下灶王爷的神像,再带猫拜一下家中养的狗,就完事了。当然灶王被拜了码头,那猫跑了,灶神自然得负责帮忙找回了。
清代中期的杭州才女孙荪意,在《衔蝉小录》中辑录了《江淮记》记载的“捆灶追猫”:
“失猫者,禳灶神,乃以绳绠围捆于灶囱,数日猫反”。
也就是猫跑了之后,先拜灶神,并且用绳子绑住炉灶上方的烟囱(一般旁边就是灶王像),几天后,猫就会(被灶王爷拎)回来了。
这种寻猫方式,应当便是现代的“剪刀大法”在灶台周边大动干戈的起源。
至于“剪刀”,我觉得很可能是起源自灶神的祭品“慈姑”。
慈姑是一种泽泻科的水生植物,叶子外形独特,类似剪刀,早在宋代,便被叫作“剪刀”、“箭搭”。
宋人苏颂曾对慈姑作过形象的描绘:“剪刀草,茎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草,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
在淮河以南的地区,民间一般会食用慈姑的肉制球茎。
古代冬天上市的果蔬很少,而慈姑则正好是冬末春初上市的时令果蔬,于是在江南一带,在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时,慈姑会被当做贡品摆在灶神神像之前,表示诚意。
景象一如清末《上海竹枝词》所写的那样:
柏子冬于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胶牙买得糖元宝,更荐茨茹免奏愆。
慈姑本身有些苦涩,加上淀粉含量高,有些黏糊,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何一边为灶神上供甜的胶牙糖,一边上供苦涩的慈姑。便又新解释说,胶牙糖是用来黏住灶神的嘴的,而吴语中“慈姑”与“是个”谐音,祭灶用慈姑的目的,就是希望灶神在打报告时,只应“是个”二字。
我怀疑是不是民间最早在灶前摆几个慈姑(剪刀)上供,希望工具人灶王爷能帮忙把猫找回来。
后来由于现代不流行贴灶神像了,慈姑也因不好吃被很多人嫌弃。因此就在民间讹传成了“在灶前摆个碗,碗里放个剪刀”的寻猫法。
至于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剪刀寻猫法”,其实是豆瓣用户“墨吉”[1]在 2008-2011 年间整理、补充、总结归纳出来的。文章名为《【原创】 猫丢了!怎么办?——剪刀大法及找猫心得》。
为此,她还建立了一个“猫丢了怎么办?剪刀 da 法与找猫心得”小组,并且在新浪博客、微博、贴吧推广了此文。
虽然之前民间存在所谓“剪刀寻猫法”,但是“墨吉”认为,“寥寥数篇,都语焉不详,矛盾不清甚多”,“实际操作时会有很多疑问”,所以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进行了编写和解释,并且修订了多个版本。
最重要的是,除了“剪刀寻猫法”之外,她以好几倍的文字,总结“猫为什么出走”、“如何写寻猫启示”、“猫往哪里跑”、“如何寻猫”等等,起码这部分没有玄学成分,相当客观和科学。
https://www.douban.com/note/30113761/?_i=5788528WEWR05J
小组成员和读者,真的有板有眼遵循“墨吉”的“剪刀寻猫法”进行实践的话,大多也会顺便看一下她的找猫心得。
而多数走丢的猫,本来就是在家附近闲游,只是主人不知道如何寻猫、或者把猫弄回家而已。多数人很快找到猫,后半部分的找猫心得起了作用。“剪刀大法”起到的更多是定心丸作用而已。
如果翻看一下豆瓣小组的记录,便可知那些熟悉寻猫心得的老组员,在万策尽后,最后迫不得已用了“剪猫大法”时,其实大都还是找不回来猫;一般不懂如何找猫的萌新,反而因为在查“剪刀大法”的时候,顺便阅读了找猫心得,很快找回了猫。
很多人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先前没有好好根据“寻猫心得”找猫,就非扯是剪刀的百万匹磁场力量啊,什么五行缺木(猫),小鬼帮忙补回来之类的。
灶王爷若是得知自己被“入了鬼籍”,估计也别上天言好事了,直接下地醋歹炮罢!
其他相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