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来自 2021 年的研究只能提示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实际上原文结果只提示了 7 小时附近风险最低,过短或过长都可能提示潜在健康问题,并没有进一步说明“8 小时就是误区”。而且要注意,这个研究人群平均年龄 54.5 岁,结果并不适合一刀切推广到所有群体,对于我国大部分年轻人每天能睡满 8 小时的比例本来就很低,我不明白为什么新闻却好像在提醒大家「别睡太多」???
下面我们细品这个新闻
睡眠这个话题绝对是一个永恒的痛点。它既关乎生理健康,也关乎社会环境,甚至成了当代人最普遍的焦虑来源。看看身边,你会发现真正能躺平到“睡太多”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反而都在为“睡不够”发愁。能安稳睡满 8 小时,已经是成年人心里的“小奢侈”,而不是“误区”。
准确来说,并没有 8 小时这么精准的睡眠时间需求,事实上,国际医学与睡眠专家的共识[1]对成年人的一般建议是每晚睡 7-9 小时,注意这是针对成年人。
目前关于这些最佳睡眠时间的研究,多数也只是强调了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观察性研究能虽然能发现“某些现象经常结伴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导致另一个。这里的关系可以有很多种情况,可以是 A 引起 B 或 B 引起 A;又或者 A 和 B 都是由 C 引起的等情况。就像在小区门口蹲点,发现“拎垃圾袋的人更容易穿拖鞋”,真正的原因是“家里垃圾满 / 要去倒垃圾”,而不是垃圾袋让人换了鞋。
放到睡眠上也一样:数据里看到“长睡眠”和“更高风险”经常绑在一起,但这更可能是身体本来就有慢病或压力——它们既让人嗜睡,也带来更高风险。实际上,标题中这篇研究的作者自己也提示了局限:有残余混杂变量(比如没纳入睡眠质量、抑郁、社会经济因素),也存在反向因果的可能(只排除了自报的心血管病和癌症,其他慢病慢性炎症等可能仍然在样本里会导致睡眠延长),因此结论只能提示相关,不能证明因果。
也正由此,比起去纠结“到底是 7 小时还是 8 小时最好”,现实里更值得关注的是——真正的睡眠时长有没有被高估,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己的睡眠需求。
实际上,考虑到我们入睡和半夜醒来所花费的时间,我们的睡眠时间往往少于预期的理论时间,睡眠效率不会达到百分百。
哪怕你算准了在 23 点就寝,而在早上 7 点闹钟响起,精准在理论上算好了八个小时。但实际上当我们躺下去时一般不会立即睡着,也许会花大约 30 分钟玩手机,然后,再经过大约 30 分钟的辗转反侧,才最终进入深度睡眠。
而这些都还没算上平常不断积累的疲惫和身体状态,比如当你生病了,就可能需要更多睡眠以支持机体康复,毕竟睡眠和免疫系统的运作密不可分[2]。
实际上不用研究也能从生活的经历中清晰地看到:
因此,睡眠需求因人而异,受年龄、基因、生活方式和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身体的睡眠需求,以支持我们的整体健康状态。
如何弄清自己的睡眠需求?睡多睡少都不好
睡得少肯定不舒服,这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了,睡眠不足使人极度疲劳、注意力下降、推理能力下降,这些情况并不会按顺序出现,根据个体差异性,可能同时发生[3]。生活经历也告诉我们睡得少不仅不健康,而且不安全(比如高危作业时)。
那睡得多呢?超过 8 小时,超过 9 小时?
斯坦福大学神经学者 JR Winer 纳入了 4417 例对象进行研究[4],经过认知功能测试发现,每天睡眠多于 9 小时的人群,认知能力较正常睡眠时间的参与者明显下降,且有更多的抑郁症状和肥胖率,当然睡眠少于 6 小时也是不好的,认知障碍发生风险会显著升高。
弄清睡眠需求,做到以下几点1、不同年龄,睡眠需求不同
睡眠需求也会在人的一生中发生变化,老年人有时比年轻人需要更少的睡眠。
2、你的基因决定了你每晚需要多少小时的睡眠
基因决定了我们睡眠特性。通俗的说我们喜欢在一天中什么时间睡觉,以及如何应对睡眠不足这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具有特定基因的人可能只需要睡得更少,比如 6 小时也能精神,而有些人甚至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影响[5]。
3、你的睡眠质量也影响睡眠时间
大家常常纠结:到底该睡 7 小时、8 小时还是 9 小时?但真正决定你第二天精神状态的,不只是「时长」,还要看你在这段睡眠里究竟睡得好不好。
很多人以为只要在床上待得够久,就能保证休息到位,但现实存在的情况是,有人明明躺了 9 个小时,早晨照样起不来;有人只睡 6 个多小时,却能白天精神抖擞——差别可能就在睡眠质量。
因为睡眠不是堆积木,拼满八小时不代表就能搭稳。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翻来覆去或半醒半睡的痛苦。如果睡不好,睡再久也没用,你可能在醒了之后仍然感到疲劳。研究发现[6][7],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是导致许多不良睡眠相关影响的原因。
那怎么判断自己睡得好不好呢?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曾经发布了良好睡眠质量的关键指标[8]。这些包括: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呢?
因此,不仅要注意睡得足够长,还要注意睡得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