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假的。
不是因为故事里的蚂蚁太智慧太高尚了,相反,这很蠢。遇到林火,蚂蚁就回巢啦。
土壤隔热效果极佳,火灾时土里是最安全的。跑出去抱团干啥,这可不是搞笑嘛。
蚂蚁抱团是存在的,但指的是应对洪水的反应。
表现这种习性的、最著名的物种是 入侵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红火蚁原产南美洲中部,那地方热带雨林气候,动不动就发大水。作为一种在土壤里筑巢的、蚁巢结构松散四面漏风的蚁种,原产地的季节性洪水是巨大的威胁。
因此演化塑造出了它们抱团漂流,抵达陆地后再重新筑巢的习性。
科学界研究红火蚁渡水行为已经很长时间了,可以说是搞得比较透了(红火蚁本身的重要性和广泛分布使得它们有特别特别多人研究)
这种筏子允许它们存活长达 12 天(也有长达数周的说法)。工蚁们会把脆弱的卵、幼虫和蛹移到高处;蚁后则被包裹在中间位置。
单独的蚂蚁因为体型太小,会被水的表面张力捕获而溺死;一群则不会。事实上这团蚂蚁是如此密集以至于它是真正意义上防水的,水不会渗透到上层。
下层的蚂蚁牺牲了自己…才怪。
红火蚁工蚁可以在体表收集气泡以上浮,跟上层的工蚁替换位置。
所以,这不是什么伟大的自我牺牲行为。
当然,这种漂流对于蚂蚁来说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这个状态下容易遭受捕食者攻击——所以这些红火蚁工蚁特别暴躁,受惊扰时注毒量也会比平常更多。
问题一:漂水面上的蚂蚁筏子显然要比山火中的球要好观察得多。偶尔还会有手贱的目击者被蛰得很惨。
问题二:构筑一个筏子不需要什么“穷举”,只需要工蚁们在被水淹没时聚在一起,工蚁优先爬到边上,把筏子变得扁平即可。形成的机制其实非常非常简单。任意工蚁的位置是随机的,它们跑去了哪个位置,对结果没有影响。
问题三:这个过程用不着什么信息素,要用的话,从雨季来临土壤浸水到淹没蚁巢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它们有充足时间召集工蚁做好准备。
题主提到的这个说法可能由不止一个事实杂交扭曲而成。除了火蚁筏子,它可能也参考了东方蜜蜂的抱团习性;蜜蜂会靠密集蜂群剧烈振翅产生的高温杀死其天敌金环胡蜂(金环胡蜂体壁太厚了蛰不动)。这高温可能导致个别工蜂死去,可以算是自我牺牲。
不过这也不需要什么高端的协调能力;只要在金环胡蜂闯进来时,抱上去使劲儿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