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闲差还好说,主要负责人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等你三年,所以有人回家丁忧就肯定要找人替补,只不过如果你身份高贵的话等你回来大家再恢复原状。
比如正德十年三月,建极殿大学士杨廷和回家丁忧,当时内阁一共仨人,首辅老杨,第一次辅梁储,次辅靳贵,老杨走了,他的首辅之职就由梁储替补了,为此专门给梁储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然后内阁依次递补,靳贵改第一次辅,但终归少一个人,所以朝廷又让杨一清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机务当次辅,算是补缺,这样内阁还是仨人,够支应的,老杨你走你的,离了你照样转。
——在杨廷和回家丁忧之前,首辅乃至内阁大学士都是不需要丁忧的,顶多回家一趟,而杨廷和这次特别悲痛、非常悲痛、极其悲痛,所以他成功丁忧了,所谓“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那说等他回来之后咋办呢?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老杨回来了,当时内阁还是仨人,首辅梁储,第一次辅蒋冕,次辅毛纪。然后老杨就越级又恢复了首辅职务,梁储退回第一次辅,蒋冕退回第二次辅,毛纪次辅,他们四个搭班从这时候一直干到正德十六年朱厚照病死朱厚熜即位,才在这年五月加了个袁宗皋。
但这也就是老杨身份不一般,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待遇。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比如万历十一年四月,首辅张四维的爸爸去世,他回家丁忧,第一次辅申时行递补首辅。本来到万历十三年底他就丁忧结束可以回朝了,但好死不死,万历十三年十月十六日,马上就要结束丁忧的张四维病殁于家,土了!于是申时行就在首辅任上安安稳稳当到万历十九年才退休。
连一般的大学士都没有这个待遇,尚书自然更是如此。
张蓥在成化十八年九月担任刑部尚书,二十二年十月回家丁母忧,刑部不可能空着,所以让杜铭递补刑部尚书,第二年十月杜铭退休,换何乔新担任,这样等到弘治元年十一月张蓥丁忧完毕回来的时候,刑部已经换了两拨人了,自然不可能再还给他,同时北京六部外加都察院也都有人,没空缺,所以就按照常见的叙官不叙职规则,给他换成了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张蓥丁忧服阕,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太子少保如故”,还是正二品尚书职务,但是北京没地方了,老张你得去南京先待一段时间等等。这就是丁忧的一般规则,叙官不叙职,也就是你的官职待遇仍然按丁忧之前的给你,但是具体部门可能要调整。
可惜张蓥在南京兵部干的狗屁不是,多次被人弹劾,所以在南京等了将近五年也没能补回来,弘治六年七月张蓥病死在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的任上。
然而还是那句话,不是所有人都跟杨廷和一样,随时来随时补,最多就是给你留个缺。
跟张蓥同期的兵部尚书余子俊,成化十三年七月任命,十月到任,当到成化十七年正月,回家丁母忧,陈钺接任。丁到成化十九年三月结束,兵部尚书已经从陈钺换成了张鹏,也不好直接让人腾地方,正好户部尚书翁世资在二月份辞职退休,空出来一个位子,所以就由余子俊递补了。余子俊七月到任,当了半年,二十年二月去大同当总督,二十二年九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调去南京当兵部尚书,北京兵部又空出来了,于是在二十三年正月又召回余子俊,结果余子俊七月才到任,相当于从成化二十二年九月到二十三年七月这十个月的时间明朝都没有在任的兵部尚书,就等着余子俊来补缺。
不过这里多说一句,能干到大学士这种位极人臣的官职,一般都大几十年宦海浮沉,考虑到考中进士也得二三十岁,所以基本上担任尚书、首辅的都得五六十岁了,他们的爸妈如果健在也得八九十岁,所以大学士、尚书遇到丁忧的情况其实并不多。
但是一般的小官就很有趣了,比如山东曹州人吴允中,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之后授官河南永城知县,然后还没上任呢,继母去世,于是“丁继母忧归”,回家丁忧去了,一丁就是三年,三年之后起补商丘县知县,正好赶上归德府黄河决口,宵衣旰食修堤筑坝赈济灾民,正忙着呢,家里来信,爸爸死了,“因父丧去职”,回家继续丁忧,又是三年,再次恢复待遇,授杞县知县。
这事比较欢乐的地方在于,因为明代规定异地任职,他是山东人所以不能在山东当官,然后去了河南,但是你看看他当官的这地方:
离家越来越近了 23333333
成化六年,南京刑部右侍郎林鹗回家丁母忧,丁完之后召为刑部右侍郎——官还是那个官,但衙门不是那个衙门了。
而且,丁忧回来之后同级官职如果没合适的,也可以升职起复,但基本不会降级。
永乐年间交阯巡按御史黄宗载丁祖母忧,起复之后,改詹事府丞。巡按御史正七品,詹事府丞正六品,这相当于自己经历了一回考满。
另外,丁忧是可以夺情的,不光京官可以,地方官有时候也可以。苏州知府况钟在任的时候曾经回家丁母忧,苏州人民进京上访要求夺情,于是特旨起复,从宣德五年一直当到正统六年,又一次考满要调走了,苏州两万多人联名要求再次留任,于是“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况钟喜提正三品省部级知府,结果第二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