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当事人已经说明,孩子的蓝眼是由瓦登伯格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引起的。
但仍然有网友玩梗说到”“这小孩怕不是混血”的玩笑式推测,如果单看结果,这种推测符合来自对“蓝眼=欧美血统”的印象。
不过从医学角度来看,蓝色眼睛并非某一人种的专属特征,也不仅仅是基因突变带来的病理表现。
有些宝宝一开始眼睛偏灰偏蓝,随着黑色素增加,会慢慢变深;而也有少数孩子,黑色素合成减少,眼睛反而变浅、变蓝。
实际上,蓝眼睛的形成机制要复杂得多。除了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病理性浅色虹膜,更多时候,眼睛颜色取决于父母双方遗传给孩子的多个基因组合——这些基因共同决定了色素细胞的数量、活性以及色素的种类和沉积程度。
生理性方面,可以以这个顺序来理解:虹膜→肤色 / 血统→黑色素→基因
我们来先说下生理的蓝眼睛是如何形成的。新生儿的眼睛颜色和肤色都受到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总体上,浅肤色人群(如白人)新生儿更可能出生时眼睛呈蓝色或灰色,而深肤色人群(如亚洲人、非洲人)则多出生时即为棕色或深色眼睛。
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眼睛颜色的地理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在阳光充足的赤道附近,人群普遍虹膜色素较深,可能有助于阻挡部分紫外线;而在高纬度地区,虹膜颜色较浅,或许有利于增加光线透过率。不过,这仍属于演化假说,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说明人眼色进化是光照压力直接导致的。
目前普遍认可虹膜的颜色主要由黑色素含量决定。当黑色素含量高时眼睛呈现棕色,含量低时则呈现蓝色或绿色,不同类型的黑色素以及色素体的密度和结构会影响最终颜色。而再深层次探讨,黑色素又由基因决定,浅肤色人群(如白人)主要是由于OCA2 和 HERC2 基因的变异。
OCA2 编码 P 蛋白,HERC2 某些调控区变异可抑制 OCA2 表达,从而减少黑色素,导致蓝眼形成。简单的来说,就是携带 HERC2 基因的婴儿眼睛呈蓝色,并且倾向于保持蓝色;而携带 OCA2 基因的婴儿眼睛则呈绿色或棕色。
Punnett Square(庞尼特方格 / 庞氏表)来预测宝宝的眼睛颜色是很多人常见的做法,但在现代遗传学视角下,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个非常初步、简化的工具,实际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
比如以上这个眼睛颜色预测图(Punnett square )虽然第一组表明两个蓝眼睛的父母极生出棕色眼睛的孩子的概率很低,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携带棕色眼睛的隐性 DNA 变异,他们的孩子仍然有可能遗传棕色眼睛,毕竟父母的眼睛颜色(表型)不等于他们的基因组合(基因型),在多基因性状中,还有隐藏的等位基因,此外还存在基因互作、调控表达、表观遗传等复杂机制。
换句话说,孩子的眼睛颜色,不只是“妈妈是黑眼,爸爸是棕眼”这么简单的加法题,而是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和调控机制,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测。
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像本新闻中的瓦登伯格综合征[1],则是由于调控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虹膜黑色素缺失或显著减少,进而呈现出显著的浅蓝或异色双眼。这类改变,虽然稀有,但确实存在于亚洲人群中。
瓦登伯格综合征并不是一个生理情况下的蓝眼睛,而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常见的相关基因包括 PAX3、MITF、SOX10 等。
这些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产生包括、但不限于——色素沉着异常、听力系统发育障碍等等。当虹膜中黑色素含量减少,光线在虹膜表面发生散射,从而呈现出蓝色。也就是说,瓦登伯格综合征的蓝眼睛是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
那还有没有其他变成蓝眼睛的可能原因呢?当然也有可能。
白化病患者由于 OCA2 严重突变导致全身黑色素合成缺陷,虹膜淡蓝、灰色甚至透出眼底血管的颜色。由于患者虹膜因色素缺失,透光性增强,眼睛会对强光异常敏感,所以我们通常建议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眼睛,这也是大家不常注意到他们虹膜的原因。
还有一些欧美人的婴儿在出生时眼睛是蓝灰色(因为彩虹膜内的黑色素尚未完全生成或分布,其结构容易让光线散射,造成“蓝色外观”),等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般在出生后 6~12 个月内),随着黑色素合成的进行,眼睛会逐步变为棕色、绿色或保持蓝色。这个就和突变没什么关系了。
此外也不能排除环境因素和染色体异常。怀孕期间如果母亲接触到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某些药物或病毒感染,也可能干扰胎儿 DNA 结构,引起突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产科的医生非常强调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检测的原因。