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用数据说话,看看大型猫科的危险性。
熟悉家猫的朋友都知道,小猫咪只是惹不起大个子的人类,即便这样,给几爪子送医院还是不难的,那对于更大的中型猫咪就更是如此,到了大型猫咪,个子已经可以超过人类。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后文我列出了全世界所有的小猫咪(小型猫科)和家猫的驯化!
高强度吸小猫预警!多图预警!长文预警!文中有彩蛋~
喵~!呜~!
一、大型猫科
先感受一下大、中、小型猫科的大小差异。
下图是俄罗斯境内一处保护区红外相机,在兽道不同时段同一位置拍到的不同猫科动物:东北虎、东北豹、欧亚猞猁、北方豹猫:
统计数据
在一篇不完全统计的 1970-2019 年大型猛兽袭击人类的文章中,收集到的 5440 起案例,有 1047 起虎、282 起狮、205 起豹、135 美洲狮(不是狮)、25 美洲豹(不是豹),占 31%。
5440 起案例中有 68%有人受伤,32%有人死亡。
而涉及到猫科攻击的案例中,人类的死亡比例直接上升到 65%!相比之下,犬科为 49%,而熊科只有 9%。
在不同猫科中,体型越大往往越具有攻击性:
文中虎的数据仅限于印度和苏联(俄罗斯),缺乏其他地区的数据,是全文死亡率最高的物种——82%。案例中 95%为攻击性。但苏联(俄罗斯)的数据过少,且仅有 19%为攻击性,凸显了印度的人虎问题;
文中狮子的数据也有限,几乎只来自于两个东非国家,几乎所有狮子的行为也是捕食性的;
美洲最大的本土猫科动物美洲狮的主动攻击中也是 93%为捕食;
豹的体型明显小于虎,在统计到的袭击事件中,大多发生于印度,主要的两大原因则分别是捕食 63%(非常特殊,被克什米尔的数据拉大,其余地区主要是防御性)和受到人类惊吓 35%。
在另一篇文章中,统计尼泊尔某地 2019-2023 动物导致人伤亡的研究中表明,75%来自虎,16%来自大象而 9%来自豹。
这些都指向了,印度的野生虎存在一定的攻击性。
世界上的虎,有两个大户,都是以孟加拉虎为主,分别是圈养宠物虎大户——美国,以及野生虎大户——印度。
根据印度官方的统计,印度境内的虎,在 2019-2023 年,每年分别造成 49、51、59、110、82 人丧生。
养虎的美国人
美国有世界上家养数量最多的虎,大约 5000-10000 只,即便按最少的估计,也超过全世界野生虎数量的总和!
这其中,美国动物园登记在册的老虎只有大约 350 只。
根据美国的统计,在 1990-2006 年,一共发生 27 例饲养虎袭击人事件,导致 7 人死亡。
类似的,早年很多国内动物园也不规范,各种人虎合影;包括这几年东北虎下山,虽然有扑人和袭击人的动作,也确实未杀人,但风险是存在的。
即便老虎对你亲昵,但以虎的一身腱子肉和力气,以及一舌头的倒刺,没事拍你一下、舔你一下,你也就进医院了。
我也不会完全劝阻谁,谁要是想养虎,去美国,只要钱到位,那边可以合法饲养虎,然后回知乎更新。
都不不适宜养
尽管各类野生猫咪都非常可爱,但它们依然不适合养。
熟悉家猫的朋友都知道,小猫咪只是惹不起大个子的人类,即便这样,给几爪子送医院还是不难的,那对于更大的中型猫咪就更是如此,到了大型猫咪,个子已经可以超过人类。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于大自然,很多猫科都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濒临灭绝。
盗猎是它们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往往市场上出现一只活体,背后就约有 10 只同类死于盗猎、应激、运输的同类。
这是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的一只豹猫咖皮,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与另几只被救助的豹猫奇奇、妙妙和米米一样,它们都是宠物盗猎的受害者,在被遗弃后由动物园救助。
由于我们无从得知它们的家在哪里,不能贸然放归,只能在动物园中度过。
大多数野生小型猫科动物其实是又萌又凶,具有远超家猫的攻击力。试想你去接触下攻击性强的家猫,再想象下这样的家猫依然不是它们的对手。
一些中型猫,如猞猁、云豹、狞猫等,虽然在野外通常回避人类,但如果是长期近距离接触,也能对人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至于大型猫科,前文那么多受害者和幸存者都在替你讲述故事。
仿造托翁在《安娜··卡列宁娜》开头的那句话:可驯化的动物总是相似的,而不能驯化的动物则各有缘由。
二、小型猫科图鉴
说到人类与猫猫,想必大家对人类都很熟悉,那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猫咪们。
这里我先简单粗暴地定义下小猫咪(小型猫科动物)——体长(含尾巴)一般不超过 80cm,普遍不超过一米长(含尾巴,不然至少是中型猫了)。
旧大陆猫猫
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分布最广的就是豹猫了,它们往往是一片森林的底线,如果连豹猫都没有,说明森林里几乎没有捕食者,生态系统趋于崩溃。
由于豹猫分布广泛,南北差异非常巨大,最北端的冬日膘满的豹猫可以重达 10kg,而热带的岛屿种豹猫可能只有 1kg 不到,相差 10 倍!
注意上图北亚阿穆尔豹猫和下图的南亚锈斑豹猫,比较一下两种猫猫的体型差异!
一个可能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北京或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豹猫的生存空间。
深圳市甚至为包括豹猫在内的野生动物们修建了多座立交桥,作为生态走廊。
我国西部到亚洲中部,生活着一种人气爆棚的小猫咪——兔狲。
它们是最耐寒的小猫,也是毛发最茂密的,每平方厘米(大约大拇指指甲的大小)约有 9000 根毛发!唉,人类(摸摸脑门)……
在亚洲东南的热带雨林里,生活有长长长尾巴的云猫、额头扁平的扁头猫和颜色多样的婆罗洲金猫(亚洲金猫的体型更大,属于中型猫),它们都极为罕见,时至今日,人们对它们依然知之甚少。
而在西亚和北非的沙漠里,偶尔冒出一只沙猫,与家猫相比,它们有着大耳朵和小短腿,如果说兔狲耐寒,那它们不仅耐寒,还相当耐热。
从非洲再往南,生活着又小又凶的黑足猫,它们比沙猫还要袖珍。别看它们小,抓的猎物可以比自己还大!
黑足猫的四脚脚底都是黑色,好像着黑靴披猫纹的时尚博主。
新大陆猫猫
在新大陆的美洲,类似豹猫的生态位上,有多种虎猫属的小猫咪们(如乔氏猫、林猫、草原猫和多种虎猫,以及可能归属的安第斯山猫)。
小斑虎猫(上图),热爱小零食
南美草原猫(上图),你瞅啥
南美林猫(上图),美洲最小的小猫咪
虽说都是高原小猫咪,安第斯山猫的视野和兔狲差异鲜明。
看,这是朕给你打下的江山!by 安第斯山猫(又叫山原猫)
相信大家早已对猫猫埋排泄物习以为常,但有趣的是,乔氏猫偏不按套路来。
它们不仅不愿意埋便便,还总喜欢在同一处上厕所,从!不!清!理!!!
日积月累,形成引人注目的……屎山!!!
字面意思的屎山!!!
所以,知乎吉祥物
看到的山?有没有可能是……
(本彩蛋无图,请欣赏上图中乔氏猫的表情,自行想象情景和味道)
野猫
还有一类猫,它们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名字就叫野猫。
注意它们不是流浪或散养的家猫,而是纯粹的野生动物,祖祖辈辈都生活于斯。
结合 DNA 技术的最新分析,野猫一共有 5 类,中国就有两类——亚洲野猫和荒漠猫;
非洲也有两类:非洲野猫和南部非洲野猫,此外还有欧洲野猫。
耳簇毛比例很高、最富斑点的亚洲野猫(上图)。
毛茸茸尾巴,有时条纹明显的欧洲野猫(上图)。
南部非洲野猫(上图),注意颜色鲜艳的耳背。野猫远没有家猫毛色类型丰富。
仅分布在我国高海拔地区的荒漠猫,如枯草一样的颜色,被一些当地人称作“草猫”,耳簇毛十分显著。
在认识了世界各地的小猫咪们之后,下一节,我们来一起探寻——家猫的由来。三、家猫驯化简史
上一节,我们一起认识了自然界的各种小猫咪;
这一节,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猫与人擦出最初的火花。
这么多种小猫咪,缘分为何垂青非洲野猫呢?
(悄悄告诉你:上面标题里的小猫咪就是一只非洲野猫)
其实没多久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家猫驯化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候人们对野猫的分类也模棱两可。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说法: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不管是不是,21 世纪的生物学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 DNA 技术推动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检测了古今中外的上千只小猫咪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全世界所有的家猫,都起源于非洲野猫这一种小猫咪,但最早并不来自古埃及。
非洲野猫地跨西亚和北非(或许以后会改名叫亚非野猫),恰好是人类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
让小猫咪逐渐接近人的机遇,来自农业的起源。
没有哪种小猫咪爱吃粮食,更不像狗子还形成了消化淀粉的能力。
但,粮食的副产品是小猫咪们爱吃的,粮食会长出大量的……鼠鼠们
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粮食积蓄,而这么多粮食,一定会招致纷至沓来的鼠鼠们(啮齿类)。
放眼整个古代,农业社会的人群都在和鼠鼠们做斗争。
它们个头小、跑得快、生的多,人们绞尽脑汁,也难以根绝鼠患。
捕鼠动物那么多,家猫和它的祖先们有个利于灭鼠的特点——持续捕猎。
假如(只能说假如,不要想着尝试),你不巧碰到一只虎,恰巧它又吃饱了,那大概率你没事,老虎通常懒得理你。
很多食肉动物都是如此,但家猫不一样,它们是天生的猎手,酷爱捕猎。
即便家猫已经吃饱了,依然会继续捕猎,这对消灭粮仓里的鼠鼠们大有益处。
但在现代,由于一些人遗弃或户外散养猫猫,导致猫猫有机会大量捕猎各种鸟鸟等小型动物。
《自然》杂志旗下子刊《自然 - 通讯》2013 年刊登了一篇美国的学术论文The impac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s on wild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估计美国本土(不含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自由放养家猫,每年导致 13-40 亿只鸟类和 63-223 亿只哺乳类动物死亡(95%置信区间),其中无主的流浪猫是主要来源,远超其他人为因素(如建筑玻璃幕墙、车辆撞击、农药等)。
我们很难去责备这群猫猫,因为错误的根源是那些遗弃猫猫的人,但代价却由全社会和自然界的大量生命去承担。
爱它,就陪它一辈子(其实它们的一辈子远比人类短);
爱它,就把它带回家。
古代人类聚居地的鼠鼠,不会只定向吸引到猫猫,各种捕鼠的小型动物都会分一杯羹。
比如在中国,甚至现在的城乡,都活跃着一种捕鼠能手——黄鼬,俗称黄鼠狼。
虽有“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的歇后语,黄鼠狼们也确有偷袭鸡类,但盛和林教授在对 11 省 4978 只黄鼠狼的胃进行检查后发现,它们的大多数食物仍然是鼠鼠们。
我们或多或少听过乃至见过黄鼠狼,不少地方敬称其为黄大仙,很难想象如何驯化它们。
这群“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捕鼠动物,不仅没成为宠物,反而成了民间传说中的大仙。
类似的,绝大多数以鼠鼠为食的动物们,往往体型偏小(相对于人类),它们大多也是昼伏夜出,害怕体型高大的人类,很难亲近人。
另一方面,古代乃至近现代的传统人类族群无所不用其极,你能想到的动物都会尝试过抓过来养一养。
哪怕是极具危险性的熊,仍然有一些部落族群,有着饲养熊崽子的习俗。
你问熊崽子长大了之后呢?所有族群都选择放归,这个实在养不了……
因此,这些因为贪一嘴鼠鼠的各种小型食肉动物,几千年来,多少都被各地各式各样的人们饲养过,但基本仅限于选择性饲养,谈不上驯化。
让非洲野猫脱颖而出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们主动接近人类。
根据各种推测,早在农业伊始,约一万多年前,猫猫应当已经开始与人类合作。
具体是何时何地呢?抱歉,撸猫不太会留下什么考古学上的痕迹。
即便是遗留下了猫骨,除非有异常,古遗址有猫的骨骼也难以指向驯化。
对 DNA 的研究能给出一些结论,同时带来一些困惑,家猫驯化起源的具体区域众说纷纭,有指向西亚,也有指向北非。
驯化的过程,更需要从考古学里点滴拼图。
一大显著的收获来源于岛屿。
不同于有野猫分布、难以辨识的亚欧非大陆,绝大多数地中海岛屿原本没有猫,离非洲野猫的栖息地又近。
鼠鼠通过船只溜上岛不难,况且塞浦路斯岛上本来就有原生的鼠鼠——塞浦路斯鼠Mus cypriacus,虽然直到 21 世纪才被人类发现并确认为一个物种。
在这座岛上,发现约 11000-10600 年前的人类遗址里有猫骨;在一座约 9500 年前的墓里,埋葬了一只 8 个月大的小猫咪。
这些猫显然是人们用船运到岛上的,但并不意味着家猫的驯化和出现,但可以表明,人类与野猫开始合作,甚至于,已经有了人类对猫的感情。
注意这些小猫咪还不是家猫,因此人类的爱心可能收获的,很难是贴贴,更可能是一爪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在塞浦路斯岛发现早期人类与猫的交流遗迹,就武断认为这里是家猫驯化的发源地,这是管中窥豹。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塞浦路斯岛上的古猫的骨骼形态和 DNA 研究表明,这只猫的个体非常复杂:
2017 年研究表明其线粒体 DNA(母系)为非洲野猫,而 2025 年新公布的成果则显示其细胞核 DNA(父系 + 母系)竟然是一只欧洲野猫。
这里正处于欧亚交汇处,两种野猫也彼此有交集。
欧洲野猫是一种比非洲野猫更胆小、更凶的小猫咪,从未被驯化。
稍晚的经典考古案例出现在古代中国,并且对象也不是非洲野猫,因此专门放在后续第四节“华夏之猫”的章节中。
猫猫主动,猫猫也就掌握了主动权,至今依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
这种似宠非宠的状态,在他人看来,不少养猫家庭,猜不出谁在驯化谁。
驯化的一个关键在于育种和选育,大多数动物的驯化,一是在人类强选择下的选育,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人温顺或服从性。
1959 年起,苏联科学家开始进行一项狐狸驯化实验,从每一代的狐狸中选育最温顺的子代继续繁育,如今的驯养狐狸已经相当温顺。
(强烈不建议养狐狸,一是基本未经过适应人类的驯化,远不及宠物狗;二是了解一下狐臭这一词汇的来源。新闻里多地出现狐狸,大多就是饲养后遗弃的。)
但在猫身上,它们很多依然是自主繁育,有论文认为这个比例高达 97%以上,大大降低了人类的干预。
比较一下猫和狗:
在古代,狗在选择压力下选育出了能消化淀粉的能力,以及牧羊、拉雪橇等典型的功能性;在近现代,狗的体型、形态多样性也比猫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