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公园静坐,假期去游山玩水,都会让人感觉身轻如燕,内心突然变「轻」,自然是有什么治愈人心,为人注入活力的力量吗?
减少自我关注
心理学研究发现,身处大自然中,自我关注的想法会减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要求人们到海湾绿地,或在城市最繁忙的街道上步行。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在自然环境中行走者的反刍程度较低,也就是对负面事件反复、被动的思考减少了。
在大自然中行走,能够跳出我们的头脑给自己设置的牢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会开拓我们的思维。当我们长久地陷入自我关注中,咀嚼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离愁,沉溺于无法改变的烦心事当中,其实就是精神内耗。
而当我们暂时挥别纠缠的困扰,就像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女主角许红豆辞职离开北京,住进云南的民宿,注意力放到苍山洱海中,看日出日落,看夜间繁星,看村民的嬉笑怒骂,这些都是自我疗愈和充能的过程。
打破思维定势
反复思考都想不明白作案手法的侦探,可能会在听他人闲聊时灵光乍现;一直盯着文档就是对标题不满意的作家,或许会在准备洗洗睡时突然找到灵感;对一道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反而会在做另一门科目的作业时不经意间找到突破点。《如何学习》一书用心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大脑对任何解决问题的线索都很敏感,会在休息时拼接相关信息,更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增加敬畏感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发挥神奇的疗愈作用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自然会增加我们的敬畏感,降低我们的自我意识。
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抬头看一片高耸的桉树树林,或者观察高楼。结果发现,与那些看着建筑的人相比,看着树木的参与者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即削弱了自我意识。
还有研究表明,体验敬畏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与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人们从自我中心转移到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
有助身体健康
大自然的功效是生理、心理双管齐下的,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附近能够降低高血压的风险,短暂的自然行走能够减少反刍或退缩行为相关的大脑脑区激活,也即亲近大自然有助于长期的身体健康。
国内有项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走进大自然」的研究,发现与大自然互动体验程度更高的人,吸烟、攻击行为、睡眠不足等消极行为更少;保护环境、志愿服务、亲子沟通等积极行为更多。
亲近大自然的代餐
大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多积极效应,但很多人都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可能受限于时间或交通原因无法亲近大自然,那该怎么办呢?
进行园艺活动,观看图片视频
如果能直接增强与大自然的链接自然是上上策。无论是聆听风声,欣赏日出日落,还是在草地上行走,都能让我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疗愈自己。当我们无法身临其境,依然可以选择在阳台打理盆栽植物、远眺山水花木、观看自然纪录片或者相关的图片等,这些也是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
尝试辩证行为疗法
大自然的疗愈作用是通过提醒相对性的存在生效的:渺小而特别的我们,广阔而丰富的大自然;过于关注自己的烦恼,忽略周围的更多可能性。大自然让我们意识到这些相对性,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最终治愈自己。如果你目之所及全是高楼大厦,也没有进行园艺活动、观赏大自然视频图片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尝试辩证行为疗法来帮助减少自己的情绪脆弱性,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达到疗愈自己的目的。
辩证行为疗法认为,当我们自责把事情搞砸,感到自己很「糟糕」的时刻,更要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例如,《去有风的地方》中的许红豆对闺蜜的病逝充满遗憾和悲伤,后悔一直因为自己「放鸽子」而没有实现她一起旅游的心愿,于是遵从闺蜜的遗愿,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更紧密地联系家人和闺蜜的父母,改变原来「工作狂」的生活方式。
助人为乐
当我们无法投身自然、放眼看世界时,还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实施积极行动,比如帮助他人。
追踪研究发现,关心他人可以缓冲重大压力事件引起的死亡率,也就是说,关爱他人会造就心理韧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剧中的女主角许红豆明明是由于酒店管理的高压工作辞职,去到云南还发挥专长帮助自主创业的男主角、淳朴的村民们,在助人为乐的同时,也不再逃避现实,开始正视闺蜜的离世,且能够收拾心情找新工作。
其实不只《去有风的地方》,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小猪妖对妈妈赞不绝口的工作失望时想离开家乡浪浪山,高分综艺《快乐再出发》里「再就业男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创作新歌、努力「接商务」……真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心累」的时候,完全可以暂时放下困扰,亲近大自然,或者只是发发呆,哪怕先给自己一个休息计划的「小盼头」。
原文首发于:去有风的地方真的能治愈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