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万里长河,音乐是万里长风,万里长风在万里长河上激起的浪花,就是诗歌。
诗歌是文学与音乐共同孕育的天之骄子
人类向自己的内心发掘,向广袤的大自然追索,心灵与天地交融,感悟了太多太多,于是用诗歌来诉说内心的感悟与情愫,来吟诵天地万物的神奇与瑰丽,来鞭笞所有的肮脏和丑恶。
这个过程美妙极了,哪怕最沉重、最惨烈、最不可挽回的灾难和苦痛,只要用诗歌写出来,至少形式上是浪漫,是艺术,是美。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
注:永通咏
诗是表达志向的,歌则是将诗的语音拉长来咏唱,声音的高低要合乎咏唱的音律,音调要和谐。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礼记·乐记》
诗、歌、舞在古代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往往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叫诗歌。
音韵学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中悄悄分离出来,叫“音韵学”。
音韵学的意义在哪?
即使没有音乐伴奏,不用唱的,单靠语言文字本身的韵律,也能吟诵起来,浪漫起来,嗨起来!
在这之前,音乐与文学孕育出的一首首诗歌,像极了一群无拘无束,漫山遍野疯跑的孩子。
这些孩子高矮胖瘦黑白美丑,《诗经》《楚辞》《汉赋》,把那些优秀的孩子们收录其中,传诵至今。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学不仅关注单个汉字的发音,还深入探究这些发音在整个语句中的语流音变、相互影响。
南朝齐永明时期,随着人们对汉字的声韵研究,四声(平、上、去、入)的发现和平仄的探索,为格律诗的形成提供了音韵学基础。
周颙著有《四声切韵》,沈约则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这些都对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声我们都知道了,“八病”都是些什么病?
沈约写的《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我怕叨叨太多,有些友友会摔门而去,所以例如“八病”的详解,还有后面类似的详解,就不再赘述,感兴趣可以自行细究。包涵则个。)
其实,音韵学提出的理论也是基于从远古至今的诗歌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比如“对仗”,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大量存在,到了《汉赋》,“对仗”更是达到十分规整高明的境界了。
按照周颙、沈约的理论,就能写出自带韵律、自带音乐感的诗歌吗?
试试不就知道了。
永明体是格律诗的开端
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诗歌形式,被称为“永明体”。
沈约不是单纯的理论家,还亲自下手写了不少诗。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南朝 · 沈约《别范安成》
是不是有五言律诗的苗头了?
沈约不仅是音韵学的理论家和诗人,他帮着萧衍取代南朝齐,建立了南朝梁政权,所以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据说沈约聪明,是因为左眼有两个瞳孔。我不信。
沈约出手帮的梁武帝萧衍,也是一位诗人。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
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南朝·萧衍《东飞伯劳歌》
是不是有七言律诗的味道了?好吧,味道一般。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南朝·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脁是南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和谢灵运是同族,世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外加一位何逊。他们都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也是后世格律诗大放光彩的唐代诗人们的先驱。
永明体的特征包括讲求声律、句式渐趋于定型、讲求写作技巧和对仗等。
新生事物,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用力过猛,矫枉过正,过犹不及,舍本求末,链子球扔出去自己也飞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股诗风,单纯追求音律美,形式大于内容,即使这样,也还是很难写出完全符合“四声八病”要求的诗,沈约自己有时候也犯愁。
沈约:我去!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我自己也写不出来符合要求的诗了。
但是不管怎样,“永明体”是一个分水岭,文学史上,把“永明体”之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等等;把“永明体”之后的诗歌称为“近体诗”,包括唐诗和以后一直到现代人写的格律诗,都属于“近体诗”。
唐诗宋韵的崛起,和音韵学的成熟密不可分
音韵学并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中国,至少是对《尚书》《礼记》中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延展。
音韵学成熟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为后来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唐代孙愐的《唐韵》、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韵书,都是对《切韵》的修订和补充,进一步丰富了音韵学的研究。
音韵学的成熟,让诗词格律也渐渐稳定、固定下来、趋于成型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提到两个人。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等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格律诗,使格律诗的规则更加成熟。
他们的作品大多为律诗,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唐代诗歌的繁荣,格律诗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唐·沈佺期《独不见》
这是沈佺期的七律代表作之一。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这是宋之问的五律代表作之一。
说起宋之问,讲个小故事吧,官人们看到这里也累了,放松则个,咱再继续说格律诗。
悬疑凶杀千古奇案,要不要听?
好吧,别急。
宋之问的外甥叫刘希夷。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刘希夷写了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写好之后,兴高采烈拿给舅舅看。
“舅舅舅舅!我写了一首诗,你看看!”
宋舅舅睡眼迷蒙,接过诗稿。
突然睡意全无,诗稿上的一句诗跳进宋舅舅的脑子,滋滋往里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录
“好!好诗啊!小希希,你这诗还给别人看过没有啊?”
“没有没有,刚写好就第一个拿给舅舅看。”
“小希希真乖!你舅舅我啊,他是这么回事,你还年轻啊,舅舅老了,他是这么回事,你这两句诗,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两句,送给舅舅好不好?好外甥,好希希?就算是舅舅写的,你再重新写两句?”
刘希夷有点懵逼,心想这个世界真的这么复杂吗?还有这种操作吗?
“好不好嘛!希希?”
刘希夷低头不语,想了想轻轻点了点头,转身走了。
宋之问开心极了,马上铺开纸墨,咬着笔杆,想想怎么把这两句诗融入自己的诗里……
这边宋舅舅还没想好,傍晚,刘希夷又来了,鼓起勇气说:
“舅舅,我决定了,我不给你了,自己写自己的!对了,我这首诗下午的时候,已经拿给好多好多人看过了,他们都说好诗!好诗!”
说完刘希夷小碎步跑了。
宋舅舅勃然大怒!把毛笔狠狠掰断,骂道:
“小崽子竟敢耍我!我弄死你!”
说干就干,当晚他就让自己的一个家丁,用麻袋装满了沙土,扛到刘希夷的房间里,趁他不注意,用麻袋狠狠压住他,刘希夷就这么被活活压死了。
真的假的?
很可能是真的,也很可能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宋之问的人品真的是,唉!
如果是假的,那为什么有人编这个故事黑宋之问?黑宋之问的小故事多了去了,有好多人恨他,黑他的人从朝廷官员到黎民百姓都有,原因就是,宋之问的人品真的是,唉!
不管宋之问的人品如何,他的确是格律诗承前启后的一位大诗人。
张若虚和刘希夷同样是唐初的大诗人
在格律诗还没有真正成为唐代诗歌主流之时,唐诗的风骨已经显现了。
如果说,沈佺期、宋之问为唐诗的全盛奠定了格律,也即形式上的基础,那么张若虚和刘希夷就是为唐诗的全盛到来,开创了风格和兴象意境的先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诗,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
《春江花月夜》 是一首长篇七言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现代诗词鉴赏大家闻一多称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与《春江花月夜》相类似的诗境创造, 在死于非命的刘希夷的诗里也可以看到。
刘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诗。诗中触景生情,以落花起兴,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并通过对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创造出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经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时代诗歌艺术的巅峰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唐诗的全盛时代随之来临,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伟大的盛唐,中国诗歌的巅峰
题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格律如此复杂,古人是如何创作出那么多意境优美的诗词的?
我可以简单回答:多读多练,熟能生巧。
在诗歌艺术巅峰时代到来之前,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已经让盛唐的诗人们有了太多可资借鉴的经典诗篇。
他们潜心研读前人的诗歌,用心感受身边的世事变迁,专心推敲每一个字句,这才写出了那么意境优美的诗词。
盛唐诗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反映边塞生活的边塞诗,还有抒发个人情感与抱负的抒情诗等。
盛唐诗歌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
盛唐诗歌在格律、音韵、意象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的“盛唐气象”,诗歌中洋溢着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时代风格。
诗词格律复杂吗?诗词格律是按照人类的审美本能、审美传统和习惯,加以系统化梳理之后,做出的符合规范化的美学定义。
美妙的声音,可以让婴儿止住啼哭,噪音却不能。
明艳的花朵,可以让婴儿绽放笑颜,黑白无常却不能。
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审美能力。只要顺从自己的本心,挥洒心中的真情,那种美妙的韵律感,自然而然就会喷薄而出。
循着审美本能,再熟读前人的经典佳作,你也能写出意境优美的诗词。不信就去试试。
格律是为了让诗更加律动、有韵味,更加朗朗上口,可不是故意整出来整人玩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就问你美不美?飒不飒?一首悲歌让老杜写得荡气回肠、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如果不按照格律,把意思一写,行不行?行!
刮大风了,我听见猴子嗷嗷叫了!
河中间有个沙堆,几只白鸟来来回回瞎扑棱。
树上的叶子哗啦啦掉了,长江里的水哗啦啦流过来了。
我容易吗我,一年到头在外面晃,一辈子了老是长病,
好不容易一个人爬上这个高台,唉!
我太难了!给你们看看,我头发已经开始白了,
没什么也别没钱,有什么也别有病,
我是既没钱还有病,连酒也喝不成了,唉!活着真累!
是不是想打我?打我也不怕,这样你就知道格律的意义了,格律就是不能瞎写。
格律不复杂吗?格律在盛唐时期已经做了大量的改良,不再像沈约的“四声八病”那么严苛了,可是还是会因为遵循格律要求,而干扰了真情实感的抒发。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有很多诗人不按格律来了,出现各种各样的出律现象。
出律就是不按规矩来吗?差不多吧。
格律诗的出律是指在创作格律诗时,没有严格遵守格律的要求,出现了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情况相当复杂,咱们来看看。
1、平仄失替
格律诗中单句中重要位置的平仄失去了两两替换的顺序。在正常的格律诗中,单句中的平仄字是交替出现的,特别是在五言诗的第二、四字和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上,平仄必须交替。如果这些位置上的平仄字没有交替出现,就构成了失替,也就出律了。
2、平仄失对
平仄失对是指上下句中对应位置的平仄字没有相反。在格律诗中,除了首联外,其他各联的上下句在平仄上必须是相对的,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上下句中对应位置的平仄字相同,就构成了失对,也是出律的一种表现。
3、平仄失粘
平仄失粘是指相邻两联之间,下联的第一句与上联的第二句在平仄上应该相同的地方却不同。具体来说,五言诗的下联第一句第二、四字应该与上联第二句的第二、四字平仄相同,七言诗则是第二、四、六字。如果这两句在平仄上没有保持一致,就构成了失粘,同样是出律的一种情况。
4、押韵问题
格律诗还要求押韵严格统一,通常押平声韵,且韵脚必须在同一韵部。如果韵脚字不在同一韵部,或者仄声押韵,都视为出韵,也是出律的一种。
5、其他格律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格律问题也可能导致出律,如“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虽然这些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可以商榷或允许一定程度的变通,但一旦违反了格律诗的基本规则,就可能被视为出律。
——编辑整理自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
可以按照这些出律的情况,去找《登高》的毛病,你会发现老杜没毛病,气人不?神奇不?
那么唐朝诗人有没有出律的呢?举例子是吧?好嘞!枪打出头鸟!
谁是中国诗歌艺术殿堂里天字第一号房间的主人?自己站出来。
李白,就是他。
大诗人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近千首,其中的七言律诗最少。
观其一生,七律只得八首。《赠郭将军》《寄崔侍御》《别中都明府兄》《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题东溪公幽居》《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清代诗文评论家潘德舆《李杜诗话》卷一
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七律只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题雍丘崔明府丹灶》两首整炼合格。——清代诗词家赵翼《瓯北诗话》
太白律止二三首。
——清代胡寿芝《东目馆诗见》
这是真的吗?李白写了一千多首诗,只有八首七律,还六首不合格?
应该是真的。以李白豪迈不羁的性格,他不会写了好诗自己藏起来的,以李白生前就已经名满天下,别人也不会把李白的好诗藏起来的。李白写了很少的律诗,尤其是条条框框最多的“七律”。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 永远高唱我歌
——节选黄家驹《海阔天空》
如果李白有一天转世来到当今,他一定会在酒后 K 歌的时候,喜欢唱这首《海阔天空》。
只有李白出轨吗?不!出律吗?
被严羽大赞:“唐朝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让李白都不敢在黄鹤楼题诗的千古名作,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来审视,槽点太多。
标准的七言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但《黄鹤楼》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并未形成对仗,这在律诗中是不合规范的。
平仄出律的地方就更多了。
此外,诗中“黄鹤”一词重复了三次,“去”字和“空”字也分别重复了两次。在律诗中,虽然允许一定程度的重复用字,但如此高频的重复在标准律诗中是不多见的,不符合规范。
可是,这首诗不美吗?如果严格按照格律来修改它,修完还有这么美吗?很难说吧。
古诗不是律诗
我们前面介绍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诗。在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大行其道的盛唐时代,“永明体”之前的古诗并没有死亡,而是借着盛唐之盛,更加璀璨夺目了。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兵车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高适《燕歌行》;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前面提到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这些传世的经典唐诗,都不是格律诗,属于七言古诗,格律要求并不严格。
七言古诗,是对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
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还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因为这首诗多数句子是七言的,仍然算《蜀道难》是七言歌行。同样的道理,句子长短不一的《将进酒》也属于七言歌行。
怪不得李白喜欢写古诗写歌行,不喜律诗呢!古诗是不是很自由?
翻开《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也不是五言律诗,而是五言古诗。没有对仗的讲究,格律不严格。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古代诗歌都是有严格格律要求的。
格律是个好东西,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一味死扣,生拉硬扯,为了合乎“规矩”不惜放弃真情实感,那就是舍本求末了。
李白不是写不好七律五律,是因为他不愿意受到更多约束。
你以为杜甫喜欢被约束吗?杜甫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新乐府在形式上,不象律诗那样严格,更注重题材的现实和语言的浅显,句式和押韵都较为宽泛。
转眼间,写了 7000 多字了!天哪,我可真能叨叨,该提交回答了吗?
等等,我再检查一遍,推敲一下。
推敲?
唐代诗人贾岛,写了一首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赶路。
骑着小毛驴,走在乡间小道上,贾岛心里反复想着这首诗怎么写,写到“僧敲月下门”这一句,犹豫了,“僧推月下门”更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更好呢?
贾岛在毛驴背上,两手比划着推门、敲门、推门、敲门……
不知不觉,小毛驴走上了宽阔的官道,小毛驴开心极了:这道才是正道,不撒欢还等啥?
小毛驴撒欢跑起来了,一个猛子扎进了一个队伍,那是一位官老爷的仪仗队。
贾岛吓得赶快下了毛驴,把驴紧紧牵住。
轿子里走出的大官,是韩愈。
韩愈问:“你不好好骑驴,在驴背上比比划划的,在干嘛?”
贾岛一听,这都被看到了?连忙躬身回复,讲了自己做诗遇到了“推敲”难题。
韩愈听罢,欣然一笑说:“敲,比较好,拜访友人即使是在夜深人静,也应该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古人作诗,如此推敲,佳联绝句,意境优美,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