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古代科举有哪些独特的防作弊手段?

自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以来,各朝各代对于科举考试的防作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感觉考试抄袭这种事古今有点相同的味道呢……

自然,相对应的防范手段亦是层出不穷的。

首先,防作弊,从考官入手。

此法名为“别头试”制度,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回避制度。

为了避免考官对其亲属,在考场上有特殊的照顾,唐朝、宋朝、清朝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考官的亲属不能在该考官负责的范围内参加考试。

《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元和﹞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别头试。”
《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开元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

v2 76623328b73d5098fcbc45915bd3b17c 720w

唐代考官的亲戚故交如果参加考试,就必须另设考场,另派官员主持。宋代除殿试外,所有考试都有别头试。凡发解、主考以及地方长官子弟、亲属乃至门客,解试(乡试)与省试(会试)都要另外设置考场。

清代乾隆时规定,主考、同考官,诸监考官,参与试卷弥封、誊录、对读、收掌等官员的子弟都要回避,不许进入考场。

应回避者包括本族五服之内,外姻为母亲和妻之父、亲兄弟及子、亲姊妹之夫及子,以及亲姑、亲姊妹之夫及子、女之夫及子、孙女之夫及儿女亲家。中央派遣到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应避免派回考官原籍。

其二,实名制的准考证。

古代的考生须在原籍报考,对纵容冒充替考的人或者为替考人应考提供方便的官员,对其法律的制裁会非常严厉。

古代虽然不像现代能够看考生照片,但是古代考场仍旧要求,每个考生要有能够提供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识认官的考场官员。

v2 36f3d90a8dbf119b20f341ea478767b5 720w

其次,每位考生要投递“识认官印结”,相当于准考证,清朝准考证的名称改为“院试卷结票”,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如果在赴考时没带“准考证”,则不准参加考试。

最后,准考证要写有考生及其祖父、父亲、老师甚至邻居的姓名,如果发生作弊行为,准考证上的姓名均要受到处罚。

其三,连坐制度 。

在科举舞弊中,连坐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处罚。宋代主要是保人和官员,明代扩展到同保考生,清代则包括亲属和誊录人员。

明代的分保制度,将同一地区的考生,十人分为一保。在一保中只要一个人出现了代考行为,其余九人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将终身不得参加考试。这个制度看起来严苛,但是用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才能够真正的使考场的环境更加公平。

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案中,考官和考生都被严惩,甚至家人也被流放。这属于更广泛的连坐,不仅涉及同考,还包括亲属。另外,清朝的誊录制度中,誊录生需要互保连坐,确保誊写无误,这也是连坐的一种形式。

v2 76ee7167cf902b5f681ce0fd742ce697 720w

其四,锁院和搜身。

锁院制度是宋太宗时期定下来的一种制度,主考官员接到任命诏书当日,便不许回家,必须立即赶赴尚书省贡院锁宿。在大约五十天的时间内,不得回家探亲、不得接见亲故、不得与外界书信联络。

礼部委任京官担任乡试考官,上路后不许携带家眷和一路游览会友。进入所委任省境后,就必须封上所坐轿门,径直进入贡院锁宿,直至考试阅卷结束。锁院制度减少了考前漏题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贿赂行为的发生。

此外在“锁院”期间,院内设置监门官,对考生解衣脱帽实行严格的搜身,两排军役相向而立,考生从两排军役中间鱼贯而过,两人同时检视一名考生。

不但禁止考生携带任何书物入场,甚至连考生包裹笔墨纸砚用的纸张,也一律限用青纸,以防用色纸来做“小抄”。并且严格规定考生衣食用品,如衣帽衫袍褂袜坐垫,必须都是单层,鞋用薄底。

考生装用品的篮子要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相当于透明笔袋);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的笔管必须空心,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是用锡做的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糕点都要切开.......

v2 7f1872d7bedf68b921e2ccb1d87fb50f 720w

其五,试卷糊名,阅卷誊录。

糊名又称“弥封”,相当于今天的密封线,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个人信息(姓名、籍贯、家世)用纸和浆糊遮起来,使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

弥封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最初并非用于科举制,而是唐初吏部授官的考试中。

“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判之气。”——《隋唐嘉话》

弥封制用于科举制度的雏形在宋太宗淳化三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最先实行于殿试,后来推广到省试、发解试、开封府、国子监、别头试。弥封后要编上字号,加盖印章。私自开启弥封,轻则降职或者免官。

v2 811b5c302b8bc1b473b6bd353769c776 720w

弥封虽然加强了对舞弊的防范,可是每位考生字迹不一,而且可以在卷面上做记号,因此,宋景德二年,宋真宗又推出了易书制度:交卷后,考场雇佣誊录人,把试卷誊抄一遍再给主考官。亲笔答的卷子是“真卷”,誊录后的卷子叫“草卷”。

这便是誊录制。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设置誊录院机构。北宋中期又设置“对读官”负责校对,核查出入。

除了以上种种,历朝历代为舞弊出台的政策还有许多,譬如限制考官,宋制规定,官、职、差遣各有区别,知贡举是临时任命的差遣,保证其灵活流动,且增加权同知贡举互相监督,防止主考官利用职务之便徇私枉法。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