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这个“吃头茬”的习俗,多少和中国人传统的“顺时而食”理念有关。
孔子有句名言啊,“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翻译一下:不是正常的进餐时间是不可以吃的。
若要延伸来理解,那便是说“吃食要应时应季”。
因为古代的养生观念认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大自然所给予的产物,就是当时人体所缺乏的、需要补充的。
所以,按照植物或者动物的生长规律,在最适合的时节吃下肚,才是味道最佳且对身体最有益的。
而“吃头茬”,则是上述理念在春天的具化表现了。
何为“头茬”呢?
应该算是一个农业用语吧,泛指在植物的生长季中,首次成熟、收获的那部分农食。
正好春季又是万物生发,各种植物的头茬嫩芽争先恐后的冒头,那就掐尖吃之呗。
其实头茬也不光是说春菜的,茶叶也有“头茬春茶”的说法。之前回老家喝过一次婶婶自己做的早春龙井,虽然茶树品质一般,但确实能感受到那种格外清爽的气息。
好吃的秘密?
那经过了整个冬季的藏养,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冒出来的那第一茬,自然是蕴含了最多的“精华”和最佳的“鲜味”。
咱就拿最出名的“头茬韭菜”来举例子。
冬季的韭菜地上部分虽然枯萎了,但地下的根茎却在不断积蓄能量;且经过低温的刺激,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物积累,使得含硫化合物非常丰富,造就了头茬韭菜的那种独特且浓烈的辛香和鲜嫩。
等着气温再提升到更高的时候,韭菜的长势会更快更好,但这种风味也会随之减弱,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嘛,那食用价值和味道肯定也就不如“头茬”了。
还有一些讲究“吃头茬”的春菜,也是同理。后续冒茬的虽然产量增加了,价格也会下降,但在风味和口感上,还是“一茬不如一茬”啊。
像是“香椿”,头茬芽嫩,看着是紫红色且带着油亮光泽,炒过以后香味非常浓郁且透彻;若是二茬或再往后,叶子上就有若隐若现的绿色了,那种香气也会变淡,让人觉得吃着没啥味。
还有“春笋”,刚破土而出的那种,肉质属于细嫩又水脆,无论焯水还是炖煮,都没有麻嘴的苦味;若是后期的笋子,肉质显白且纤维增加,凉拌的话涩味会很重,嚼起来爽脆的口感大不如前。
另外,若是按照中医的养生理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正是身体升阳的好时节。
古人们认为春日的这些“头茬”富含“阳气而生”,最是温补好食,且很多春发的蔬菜属于是“少酸多辛”,能够帮助人祛除“秋凉冬寒”留在体内的浊气。
所以才有了那些“咬春饼”、“馈春盘”、“五辛盘”等传统春菜美食,除了有“尝鲜纳吉”的好寓意,更是养生智慧的体现呀。
你看看,天时地利人和,都集齐了,此时不吃,更待何时呢?
当然,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如果不是到乡下田间自己采摘,其实很少能尝到“头茬”的美妙。
至少,除了小区里的香椿和小公园里的榆钱,我家附近是没发现什么可食用的春菜,哈哈。
所以,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趁着春暖花开,没事多去郊游,不仅放松身心运动一下,还有可能偶遇“头茬”惊喜呀!
顺便附上几个春菜的做法,方便大家参考:
谢谢你看到这里,我是@秋食爱吃饭,一个爱吃喜欢下厨偶尔话痨的人。
感兴趣的关注一下,一键三连也不嫌多,咱们随缘再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