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凡尔赛文学」能够精准戳中现代人的心理痛点?

凡尔赛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凡尔赛了。

最开始就是单纯想炫,现在玩的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无限套娃。每次刷到都像做阅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根据斯韦勒(Sweller, 1988)的认知负荷理论,人脑处理信息有容量限制。但现代网民显然没收到这个通知——他们正在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看谁能在多层意向性马拉松中坚持到最后而不精神分裂。

我先凭自己的记忆总结下凡尔赛文学的进化史,欢迎大家参与考证和补充。

四个进化阶段初代凡尔赛:梦开始的地方(2015-2017)

凡尔赛最开始很纯朴。就是想炫,直给。

记得 2015 还是 16 年,某次刷微博看到有人吐槽一个朋友圈:

"好烦啊,老公不和我商量又买了辆车,都说过车库停不下"

但我印象中那时还没有“凡尔赛”这个概念(有谁知道这词啥时候出现的?)。当时大家的反应就两种:要么羡慕得咬牙切齿,要么直接想打她。很简单粗暴的情绪反应,没那么多弯弯绕。

这就是典型的邓宁 - 克鲁格效应(Dunning & Kruger, 1999)——能力不足的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包括低调炫耀的能力。透明得像没穿衣服。费斯廷格(Festinger, 1954) 的社会比较理论还说人类天生需要评估自我能力。

总之,这些早期选手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经常在炫耀路上摔得七荤八素。

策略性凡尔赛:心机初显(2018-2020)

大概到 2020 年前后,可能被嘲笑得多了,风向变了,凡尔赛开始讲究技巧。

这时期的凡尔赛选手可能都比较上进,读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Goffman,1956)领悟到,社交本来就是表演,既然要演,那就得演得像点。

"这个爱马仕才 20 万,比上个月那个便宜多了,终于不心疼了"

你看,层次立马就不一样了。不直接说"我买了爱马仕",用"才 20 万"、"比上个月便宜"暗示消费水平,还装心疼。这就是印象管理的精细化操作。

观众这边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还是单纯羡慕或讨厌,但另一部分人开始展示"我看穿了你"。

于是有人会在这种朋友圈下面留下"哇,真的很便宜呢!"这种阴阳怪气的话,不落下风地反击。

反向凡尔赛:坦白即策略(2021-2023)

早几年又出现了新变化。个人感觉小红书的火爆提速在推波助澜。

可能是大家都玩腻了你猜我装的游戏,开始有人直接摊牌了。但这个摊牌也不是真摊牌,而是用"坦率"来包装更高级的炫耀。

典型的就是这种:

"让我凡尔赛一下哈:今天清华的教授又邀请我去做客座讲师,我都不好意思拒绝了 你们不要嫌我烦~"

妙啊!直接承认了自己在凡尔赛,但这个承认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明的凡尔赛手段。因为大部分人会觉得"至少她诚实",反而不那么反感。

这其实是反向心理学的群体应用。贝姆(Bem, 1967)的自我知觉理论说,当外在行为与内在态度冲突时,人们会通过观察行为来推断态度。与其被动等待别人拆穿,主动承认反而能获得"诚实"的好评。

元凡尔赛:智力竞赛时代(2023- 至今)

但凡尔赛文学的本质毕竟是智力竞赛,不可能就这样停滞不前岁月静好。

你看现在小红书上这种:

"我这样说算不算凡尔赛?真的不是故意的。刚才路过 Chanel,导购小姐姐说我是她见过最有气质的客人,非要给我 VIP 折扣,我都不好意思了...你们觉得我这样分享会不会太做作了?求轻拍..."

我数了数,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五六层意思:表面上在征求意见(装谦逊)→实际在炫耀被特殊对待(基础炫耀)→用"不确定"来掩饰故意性(心机策略)→知道你看得出这是心机,所以装得更无辜→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你看得出来,大家都在玩游戏

这几乎是心理上的极限运动了。巴伦 - 科恩(Baron-Cohen et al., 1985)缺了点远见,他那个时代发现人类只能理解他人内心表层的小九九,哪预测得到今天的人会对别人做 N 阶心理分析,搞得跟盗梦空间似的。比如下面这种评论:

A:"这明显是凡尔赛啊(说给没看出来的人听)"

B:"她故意问'算不算'就是在高级凡尔赛"

C:"她知道我们会这么想,所以这是反向心理学"

D:"我们都知道这是游戏,继续玩就好了"

这就是观众的认知能力分级。从青铜到王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一点。

凡尔赛心智竞赛图谱

要理解上面说的元凡尔赛玩法,得先了解个概念。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比如"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意向性层级(Levels of Intentionality)是指嵌套的心理状态,比如"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丹尼特 (Dennett, 1987)发现,普通人类之间的对话通常只能处理 3-4 层意向性(刷搞笑视频只需要 2-3 层),4 层以上就可以用来写悬疑推理小说,再多就脑子不够用了。

但凡尔赛玩家显然没收到这个通知。他们正在挑战人类认知极限。

炫耀者的意向性层级

  • 第 0 层: 我真的很困扰(表面想法)
  • 第 1 层: 我想让你知道我很厉害(真实动机)
  • 第 2 层: 我知道你看得出我在炫耀,但我装作不知道(策略意识)
  • 第 3 层: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看得出来,所以我用更巧妙的方式(反策略)
  • 第 4 层: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在用策略(元策略)
  • 第 5 层: 我们都知道这是游戏,但继续玩下去(游戏意识)
  • 第∞层: 无限递归的智力较量,看谁先精神分裂

观众的解读层级

  • 第 0 层: 她好像很困扰(表面理解)
  • 第 1 层: 她在炫耀(基础识破)
  • 第 2 层: 她知道我看得出来,但装不知道(识破策略)
  • 第 3 层: 她知道我知道她知道,这是反向心理学(元识破)
  • 第 4 层: 她知道我会这么分析,所以故意让我分析(反元识破)
  • 第 5 层: 我们都在玩同一个游戏(游戏参与者)
  • 第∞层: 算了不想了,直接点赞(认知投降)

每一轮都是智力较量的升级(或放弃)。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多巴胺奖励机制的升级。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间歇性强化比持续强化更容易成瘾。每次成功"识破"或"被识破"都有快感,但随着大家水平提高,需要更复杂的策略才能获得同样的满足。

就像游戏打怪升级一样,原来的套路不管用了,得开发新技能。

其次是认知优越感的通胀。达尔文说过性选择理论——当所有孔雀都有漂亮羽毛时,需要更华丽的羽毛才能吸引注意。现在所有人都会基础凡尔赛了,就得用更高级的元认知技巧来展示智力。

还有就是算法推波助澜。平台喜欢能引起讨论的内容,越复杂的凡尔赛越容易引发"解读大赛",流量就越大。这形成了正反馈循环,整个游戏越来越复杂。

凡尔赛文学的文化盲区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个现象:为什么很多时候老外的凡尔赛我们看不出来?

比如当年热播《流金岁月》,南孙说"我们家从小就这样,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社交媒体上立马大把人 get 到这是用"习以为常"包装优越生活条件的经典凡尔赛。

但《艾米丽在巴黎》中女主角抱怨"巴黎的工作好累,但风景真美""又要去香槟区品酒,我都不会法语",Reddit 上大把老外吐槽这剧是"凡尔赛集大成",但我看的时候没有明显意识到。

这说明什么?凡尔赛识别有文化距离效应

根据特罗普(Trope, 1986)的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方式。文化距离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对同文化背景下的凡尔赛最敏感,因为熟悉这套话语体系的潜台词。"爱马仕才 20 万"我们秒懂是在暗示消费水平,但"香槟区品酒"在我们认知里就是外国人的腐朽小资日常,警觉度自然下降。

说到底,对凡尔赛文学敏不敏感,取决于炫耀者和我们真实生活近不近。

认知能力成了新的炫耀资本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现在认知复杂性本身就成了身份标识。

在信息时代,智力比物质财富更值钱。能理解和运用复杂社交策略,这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我们已经从炫耀物质进化到了炫耀智商。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分析,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引用了很多理论炫耀"我很懂社会心理学"。这算不算学术凡尔赛?

甚至连我刚才那句"这算不算学术凡尔赛"都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凡尔赛——用自我质疑来展示自我觉察能力。

这就是自指性悖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个演示,取决于接收者怎么解读,而这种解读说到底,取决于自己对表达者的主观印象。

我们都成了薛定谔的凡尔赛猫

现在这个情况是:每个人都同时处于"在凡尔赛"和"不在凡尔赛"的叠加状态,只有当观众打开评论区的那一刻,波函数才坍缩,确定这次到底是第几层的凡尔赛。

后现代主义理论说得对,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表演时,表演本身就成了现实。我们进入了一个"超真实"时代:

真诚和虚伪分不清了,智力和装智力没区别了,游戏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游戏。

写这个回答的过程中,我在想,这场看起来很荒诞的凡尔赛军备竞赛,会不会就是人类在数字时代寻找新社交平衡点的必经之路?

但至少比直接炫富要高级一点——大家都在努力变聪明,哪怕是为了更高级地装逼。这总比什么都不动脑子强。

所以呢,只要群众喜闻乐见,就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认知套娃游戏吧。毕竟口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级认知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Baron-Cohen, S., Leslie, A. 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A case of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elay. Cognition, 21(1), 37-46.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em, D. J. (1967). Self-perception: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Review, 74(3), 183-200.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John Murray.

Dennett, D. C. (1987). The intentional stance. MIT Press.

Dunning, D., & Kruger, J.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6), 1121-1134.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 (1956).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Macmillan.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

v2 fff690c526f4140d92848e902a407fd7 720w

欢迎到【独处充电站】逛逛。在那里,我们互相启发独处的艺术,分享充电的喜悦 ⬇️

知乎圈子:独处充电站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处,欢迎订阅《高质量独处手册》专栏 ⬇️

高质量独处手册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