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得吃点苦,才知道生活不容易。”
“我小时候哪有你这待遇?”
“我妈也从来不管我,我不也长大了?”
“这有什么的,我也是这么被养大的,我不也好好吗?”
心理咨询中,父母可能会这样说。但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好好的”吗?这听起来像是在自证,实际上却往往是对伤痛的否认与传递。
这些说辞的背后,是父母不愿被看见的伤痛,因为从未被真正处理过,就只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心理创伤不会因为扛过来了就自动痊愈,反而可能成为父母控制孩子、否定孩子、阻碍孩子发展的潜在动力。
而那些看起来毫无道理的控制与打压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人性中最复杂的情绪之一——父母对孩子的嫉妒。
01 隐藏在爱背后的嫉妒
“你还真会享受。”
听起来好像是父母在感叹孩子的美好生活,但可能隐藏着嫉妒的情绪。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混杂了悲伤、羡慕、愤怒、失落、无力的复杂感受。
当一个孩子有了父母从未拥有过的幸福、自由和选择权,这对父母来说,可能不只会带来欣慰的感觉,还可能是一种提醒:我从未拥有过这些,我失去了我的幸福,而你有了。
就像一个小时候饿过很久的人,即使现在已经不用饿肚子了,但看到别的小孩丰盛地吃着饭,会不由自主地泛起不满:你咋这么幸运呢,凭什么?孩子的快乐,在一些父母眼中,是不公平的证据。
他们感到自己的苦无人知晓,也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就此要离开我了?”他们焦虑,随着孩子越发独立自主和成功,自己可能就再也无法掌控这个孩子了。
于是,孩子想走向光亮的一步,就被一句“我看也不过如此。”泼了冷水。孩子想分享自己的幸福,就换来一句“你可真会享福,我可享不到这些喽”的阴阳怪气。
这种情绪的核心,不是不够爱孩子,而是创伤太深。
02 “你比我幸福,那我算什么?”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夹杂着微妙的竞争色彩。
有时是回避或拒绝帮助:
“我小时候也没人帮我。”
有时是明目张胆的控制:
“你听我的就不会错。”
有时则是更隐秘的拉扯:
“你以为你现在就比我强了吗?”
他们并不是在计较一顿饭或者一句赞扬。
他们在意的可能是:你是否正在活出我从未拥有过的人生?这会让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失败、无力、被超越,而这一切,恰好都是他们最害怕面对的情绪。
最常见的解决方式不是面对自己的伤痛和失败,因为这太痛苦了,更轻松的方法是把孩子“拉下来”,用否定、指责、打压的方式,恢复自己对孩子的掌控感。
潜意识中,如果孩子永远不超过他们、依赖他们,他们会更好受。
03 孩子不是附属品,更不是补偿
一位母亲说:“孩子拥有了我没拥有过的一切,就像是我的幸福被抢走了一样。
这并不是她不爱孩子,而是她内心那个委屈的小孩从未有机会疗愈。
自体心理学中称之为“自体虚弱”,他们从小缺乏被理解、被肯定的经验,内心长时间处于压抑和否认的状态,所以只能通过孩子的依赖,来补偿自己的匮乏。当孩子不再需要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痛苦、无价值,甚至失控。
于是,一些父母会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必须听话、忠诚、感恩。他们很难接受孩子的分化、独立,更不能接受孩子“不属于自己”。
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未竟梦想的载体,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安慰奖。
04 “我爸妈见不得我好”,这不是错觉
“我爸妈见不得我开心,每次我有点好事,他们就要来挑刺。”
“有一次我正在超级开心的疯玩儿,妈妈突然过来揪住我说:我小时候从来不会像你这样胡闹。”
这些声音反映了孩子真实的情感创伤:自己最初的欢欣和成就,常常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共鸣和欣慰,而是冷漠与怀疑,甚至打压。
于是这些孩子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降低存在感,学会为了换取爱而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成就带来愧疚,幸福也会带来不安。
这并不正常,这是因为你习惯了隐藏,害怕真实的自己会“太刺眼”,引来不满或攻击。
05 “背叛”父母,是一种必要的成长
如果你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请先告诉自己一件事:你没有疯,你没错。
你所感受到的那些嫉妒、控制、冷漠、否定,是真实存在的情感,它们对你产生了影响,而这不是你的责任。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原谅和理解,不需要合理化那些伤害。你首先需要的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看见父母也是受伤的个体,但不代表你要继续承受他们的伤痛。看见那些控制背后的无力和痛苦,但不代表你要牺牲自己来安抚他们的脆弱。看见那句“我小时候也这样”,其实不是教育方式的证明,而是创伤的延续。
改变,不是反抗父母,而是开始选择为自己而活。当你试图做回自己,找到自己时,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对父母的背叛感,但这不是对父母的抛弃,而是对自己的诚实,不必愧疚。
你会开始设定边界,明确告诉自己哪些是你愿意接受的,哪些不是。你会不再急于讨好,不再急于证明,不再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获得他们认可”的基础上。
学着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再无条件承接他们的情绪。当遭遇贬低、抱怨或嘲讽时,区分“这是他们的课题”而非你的缺陷,不再自责、压抑、或陷入争辩的漩涡。
你会发现,当你真的不再执着于父母的爱与认可,你反而更有能力去理解和拥抱他们,也更能看到他们曾经的局限。
因为你终于从他们的影子里,走出来了。
06 孩子是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常常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满足的愿望。看到孩子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追求喜欢的事物,我们有时会泛起复杂的情绪。那不是恨,而是对自己某些被压抑太久的渴望的隐隐心疼。
孩子的自由,是我未曾拥有过的自由。孩子的快乐,是我曾被剥夺过的快乐。孩子的强大,是我渴望又无法实现的强大。
但这面镜子并不是来指责的,而是来提醒的。孩子不仅带着我们向前走,也让我们回头看,他们唤醒了我们未竟的部分。当我们愿意看见自己,承认那份遗憾,也许就能不再被这些情绪带着走。
你眼中看似比你幸福一百倍的孩子,也必然有他们自己需要去面对的痛苦和缺憾。在苦难面前,父母和孩子都是无辜的、需要被爱的人。只有当你愿意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接纳自己缺憾的人生,才能真正停止对孩子的控制和投射。
而我们自己,也才能开始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 相关阅读推荐
有一种心理叫「不允许自己快乐」,这到底是种什么心态? - 知乎
文 / 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