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捋一捋周王室是怎么衰落的。
武王翦商开国,后三年去世。
周公辅政,镇压了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发起的叛乱,然后分封诸侯,奠定文化,营建洛邑。
此时,王室直辖以丰镐到洛邑一线为核心的广大地域,即“王畿千里”,实力远超各诸侯国。
武王到周公,是周的奠基时期。
周公执政七年还政成王,成王传位康王。
成康时期的基本国策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所以社会安定以至于无人犯罪。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也许有夸张,但大方向不会有错。
成康时期,可以认为是周的蓄力时期。
康王传位昭王,昭王传位穆王。
分封制决定了如果不扩张,持续分封就会坐吃山空,所以蓄力之后必然是对外战争。
昭穆时期发动战争主要对三个方向:
一是东南方向,淮河下游的夷,以徐国为代表;
二是正南方向,汉水一带,以“楚”为代表,可能是楚国,也可能是未归化的楚蛮;
三是西边的犬戎。
这一时期的周展现出了独一档的战斗力,平定东夷南蛮,主动进攻犬戎并获胜。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与犬戎的强弱对比可以说是王室实力的风向标。
穆王甚至到了更西边的所谓西王母之国,这里不做深究,只需说明周的影响范围空前扩大。
穆王之后是共、懿、孝、夷四王。
共王由于老爹和爷爷耗费了大量财力,国策转向收缩,对外和平外交,对内裁军养民。
懿王时戎狄交侵,甚至出现了被迫迁都的情况。
孝王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王室的力量,边境暂时和平。
夷王对外战争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出现了诸侯不朝的情况,楚国国君甚至封三子为王。
总的来说,四王时期周王室的表现趋向平庸。
与犬戎的实力对比已不像穆王时有明显优势,整体被动。对内部诸侯的控制出现明显松动,但总体可控,疏远如楚国开始公然挑衅,亲近如齐国则夷王还有能力烹杀齐哀公,改立其弟。
如果说共懿孝夷还可以勉强算作正常波动的话,接下来的厉王就是普遍认为的西周灭亡之始。
厉王最受诟病的是两条政策,专利和弭谤。
专利,孔子称为聚敛,就是将山川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
弭谤,就是用特务对内进行监视,乱说话的就加诸刑罚。
这两条给厉王打上了暴虐专制,不得民心的烙印。
但是去掉道德批判,我们其实可以窥见厉王的动机:
专利说明周王室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唯有聚敛才能解决。事实上厉王确实力求在军事上逆转被边境民族反复欺凌的格局,甚至楚国也因为惧怕厉王而去掉了王号,这种局面势必需要巨额钱财。
弭谤说明周的内部出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需要使用特务组织控制舆论,否则厉王无法实施他的主张。
但厉王很可能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使得他无法和贵族们达成一致。于是爆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到彘(今山西霍州),了此余生。
而在厉王缺席的十四年,出现了所谓的”共和“,可能是指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也可能指由一个叫共伯和的贵族执政。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西周的执政权在这十四年间落到了贵族的手中。
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天下的人都已看到,原来王,也是可以被赶走的。
厉王死后,共和结束,归政于其子宣王。
宣是个不错的评价,宣王也确实被宣传为一个“中兴之主”。
但实际上,宣王向贵族妥协才恢复了被共和打断的王政,而晚年又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
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
伐太原戎,不克。
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
丧南国之师。
在内贵族左右,对外态势疲软,宣王已无力扭转厉王以来的衰落。
宣王之子就是亡国之君幽王。
幽王想废掉太子,立褒姒之子。太子宜臼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于是在舅家申侯的帮助下,联合缯侯,犬戎,攻破镐京,幽王兵败身死骊山脚下。
事后,关中已是戎狄横行,宜臼只能在申侯,以及新兴的郑、晋、秦的帮助下,向洛邑迁都,并击败了由虢公翰拥立的携王,东周开始。
幽王废长立幼固然是导火索,但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诸侯的拉扯争斗。
宜臼就是平王。
平王东迁的直观结果是王畿千里缩水一半,关中尽丧,只剩洛阳盆地。
虽然地盘依旧不小,但由于分封的特性,洛阳盆地的相当一部分实际上自建国以来就陆续分割给了大大小小的贵族。
而通过平王对当时新兴的郑、晋、秦的倚仗也可以看出,他在极力摆脱自厉王以来就对朝政有极大影响力的老贵族们。
不过很快平王就发现,连新扶持的郑国都开始尾大不掉。经过一番过招,平王和郑庄公互相交换质子。这是王室衰落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王室的能量已经实际上等同于一个普通诸侯国,甚至还不是像齐、楚这样的大国。
从此以后,周天子就已经失去了共主的实质,而仰东方诸侯之鼻息。
平王之孙继位,是为桓王。
桓王终于和郑庄公翻了脸,于是发生了繻葛之战。而桓王不仅战败,还被射中了肩膀。
天下人又一次看到,原来不仅可以打王,还可以打败王,甚至差点打死王。
王室威严荡然无存。
桓王之后,东周还有二十三个王,但这些王本身的作为已经不重要了,周王沦落为诸侯崛起的道具,靠吃合法性的老本苟活。
桓王传位给庄王,庄王传位给釐(音同离)王。
釐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而齐桓公要尊王攘夷,换句话说,
不尊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王也早已不能像当年的穆王那样征伐四方,反倒是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
所以需要霸主的力量来迫使诸侯尊王,勉强恢复曾经的秩序,以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如果没有齐桓公的存邢救卫,黄河以北尽归戎狄。
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承认霸主,就是承认旧秩序的彻底失败。
釐王传位给惠王,惠王传位给襄王。
惠襄二王值得注意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赏赐土地。
惠王的父亲釐王以及惠王自己,曾试图废长立幼,但都没有成功,导致每次老王死后,小儿子就叛乱,大儿子就向诸侯求助。而平定叛乱后,就得向援助国赏赐土地。
惠王向郑国、虢国赏赐土地,襄王向晋国赏赐土地。
王室掉入了一种衰落悖论:
想要维持天子的形象,就要摆足排场进行赏赐,如果吝啬不赏,就会被“贤者们”批判失了天子威仪。所以即使土地缩得在地图上都快看不见了,还要赏赐土地。
这就是大哥的难处,当过大哥就千万别没落,否则不仅再享受不到大哥的权利,还需要履行大哥的义务,否则,连个小弟都不如。
剩下的王就没有一一列举的必要了。
题目中描述的几位王,只要当作诸侯利用的道具即可理解。
回顾一下,周天子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的?
《春秋史》的作者童书业先生认为,从厉王开始的王室历史,和后来三家分晋的过程基本相符。
所谓共和,实际上就和大夫瓜分晋国一样,是君主被架空,贵族直接掌权的寡头政治。
周厉王专制,晋厉公强势;
周厉王被逐,共和执政,晋厉公被弑,大权旁落;
周宣王号称中兴,晋悼公回光返照;
最终,王室的权力也像后来的晋国一样,被各诸侯分食。
从厉宣父子二人的评价也可见一斑:
厉王侵夺贵族的利益,当然就是厉,杀戮无辜曰厉;
宣王被迫向贵族妥协,当然就是宣,圣善周闻曰宣。
到平王东迁后,天下的权柄已过渡到诸侯手中。
而周郑交质和射王中肩,都不过是注定的衰落过程中必经的一次又一次屈辱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